《老子道德經心聲》

《老子道德經心聲》---空海法師

2011-12-19 18:45:38|分類: 空海法師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前言-

空海講述這一門《道德經》課程,是希望大家能夠深入體會老子所闡述的「道」,當你真正去認識這些「道」,進而體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得道」。得道,一定要先體會何謂「道」,如果沒有正確清楚的了解,怎麼修?!「道」不是以「有為法」修出來的,如果你對「道」的認知是錯誤的,用再多的「有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裡面修道,修到「金光閃閃」出來,仍然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除非是一位真正徹悟、解脫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你的不安還是存在。「道」是要透過你的體悟、認知,求真求證、了悟實相之後,進而「與道合一」,才叫做「得道」。孔子講過「朝聞道,夕死可也」,是真正對「道」有相當的體會,知道「道」的珍貴。

我們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終都是為了要解脫自在,如果沒有聽聞過真正的「道」是什麼,你的苦、你的不安,都還是存在。不管你在世間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麼有錢,或是官位有多大,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不管你多麼有學問、得幾個博士都一樣,只要沒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還是存在的,設若現在法界因緣讓你必須面臨死亡、命終的時刻,也會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

但是,如果你是「朝聞道」,真正了悟「道」是什麼,就「夕死可也」。因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夠「朝聞道,夕死可也」。

希望大家能夠「歸零」,我會盡量協助大家早日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身心柔軟,不帶著過去的成見,重新求真求證,你隨時都會有很大的震撼與體悟,也是佛陀所講的「不待時節因緣」。

我在大專時期、民國66年(1977年)就急欲要了悟生死大事,不斷的探討生死之謎-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如何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如果生死大事未了,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存在,當時在學校的課業方面都是應付應付,認為跟開智慧的關係不大,可以過得去就好了。因此一直不斷閱讀自己喜歡看的書,以增長智慧、開拓心胸、視野,另外也閱讀有關禪宗、佛教方面的書籍,《聖經》也都有研閱,也接觸過「一貫道」,包括《老子道德經》也都有在研究。

當時以為看懂了,還錯認為老子所講的不夠理想、是不對的,佛教所講的才是正確的,而且還會引用《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的角度詮釋,認為《道德經》的內容不夠理想…。直到民國76年(1987年)又再看一遍,仍然覺得佛教講的比較高深、比較好,《道德經》的內容還是不夠高深、不夠理想。

到了民國88年(1999年)9月之後,因為一些因緣的轉變,重新回過頭來研讀《阿含經》,又購買一些新的書籍來閱讀。當時,認為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求證我所證悟的,為什麼我的體會跟一般人所講的不一樣呢?包括以前我所聽到的「道」、看到的「道」,怎麼會有這麼懸殊的差異呢?

當重頭開始再看《老子道德經》,越看就越法喜,才真正體會到老子所講的很深、很妙、很玄,從中看到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就在這短短的五千言裡面,因此對老子非常、非常的佩服。當然,對佛陀一樣非常佩服,對耶穌也是一樣佩服。

在民國88年(1999年)8月以前,表面上感覺他們好像相同,但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在民國88年(1999年)9月有所體證之後,重新再來看就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就是歸零去求證,歸零再重新去看老子怎麼講?佛陀怎麼講?耶穌怎麼講?結果發現太妙了!

中國的《老子道德經》,竟然蘊含這麼好的智慧結晶,但是因為其經文內容很深、很玄,真正能夠體證經文裡面所講的深義的人不多。再加上中國有道教、道家的法脈,事實上目前道家、道教所在修、所在用、所體會的,很少、很少是老子所講的「道」。大家把老子變成是超級一個神,把老子想像是成就一個大仙,這些都不是老子所講的體道、悟道、行道、得道的「道」。

讓我們重新歸零,來看看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章就已經把整個「道」的玄妙、「道」的體,全部詮述出來了。如果各位有《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聞思基礎、參加過幾次禪修,現在又能夠歸零來聽聞,所體悟的會更深入,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體證。

事實上,這些解脫者、大智慧者他們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解脫道,如果沒有聽聞過《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是第一次來聽聞的,也沒關係,希望大家能夠真的歸零。「歸零」不容易啊!要把我們過去的知見、成見統統放下,一樣也是能夠很快就體悟老子所講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從另一個名稱來講,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之「無極」,要稱之是「法界」也可以,要稱之為「上帝」也可以。《阿含解脫道次第》提到「空本無名」,「道」所講的就是「宇宙本體」,佛陀是以「空」、「法界」名稱來形容;中國的儒家、還有《易經》,是以「無極」來形容;耶穌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天主」來形容,這些都是一樣的。

