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宋湘故居導遊詞
宋湘故居,位於梅縣白渡鎮創樂村象湖村民小組,共有三堂二廳二廊二十六間,面積約300平方米。宋湘故居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為客家民居建築之一,因其地堡後山象形山,山前是一片湖洋地,顧此地為「象湖」。
宋湘故居經三百餘年,歷代均有修繕。「文革」破「四舊」時,門樓被拆毀。1984年冬,由其孫、海外僑胞宋佑祥先生熱心捐資,修葺一新,廳堂兩側有16條硃紅色圓柱分立兩旁屏風-「京兆堂」三字,外大門楣上掛有「太史第」匾額,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郭翹然題「宋湘故居」匾額。1987年11月16日被梅縣人民政府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湘故居具有紀念鄉賢和研究地方文化教育以及客家民居建築的價值,現為宋氏後人居住。故居保留有宋湘墓碑一塊,宋湘彩色畫像一幅。
宋湘故居保護範圍是:東至31米,西至20米,南至20米,北至5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60米,西至50米,南至山,北至97米。
多年來,白渡鎮黨委、政府積極做好宋湘故居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對宋湘故居進行維護,象湖村民小組群眾也積極響應,主動加入到文物保護行列中來,成立了宋湘故居文物保護領導機構,做好日常維護工作。
宋湘故居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創樂村象湖村民小組,共有三堂二廳二廊26間房,佔地面積約26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的小型三堂兩橫客家民居平房,前是照牆,西有門樓,橫額太史第,門聯"賦梅世第;編竹人家"赫然在目。宋湘故居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為客家民居建築之一,因其地堡後山形像大象,山前是一片沼澤地,顧此地被稱為"象湖"。
宋湘於乾隆二十一年 (公元1756年)生於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創樂象湖村,23歲中秀才,37歲中舉人,44歲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後任清廷文淵閣校理、咸安宮總裁,雲南曲靖府、廣南府、永昌府知府等職,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宋湘才華橫溢,詩作豐厚,精通書法,是清代以來中外揚名的"嶺南才子"。
宋湘故居經三百餘年,歷代均有修繕。"文革"破"四舊"時,門樓被拆毀。1984年冬,由其孫、海外僑胞宋佑祥先生熱心捐資,修葺一新,廳堂兩側有16條硃紅色圓柱分立兩旁屏風上書"京兆堂"三字,外大門楣上掛有"太史第"匾額,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郭翹然題"宋湘故居"匾額。1987年11月16日被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列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湘故居,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歷代屢有修葺,坐東朝西,背靠矮山,前低後高,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懸山式堂屋,三堂四橫,中軸對稱,夯牆抬梁,土木石結構,白牆灰瓦。故居外有南北橫屋,內屋有三堂四廊兩天井,北面橫屋有房14間,南面橫屋有房13間,內堂屋有房28間,前有照牆,外設斗門樓。
門樓坐南向北,門樓左右設"石鼓戶對",門額楷書"太史第",門聯"賦梅世第,編竹元家",這彰顯屋主進士及第、官至編修。跨過門樓,進入院內,是寬闊的門坪,砌有照牆圍護,正大門額署"解元",門聯"象賢衍慶,崇德流徽";進入大門,見大門後門額掛"進士"匾。在下堂,可以看到故居廳堂內外,極少雕飾,質樸無華,與客家民居差別不大。據說,宋湘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清官廉吏,雖身居高位,薪俸優厚,卻"身與民俱瘦",其俸銀大部分都慨捐為民造福。
