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韓信謀反案中的幾個重大bug(漏洞)

韓信是秦漢時期的軍神,大漢的天下,百分之七十是他打下來的。他也是楚漢相爭的終結者,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打起仗來,說得好聽點,是勝少敗多,說得符合實際點,那就是他被項羽追著打。項羽一邊追一邊喊:「是男人我們就單挑!」劉邦心裡害怕,嘴上卻特別硬,一邊跑還不忘一邊交代場面話:「兄弟玩的是高智商,不和你比蠻力!」

不過韓信一出手,情況立即反轉。蓋世英雄項羽被韓信打得潰不成軍,最後自刎於烏江。後人寫詩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問題是過了江東,捲土重來又能怎樣?只要韓信在,項羽就只能永遠扮演失敗者的角色。

可惜的是韓信只能改變楚漢之爭的結局,卻不能改變以後的歷史走向。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一下,假如當初帶兵去和匈奴人打仗的是韓信,而不是劉邦,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幾乎不用多想,我們就能知道,那不是匈奴能不能贏的問題,而是敗得有多慘的問題。如果是這樣,那匈奴西遷歐洲就會提前幾十年,那時他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尚未衰落的羅馬帝國,那麼匈奴人就不能在歐洲呼風喚雨為所欲為,那麼整個歐洲的歷史將會改寫……,當然,這僅僅是假設,永遠都不可能發生,假設完了,我們只能感到可惜。

雖然韓信為大漢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一件事:活幹得最多的人,得到的回報不一定是最多。韓信最後被呂后和相國蕭何合謀,斬於長樂宮鍾室內,罪名是謀反。這件事,司馬遷寫的《史記》里有詳細的記載。對此結局,後人有搖頭長嘆的,有分外可惜的,但也許是十分相信司馬遷的原因,很少有人質疑韓信謀反案的真實性。其實只要仔細考證這段史料,我們就會發現,這件謀反案中,存在著好幾個重大的bug(漏洞)。

第一個bug,《史記》中記載韓信和另一將領陳豨(xi)密謀造反時說到:「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這段話的意思是:陳豨來辭行,韓信「辟左右」——讓其他人迴避,然後抓著陳豨的手,先是仰天長嘆一聲,然後才開始勸說陳豨和自己一起造反……

即使我不說,大家也應該能看出其中的bug了吧。

我就奇了怪了,既然韓信勸說陳豨造反時已經「辟左右」了,也就是說兩人的周圍沒有旁人,那這段話別人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並且不但知道這段話的內容,而且連說話人的動作(挈其手)以及表情(仰天嘆曰)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簡直是活龍活現,就好像旁邊有個攝像頭,在現場直播似的。拜託,這可是造反,不是走秀,弄不好要砍頭的!

那麼這段話是不是司馬遷本著多掙稿費的目的,採用文學創作手段,憑空添加的呢?當然不是。司馬遷治史的嚴謹態度,是受到當時的學界一致肯定的。也就是說,他是看到過記敘韓信和陳豨談話內容的檔案,才會那麼寫。

那別人究竟是如何知道這段帶著動作和表情的談話內容的?按照常理推測,應該是兩人當中某一個泄露的。那我們來考證一下。

是韓信泄露的嗎?根據《史記》記載:「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也就是說,韓信被抓後,根本沒有得到公正的審判,甚至連嚴刑逼供這樣的場面活計都沒做,一被抓,立即送去砍頭。也就是韓信來得快,趕緊抽空交代了幾句遺言(見於史記),不然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當時是什麼感覺。所以他那時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以及時間交代「犯罪經過」和懺悔「對不起人民」之類——人家就是想你立即死,要那些虛的幹嘛。

那是陳豨說的了?既然是密謀,那在韓信造反之前,陳豨肯定要保密,至於韓信死了之後,為了不影響軍心,那更要保密。陳豨失敗後,也是當場被砍頭,根本沒有任何審判,所以消息也不可能是從陳豨這邊露出來的。

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那就是韓信在布置造反時,他的下屬沒有信心,為了鼓勵這些人,韓信就將和陳豨聯盟的事說了出來,然後其中一個下屬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弟弟,這個弟弟像《史記》記載的那樣,跑去告密,於是大家知道了韓信和陳豨密謀的內容。