問題是有沒有真正體悟到,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名相上面見諍。如果沒有真正體悟到,在文字、名相上面看,每一個字好像都不一樣,但事實上「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實相的存在本來就沒有名稱,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包括「名可名,非常『名』」,意思都是一樣。本來就沒有名稱,只是一個實相的存在。

「『道』可道」的「可道」是透過言語或是文字的敘述,那些開悟者、解脫者透過實修、實證之後,協助我們了悟本來沒有名稱、本體存在的「道」,這些都只是語言、文字而已,本來就是一個「指月的工具」。雖然這些語言、文字及經典可以描述「道」,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語言、文字、經典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體。一開始,觀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請大家不要執著在「指月的手指」上面,要直接去看到「月亮」,要直接去看到真理,要直接去看到實相。

「實相」本來是沒有名稱-「名可名,非常『名』」,「名」是現象界,「道」是宇宙本體。現象界的一切也是一樣實際的存在,可以看得到的現象界,「可名」就是可以用名稱去詮述,一樣都是以言語、文字、經典-「名可名」。但是,不管再怎麼稱呼,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實體。

「常『道』」是「本體」,經文的第一句話開宗明義揭櫫,就是著重在宇宙本體。以「本體」而言,佛教是著重在「空」的論述。「名可名」是著重在物質、色界方面,亦即現象界的論述。不管是稱為「空」、「道」,或是「名」、「色」,人類的語言、名稱都只是為了溝通的方便,是協助我們去看到實體,不要執著在「指月的手指」,因為這些語言、名稱不是實際存在的實體。

就好像蘋果的名稱,你可以稱為apple,稱為「林檎」(日文)也可以,但是不要執著在名稱上面。像以前語言不通的時候,明明日本人是講「林檎」(日文),你怎麼講「蘋果」呢?!變成在語言、文字上面見諍,眾生常被語言、文字、經典區隔,導致看不到實際的存在。以上是舉出肉眼可以看到的物品為例,但是如果講到「道」,就更深、更玄,更不容易體會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要執著在經典、語言、文字相上面,要直接去看到實相的存在。真正的解脫者、真正的大智慧者,他們並不是因為按照某部經典去修、去證,然後大徹大悟的,他們都是看到宇宙本體,以及現象界實際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大自然的一切現象,然後體悟到整個宇宙、大自然運作的法則,佛陀歸納出來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老子一樣也有歸納出來,只是沒有像佛陀敘述得那麼詳細而已。雖然老子講述的內容很簡要,但是重點核心都有具體闡述出來。事實上,老子都有把現象界的實相,如實詮述出來,真正的解脫者都是現觀大自然、現象界,是要超越一切經典的。「經典」本來只是一種指引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這些,然後去看到實際宇宙本體的存在。如果一味執著在經典、語言、文字上面,就看不到實相的存在,就找不到「道」。如果你是很重視經典,就是落在信仰的層面。

假如你把經典奉為:不可以去否認、不可以去推翻、不可以去求證,再怎麼樣都必須要依據經典去修去證、去體悟…。假如你是信奉道教的,就把老子的《道德經》奉為最高的準則,不可以去超越這些。包括說有的人還講說: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金剛經》;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老子道德經》…,認為經典非常珍貴,不可以放在房間裡面…;有時候要坐在沙發上看,也認為是不可以,這樣是不恭敬的…。規定要怎麼樣看才可以。

如果大家一直都是著重在經典方面,就容易落入成為宗教的「信徒」,而不容易成為一個解脫者,真正的解脫一定是超越語言、文字。我們是感恩前賢智者所留下來的經典,這些都是「指月的工具」,讓我們看到真理實相,但不要迷執在經典上面。

所以,經文的第一句話就在告訴我們要超越語言、文字相,去看到「實體」。

對於解脫的方法,佛陀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當然這只是一個代表數,意指佛陀所講的方法很多,但是老子呢?就只有講「無為法」一個法門,Only One。但是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非常多,佛教的修行法門、各種宗派,是展現佛陀的大慈大悲。如果要依世間思維角度的慈悲而論,佛陀是比老子更為慈悲、也較入世,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就講述不同的法門,然而八萬四千不同法門都是要協助眾生邁向解脫。

如果依據禪宗所講的利根、頓根方面,就只有講述一個法門,如果聽懂就聽,聽不懂就拜拜(再見)「我走了!」真的要悟「道」、證「道」,老子的一個法門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直接契入「無為」,在具體的展現方面,也只有幾個字,是老子最重要的修行法門,都是乾淨利落的一、兩招,這個法門又是扣住佛陀所講的「無為法」。

佛陀是由「有為法」引導,然後再契入「無為法」,老子就直接把「有為」契入「無為」,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八萬四千法門到後來就是要契入「無為法」,老子就是告訴眾生如何契入、扣住核心?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包括你、我、他、白板、桌子…,山河、大地…,地、水、火、風這些物質,全部都是現象界的一切。以物理、化學的角度而論,可以稱為「物質」,就像物理學家不斷在解析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所形成?《道德經》也一樣有都在詮述。

