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第三》
八佾(yì)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到季孫氏時說:「(他)在院庭里奏起八佾來,像這樣的事都能夠忍受,還有什麼事不能忍受呢?」
(注意:佾,古代樂隊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專用的樂舞,一行八人叫一佾,共六十四人組成。)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
三大家族(仲孫、叔孫、季孫)在撤出膳食時奏響詩篇「雍」。孔子說:「雝詩中說『諸侯們助祭在廟堂,天子的儀態嚴肅端莊』,(這兩句詩用」在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取什麼呢?」。
(注意:雍,本作「雝」,《詩經·周頌·臣工之什》中的一篇。)
、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禮節能怎麼樣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音樂又能怎麼樣呢?」
(注意:「人而不仁」,句中的「而」用於主謂之間,表假設。如……何,屬於古代漢語中的固定格式,翻譯成「對……怎麼樣呢?」)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喪,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譯文】
林放(魯國人)詢問禮的本原。孔子說:「你問的問題太大了。禮節,與其奢侈,寧可儉樸;喪禮,與其輕易,寧可悲慟。」
(注意:大哉問,屬於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注意還原。「易」,輕易,輕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譯文】
孔子說:「蠻荒的少數民族有國君,不如中原的諸侯國沒有國君。」
(注意:孔子的話中,兩個「之」字均為主謂之間。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數民族有國君,卻沒有禮儀,還不如中原的諸侯國某個時期沒有國君,卻葆有禮儀」。另外,魯國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經逃亡到別的諸侯國,是孔子親見的。)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譯文】
季孫氏到泰山去祭祀。孔子對冉有(姓冉,名求,孔子的弟子;他給季孫子做家臣)說:「你不能拯救他嗎?」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哎呀!竟然說泰山,不如一個林放嗎?」
(注意: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到泰山去祭祀,這種行動叫「封禪」。「旅」:祭祀的名稱。)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爭搶的事情。(萬一有了磨擦)一定比試射箭。(射箭之前)作揖然後登上箭台,(射完了)走下箭台就喝酒,這樣的競爭(才)是君子的風度。」
(注意:「其爭也君子」,句中的「也」屬於用於主謂間,錶停頓。)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道:「『臉頰上有酒窩的女子笑起來,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顧盼起來,美啊』,這兩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啊?」孔子說:「繪好的花的後面是白色的底子。」子夏又問:「那麼說,禮儀在(仁義)之後了?」孔子說:「啟發我的人是卜商(卜商是子夏的名字)啊,現在開始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注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衛風·碩人》)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我能征之矣。」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儀我能夠說出它,杞國不足以證明它。殷朝的禮儀我能夠說出它,宋國不足以證明它。這是文獻不夠緣故啊!文獻足夠的話,那麼我能夠證明它。」
(注意:杞國是夏朝的後世,宋國是殷朝的後世。)
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孔子說:「行諦禮,自從獻酒之後,前往,我不想觀看它了。」
(注意:諦,是魯國當時舉行的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合祭祖先的大祭禮。灌,祭祀時以酒澆地來迎神。)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有人問諦禮。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諦禮的人,對於天下,大概就像把什麼東西給你看吧?」(孔子)指著自己的手掌。
(主語:示,給……看,如「請指示王」中的「示」。)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祖好像他們就在我面前,祭神好像神就在我跟前。孔子說:「不親自參與祭祀,(別人代替祭祀)就同沒祭祀一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譯文】
王孫賈(衛國大臣)問道:「『與其對於奧神諂媚,寧可對於灶君諂媚』。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在上天那獲罪,沒有禱告的意義了。」
(注意:奧,古人設神主或尊長居坐的地方,在室內的西南角上。)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借鑒於夏、商兩代。太富於文采了,我贊成周朝的禮儀。
(監,有借鑒之意。鬱郁,形容富於文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進入周公廟,每事必問。有人說:『誰說鄒人的兒子懂得禮節呢?進入周公廟,每事必問。』」孔子說:「這就是禮節啊!」
(注意:太廟,既可是天子的祖廟,也可以是周公廟。鄒人,指的就是叔梁)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射箭不強調射中靶子,因為力量不在同一等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道理。」
(注意:皮,古代用獸皮製成的靶子。科,等級,類別。)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要廢棄在每月初一告廟時的用活的羊祭祖的儀式。孔子說:「端木賜啊,你可惜的是那隻活羊,我可惜的那儀式。」
(注意:餼,餼羊,古時候用作告廟祭品的活羊。)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侍奉國君,竭盡禮節,別人認為這是諂媚國君呢!」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
魯定公問道:「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國君,怎麼樣對待這件事呢?」孔子說:「國君用禮節役使臣子,臣子用忠誠侍奉國君。」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詩經·周南·關雎》這篇詩,快樂卻不淫蕩,哀傷卻不過分。」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魯哀公向宰我(名子,孔子弟子)做土地神的牌位該用什麼木材。宰我回答說:「夏朝的君王用松樹,殷朝的君王用柏木,周朝的君王用栗木。說:『意思是使老百姓戰慄』。」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已經完成了事不用解說了,已經做過的事不能挽回了,已經過去了事不用在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狹小了啊!」有人問道:「管仲節儉嗎?」管仲有三處采邑,手下做事的人不能兼職,怎麼能說節儉呢?」又問道:「如此說來,那麼管仲懂得禮儀了?」孔子說:「國君安設照壁,管仲也安設照壁。國君為了兩國君王的友好,設置反坫,管仲也設置反坫。管仲如果懂得禮儀,還有誰不懂得禮儀呢?」
(注意:塞(sè)門,屏,影壁。反坫(diàn),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而知禮」中的「而」,用於主謂之間,表假設,譯為「如果」。)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文】
孔子魯國的太師講音樂,說:「音樂大概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整齊盛大;隨之,純潔和諧;節奏明快,連續不斷,以至完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地的邊方長官請求會見,說:「到了這個地方的君子,我不曾不能見不到他們。」跟從的人讓孔子接見他。孔子一出來就對學生們說:「你們,對於失去官職憂慮什麼呢?天下沒有道義很久了,上天將要把他作為導師呢?」
(注意:「君子之至於斯也」,屬於定語後置句。木鐸,指的是宣揚某種政教、學說的人。)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
孔子講到《韶》時說:「美極了,又好極了。」講到《武》時說:「美極了,卻未好到極點。
(注意:《韶》是虞舜時的樂曲,因為舜接受的堯的禪讓;《武》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周武王是用武力滅紂才得到位置的。)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處在上層的人不寬宏大量,行禮時不恭敬,參加喪事時不哀傷,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呢!」
推薦閱讀:
※日課 | 《論語·公冶長》26
※早課 |《論語》為政篇 04
※《論語 為政第二》講要(一)
※《論語 八佾第三》講要選錄( 一 )
※《論語》譚(三十五)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