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兩棲爬行動物世界 攝影師獨家技巧分享

它們體表覆蓋精緻的著角質鱗片;它們四肢向外側延伸,腹部著地,匍匐前進;它們的反應機敏;它們高度近視,舌頭卻是非常敏感的化學探測器......

要想走近並揭示這個神秘的兩棲爬行類王國,你的攝影技術和身體素質都將受到全面挑戰。讓我們跟隨生態攝影師——鄭洋,去感受神秘、奇妙的兩棲爬行動物的世界吧。

攝影師鄭洋

知識普及:

兩棲動物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由化石可以推斷它們出現在三億六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直接由魚類演化而來,這些動物的出現代表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兩棲動物生命的初期有鰓,當成長為成蟲時逐漸演變為肺。兩棲動物「amphibian」的字源來自希臘文的「兩種amphi」和「生命 bios」。這是因為兩棲類可以同時生活在陸上和水中。

一、對兩棲爬行類動物的了解

1、為什麼會喜歡兩棲爬行類動物呢? 兩棲爬行動物是非常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在某種意義上是恐龍的親戚,喜歡它們神秘原始的魅力,鱗片的質感、光澤,各式各樣的花紋、色彩搭配,各種霸氣的、可愛的、憨態可掬的、不可一試的姿態都令我著迷,這些魅力一直在吸引我進行探究與拍攝。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2、一般會去哪裡拍攝它們? 我會在各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中拍攝兩棲爬行動物。

3、它們的生活習性是怎麼樣的?一般怎樣可以找到它們? 蛙類一般晝伏夜出,棲息在湖泊、沼澤、濕地、稻田內,活動範圍相對較小,在山區則根據種類不同,分布在近水的樹木、低矮植被、沿岸石頭上捕食昆蟲。所以,拍攝蛙類,我一般會夜間在山溪、河流邊緣、稻田裡,打開手電筒,跟隨蛙鳴的聲音去尋找,往往都能有所收穫。蛙類在夜間拍攝比較容易,由於蛙類只對行動的物體有反應,我拍攝時候行動比較緩慢,一般可以貼到很近進行拍攝,它也不會閃躲,真是個適合拍攝的好模特。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蛇類活動範圍較大,晝夜均有活動,根據生活習性的不同,在水邊、農村房屋附近、稻田裡、道路上、石縫裡,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夏天,大雨過後的水汽瀰漫的晴天,這時候蛇洞內往往潮熱難耐,蛇會受不了這種濕度,集中出來活動,在這種天氣去山裡搜索,會有不錯的收穫。夜間搜索,夜間在農村房屋周圍、公路上、溪邊,均由一定幾率遇到夜行蛇類出來覓食,這是一定要把握好拍攝的機會。遇到蛇一定要先鑒定蛇的種類再進行拍攝,切忌直接上手觸摸,遇到毒蛇,如果手中沒有蛇鉤等專業工具,也要放棄拍攝。拍攝蛇類最難處在於對於蛇整體姿態的把握,我的做法是反覆的觀察,等待它呈現最好姿態時候再進行拍攝。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蜥蜴是爬行動物中最龐大的家族,棲息環境也非常廣泛,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在樹林間滑翔的,而且蜥蜴會根據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國內常見各種石龍子、樹蜥,白天和夜晚均可見到活動的蜥蜴,一般在岩石縫裡、低矮灌木、樹枝上、草叢裡,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拍攝蜥蜴有一定難度,因為它們總是過度警覺,剛剛靠近它們就會逃之夭夭。但蜥蜴一般也具有領地性,我的拍攝方法是,慢慢接近,如果它跑了我也不急於離開,而是慢慢在原地等待。過不了多久,它就會重新回到這裡,由於我一直沒有行動,它會漸漸消除對我的恐懼,反而開始正常活動,這樣我就可以開始拍攝了。

二、與器材有關……

上圖是6月去台灣旅行時候的器材清單,這次旅行主要是做生態攝影,但風光、人文也要兼顧,所以帶的器材相對較多。我在野外一般選擇雙機身,一個機身掛機微距鏡頭,一個機身掛機廣角鏡頭,這樣就免去了在野外冒著弄髒CMOS的問題。