如果是這樣,疑問又來了。韓信再啰嗦、再八婆,也不會把自己當時的動作、表情都告訴下屬吧?再說,造反,並且是在敵人心臟地帶造反,風險是很大的,前期保密工作應該是重中之重,韓信是戰神,是一代軍魂,不可能不知道這一基本常識。現在好了,反還沒造,所有的秘密不但屬下知道了,屬下的弟弟也知道了,就差全長安的人都知道了,這也太兒戲了吧?所以說,這是一個bug,這個bug雖然不能徹底翻轉韓信謀反案,但至少讓我們對這件大案的真實性有了懷疑。

那讓我們來看第二個bug:既然要造反,就得有兵力,可韓信當時已經失勢,手中沒有一兵一卒,那他造反的兵力從何而來?《史記》上記載說: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意思是假造文件,赦免囚犯和奴隸,然後命令他們去攻打皇宮裡的呂后和太子。

中國古代確實有赦免囚犯讓他們去打仗的例子,不過在漢代,特別是劉邦在位的時代,韓信用這種方法造反,應該做不到。劉邦當初進關的時候就約法三章,因而漢初的法律應該十分寬鬆,雖然沒有任何關於漢朝各年監獄裡囚犯人數、特別是長安城內監獄裡囚犯人數的資料流傳下來,但據劉邦的約法三章來推測,當時長安城內監獄裡的囚犯,應該是很少的。

不過既然沒有任何資料可供考證,那我們就噹噹時長安城內監獄裡的囚犯能夠組成一支部隊吧,不過作為軍事大師,韓信不可能不知道,帶領一群沒有武器、從未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囚犯,去攻打由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漢軍精銳守衛的皇宮,成功率究竟是多少。

其實韓信想要得到兵力,何必要費這些事、搞這麼多彎彎繞?有一個很簡單的立即就能得到大軍的方法。韓信在長安城內,應該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不然他怎麼造反?既然有人身自由,那就好辦。陳豨起事後,韓信可以立即帶幾個心腹出城,然後星夜兼程,直奔陳豨軍營。陳豨見當代軍神來幫自己造反了,那還不樂死?那麼韓信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想要的兵力。

韓信一入軍營,那就是蛟龍入了大海,戰神有了軍隊,那就是寶劍在手,當時的世上,誰還敢和他爭鋒?漢高祖劉邦要是知道自己討伐的對象由陳豨轉換成韓信了,估計當時就會使出當初對付項羽的絕招:腳底板抹油——開溜!親不親,故鄉人,知不知,老領導,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太清楚了!和韓信開戰,基本是屬於不想活的。劉邦即使跑回長安城,躲進未央宮,藏到被窩裡,想起自己差點和韓信交手,也會嚇得不停地用手摸胸口:「好怕,好怕。」

至於劉邦手下的將領,聽說自己打的是韓信,目瞪口呆之餘,那應該是歸順的歸順、投降的投降,臨陣起義的臨陣起義,反戈一擊的反戈一擊,硬撐著和韓信對陣的,都是知道自己已經得了絕症再也活不了幾天的。

也許這些設想太樂觀了,但不管怎麼說,去自己同盟者的軍營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造反創意,韓信舍此萬無一失的方法不用,非要去做囚犯、奴隸的工作,這種造反,也太讓人懷疑了。

第三個bug,韓信造反的時間問題。既然韓信和陳豨密謀共同造反,那就應該是陳豨那邊幹起來了,韓信這邊立即就動手。這才叫聯盟,這才叫共同起事。可根據史料,陳豨是漢十年九月造的反,韓信是漢十一年正月被砍的頭。這中間隔了四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陳豨老實巴交地按照約定把事情弄起來了,劉邦也帶兵出去討伐了,可韓信這邊一直沒有動靜,一直沒有如約。他在等什麼?等人上門來抓他嗎?

並且一等就是四個月。四個月!貽誤了四個月的軍機啊!時間就是勝利、事不宜遲、遲則生變這些最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不應該由我們這些普通人來告訴軍神,這應該是軍神在演講中、在所作的指示中一再叮嚀我們這些普通人才對!

