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演講26】幻變中的真相7——《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問答

《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

清華大學問答

(2014年6月25日)

內容來源:智悲佛網------------------------------

(一)問:我來自清華大學水利系。現在很多社會上的企業家、學者、人生導師、佛學大德都在提「活在當下」這樣一種概念,您認為什麼是活在當下?當代青年應該如何活在當下?

答:對很多年輕人來講,「活在當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道理。它有兩種理解方式:第一種是用消極的心態去看待「活在當下」,認為散亂也好,懈怠也好,只要把人生度過就可以,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另一種理解方式是「珍惜當下」,我們的人身來之不易,因此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應該堅強地去面對,這種態度非常重要。因此,無論是企業家、人生導師、世間名人,還是比較底層的人,都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

實際上,人生就是遇到問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的一個過程。有些人內心脆弱,別人跟他說話時,一個用詞不當就讓他痛苦半天,又或者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會讓他一蹶不振。這樣的心態在年輕人中比較常見。所以,我覺得「活在當下」應該是用堅強的精神和勇猛的心態來面對一切問題。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會不同,比如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再過二十年,有些人可能非常成功,有些則不一定。但每一個人所走的路,都和自己的福報因緣有一定關係,我們應該用歡喜心去接受它。

(二)問:什麼是末法時代?

答:所謂的末法時代,指的是佛法接近隱沒的那個階段。它有兩種理解方式:一種是指佛陀涅槃兩千五百年以後,這是廣義上的末法,這個時代跟佛陀的果法時代相比較起來,佛法逐漸接近隱沒。此外還有一種真實的末法時代,那就是佛法住世的最後五百年,這段時期內,只有佛法的形象還存在於世。佛教住世一共有五千年時間,最後五百年就是真正的末法時代。

(三)問:佛陀曾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社會當中,可能很多人都有興趣去接觸、了解佛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善或不善的地方,包括現在有些僧人的行為不如法。我們應該怎麼去分析這些事呢?

答:「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出自《楞嚴經》。實際上這是指,在末法濁世,沒有善知識資格的人比較多,當然,也不一定真的有恆河沙那麼多,否則,恐怕幾乎所有人都是邪師了,這其實是佛陀的一個比喻。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用自己的覺知和智慧來觀察,到底真正的上師應該具備什麼資格。實際上,現在也有很多善知識、好上師,不能以一句話將所有上師都判為邪師,關鍵是自己要有智慧去分辨。

(四)問:我來自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如果現實與夢無別,那麼我們存在於現實的意義是什麼?

答:還沒有醒來之前,一個人在夢中也有存在的意義,也有他的價值觀、生活等等。

(五)問:如果這一切都是夢,醒了,一切便消失了,這樣的話,佛家的因果、輪迴又該從何說起呢?

答:雖然人生如夢,但夢中也有善惡、苦樂。比如說,一個人在夢中殺了人,那麼他也會在夢中受到懲罰。

佛教對善惡業果的成熟是這樣解釋的:如果一個人的執著非常強烈,那麼他的善業、惡業所成熟的果報會比較迅速、強烈。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強烈的執著,善業、惡業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後果,這也是為什麼夢中殺人,並不會對醒來後的自己造成特別大影響的原因。因為實執不同,成熟的果報也會不同。

夢中行為會受到夢中因果律的支配,而當我們沒有從夢中醒來時,還是要遵循這一規律。

(六)問:我來自北京大學。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如夢如幻的人生,珍惜難得的人身?

答:今天我們是從理論上,用佛教最究竟的觀點來剖析「人生如夢」這個道理。其實不僅是佛教講「人生如夢」,中國古代也有莊周夢蝶、黃粱美夢、南柯一夢等哲理故事,這些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對人生的一種描述。因為人們不懂得「人生如夢」,因此對很多事情特別執著,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苦惱。

現在社會上離婚率、自殺率都越來越高,這些現象的背後有著很複雜的原因,但如果我們懂得「人生如夢」的道理,就會發現原來沒有什麼執著的必要。

但反過來說,既然人生是一場夢,那是不是就不用努力,乾脆生活在消極的狀態里呢?並不是這樣。雖然人生如夢,但我們還是要堅持做完這個夢,並且要把這個夢做成一個善夢,而不是惡夢,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如果你在這個夢中沒有孝順父母,沒有積極地工作,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那人生就變成了一個惡夢。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做一個善夢,夢想成真。

(七)問:如果人是活在夢中,那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不是夢呢?如果說娑婆世界是夢,那極樂世界是不是夢呢?

答:可以這麼說,山河大地也好,六趣眾生也好,一切都是夢。《圓覺經》中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其中「生死」指的是輪迴,「涅槃」指的是凈土,這些都是夢。以唯識宗的觀點來講,六道輪迴屬於不清凈的依他起 ,而極樂世界屬於清凈的依他起,這兩個都是心的虛妄假象。

如果六道輪迴是夢,那極樂世界也是夢。一切就如同《金剛經》當中所講的那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就是虛妄,只不過有清凈和不清凈的差別。

(八)問:是什麼原因讓當代人在遇到問題時不再訴諸佛學?

答:對於漢地來講,可能跟這裡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有一定的關係。而就藏地而言,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論是好的問題還是不好的問題,一般都會依靠佛教中的一些思想去處理,佛教已經融入了藏民的生活。當然,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現在也有一部分藏人不再依靠佛教來解決問題了。

(九)問:我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老師,專業是傳播學。您為什麼相信佛法的教義是人和世界的終極所在?

