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瓷都—景德鎮瓷器的興起

中國著名瓷都—景德鎮瓷器的興起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泱泱中華古國,最初經瓷器「使者」為世界所知,以至於china(瓷器)成為中國的象徵和代名詞。然而,英語中的「china」(瓷器),又是如何來得呢?

在中國,「瓷」字最早創於漢代。趙汝珍編述、石山人標點《古玩指南全編》一書中如是說:「考陶器識,遠在人類進於文明之前。在野蠻時代,即能制陶……其後因文明之進展,陶器製作代有進步。唐虞三代以迄秦漢,無不以陶器為民生要事……至漢時發明釉料,始有將陶器之表面飾以釉者。因外觀與陶不同,遂不名陶,而日瓷。」西漢初步創造的這一「原始瓷」,直到東漢才擺脫了原始狀態,出現了接近現代瓷器水平的瓷器。瓷器是中國的發明,英文中的「China」既為「中國」之意,又有「瓷器」含意。「china」(瓷器)這一概念也是來自中國,中國的「瓷器」兩字漢代就有之,但為什麼「china」(瓷器)不是中國「瓷器」兩字的譯音?

霍華在《青花瓷》一書中認為:「china」源於古印度書面語(梵文)Cina。在古代的印度、希臘、羅馬,人們稱中國為『秦』,發音為cina、chin。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至公元3~4世紀的漢晉時期,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開展,當時中國的許多鄰國都以『秦人』稱呼中國人。公元10世紀時,波斯文中稱中國為China,音譯為『支那』。英語由此接受了China為『中國』之意。在中國早期的對外貿易中,絲綢和陶瓷是暢銷的大宗出口產品,而又以陶瓷為最。中國陶瓷所銷之處,人們無不交口稱道,把它作為東方帝國發達的手工業和文化的代表物。以地點稱物品是器物傳播中的普遍現象,於是英語在從波斯文中接受China時,隨著中國陶瓷的遠銷,china也有了『瓷器』的含義。」英語中用中國這一產地名來代替「瓷器」,這一有別於陶器的新概念,是最好不過的。

從China(中國)到china(瓷器),明、清時期大量出口的瓷器,大都產於景德鎮,這足以說明景德鎮與中華古代文明的特殊關係。陶瓷是中華文明的一種特殊的載體,景德鎮瓷器的興起,推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1.新平冶陶始於漢

據《浮梁縣誌》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新平鎮是景德鎮最早名稱。在漢代,這裡的人靠山築窯,伐木燒陶。那時農業與制陶結合在一起,處於「耕而陶」的階段燒制出的器物,粗糙厚實,瓷質不純,屬於半陶半瓷的原始瓷器時期,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它產生於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經過西周、春秋時期的發展,到戰國,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已達到鼎盛時期。直至東漢,才出現瓷器,這是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的。近年來,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的東漢晚期墓葬中發現了許多在確切年代可考的瓷器,考古工作者對這時期的瓷片和窯址附近的瓷土中的瓷石進行了數十次測試和化驗,這些瓷片表面光澤,透氣比較好,吸水率低,燒成溫度達1260。C~1310℃,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化學成分也和近代瓷器接近。這些情況表明中國的瓷器已完全成熟,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的過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歐洲,德國人到1709年才掌握了燒制硬質瓷器的技術,法國人於1740年才開始造硬質瓷器,英國人也差不多在這一時候才燒制出瓷器,中國瓷器的出現要比歐洲國家早1500多年。同時,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不僅為後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現開闢了道路,而且為明清景德鎮五彩繽紛的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時期,江南一帶得到進一步開發,南方經濟也有明顯的進步,景德鎮陶瓷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已進到瓷器階段。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說,這裡「水土宜陶,陳以來土人多業此」。生產的人多了,陶瓷業就逐步與農業分離,陶瓷產品也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遠銷境外,這就開始為朝廷所注意。據《江西通志》記載,公元538年,南朝皇帝陳叔寶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擴建皇宮,在原來已夠壯觀的華林園中建造三座事閣,下令新平鎮瓷工為他燒制陶瓷柱礎進貢。柱礎雕縷精巧,但終因承受不了高大亭柱沉重壓力不能使用。雖然這是一次不成功的紀錄,但景德鎮制瓷的名聲卻傳開了。

