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善」的標準

佛教「善」的標準

「善」的標準,佛教有佛教的思想,儒家有儒家的思想。佛教關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佛教認為一切言行符合自他現善、後善、究竟善的要求,那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現善就是自他的眼前利益,後善就是自他的長遠利益,究竟善就是自他的根本利益。我們做一切事都要符合自己和他人的這三大利益——眼前利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有些事情可能只符合自他的眼前利益,有一些事情既有利於自他的眼前利益也有利於自他的長遠利益。佛教講的根本利益或者究竟善,是在落實了自他眼前利益、長遠利益的前提下,達到自他生死的究竟解脫。生死的究竟解脫,才是根本利益,才是究竟善。但是究竟善不能脫離現善,也不能脫離後善。

善法的具體內容是「十善」。「十善」有一個固定的表述方式,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指行為上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邪淫就是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口四」是指語言上要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就是不要挑撥是非;不惡口就是不要罵人;不妄言就是不說謊話;不綺語就是不要說那種言不及義的話。比如說俏皮話,說話帶髒字等等,那些都屬於綺語。「意三」是指思想上「不貪、不嗔、不痴」。不貪就是不起貪心,不貪財,不貪色;不嗔就是不惱恨他人;不痴就是不做沒有智慧的事情。「十善」要求身業清凈: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清凈: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業清凈:不貪、不嗔、不痴。三業清凈就是善法的具體內容。

生活禪語:

1.生活禪的目標是要實現禪生活。從生活禪到禪生活,其中所要落實的理念,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眾生,即從禪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心在當下,成就眾生。

2.生活禪的次第是:發菩提心,立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

3.修習生活禪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凈化身口意。身口意清凈,身口意清凈再清凈,就是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清凈三業。三業清凈了,三業都是禪。所謂生活禪,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滅貪嗔痴,在生活中凈化身口意。

4.生活禪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生活。我們要把人生的正確修修養看得重於物質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覺地轉變為覺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轉化為凈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轉化為聖者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禪。生活禪的目的,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做這四件事,就是要把這四件事的位置擺正。

5.將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關懷人生,凈化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6.向善、向上,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時時刻刻不可以忘記的目標。我們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是下化眾生,向上是上求佛道;向上是覺悟人生,向善是奉獻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善、向上結合起來就是福慧雙修,就是正確的修行之路。

7.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態度,行四攝法和諧人際關係,以四無量心利益社會大眾,是我們落實禪生活的要點。

8.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是因為有無數從事各行各業的人辛勤勞作和密切配合的結果。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自利、欺騙壓迫就會逐步緩解和消除,人間就會充滿諒解和愛心。

9.作為在家學佛的人來說,首先是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建立佛化的家庭,並不是說家裡供滿了菩薩,而是在家庭里充滿了佛教的精神,有禮讓,有關懷,有愛心,這才是佛化家庭的內涵。

10.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祖師語錄:

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么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黃檗斷際禪師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溈山靈祐禪師

夫萬善乃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恆共成持。

——永明延壽禪師

今時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

——圭峰宗密禪師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么隨緣度此生,三寸氣消誰是主,百年身後謾虛名,衣裳破後重重補,糧食無時旋旋營,一個幻軀能幾日,為他間事長無明。

——洞山禪師

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曹山本寂


推薦閱讀:

男女是否適合做夫妻的10個標準 
趙體書法筆畫的標準寫法
骨關節炎的臨床分期方法及標準
各時期寶寶的身高標準值
沙發的標準尺寸與家居搭配

TAG:佛教 | 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