當我們把「物質」解析,第一步是「分子」;當把「分子」再解析,就是來到「原子」的世界,然後「原子」又可以分解為「電子」。在「原子」外圍跑的就叫做「電子」,在中間的叫做「質子」跟「中子」,統稱為「核子」。高能物理學家又再解析「質子」、「中子」到底是由什麼所組成呢?不斷一直再追溯、解析,來到更微細的「光子」、「介子」。又不斷的解析發現,都是由更微細的粒子-「夸克」所組合而成。以佛教來講,一樣有講到「極微」的這些。像國內丁肇中博士獲得諾貝爾獎,就是發現「介子」,他們都是屬於高能物理學家,把「物質」一直解析是由什麼所組成?

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找到「夸克」,是非常微小的物質,而「夸克」又有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介子」、「中子」、「質子」。科學家繼續把這些再解析,看能不能找到更微細的?結果打破之後,目前所能夠找到的是「夸克」,再擊碎之後發現是來到「能源」,亦即釋放出來的是「能源」,然後就看不見了。

科學家發現最後竟然「空」,來到「空」的世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空」是無邊無際的「空」,物理學家只能夠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於是就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能源」所組合而成而已。如果我們體會不到「空」的玄妙,就不會去臣服的。佛教就是要讓大家體證「空」的偉大、玄妙,而老子所講的「道」,也是要讓大家去體會「空」的玄妙。「空」、「虛空」裡面,是蘊藏著無邊無際、豐富的「能源」。

但是不要又誤以為「空」就是「能源」,舉例來講,在東北地區剛好寒流來襲下雪,室內的氣溫是零度以下,房間、教室裡面的溫度都很低,我們想要讓裡面的溫度提升,假設沒有電暖氣設備,就是必須要燃燒一些木材,用電暖爐也是一樣,都是「能源」的轉換。假如我們現在燃燒一些木柴,讓裡面的能量增加,然後擴大散播在這個大教室裡面,於是室內就會覺得暖和一些。

「能源」是散播、瀰漫在整個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如果逆推回去,虛空裡面無邊無際的「能源」,當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會冷卻凝結而形成極微的粒子—「夸克」,然後又會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質子」、「中子」、「電子」,然後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就形成「原子」。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現象界,一切你、我、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這樣出來了。

《心經》所講的「色」,就是現象界的這些「物質」,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物理學家是探究道能「源能」夠換成為「物質」,然後「物質」又可以轉換成為「能源」,因此物理學家歸納兩大理論:第一是「質能不滅」,第二是「質能互換」。

有事實可以呈現給大家印證,「質、能」是可以「互換」,亦即不斷的轉換。但是不管「質、能」如何生生滅滅變化,對整個宇宙而言,又是不生不滅的,就是《心經》所講的「不增不減」,佛教體證的「不生不滅」世界。

而老子又是如何詮述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現象界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稱為「有」,當慢慢解析到「能源」,「能源」又散播在空中,沒有物質、無形無色、無質無礙,所以稱做「無」。「空」不等於「能源」,「能源」是瀰漫在「空」之中,然後慢慢的凝結、聚集,形成現象界的一切「物質」。。

舉例而言,「空」就像大海,「能源」像是大海中的氯化鈉,亦即海水中「咸」的成份。如果我們把海水移到陸地上晒乾,慢慢凝結的過程會形成「鹽粒」,因此大海不等於氯化鈉,氯化鈉是散播在大海之中,如同「能源」是散播在「空」之中。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色」是偏重在「能源」方面的,亦即物理學家所講的「質能互換」。《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於「能源」是散播在虛空之中,沒辦法區分開來。現象界除了「物質」之外,還包括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方面,包括你、我、他眾生的感受也是現象,我們的思考、思想、能夠做什麼…,也都是現象的一種。

如果不加以嚴格區分,泛稱為「空」也可以。虛空裡面散播、瀰漫著非常巨大的「能源」,「無色界」看不到、摸不到,老子所講的「道」-宇宙的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這裡所衍生出來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就是「空」、「能源」、「道」,因為它是「無色界」的,天地萬事萬物的開始都是從這裡出來。

「空」是無邊無際,包括太陽系、銀河系、日月星辰,都只是「空」裡面的一片雲、一粒沙。不管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形物質的現象界,都是從「能源」轉換過來,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最初慢慢從有天、有地、有太陽系的形成。

「『有』,名萬物之母」,「能源」慢慢形成整片的星雲,然後又慢慢的旋轉,其中一片再慢慢旋轉形成太陽系,然後又形成太陽、地球,於是就有天、有地。「有」是指一個太陽系的誕生,有太陽、有地球。經過天、地的慢慢孕育,從最初的細菌、微生物,慢慢進化、慢慢演變,就形成形形色色的你、我、他,地球上的一切眾生、植物、動物。