數十年後,到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景德鎮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浮梁縣誌》和《景德鎮陶錄》都記載了景德鎮唐代兩位傑出的陶瓷藝人,一個叫霍仲初,另一個叫陶玉。霍仲初、陶玉燒的瓷器也被譽為「霍窯」、「陶窯」,聲譽很好。公元621年唐高祖頒發詔令,指名霍仲初、陶玉等人「制器進御」。皇上對霍仲初等人的「垂青」,反映了這時景德鎮瓷器的精良。

中國瓷器發展至唐代,已有青瓷、白瓷、彩瓷等品種,並各成系統。青瓷是指含鐵量在3%~1%的胎釉,經高溫還原燒制,獲得從青白色到暗綠色一系列濃淡不同的色澤的統稱。白瓷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施以純凈的、含鐵量減少到最低限度(即1%以下)的透明釉燒制而成。好的白瓷土,胎土細潔,釉色潤澤,光可照人。到唐代,青瓷已達成熟階段,以浙東地區各縣的越窯為代表。白瓷,以河北內丘等縣的邢窯為代表。景德鎮地近浙江,屬於青瓷系統。霍窯、陶窯是當時燒制青瓷的著名窯場。

景德鎮雖從漢代就開始燒制瓷器,但迄今為止,已出土的景德鎮最早瓷器是唐代以後的五代白瓷碟。這塊瓷碟,口徑14.6厘米,高3.4厘米,底徑7.5厘米,胎質薄輕,瓷釉細膩、堅硬,碟內有明顯的支燒痕迹,釉面白中泛青,白度達70%,透光度及吸水度都達到瓷的標準,是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的傑作。

採用支釘燒法是五代瓷器最明顯的特點。支釘由瓷土做成,形狀呈錐型,瓷碟內一般有11~13個,主要避免燒瓷過程中,瓷與瓷之間相互粘合損壞。運用支燒法。能充分利用窯空間,節省了燃料,反映了制瓷工藝的進步和瓷器需求量在日益擴大。但支釘使瓷器的裡面底心留有支燒痕迹,影響了瓷器的美觀。

五代窯址在景德鎮已發現多處,其中以湖田古窯址、揚梅亭古窯址和白虎灣古窯址的出土瓷器最為豐富。《中國陶瓷史》稱景德鎮五代楊梅亭、白虎灣、黃泥頭窯場是目前南方已發現的燒白瓷的最早窯地。2.宋元開闢新時代

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是中國瓷器鼎盛時期,瓷器的藝術特性至此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其藝術品位也達到了極致。「宋瓷」以其特有的含義而載入中國陶瓷史乃至文化史。同時也是中國瓷器的轉折時期,由南北瓷業百花齊放,進入到景德鎮瓷業一枝獨秀的過渡時期。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制瓷業百花爭艷的時期,其生產規模、製作技術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新的高峰。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產生於這個時期,產品為後世所珍重。

官窯,原是指官辦的瓷窯,專門為朝廷燒造瓷器,其產品可以說是高檔消費品,但不是商品,嚴禁宮外使用,也不準民間仿造。其工藝要求甚高,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官窯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在河南汴京(今開封),故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一般認為有兩處,即杭州修內司官窯和郊壇官窯,與明官窯不同。

汝窯,在河南臨汝縣和寶豐縣,曾為宮廷燒制過瓷器,是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設的官窯。它同官窯、哥窯、鈞窯同屬青瓷系。汝窯青瓷胎質細潔,呈香灰色,極為細膩,骨堅壁薄。

哥窯,窯址迄今未發現。從現存傳世哥窯瓷器來看,釉色以灰青為主,通體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當,大片呈鐵黑色,小片呈金黃色,有「金絲鐵線」之稱。

鈞窯,據說窯址有100多處,先有河南的禹縣、臨汝,後擴展到河北、山西等地。鈞瓷胎體較薄,呈香灰色,釉呈乳濁狀,色彩豐富。釉色有天青、月白、海棠紅和玫瑰紫顏色,以天青色為基調。

定窯,主要產地是今河北曲陽縣一帶,以產白瓷而馳名。其胎質堅實潔白細膩,呈現出象牙的質感。定窯白瓷有碗、盤、碟、盆、瓶、罐、枕等。

五大名窯,器形質樸,不事堆飾,古樸、剛勁、挺拔。從瓷器整體上來說,宋代更注重器物質地釉色,五大名窯又是以釉色為重要標誌的。定窯的乳白、官窯的淡青、汝窯的蔥綠、哥窯的灰青開片、鈞窯的天藍月白以及色如晚霞的渾樸的窯變效果,均屬淡雅之美。追求的是玉潤的釉色、靜穆的美感、天然的神韻。

