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最普遍的女性神祗信仰
少林寺白衣殿壁畫觀音菩薩像在中國,幾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龕中,都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影。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但說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就實在太少了。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觀世音菩薩就與老百姓結下了很深的因緣,以至曾出現家家供觀音、人人念觀音的情形。一、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東漢的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姚秦的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唐代的玄奘譯為「觀自在」。此外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聖觀音」等。其中以「觀世音」譯名最為流行。這主要是因為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素被尊為經中之王,其中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尤為盛行的緣故。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由於須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觀世音」一變而為「觀音」,這正符合了中國人好簡略的習慣,於是「觀音」之名沿用至今。那麼,「觀世音」或「觀音」的意思是什麼呢?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從自修法門而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通過觀察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而明心見性的,即《楞嚴經》所謂「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是從度化眾生的途徑而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通過觀察世間的音聲而循聲救苦的。至於「觀自在」,是指通過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性空,獲大解脫,而得自由自在的意思,這主要見於漢傳佛教中最流行的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二、觀世音菩薩的身世據學者們考證,觀世音菩薩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一對孿生小馬駒,它神通廣大,能使盲人復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象徵著慈悲與善,被尊奉為雙馬童神。佛教創立後,尤其是大乘佛教興起後,神馬駒逐漸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稱為「馬頭觀世音」,密宗至今仍供奉馬頭觀音,又叫馬頭明王。造型憤怒威猛,頭有四面,分別為菩薩面、大嗔怒黑色面、大笑顏面,頂上是碧馬頭。 不過在漢語系大乘經典中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幾種說法。一是《大悲咒經》說,觀世音菩薩「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原本是一尊古佛,只是為了更方便地度化眾生,示現為菩薩,來此娑婆世界輔佐釋迦牟尼佛弘揚佛化。第二種說法見於《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身補處法身大士,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佛千子中第一太子,名叫不瞬,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阿彌陀佛入滅後成佛,名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此外,密宗也有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的。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看過《西遊記》的人往往會被書中描寫的觀世音菩薩居住的寶山仙境所吸引。這描寫的正是中國的四大佛山之一、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在西藏,相傳藏民族是由觀音化現所生,在藏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多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如歷史上著名的松贊干布和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達賴喇嘛等,均被認為是觀音的權現。他們相信世界為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即是蓮花的中心,為觀音的凈土,故將達賴的居所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之得名與浙江普陀山之得名一樣,是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那麼觀音的道場到底是在哪裡呢?可以認為,觀音菩薩既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自然其道場在極樂世界,但因大慈悲願力和與此娑婆世界特別有緣,於是而有種種示現。南印度海上、中國的南海以及拉薩的布達拉可以說都是他無數道場中的三個著名之地而已。從廣義來說,觀世音菩薩大悲度生,隨緣示現,何處不是觀音道場?若就眾生心性來說皆可為觀音,這正如太虛大師所說:「清凈為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四、觀世音菩薩的修持法門觀音是得大自在者,具有不可思議的慈心悲願和神通妙用,那麼他是如何修行,通過修什麼法門而得以如此的呢?談到觀音法門的主要有兩部流傳最廣的經典,一部是不足三百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部是《楞嚴經》。《心經》為大般若經之精髓,諸佛之心要。佛教中的修行法門很多,《楞嚴經》中即由二十五位菩薩、大阿羅漢一一介紹各自所修的圓通法門。《楞嚴經》和《心經》是漢傳佛教最為流行的幾部經典之一,其中所指示的觀音法門,對我們的修行實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五、觀世音菩薩的形貌如果我們去參觀一些著名石窟、寺院,觀賞種種形態迥異的觀音雕塑、繪畫,實在難於說清觀世音菩薩形貌一定如何如何,因為呈現在你面前的觀音像有男相,英武偉岸,蓄有鬍鬚;有女相,清秀高雅,留有髮髻;有慈悲相,笑容可掬,見於顯教;有憤怒相,橫眉怒目,見於密宗;有佛相,號正法明如來;有菩薩相,纓絡莊嚴;有貴婦相,雍容華貴;有村婦相,樸實端莊。其實何止這些,據《楞嚴經》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介紹,觀世音菩薩有大神力,能變現佛身、菩薩身、羅漢身、天王身、大將軍身、人王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身、婆羅門身、男女居士身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種或三十三種應身,隨眾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見觀世音菩薩本身無一定形象,只是隨眾生因緣示現有別。觀世音菩薩的這種特性的確為藝術家們的創造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他們根據佛經和民間傳說,分別塑造了聖觀音、自在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滴水觀音、水月觀音、讀經觀音、乘龍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等等幾十上百種形象,使觀世音菩薩成為一位形象最為豐富多彩的大菩薩。