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管人之道學祖宗

管人之道學祖宗中國營銷傳播網 作者:曾偉

領導是管人的,管人就要看人。如果你眼中看到的都是一群惡魔,你的管理當然會火藥味十足,如果你眼中看到的是一群天使,你的管理自然會充滿愛心。

你怎麼管人,取決於你怎麼看人,取決於你把人當成什麼看。管理觀取決於世界觀。所以,我們探討領導管人要從世界觀談起,從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說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也蘊涵了深刻的管理智慧,這裡我們就重點對這些智慧進行挖掘和解析。

一、儒家的「先修後管」

整部《論語》講的幾乎都是一個「修」字:

「慎言其餘,則寡尤;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告訴我們:出言謹慎,就會少些憂愁;行為謹慎,就會少些後悔。這兩個做到了,自然會有高官厚祿。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規勸我們:要約束自己,按社會公認的規則做人做事。

「政者,正也。」孔子認為管人其實就是管己,管住了自己,就管住了別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告訴我們:管住自己才能管住別人。

最後,孔子的「推己及人」的管人思想,即通過修鍊自己達成管好別人的目標這一管人思想,在下面這段話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表達: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你要想把自己的光明德行昭明於天下,先管好你的國家;你想管好你的國家,先管好自己的小家;要想管好自己的小家,先管好自己;要管好自己,要先有好的心態;要有好的心態,先要有正確的觀念;要有正確的觀念,首先要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格物」就是符合事物規律的意思。

孔子告訴我們,修身之路是艱難的,但只要持之以恆,就能達到內外和諧的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70歲以後,怎麼隨心所欲都不會違反社會的規矩了,因為規矩已經到他的心裡去了。人也痛快了,規矩也守了。這就是和諧統一,但這是需要時間修鍊的。

二、道家的「自勝者強」:

道家對修鍊自己更有一套充滿辯證思維的論述。這些論述通過老子的一部5000字的《道德經》傳承到今天。

遺憾的是,很多人看《道德經》總是看到它消極的一面,總認為老子提出的「無為」「不爭」等論點對管理有消極作用,卻看不到「無為」背後的積極精神。

老子的確倡導「無為」「不爭」,但這一切的實質是什麼呢?一部傳承了2000多年的經典用「消極」兩個字能夠概括嗎?讓我們走進這部經典,還原其中的少許段落,找到它真正的精神: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意思是說,上面動腦筋動得太多了,老琢磨著下面的人該怎麼管,這是下屬難管的原因。老琢磨別人反而管不住人。

「太上,下不知有之」,很好的上司,下面感覺不到這個人的存在;「其次,親而譽之」,讓人覺得可親的上司,都是其次的,不是最好的;「其次,畏之」,更差一點的上司,就是大家都怕,怕是最差的。有些管理人員總是為下屬怎麼怕他而得意。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說了:這是最差的管理者。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我不設置很多障礙,老百姓自然有辦法富起來。鄧小平就是貫徹了這個原則,他說:「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意思是讓人們自由發揮,社會就富起來了。「我無欲而民自朴」,領導者自己的慾望不強烈,下屬自然就淳樸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不與人爭的人,是沒有人能與他爭的。不給自己樹敵的人,是沒有敵人的。我們在管人中,經常出現爭執和衝突,其根源都在於我們爭強好勝的心態和行為。

道家老子的思想初看起來是很消極的,他倡導「無為」「無事」「無欲」「不爭」,但其背後卻是積極的。從下面這句話中可以看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的很多說法看似消極,就這句話鏗鏘有力。「自勝者強」,戰勝自己吧。這是前面一切說法的答案。

實際上,他要你不作為是要你真正地作為:對自己作為!對自己下狠勁!控制自己、約束自己、改變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管人之道。

表面上他是消極的,其實他很積極。他的積極告訴我們,對自己多用力,對別人少用心。你對自己用了力,就相當於對別人用了心,這是個訣竅。他告訴我們管人的穴位在哪裡,穴位不在別人身上,在自己身上。

人與人的關係也像道家的陰陽圖一樣,是互動的。你在自己身上做文章,就會影響到別人,你控制住了自己,就控制住了別人。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少在別人身上費腦筋,你才能管住別人,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別人的行。

讀老子一定要懂得,他不是消極的,你要是認為他消極,那完全理解錯了。他很積極,只不過他認為不要對別人積極,而要對自己積極,改造自己,修鍊自己。

「勝人者有力」,勝人者只不過有點力量而已。「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能夠戰勝自己的人。這句話就把整個《道德經》的核心點了出來。

你以為他無為?他提倡的是對別人無為,但要對自己有為。為什麼他說「無為而無不為」呢?意思是說,你對別人無為,但對自己有為,結果什麼都成功了。

我們再看幾段老子說的看似消極實則積極的話: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說:你功成名就之後,就要身退了。

覽讀史書,不管哪朝哪代都有這樣的故事:開國大臣不知道功成身退,結果引來了殺身之禍。因為你該做的事做完了,接下來的事情你不擅長,你就應該把位置讓出來,這是個規律。這對功成名就之人是很難的,因為誰不想享受自己的成功呢?誰不想再過一把癮呢?人的天性大都如此。「退」看似消極的做法,然而反習性而動需要多大的智慧和毅力?需要剋制多少慾念?抵制多少誘惑?消極心態的人能做到嗎?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意思是:你明明可以很風光的,但你甘願把風光讓給別人。這樣的事情常人做得到嗎?這需要很高的境界。

老子一直都在強調如何對付自己,這是很難很難的事情,需要我們有真正積極向上的心態。

他為什麼這麼強調控制自己呢?這跟他的世界觀有關係。老子的世界觀從下面的文字可看出來: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他認為,這個世界矛盾和對立無處不在。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世界不僅充滿對立和矛盾,而且常常相互轉化。好強的人總會遇到更為強大的對手,而被對方滅掉。結果,強者不強。堅硬的大樹容易被風吹斷,而那些雜草、灌木卻不容易折斷,活得更久。弱者反而生命力更強。

「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你把石頭丟進水裡,浮起來的是水還是石頭?水在上面,石頭掉下去了。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世人也許都知道,但還是做不到。這句話真把老子的消極、悲觀心態顯了出來,他對世人的習性是深感悲哀的。正像佛祖所說:眾生業力,不可思議。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還是為世人指出了一條可行的路:修己。

老子思想的根源是什麼?是世界觀!他認為這個世界如此的複雜,彼此相輔相成,強者不強,弱者不弱;強中有弱,弱中有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不可以單向地思考,不可以在管理上沿一個方向用力。

既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終的辦法乾脆管住自己吧。你管自己總是可以的。世界如此複雜,你總能管好自己。就像人們常說:我改變不了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

佛家、儒家、道家一脈相承,都強調自身的修鍊。佛家講修心,儒家講修身,道家講修道,歸根結底,都是修己。

這才是管人的根本。

推薦閱讀:

《道學皈元》卷一
大山860的【道學】
孝道學人紫微八字「你會一試嗎?」
淺析儒家對「我」的展開—讀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

TAG: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