宋代除了這五大名窯外,著名瓷窯還有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等。瓷器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不同的瓷窯又各具特色,風格多樣。

而宋代至元代,則又是景德鎮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景德鎮成功地吸收了各大瓷窯的制瓷工藝,勇於革新,大膽創造,燒制出風格獨特的產品。宋代青白瓷、元代青花瓷、釉里紅以及顏色釉瓷的出現,使景德鎮瓷業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宋代,景德鎮以燒制色質如玉的青白瓷而著名。青白瓷具有青中泛白,白中顯青的特點,是仿青白玉色質而燒制的。這種青白瓷器是過去人們所艷稱的「影青瓷」或「映青瓷」,較之唐代被人們所讚譽的「假玉器」,又前進了一步。據專家鑒定,它在工藝上的造詣,已經超過了有口皆碑的越窯青瓷。同時,許多出土的實物又證明,景德鎮在宋代所生產的青白瓷,不僅在江西省境內暢銷,而且在鄰近各省也很暢銷,甚至還遠銷到四川、陝西、內蒙古和吉林等省區。

元代的景德鎮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提高和發展。這時,除繼續大量燒造傳統的青白瓷外,在工藝和裝飾上,有了新的開拓和創新。創造了至今仍然享有崇高聲譽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和卵白釉樞府瓷。青花瓷是運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再澆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出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是中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很快開闢了制瓷工藝的新階段。釉里紅瓷,是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後,再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呈現出紅色花紋的瓷器。卵白釉樞府瓷,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如鵝蛋,因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所以稱卵白釉樞府瓷。蒙古貴族崇尚白色,大量燒白瓷,但是不完全是元代官府的專用器,民間也有仿製和使用,同時還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宋元時期,景德鎮制瓷工藝的突飛猛進,首先,是與宋代北方戰亂、北方各大名窯的陶工大量遷居景德鎮謀生,以及元代將俘虜的大量工匠集中到景德鎮有關。給景德鎮瓷業發展充實了大批技術力量,使景德鎮瓷業的工藝水平獲得新的提高。其次,是與制瓷業的生產形式和勞動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制瓷業不僅逐步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且制瓷業內部的燒瓷業和制坯業也開始分離。眾多的分工和行幫,無疑對瓷業工人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巧的熟練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青花、釉里紅、卵白釉等,正是在這一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瓷業分工逐漸細化的生產形式中創造出來的新工藝。

宋元開創了景德鎮瓷業發展的新時代。此後,景德鎮瓷業更是飛速發展,處於中國制瓷業的領先地位,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3.明清進入昌盛期

《骨董瑣記》一書中說:「饒瓷始於唐,成於宋、元,盛於明、清,於是北窯遂衰……饒器足貴,不只傅色,尤在火候,故北窯莫能及。」從唐代至清代,景德鎮僅僅是浮梁縣管轄下的一個市鎮,而浮梁縣又歸屬於饒州府管轄,故景德鎮瓷器有「饒瓷」之稱。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階段,也是景德鎮瓷器走向繁榮昌盛的時期。景德鎮瓷器,不僅在製作上更加精益求精,使元代創製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逐步走向完美,而且在瓷器造型、胎質、裝飾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創新出鬥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琺琅彩瓷、色釉瓷等,使景德鎮瓷器更加千姿百態,五彩繽紛。至此,原來與各地名窯並駕齊驅的景德鎮,逐漸獨佔鰲頭,成為中國的瓷業中心。

明、清時期,景德鎮能燒制出精美絕倫的瓷器,成為中國的瓷業中心。這雖然與宋、元時期奠定的物質基礎、充實的技術力量等前提條件密不可分,但也與明、清兩代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官窯),又給景德鎮的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條件是分不開的。官窯的設置,也帶動了民窯的發展,官窯中的許多珍品,不少也是民窯燒制的。明代後期開始出現的「官搭民燒」和「官民競市」的現象和做法,足以說明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的繁榮昌盛,是官窯和民窯共同創造的。

