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民俗
06-14
葬 墳 出門三五里,各處不同俗。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死人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都不是一次下土入葬,而是將死者的棺木抬到一僻靜處,用土磚砌牆、蓋瓦,稱作「厝基」,待三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後再擇日安葬,謂之葬墳。 葬墳,鄉間稱為白喜事,有一道道複雜的程序。 1、擇日 岳西人將安葬亡者,當作蓋新房一樣重要。他們認為:人雖死了還是有靈魂的,在土裡還能管家裡的事,保佑家人。因此把葬墳看得很鄭重。先要花重金請看風水的地理先生(鄉下人稱地仙)查一個良辰吉日才能下葬。地仙根據死者的屬相來選擇墳山的坐向和朝向,根據死者家屬(直系)的生辰八字來確定開穴(打壙)和下祀的日期和時辰,要避開相衝相剋。地仙經過查找地理書,反覆核對,並做出慎重思考後,用紅紙將亡命的屬相、生辰,墳山的方位,開穴和下祀的日期、時辰等一一寫在上面,稱為「課張」,呈送家主。 2.打壙 壙———埋葬棺木的墳穴。開穴打壙,是按照地仙查找的日子。壙的位置是地仙用羅盤來確定的,地仙在墳山的上下頭各釘一根木樁,兩根樁之間用一根麻線拉直,沿著木樁用鐵鍬或耙鋤挖長9米,寬1.5米,深2米的洞穴,安放棺木。 打壙所需的勞力都是家族中的男人義務出工。鄉下人家族觀念強,鄰里之間,紅白喜事都是互相幫忙,不需付工錢的。根據地形的不同,一般一天時間就能把壙挖好,碰到地質堅硬,山勢陡峭的地方要2———3天時間。其間,地仙要多次拿著羅盤來把握方位和壙的深淺。 壙挖好後,分別用稻草、芝麻桿在壙內燃燒,稱為暖壙。暖壙燒的稻草叫黃金,芝麻桿叫百子桿。然後,家人端來一盆蒸面和一盆米粉做的圓子,不用碗筷,所有在場的人都要用手抓著吃,哪怕你平時再講衛生,也要象徵性地吃一口,謂之長壽麵和團團圓圓。 3.迎墳 迎墳就是把棺木從「厝基」抬到墳山,也是整個葬墳過程中最為熱鬧的場面。走在迎墳隊伍最前面的香燭師,一手拎著香紙籮,一路散著紙錢(買路錢),緊跟其後的5名少年高舉著五彩旗,4名身強力壯的大漢用竹杠抬著棺木,音樂隊吹奏著行路曲,鑼鼓隊賣力地敲打著不同的響調,親屬跟在後面哭哭啼啼,來幫忙、送行的親友、鄰居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震耳欲聾的爆竹,五彩繽紛的禮花炮,一路放個不停,引得沿途的人駐足觀看。 4.下祀 棺材抬到墳山後,請入殮師整理死者 的屍骨,撿去先前放在棺內給死人用的器物,如:剪刀、梳子、眼鏡、煙筒、煙盒等。然後將棺材放入壙中,這一道程序完成後,就等著下祀了。 下祀是葬墳最為關鍵的一步。下祀時辰一到,地仙拿著三令夾(三塊青瓦),一袋珍珠米(大米),羅盤(指南針),經線(一綹白線兩頭系著銅錢),蹲在棺材的大頭(上方),另一人站在棺材的小頭(下方),地仙將三令夾放在棺材的大頭,面上放著珍珠米,再將羅盤放在珍珠米袋上,將經線拉直,根據羅盤上指針的搖擺,不停地叫人調整棺材擺放的位置,最後三線對在同一條線上,才算落實。地仙拿出事先寫在黃表紙上的地契,拖聲呀氣地朗誦,誦畢,劃著火柴在棺材的上頭焚燒。亡者家屬和親屬跪拜在墳山的下方。之後,地仙開始「呼龍」,「呼龍」恰似鄉下人做新屋上樑的場面,地仙手裡分別拿著公雞、酒壺、珍珠米,大聲呼喊著吉祥、祝福的話語。當地仙收拿公雞時,便呼:「一啼榮華富貴,二啼金玉滿堂,三啼子孫發達,四啼妻閑子孝……」當地仙手執酒壺,一邊斟酒,一邊高呼:「一滴酒,點龍頭,兒孫代代做諸侯;二滴酒,點龍腰,兒孫代代步步高;三滴酒點龍尾,兒孫代代中高魁……」地仙高喊一句,邊上所有的人則大聲應答著同一句話:「好!」。驚天動地的爆竹聲、禮炮聲,響徹墳山的上空,當地仙將珍珠米撒向亡者的兒孫時,呼「,家中代代人才出,腳踩樓梯步步高……」時,家屬便從事先搭在壙中的梯子上爬上去……地仙呼龍的時間越長,燃放的爆竹就越多,等爆竹放完了,地仙酒停止了呼喊。 5、築冢 築冢是葬墳過程中最後的一道程序。地仙呼龍結束後,大家七手八腳地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灰倒進墓穴,撒在棺材的四周,十幾蛇皮袋石灰將棺材包裹起來,然後在上面掩蓋沙土,沙土將整個墓穴填平,再用幾十擔黃泥巴封住墓穴的口,這樣一冢墳包就凸顯出來了,最後在墳墓的下方安放石碑。待這些事全部做好後,主人大擺筵席酬謝親友、香客,兒孫在酒過三巡後向大家跪拜行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玉匣記全文:民俗吉凶日篇 起天月德法
※中外傳說關於人壽命說法的差異是因為什麼?
※漢服上可不可以有仙鶴?
※如何看待「非遺傳人制古煙花獲罪免刑罰,其子稱不會再製作 」的新聞?
※報紙雜誌里的「二十六、吃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