「故常『無』」要常常去看到「宇宙的本體」的「空」、「道」是如此奧妙,就是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頑空,是能夠生妙有,就是「故常『無』」。常常從「無」、從「空」、從「道」裡面去看到,從「無」又能夠慢慢演變出天地萬物,從「宇宙本體」裡面慢慢去看,然後「欲以觀其妙」,看到整個演變過程的奧妙、浩瀚、偉大。

從太陽、地球,天、地慢慢孕化的過程裡面,又能夠演變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一切動植物…等五彩繽紛的世界,整個大自然的化育竟然是如此奧妙,從「常『有』」天地的孕育,然後演變出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欲以觀其徼」去看到天地造化萬物的「徼」妙、玄妙。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空」、「能源」、「無」的角度來看,從「無」、「空」可以生妙有的立場來看,或是看到「空中生妙有」的現象界-太陽、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然後因緣具足之後,動物、植物、眾生就孕育出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此兩者」都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不管是「能源」跟現象界的太陽、地球、日月星辰、天地…,不管是「有」或是「無」,都是「同出而異名」。同樣都是整個法界無邊虛空裡面的一個轉換、變化,都是同樣的根源,不管是「能源」或是現象界這些,同樣來自於無邊無際的「空」、無邊無際的「道」。「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都是非常深、非常玄。所以,佛陀解析現象界的緣起、緣起甚深,講到涅盤界的「空」,又是甚深極甚深,也就是這裡所講的「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當如實觀察整個宇宙、大自然的奧妙變化,「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老子看到這些之後,才會讚歎真的是玄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無法去形容、無法去詮述啊!最後就是臣服於整個「道」、整個法界的奧妙。佛陀如此,耶穌也是如此。

所以,以前在講述《阿含解脫道》課程,提過「我慢」真的要臣服,一定要去現觀現法界、「空」跟現象界的奧妙,看得越深,「我慢」的臣服會越大。一方面看到我們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小我」的存在,是仰賴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孕育、養育,當越深入體會之後,由衷感恩之心才會產生。

當真正體悟到這些的時候,一定會流淚的。如果到現在還在認為「我要成道、我要成什麼…,我要修行越來越厲害,將來可以背著一把劍,成為武林高手…」像這樣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越修、你的「我慢」會越大。真正的解脫自在,是把「自我」慢慢的去除,溶入「一體」的世界,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老子在深度體悟之後,由內心裏面所發出的一種讚歎與震撼,是真正的臣服法界,真正的臣服「道」、整個法界,「我慢」完全的斷除,這樣才會跟整個「道」溶為一體。了解「道」的實相、「道」的玄妙,當你完全臣服的時候,才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後與「道」合為一體,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包括生死大事也都了悟、解決了。

﹝學生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是指天地,如果把「有」解釋為「大自然運行之理」,就是所謂的緣起、無常、無我。「無常、無我」是一個法則、現象的詮述,但這裡所講的都是實體實際的存在,「空」裡面有能源,能源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行之理,就是「緣起、無常、無我」,所以才會有現象界的產生,是否可以如此解釋?…﹞

老師答:「無」講的是本體方面,如果在還沒有濃縮凝聚之前,是能源瀰漫在整個虛空。所謂的「宇宙大爆炸」,事實上也是一個假設,不管從多麼微小的一個開始,是整個能源的一種轉換,然後形成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問:能源的轉換也是根據宇宙自然運行之理嗎?﹞它就是「法爾如斯」不斷的生滅變化,黑洞、白洞、星球的消失,另一端就是釋放出非常巨大的能源,只要有巨大的能源釋放在虛空之中,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又會形成星球。

當星球誕生,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有星球、有現象界產生,於是有天、有地,所有眾生、動植物就慢慢孕育出來。孕育眾生的天地,稱為我們的父母親、天地之母。「萬物」就是這些動物、植物、你、我、他一切,亦即《金剛經》裡面的「一合相」。佛教講「一實相印」、「三法印」,到後來事實上歸納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就是要看到現象界實相的存在,包括要看到現象界以及本體的「有」跟「無」,包括色界,以及「空」方面,都要清楚看到它的變化原則。因為第2章是解析「二元對立」,現在先講述第42章)。

這裡只貼出第一章解說,感興趣的朋友可直接下載本文末尾的附件word文檔,在「下載」上點擊右鍵/目標另存為……全文下載《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

---------------本文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僅為公益!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doc(689.66K)下載HTML方式查看
推薦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及與 道教的歷史發展
無名萬物之始|楊鵬講道德經第一章第四節
道德經聖解(七十四)
南山空同《道德經》說明

TAG:道德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