堂內廳里多有對聯,富有詩文風雅。中堂正牆兩面掛宋湘題並書對聯"禮樂農桑今之三代,和親康樂古為一書"。中堂右牆掛有宋湘少時題於家鄉安豐寺之山形詩。這首詩乍看似塔,細看如山,上有八個"山"字鑲嵌其上。經村中老人宋華光介紹,這是宋湘獨創的山形詩體。全詩八句五十六字:"山外青山路曲彎,高山流水響潺潺。深山百鳥聲聲叫,路上行人萬里難。勸君莫做江湖客,饑寒夜夜在山間。人人說道東山遠,我到東山八座山。"仔細誦讀,發現其與中國詩詞環形體、回形體相媲美。低吟淺唱,仿至深山密林,行走林間小徑,景秀水美,路艱且難,流連忘返。我們隨後移步到上堂,這裡設凹式神龕屏風,上端楷書"京兆堂",左右龍柱各有長聯。據介紹,宋湘71歲卒於武漢湖北觀察署任上。其生卒時間同樣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時,事極巧合,堪稱奇事。
路線指引:從梅州城出發,驅車往205國道約26公里到梅縣區白渡鎮,再行車國防戰備路往創樂村方向約4公里便到了創樂象湖村宋湘故居。
宋湘(1756~1826年),字煥襄,號芷灣,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白渡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鄉試解元,嘉慶四年(1799年)殿試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六年(1801年)回粵受伊汀州之聘,主講惠州豐湖書院。次年應召回京再入翰林院。嘉慶十二年(1807年)充四川鄉試正考官,次年充貴州鄉試正考官。嘉慶十八年(1813)出守雲南永昌、曲靖兩府知事,一連八年。道光時宋湘已是三朝元老。道光五年(1825)宋湘已七十高齡,赴任湖北督糧道,翌年卒於任內,終年七十一歲。
童年時的宋湘,才華橫溢。九歲時,他見屋中諸叔伯常酒會題詩或撰文,便模仿起來,學作詩文,即席交卷。諸叔伯見他文思敏捷,下筆便有奇氣,讚嘆不已,認為日後必有長進,便常邀他吟詩作對和練字。後來,他在鄉參加童子試奏捷,中了秀才。
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宋湘赴廣州參加鄉試,途徑惠州時,因盤費不足,求助於惠州太守伊汀州(墨卿)。伊汀州戲約曰:"知君才學,若能以七步八叉之時間嵌配東西南北四字為句,立贈餘一聯,即為君治裝。"宋湘邊行邊思,剛行七步,腹中即就,揮筆疾書:"南海有人瞻北斗,東坡此地即西湖。"伊汀州讚賞不已,當即給予厚金。--這就是宋芷灣七步成聯的一則逸聞,在嘉應同人中傳為美談。宋湘得伊汀州資助,旋即赴穗,結果獨佔鰲頭,舉鄉試第一名解元,才華聲譽,冠冕全省,有"廣東第一才子"之稱。這美譽,傳說還是嘉慶皇帝所授。有一年。嘉慶皇帝的母親做壽,在翰林院群儒中遍征對聯,宋湘不暇思索,首先站出來揮毫疾書:
順穆康寧雍沿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泰正是隆恩慶萬年
橫匾書:"上大人"。宋湘這一對聯,對清朝幾代皇帝隨意粉飾了一番,加上那瀟洒傳神的書法,使嘉慶皇帝歡喜得手舞足蹈,頻頻點頭讚許,併當即稱宋湘為"天下第一才子"。各省翰林名流嫉忌宋湘得此讚賞,上疏奏議:"若宋湘果為天下第一才子,則皇上居其下矣。"嘉慶皇帝遂改稱:"宋湘,廣東第一才子。"
宋湘後期雖為清朝名宦,但他為官清廉,處處為民著想。如:在曲靖所屬馬龍州,地瘠民貧,宋湘捐出薪俸購木棉教婦女紡織。他曾買松子三石,在點蒼山號召種松,事隔幾年,松樹生長茂盛,喜而口占《植樹詩》三首,其中一首雲:"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棵松,何時再買三千石,遍種雲中十九峰。"字裡行間,抒發了他綠化神州的強烈感情。署永昌城時,練鄉兵除暴,當地人民莫不感恩戴德,塑制宋湘生相,建生祠立碑祀奉。有書院久廢,宋湘捐廉,力興復之。《清史列傳》記載宋湘事迹時稱:"任職滇南,嘉惠民生至巨,是勤政愛民好官。"
宋湘在工作之餘,致力於寫詩著文,成為清代中期成績卓著的詩人。
宋湘寫詩著文,主張有自己的個性。他在《說詩》八首中,對詩歌創作有獨到之見,其中一首寫道:
學韓學杜學髯蘇,自是排場與眾殊;
若使自家無曲子,等閑鐃鼓與笙竽。
這可以說是宋湘寫詩著文的經驗之談。他開門見山地提出要學習古代的韓愈、杜甫、蘇軾等文學大師,但在字裡行間又流露出他鄙棄因襲前人、師古不化的弊端,洋溢著他既要繼承借鑒前人的文學遺產,又要銳意創新的感情。應該說,他這種在學習古人的同時要有自家的曲子,不落舊套,勇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宋湘的詩來源於生活,構思新穎,風格獨特,畫面清新,筆調靈活,不刻意求工,自有剪裁之妙。請看他的《兩不賣詩》:
高樓華屋吹笙竽,君是何人飢啖蔬。
一言拱手理襟裾,秀才餓死不賣書。
春日桃花吹滿店,君是何人書酒欠。
回頭叱吒風雲生,壯士窮途不賣劍。
這兩首詩有宋湘自注:"此來彼去,夢思多勞,於是乎顧視屋壁,念此平生蠹書塵劍周旋最久,性命之交也,作兩不賣詩。"這是作者豐富的感情的流露和寄託。這首詩信手拈來,直抒胸臆,讀起來親切感人,回味無窮。