這一時間差可以說是韓信謀反案中最大的bug,從這一bug中,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出韓信謀反案的真相。

第四個bug,既然韓信和陳豨聯盟,那麼兩人之間應該有通信渠道。這一點,《史記》中也予以了確認,並且記載了兩人某次通信的內容: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既然這樣,陳豨那邊的態勢韓信應該很清楚。那麼蕭何用陳豨已死的的假情報誆韓信進宮就顯得特別搞笑了。這不是騙子騙到行家門上來了嗎?

陳豨明明還在和劉邦熱火朝天地干著,蕭何卻跑來說他已經死了,以韓信的聰明,應該立即就能看出,自己準備造反的事已經敗露,蕭何肯定知道了。蕭何知道,呂后肯定也知道了。那還等什麼?應該立即趁著蕭何說得吐沫橫飛,對手下使個眼色,把蕭何扣押起來,然後按照既定的造反程序按部就班地來。如果覺得獲勝的把握不大,那也應該把蕭何當人質,帶上他實行B計劃,離開長安,直奔陳豨的大營。這才叫軍神造反啊!可實際情況是,蕭何跑來騙人,韓信明明知道不可能,居然也信了,居然傻乎乎地跟著老領導進宮受死去了!這個bug也太大了吧!

當然,我們也應該考慮古代通訊手段十分落後這一因素。不過韓信既然和陳豨聯盟,那麼雙方應該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人力、物力,保持通信渠道的暢通。韓信限於已經失勢,可能做不到這點,但陳豨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再退一步說,可能兩人之間的聯絡有時會受阻,並且正好是在蕭何來行騙這段時間,但即使如此,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對戰場上的局勢應該有一定的預測——都要造反了,那還不把自己所有的軍事才能、所有的注意力全用上啊!那麼根據自己預測的結果,他也會立即發現蕭何是在撒謊。

結合這幾個bug我們可以發現,韓信的造反,造得十分奇怪。明明有現成的軍隊,他卻不用,反而跑去整些沒用的。和別人約好一起干,別人動手了,他卻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拖著等著,一再貽誤戰機,一貽誤就是四個月。不但如此,最最奇怪的,是在發現別人已經知道自己要造反的事後,他居然還無動於衷,木頭木腦地跑去送死。

這場反造得也太爛了吧!

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已經知道,韓信謀反案其實是一樁被掩蓋了兩千多年的驚天大冤案!而冤枉他的人,主謀顯然是殺他的呂后,副手則是他的老領導、朝中的相國蕭何。那呂后為什麼要冤枉韓信並且殺之而後快?結合當時朝廷中的政治動態以及劉邦死後西漢政治的走向,我們就能看出端倪。

劉邦死後,呂后以女子之身,在重男輕女之風十分嚴重的西漢,逐漸走上權力的頂峰,最後臨朝稱制,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走到這一步,呂后之前當然做過很多鋪墊,韓信被殺,正是處於她為日後做鋪墊的時期。

我們應該知道,要想專權,就要有威信,而在中國古代,豎立威信的辦法就是殺人。當然,殺什麼人也有講究,殺普通人不行,那樣起不到震懾全場的效果,必須要殺名氣大的,只有打倒權威,才能在人們心中取代權威的位置。這些道理,呂后自然全明白。

漢十年九月,陳豨謀反,皇帝劉邦帶兵出征,離開了長安,留守後方的呂后終於等來了殺人立威的最佳時機。可是該殺誰呢?張良嗎?不行。那可是自己人,即使不是自己人,那也是自己政治上的盟友,自己還指望他在丈夫面前為兒子說好話。蕭何呢?也不行。畢竟是幾十年的鄉黨,並且他現在還受丈夫重用,最重要的,蕭何作為相國,在朝中勢力龐大,殺他會後患無窮。

呂后把朝中威名卓著的大臣全想了一遍,最後將目光停留在韓信身上。

韓信當時的情況是:威信高,名氣大,大到朝中有的高級將領見到他,情不自禁就向他磕頭;同時他還落衰,在朝中不但沒有任何權力,任何勢力,而且受到皇帝的猜忌。這樣的人可謂是用來殺人立威的肉靶。殺這樣的人,不但能快速地樹立威信,而且沒有任何後患,並且還能得到皇帝的讚賞,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估計呂后想到這些,情不自禁地就笑出聲來。