答:我一出生就身處佛教的世界,沒有其他選擇。在我們藏地,我的父母、鄰居以及周圍的人都是佛教徒,我就是以這樣的緣起而信仰佛教的。學習佛法這麼多年以來,我也研究過各種學說和思想,但還是覺得當初的選擇沒有錯。不論我用懷疑的態度去觀察佛法,還是以信心的角度去觀察佛法,都找不到它的缺點。因此,我覺得成為佛教徒,不僅是我的「宿命」,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十)問:我是來自清華大學微納電子所的研究生。我認為,夢中的意識跟五俱意識不同,那麼夢中所造的業與現實中所造的業有什麼不同嗎?

答:我們在現實中造一個業,需要滿足四個條件:意樂圓滿、加行圓滿、行為圓滿、究竟圓滿。一般來講,夢中造業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因為夢中的心識處於一種迷亂的狀態。

在佛教里,一談到造業就要提到《根本律》。藏文的《根本律》中講到「夢如同無有」。按照戒律來講,如果在夢中犯了戒,不構成犯根本戒,只是一種輕罪。

由於只有佛陀才能照見一切業因果關係,因此,這並不是我們凡夫人能說清楚的,甚至連菩薩也沒辦法。所以,根據經論來判斷業比較合理。

(十一)問:有一部經叫《阿難七夢經》,講了很多關於夢的預兆作用的例子。您對夢的預兆是怎麼看的?

答:《阿難七夢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裡面的一些公案非常有意思。佛教中的確有一些方法,可以通過夢中觀察,而對未來有一些預示。

藏傳佛教中有一位麥彭仁波切,他的很多論典都涉及夢的預示。比如說,如果夢到有人試圖殺自己,這說明你可能有一些四大不調或非人的危害,如果不及時念緣起咒等咒語的話,很可能會生病,這種感受可能很多人都有過。

這一類內容在佛經里講得非常清楚,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也能對自己的夢有一種新的認識和探索。

(十二)問:我是來自地質大學的老師。在《盜夢空間》里,一個人在夢裡死了之後就會脫離這個夢,然後返回到上一層。那麼,我們這一生結束後,會不會也是一個夢的結束?六道輪迴是不是就是一層一層的夢?

答:《盜夢空間》中描述了一層一層的夢,而男主角的妻子就是希望通過自殺來回到她所認為的真實世界中去。但這只是電影中虛構的情節,不能成為我們認識人生的依據。

我們所處的六道輪迴,並不是這樣一層套一層的夢。永嘉禪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指的是我們今生當中做人的「夢」,來世可能是做旁生、地獄的「夢」,又或者這輩子做了富貴的「夢」,下一輩子變成貧窮的「夢」,一旦我們斷除了做夢的習氣,這些輪迴幻象就全都沒有了。《入中論》中說:「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覺後三非有,痴睡盡後亦如是。」意思就是指當我們的愚痴滅盡了以後,夢裡的根、境、識三者都是不存在。因此,對我們來講,六道輪迴是一場夢,是一場漫長的夢,而且我們很可能還會不斷地做夢。

(十三)問:有個朋友在讀了《地藏經》《佛說療痔病經》之後,不時地做一些宿世的夢,知道他和周圍的親友有什麼樣宿世的因緣。請問佛教怎麼解釋這個現象?

答:通過讀《地藏經》或者其他經論,有可能成熟自己以前的習氣和種子,從而了知自己宿世的一些因緣。還有一個可能,有些人並不是真的知道宿世因緣,但依靠一些「善巧方便」,對別人講自己知道。對我來講,這些情況不好分析。

(十四)問:我是清華科技所的研究生。我認為《盜夢空間》當中所講的多重夢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像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所講的那樣,人的意識由四個結構構成,包括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其中自證分指的是,當我做夢的時候,會存有一個對做夢的覺知,但是在夢中,這種自證分是不存在的。您是怎麼看的呢?

答:你提到了唯識宗的「四分說」,其中自證分指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就是說,你能清楚地了知自己以前做什麼或者現在做什麼。

因為每個人只有一個心識,因此,在同一個時點上,一個人不能用自己的心來了知自己的心,否則會有很多過失。從這個角度來看,你說的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是對不同時間點上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來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這是心的一種相續,它是一本體、異反體 。比如,你可以了知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也可以了知長大後所發生的事。

(十五)問:我們今天究竟是不是在夢中交流?

答:從我們的觀念、習慣上來講,我們不是在做夢,而是在現實中交流。但從邏輯或者理論上來講,「是不是夢」這一點,確確實實需要大家再三思考,因為我們執著為實有的東西並非都很可靠。

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當然,每個人的判斷標準和所得的結論不一定相同,我們今天也不需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大家無論是從佛學、科學、哲學還是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來交流,如果能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或許會得到一些利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的空間是三維的?
男女消費:花男人錢,還是AB制?-史宇心理醫生-搜狐空間#comment#comment#...
一生「幸」福的【情感空間】
家長給孩子的一封信 - peonyking的個人空間 - 19樓空間
上海酒吧新去處,在銅光閃閃的空間里開啟夜生活

TAG:大學 | 真相 | 佛學 | 演講 | 空間 | 盜夢空間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