宋湘在惠州主講豐湖書院時,曾對惠州風物之美從多個不同側面盡情謳歌。離惠時,以蔗渣代筆寫《湖上五別詩》(別湖花、別湖山、別湖水、別湖風、別湖月)。詩文中創造的佳境,令人似看到皎皎明月,感到習習輕風,聞到幽幽花香……。在《別湖月》中寫道:
明月出湖東,落亦湖西邊。
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間。
寂寞夜復夜,寸心時往還。
安得結湖屋,人月無關山。
這些詩把惠州湖光山色之美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同時抒發了他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
宋湘在雲南等地工作時,寫有許多懷念家鄉的詩句。他寫的《憶家園》詩就是專門描述客家風情之作:
冬初梅已笑,秋盡猶菊鈿。
是岸排篁竹,逢橋有木棉。
樓濃紅杏雨,溪淡綠楊煙。
樹樹飛蝶蝴,山山答杜鵑。
鷓鴣多草際,翡翠只沙邊。
兩三江上閣,七八渡頭船。
桐蹊開酒店,榕徑歇柴肩。
長歌愛樵答,短笛羨牛牽。
全詩五言十六句,就寫了梅、菊、竹、桐、榕、杜鵑、鷓鴣……等十六種景物,末句還把樵夫(婦)愛唱山歌和牧童喜騎牛背吹竹笛等風情描繪出來,以示客家風光之一斑。這首詩傾注了作者對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無比深情,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堪稱一幅不可多得的客家風情畫。
據《清史文苑》載,"芷灣襟袍豪邁,故揮豪灑翰,皆具倜儻權奇之概,詩磊磊落落,從其性情坌涌而出,自成為芷灣之詩。"胡曦在其所撰《梅水匯靈集》中把宋湘及其同代詩人黃香鐵(鎮平縣人,舉人)、李黼平(嘉應州人,進士)並稱梅詩三家。胡曦曾贊道:"吾梅詩三家,《著花庵》(李黼平著)純以學勝,《讀白華草堂》(黃香鐵著)純以才勝,先生(指宋湘)則才兼以學,元氣淋漓,正隨園所謂人居屋中,我來天外者。總而論之,如大華三峰,蓮峰中聳,二峰其旁峙也。"黃香鐵在稱讚宋湘的文風時說:"先生以太白東坡之胸,次運少陵昌黎之氣魄,豪情逸思,橫絕一代。"
宋湘的一生,是寫詩著文的一生,後期儘管公務在身,仍堅持天天擠空讀書或寫作。他在《說詩》八首中的一首道:
讀書萬卷真須破,念佛千聲好是空;
多少英雄應下淚,一生纏死筆頭中。
宋湘這首詩道出了讀書與寫作實踐的辯證關係。宋湘強調多讀書,卻批評那些不去體驗生活和付諸寫作實踐的人是"念佛千聲好是空"。末句"一生纏死筆頭中"可謂筆力扛鼎,語出不凡。這句話強調了寫作實踐的重要,表達了宋湘致力於著文寫詩的堅強意志。宋湘所到之處,無論公務再忙,都不忘積累素材,堅持經常練筆。宋湘任湖北督糧道時,年已古稀,有一次過長江,聞說焦山埋屍處有許多碑銘,遂獨乘小舟前往尋找,並題七絕一首而回。
由於宋湘勤奮寫作,故遺著頗豐,俱刊載於《紅杏山房詩鈔》內。詩鈔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未登仕途以前的作品,有《不易居齋集》一卷、《豐湖漫草·續草》二卷、《漢書後漢書摘詠》二卷。第二部分為居京師時的作品,有《燕台剩沈》一卷、《南行草》一卷。第三部分為出任雲南曲靖、永昌知府和湖北督糧道時的作品,有《滇蹄集》三卷、《楚艘吟》一卷、《附應試排律》二卷、《賦》一卷。此外,他還寫有《詩話》、《散文集》、《經解》等著作多種,刻本行世,極為時人所傳誦。《梅水匯靈集》中就收入有宋湘的詩歌共三百八十四首,為該書收入詩文之冠。
宋湘又是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瀟洒蒼勁,獨具一格,飲譽藝壇。據《清史文苑》評其書法雲:"宋湘除善用筆外,還能隨手以竹葉蔗渣作書,而不失其妙,剛勁處似鋼鉤鐵槊,柔韌處如煙雲繚繞。"宋湘的書法被譽為書法藝術中之奇葩。據專門記載客家史料的《崇正同人系譜》卷十五"叢談"介紹:"芷灣先生之善書,不拘筆良否,皆能運用如意,有時且不需筆,曾於漢上琴台以竹葉寫伯牙琴歌,於惠州西湖用蔗渣代筆寫《五別詩》,又以雞毛(未成筆者)寫東坡故居。"惠州"豐湖書院"的題匾,以及書院門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亦為宋湘所書。現梅縣市博物館珍藏"宋湘殿試卷",共一千八百多字,是罕見的宋湘楷書珍品。
嘉應同人稱譽宋湘為雙全、三絕大家。雙全:即文武雙全,三絕:即詩歌、文章、書法冠絕當時。
宋湘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宗教場所導遊·道觀篇
※導遊應知:國學常識13
※成縣杜甫草堂導遊詞
※帶團時最讓導遊崩潰的幾種人???
※長治太行山紅豆峽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