不過殺韓信也有棘手的地方,韓信名氣、功勞實在太大,如果案子辦得不嚴密,肯定有麻煩。想案子辦得嚴密,就得找專業人才,而蕭何的相國府里,這樣的專業人才多如牛毛。

蕭何被請進宮後,呂后稍微露點口風,官場老手蕭何立即就明白了。作為一名政治上的保守派,蕭何自然不會先置可否。他的心中,開始立即作政治上的利弊衡量:韓信是自己推薦的,以前他打勝仗,自己也跟著沾光,現在他失勢了,保不準哪天會做糊塗事,那時自己也會受牽連,現在殺了他,一勞永逸,永絕後患,這哪兒是呂后請自己幫忙,這簡直是在幫自己忙!

兩位大佬思想一統一,相國府的謀士、筆杆子、法律人士立即開始忙碌起來。

他們應該是這樣一個思路:要殺韓信,得給他按個罪名。什麼罪名?當然是謀反罪,其他的罪名也配不上他,再說大家都知道,他心中對朝廷一直不滿,給他按個謀反罪,有些不動腦子的人想都不想就會相信。可他已經沒有軍權,手下一個兵也沒有,怎麼造反?這好辦,就說他假傳聖旨,赦免囚犯,帶著這些人造反。反正歷史上有過這樣的事。可僅僅靠這些人,兵力也太微弱了吧?陳豨不是在外面造反、皇帝不是帶兵親征了嗎?那就栽他個和陳豨合謀、裡應外合。那他和陳豨合謀造反,朝廷是怎麼知道的呢?當然是有人告密。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缺告密者,這點不用愁,愁的是如何找一個政治上可靠、口風比較嚴實的。於是,《史記》上記載的那位告密的韓信屬下和他弟弟進入了相國府人的視線。

這樣的思路雖屬推測,只是很多種可能中的一種,不過即使和事實有不符之處,也和事實差得不是太遠。文革中被人整過或者整過別人黑材料的人都應該熟悉這一套。

在劉邦離開長安討伐陳豨的四個月時間裡,長安城的某個地方,一個工作組一直在高速運轉著,而這個工作組工作的對象韓信卻蒙在鼓裡,絲毫不知道自己正在造反。這也是《史記》中記載的韓信既然造反,為什麼四個月沒有任何動靜的原因。最可笑的是陳豨,可能他造反造了四個月,都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重要的軍神同盟。

一切準備妥當後,呂后開始動手,接下來的事我們在《史記》里都看到了。韓信一死,大家陞官的陞官,發財的發財,安心的安心,呂后則得到了她一直想要的威信,朝中的大臣見她連韓信都敢殺,每個人都很自然地怕她三分。呂后在這件事上嘗到甜頭後,再接再厲,後來又對另一個功臣梁王彭越下了黑手,至於方法,嘿嘿,根據《史記》記載,和對付韓信的一模一樣。這就叫輕車熟路吧。靠著這些功臣的鮮血,呂后終於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韓信死後,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而當時整理的辦案材料,則被當成檔案,扔到皇宮裡的架子上。司馬遷寫史的時候,這件事已過去一百年左右,所有的人證物證都已湮滅,他只能根據這些架子上的檔案記載這段歷史。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那些原始材料中的重大bug。

其實撒謊要是撒得粗點,反而會讓人相信,撒得太細,往往會露出馬腳。這個道理一些高明的撒謊者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們心裡有心結,他們總是害怕撒粗了,別人會不信,所以只好往細里撒,結果一不小心,就畫蛇添足,這就是我們在韓信謀反案中,看到韓信和陳豨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所說話的內容以及動作、表情的原因。

不過無論撒謊者多高明,謊言終歸是謊言,總是會被看穿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將兵
揭密:漢朝大將韓信的真正死因
韓信反覆無常,最終身首異處(圖)
千古誰識追韓信(升級版)

TAG:韓信 | 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