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傳入我國,觀世音菩薩形象純粹是偉丈夫相,以後隨著觀音信仰的深入發展,從南北朝開始逐漸被塑造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國化,這實在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創造。這種創造絕非偶然,我想其原因主要是:其一,緣於經典介紹和民間傳說中觀世音菩薩經常化身婦女廣度眾生;其二,緣於與中國傳統的女神信仰相結合,用以彌補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其三,緣於與人類偉大的母愛相結合,充分地體現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強其感召力;其四,緣於與度化現實中超過教徒半數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結合,並對封建社會女性倍受歧視、苦難深重的境況予以同情;其五,緣於藝術家對中華藝術的不懈追求,以實現藝術上真善美的高度統一。應該說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神韻,難怪藝術界有「西方有維納斯,東方有觀世音」之說。六、觀世音菩薩的應化事迹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所以從歷代以來有關佛教的史傳之中,涉及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迹的,可謂俯拾即是。隨著觀音信仰的深入,便有人發心將各種觀音的靈感事迹彙編成書。據這些書籍介紹,觀世音菩薩或主動顯靈度化百姓,如馬郎婦的故事;或有人虔誠祈禱,一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求子得子、求財得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真可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此外,一些法師和民間文人還將一些觀音經典及靈感故事整理改編為變文、寶卷、小說等文學形式,豐富了祖國的文學寶庫。著名的《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傳奇小說描述中國古代有一位妙庄王(楚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其中三公主妙善即是觀音,她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這一傳說,將觀音進一步中國化,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七、觀音信仰在我國盛行的原因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尼泊爾等以及在近代的印度,人們對觀世音菩薩少有所聞,而在北傳佛教國家中,尤其是在我國近二千年來,觀音信仰可說是長盛不衰,至今老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依然是觀世音菩薩,寺廟中觀世音菩薩誕辰、成道、出家紀念日依然是香火最盛的日子之一。究其原因,我想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觀世音菩薩以內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稱,較能體現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華民族受儒家仁義存心的教化影響,濟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較多,而且彼岸觀念稍淡,習慣於實用理性思維,因而從心理上比較容易形成觀音崇拜。2、介紹觀世音菩薩本生故事、修行方法、靈感事迹的經典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流行,例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華嚴經》(善財童子參禮觀世音菩薩)、《般若經》(心經等)、《楞嚴經》(卷六:觀音耳根圓通)、《維摩詰經》、《大寶積經》、《成具光明定意經》、《悲華經》、《地藏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等,表明觀音理論系統完備,對於信教群眾的修行觀音法門和一心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觀世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西方三聖之一,隨著凈土宗的深入發展,而受到特別的崇敬。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觀音信仰的發展。3、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遍布各地的觀音寺、觀音洞、觀音殿的興建,以及每年定期在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成道、出家紀念日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使觀音信仰深入民間,進一步中國化、世俗化。4、大量關於觀世音菩薩的變文、寶卷、小說一類的文學作品以及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的問世,繁榮了我國觀音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觀音信仰的發展。八、觀音信仰盛行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我國的任何一尊聖像都沒有象觀世音菩薩那樣給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如此廣泛、深刻的影響。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觀音形象的中國化、藝術化,使她成為了中印文化結合的象徵,成為佛教慈悲精神與儒家仁義之教相結合的典範。因而觀音信仰的發展對於化導、撫慰人心、穩定社會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觀音信仰的發展,拓展、豐富了我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意境、內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觀音的影響隨處可見。又如雕塑和繪畫藝術,我國的觀音像作品不僅數量、種類異常豐富,而且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以致我國藝術家可以自豪地說:「西方有維納斯,東方有觀世音」。觀音信仰增進了中華民族與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以及與各少數民族間的相互理解、文化傳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國歷史上,觀音像常被作為友好的「使者」和尊貴的禮物穿梭於各國、各民族之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觀音信仰的過度發展,給社會正常的政治、經濟生活帶來一定的衝擊,各地大量興建觀音殿堂及觀音雕塑等,往往失控,加重了人民群眾的負擔;借觀音信仰騙錢斂財、搞封建迷信乃至燃指、跳崖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實在有違觀世音菩薩入世度生、循聲救苦的慈心悲願,有違古聖先賢弘揚觀音文化之初衷。總之,觀世音菩薩身上,凝聚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仁民愛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託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理想。因此觀世音菩薩是神聖的、是不容褻瀆的。我們一方面要繼承觀音文化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或克服其負面的影響,使觀音信仰在現代社會仍然得以健康、順利地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