1、微距鏡頭的選擇:佳能新百微、騰龍180mm、佳能17~40mm。

2、器材附件: 反光板、三腳架(拍攝危險蛇類時使用)、自製大型柔光罩。

3、道具: 厚邊帽子(防竹葉青蛇)、高幫戶外鞋、蛇鉤、季德勝蛇葯(你懂的,救命的)、手電筒、頭燈、鹽盒(螞蝗上身後,能讓其瞬間死亡)、風油精。

4、有什麼妙招可以保護相機?(比如下雨的時候) 每次外出都會隨身攜帶幾個保鮮袋,下雨的時候拿出保鮮袋罩住相機與閃光燈,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保鮮袋方便攜帶,使用方便。不用刻意去購買防水罩了。

一、光線的運用

1、正光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將閃光燈放置於被攝物正前方,光線直接打到闊褶蛙的雙眼上,用以表現、突出蛙的雙眼。

2、側光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在王錦蛇左前方側布了一盞閃光燈,這樣可以突出王錦蛇的神秘感與體量。

3、自然光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林下水邊的自然光,用來表現變色樹蜥全身的質感,再合適不過了。

4、人造光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赤鏈蛇周身光滑、鱗片的質感和色彩都非常漂亮,我用了2個閃光燈對赤鏈蛇正面進行補光,把它全身鱗片的反光都表現出來,增加了它的質感。

二、構圖的把握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以上圖為例:構圖時候需注意以九宮圖方式構圖,將蛙的眼睛放在九宮圖左上交叉點上,注意對蛙類姿態的把握,拍攝蛙類側身特寫,一般以30~45?為佳,要將蛙的全身都保留在照片里,避免造成畫面的不穩定感。

三、景深的控制

1、大景深——呈現的效果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大景深,使用光圈F5.6左右的光圈拍攝,突出蛇的頭部和頸部,虛化身體部分,有良好的控制雜亂背景的作用。

2、小景深——呈現的效果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小景深,使用F8~13的小光圈拍攝,保證蛙的全身皆在焦平面內,並適當交代背景。

四、鏡頭距離與拍攝距離的把握 根據被攝物大小、安全性,選擇適當的鏡頭,蛙類、蜥蜴,我一般使用佳能100mm鏡頭進行拍攝。蛇類,由於拍攝蛇類具有一定危險性,所以我一般使用180mm進行拍攝。

五、與環境的結合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帶環境的生態照:構圖時,需要將被攝物周邊的環境帶入進來,增強整體視覺衝擊力。廣角拍攝帶有環境感的照片,構圖時需要仔細選擇背景,去除背景中多餘的元素和色塊。根據被攝物不同,要注意主體與背景的比例關係,一般主體與環境的比例保證在1:1或者1:1.2最為恰當。

六、白天 白天,自然光是很好的光線,可以很好的表現蛙原有的光澤,同時搭配閃光燈使用,更能突出其皮膚的質感。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七、夜晚 夜晚,使用閃光燈布光效果,營造小環境光,可以隨心所欲的拍攝自己需要的光位。

鄭洋作品更多作品請點擊

1、是否需要補光?補光需要的工具。 白天可以選用反光板對被攝物進行適當補光,反光板補的光線更加自然。夜間一般選用閃光燈布光,根據被攝物不同,適時選擇單閃或者雙閃。

2、白平衡、iso等參數的把握和控制。 我一般使用RAW格式進行拍攝,白平衡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白天一般選用日光,夜間則要根據自己需要進行自定義。拍攝兩棲爬行動物,對畫質要求較高,如不是環境太差,我一般會使用ISO400以下的ISO,提高成像質量。

3、夜間拍攝和白天拍攝的最大的難題分別是? 夜間拍攝最大的難題是尋找被攝物,尋找的過程既危險又刺激。因為夜間拍攝只能依靠手電筒尋找蛙類、蛇類,手電筒的照射範圍和量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現視覺盲點,所以,我夜間拍攝,一般都會和同伴同往。即使這樣,也會嘗嘗受到螞蝗、蚊子的騷擾。 白天拍攝最大的難題是對於日光的把握,尤其是在光線較強的林下,斑駁的陽光照進林下的時候,那種光線的不確定性很難把握。

八、講講在拍攝過程中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 在海南拍攝越南烙鐵頭(劇毒蛇),由於拍攝太過興奮,貼的太近,被烙鐵頭進攻,咬到鏡頭。當時距離我的手,也就10厘米不到。現在想起來很是後怕,如果真被咬到手,那將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推薦閱讀:

如何找到最合適的構圖?
攝影發展歷程
攝影師10年拍攝子宮裡的故事
攝影師的標準攝影姿勢,你都會嗎?

TAG:攝影 | 動物 | 世界 | 分享 | 攝影師 | 行動 | 技巧 | 爬行動物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