(1) 雍容華貴官窯器

明代是從洪武初年在景德鎮設置官窯的,至萬曆後期,官窯已基本停產,程金誠在《中國陶瓷藝術論》中說:「明代官窯專燒供皇室和朝廷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瓷器,所燒瓷器品種繁花似錦、成就卓著,其中一些著名的品類彩瓷、鬥彩,一些新穎的色釉如紅釉、藍釉、黃釉都是從明朝開始出現的。明後期還出現了各種低溫顏色釉,如澆黃、綠釉等。可以說,景德鎮當時在國際制瓷業中都佔有絕對領先地位。」明代瓷器開始用年號作款,從洪武開始,一直延續明、清兩代,達五六百年。中國陶瓷史按此序列,把明朝的官窯分為: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弘治窯、正德窯、嘉靖窯、隆慶窯、萬曆窯等。

洪武窯

設於洪武二年。洪武窯瓷器土質細膩,胎體很薄,主要有青花瓷、釉里紅瓷、顏色釉瓷、釉上彩瓷,青花瓷釉色分青黑兩色,以純素者為佳。洪武窯講究坯體乾燥,須經年才用車施以薄釉,釉干之後,才入窯焙燒,產品和元代相比,釉層明顯加厚,瑩如堆脂,肥厚平潤。

永樂窯

永樂窯瓷器胎骨堅緻,胎土潔白,胎體尚厚,也有甚薄者,如脫胎素白器,能透見指螺紋,因器薄如蛋殼,俗稱「卵幕」。永樂窯瓷器,主要有青花瓷、釉下彩瓷、彩瓷、純白瓷稱甜白,取瓷色甜凈之意,也稱填白,指可以填畫彩色的白瓷。顏色釉,以鮮紅色的為最珍貴。

宣德窯

宣德時,國勢初張,天下富足,推動了瓷業興旺。宣德在位僅10年,但官窯青花的品種、數量都為明代之冠。宣德窯瓷器品種繁多,除了青花瓷、釉里紅瓷和青花釉里紅外,還有紅釉瓷、藍釉瓷、白瓷、仿龍泉釉瓷、仿哥釉瓷、仿汝釉瓷等等,祭紅、霽青、甜白均為上品。《景德鎮陶錄》記載:「宣窯器,無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窯極盛時也。」宣德窯瓷器是明代最為精緻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一直是明清官窯仿製的樣本。

成化窯

成化窯瓷器,青花瓷不及宣德,祭紅器也不及永樂和宣德,但所制五彩瓷素稱上品,畫手高,彩料精。有單彩、黃綠兩彩,有加礬紅及深綠、赫色等,成化彩瓷被推為明代歷朝釉上彩之冠。陶瓷專家歷來有「宣青成彩」的評論。成化窯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鬥彩的燒製成功。鬥彩是先在窯內高溫燒成青花,然後填下彩料,再由烘爐低溫烘燒而成。據郭子章《豫章陶志》說:「成窯有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上繪牡丹,下繪母雞,躍躍欲動。」又據《唐下肆考》記載,明萬曆年間神宗御前曾用成化杯一雙,價值十萬。在明代時已如此貴重,它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

弘治窯

弘治帝在明代稱得上是勤政恭儉的皇帝,即位後一掃成化奢靡之風,在位18年中三次明文禁停官窯燒制,使弘治窯瓷器遠少於成化。弘治窯青花工藝上繼承了成化特點,胎土凈膩細白,釉色肥厚略帶灰或綠色調,器底釉色泛青,和器身不同。黃釉青花是弘治窯的傑作。

弘治黃釉又稱雞油黃,嬌嫩鮮麗,列為明朝之冠。「黃釉青花花果紋大盤」,口徑26厘米,侈口窄唇,淺壁,矮圈足。紋飾一般為盤心畫玉蘭,內辟畫石榴葡萄,外壁畫牡丹。

明代的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等官窯,也都有表現與時代相宜的佳器,但缺乏鮮明的特色。

清代260多年間,瓷器的生產工藝和產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瓷器重鎮仍是景德鎮。清代官窯在順治時已恢復,但正式生產始於康熙十九年,清代的官窯有:順治窯、康熙窯、雍正窯、乾隆窯、嘉慶窯至宣統窯,清代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重要時期,它的繁榮發展是空前絕後的,這種繁榮與皇帝的直接干預有關。這三朝皇帝都親自過問瓷器生產,連形制、釉色、紋樣都提出意見,直接派督窯官督造,他們的愛好使制瓷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

康熙窯 清代的官窯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稱呼,康熙時著名的有臧窯、郎窯。臧窯器,瓷土粘膩,質地瑩薄,諸色兼備。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最佳。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等品種也都很精美。臧窯的青花五彩器,多仿造明代宣德、成化時的精品,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氣勢。郎窯器也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青花白地盤,人們「以為真宣也」;郎窯的脫胎極薄白碗,「與真成毫髮不爽」,幾可亂真。尤其以仿明代宣德寶石紅釉最為成功,人們習慣稱之為「郎窯紅」。郎窯紅有兩種,一種深紅,一種鮮紅。色澤鮮麗濃艷,不僅完全恢復了明代的祭紅,而且超過了祭紅。郎窯還發展了素三彩,創製了琺琅彩和粉彩。素三彩在明代已問世,至正德時已很精緻,清代康熙時素三彩由黃、綠、紫三色增加了藍彩。琺琅是一種玻璃質,加入各種元素後燒制會呈現不同顏色。琺琅在明初傳入中國,景泰制銅胎琺琅的寶石藍最好,稱景泰藍。康熙時將琺琅彩用於瓷器裝飾,燒出的琺琅彩顏色鮮艷嬌嫩,厚若堆脂,釉質極為純凈,有極細冰裂紋。至雍正、乾隆時期,琺琅彩更為出色。粉彩是在彩料中加入粉質,使釉彩呈現粉綠、淡紅等較為淡雅的色澤,為清代彩繪裝飾開闢了新的領域。

雍正窯 雍正時期,清廷派年希堯兼管御器廠窯務,唐英、劉伴阮先後駐廠協理窯務。雍正官窯「選料奉造,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尤以天青、祭紅為最好。這時連款識一併仿造的宣德青花瓷、成化五彩瓷,由於工藝高超,往往不易辨認。彩色豐富多彩,有十多種,其中胭脂紅製品胎薄如紙,釉色外紅里白,嬌嫩欲滴,達到極高的工藝水平。雍正時期粉彩成就最大,色彩多達十數種、所繪花鳥草濃淡相間,層次清晰,嬌艷柔美,栩栩如生。其精者做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陶雅》一書中稱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妖艷奪目,工緻殊常」。

乾隆窯 主要指唐英督理窯務時的製品。乾隆窯繼承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精華,所仿歷代名瓷幾乎無所不有,同時吸收東西方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制瓷工藝,力求新的創造,真可謂集各種技藝之大成,冶古今中外於一爐了。乾隆時期是琺琅彩的鼎盛時期。造型上更為複雜多樣,出現了罕見的雙聯瓶、轉心瓶、轉頸瓶等。裝飾上琺琅彩白地和色地彩繪兩者兼有,也有琺琅彩與青花或其他色釉相結合的裝飾。題材較前大為豐富,除繼續沿用花鳥、山水外,人物大量出現,如嬰戲、西洋人物等。其中西洋仕女為乾隆琺琅彩裝飾的典型,人物面龐的點染,具有西方油畫的立體藝術效果,典雅細膩。乾隆的粉彩瓷器也糅合西方油畫技法,畫面深淺濃淡,立體感強,是集多種裝飾工藝的典型作品。乾隆瓷器製作高超絕倫、裝飾華美艷麗,但藝術格調較康、雍兩代遜色,是清代瓷器盛極而衰的徵兆。

從嘉慶至清末,清代的官窯,雖然也有一些珍品,但是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生產的衰落,景德鎮的瓷業也開始走下坡路。

(2)自然純樸民窯器

明清時期的官窯器,尤其精品,是中國瓷器藝術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中國瓷器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成為海內外拍賣市場上實力藏家競相爭拍的珍品。而明清時期的民窯,雖不及官窯器那麼精緻,那麼華麗,但不乏精品。在推動中國瓷業發展中,民窯同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景德鎮的官窯可追溯到唐代,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至明清已形成體制,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景德鎮的民窯要比官窯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燒制的產量也要比官窯大得多,只不過受到了種種限止,如1438年(明正統三年)和1446年(正統十一年),明廷就曾兩次下令嚴禁民窯仿製某些官窯器,違者處以極刑。這才使民窯的工藝發展緩慢。

明代建立於1368年,在1360~1368年間,景德鎮歸附朱元璋,受到戰亂影響的景德鎮民窯很快恢復了生產。青花瓷自元代創製至明清,一直是中國瓷業生產的主流。尤其是明代,可以說是青花瓷的時代。官窯青花瓷自洪武到永樂,一朝一貌,技術上的成熟和風格上的變化有明顯的階段性,但這一時期民窯青花瓷的特徵演繹相對緩慢,似乎只有量的變化而無質的變化。宣德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民間對高檔青花瓷的需求增加,因而民窯青花瓷也有較為精緻的作品。宣德民窯青花瓷胎骨白凈細膩,釉質厚潤光澤,紋飾疏朗簡約。宣德以後,民窯的發展更為明顯。據《明英宗實錄》記載,1436年(正統三年),景德鎮人陸子順,一次向朝廷進貢瓷器5萬件。這充分說明民窯的規模相當可觀,產量相當大,質量相當高。 到了隆慶、萬曆,中國的瓷業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導致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制瓷工匠各司一役,使技藝益精,表現為線條的圓熟和畫面的多樣.二是官窯萎縮,「官搭民燒」方式的出現,說明民窯的技術實力已可以和官窯匹配。這兩個重要的變化,反過來又促進了民窯的發展。據史料記載,1573~1620年(萬曆年間),鎮市中就佣於陶瓷的,達數萬人。這數萬名出賣勞力的陶工,一部分受雇於官窯器,大部分則受雇於民窯。可見當時的民窯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而這一時期的民窯器明顯的分為兩個層次,製作精緻的足以與官窯比美,但大多數民間瓷器仍非常粗糙。萬曆以後的晚明,官窯停燒,給民窯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擺脫束縛的民窯更充分展示了紋飾自然生動的特點,將隆慶、萬曆時已萌生的中國文人畫式的紋樣發揮到極致。

清代景德鎮青花瓷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彩瓷和色釉瓷也達到了鼎盛期,出現了青花瓷、彩瓷、色釉瓷三分天下的局面。清代官窯順治時已恢復,但正式生產始於1680年(康熙十九年)。從1644年(順治元年)到1680年(康熙十九年)的30多年間,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官窯生產的非正常狀態給民窯生產的發展再次提供了機遇。這一時期瓷器,並無明確官窯民窯界限,因朝代的更替,政局的不安定,國人似乎亦無心於精美瓷器,內銷瓷工藝粗糙。而歐洲此時卻掀起了以中國瓷器為主角的「中國熱」,需要大量的外銷瓷,使民窯有機會使用優秀的工匠、上等的原料,生產出優美的外銷瓷。也使康熙早朝的青花瓷徹底擺脫了明代青花瓷的影響,逐漸形成清代青花瓷的風貌。康熙中後期民窯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器物的胎骨瓷化程度好,潔白堅緻,釉層清亮透明、色白。在民窯青花上,也有使用「康熙年制」的年號款,堂名、齋名也普遍使用,一般為楷書。在民窯五彩上,則造型多樣,常見盤、碗、杯、罐、花盆、筆筒等器皿;圖案紋飾也豐富多彩,除花卉、魚蟲、鳥獸、山水外,還有古裝仕女和歷史人物。

到了晚清,官、民窯在繼承傳統工藝基礎上推陳出新,風格清新的青花瓷打破了陳腐與俗套,頗有可觀之處。同治民窯青花瓷造型以日用器皿及婚嫁瓷為多;光緒民窯青花瓷在制瓷技術和藝術追求上,已具現代瓷特色。而咸豐、同治年間民窯粉彩瓷一直十分活躍,數量浩大,精粗均有,除少量陳設瓷外,大部分屬日用器皿。這時民窯粉彩瓷的粉質已由稀薄變為厚重,色澤則由濃艷趨向淺淡,在粉彩上加飾金彩是咸豐、同治粉彩瓷常見的裝飾方法。光緒粉彩瓷色澤清明,粉質減少,柔和淡雅成為主要特點。但很多官窯粉彩瓷採用官搭民燒辦法製成,除落款外,已難區分官、民窯。晚清粉彩瓷生產中,更為活躍的是民窯。

明清景德鎮瓷器,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這一輝煌的成就,是這兩個朝代官窯和民窯的能工巧匠們共同創造的。


推薦閱讀:

景德鎮與影青瓷
一座活著的千年窯口 景德鎮的世代傳承——百年窯爐崔公窯—傳承人崔可輝
江西:景德鎮,瓷都探窯
景德鎮陶瓷文化深度之旅|有瓷有師有文化,有茶有飯有精神
古懂傳奇:寫給孩子們,我們為什麼愛CHINA?

TAG:中國 | 瓷器 | 景德鎮 | 景德鎮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