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雜誌2017年第1-3期目錄及內容摘要

第一期

敦煌文獻研究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誤綴四題 徐浩、張湧泉(2017·1·3)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已在國圖館藏範圍內對部分敦煌文獻進行了局部綴合,有的綴合存在誤綴的問題。本文選取該書已綴合的93組《大般若經》寫本為考察對象,從內容、行款、殘字、書風書跡等方面加以綜合檢驗,將《國圖》誤綴的五組歸納為四類,揭示誤綴的原因,並就敦煌殘卷綴合的方法試作簡要的評述。

敦煌疑偽經六種殘卷綴合研究 張小艷(2017·1·17)

內容摘要:敦煌文獻中保存的一百多種疑偽經,絕大多數都不載於清以前的藏經,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殘卷(片),給整理研究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提謂波利經》、《像法決疑經》、《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首羅比丘經》、《救護身命經》、《救疾經》是六朝隋唐五代宋初時較為流行的六種疑偽經。

本文通過對這六部疑偽經在敦煌文獻中現存面貌的考察,弄清其所存卷號、完整或殘缺的情況;並從內容接續、殘字拼合、行款相同、字跡書風相近等角度的比較分析,將這六經中的25號殘卷(片)綴合為12組。通過綴合,使這些原本分裂的殘卷得以團聚一處;藉助於綴接後的寫本顯示的較為完整的信息,不僅可給這些殘卷(片)作出準確的定名,還可對其形制、內容與性質作出更為客觀、可靠的判斷。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大乘無量壽經》綴合研究 張磊、左麗萍(2017·1·36)

內容摘要:敦煌本漢文《大乘無量壽經》共約1261號,包括730餘號殘卷或殘片,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695號。通過對國圖所藏殘片的內容、斷痕、行款、書風等方面進行分析,可將其中的22號殘片綴合為8組。綴合後能對相關寫卷的性質做出更為客觀準確的判斷。

版本研究

國圖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經傳集解》考論 方韜、劉麗群(2017·1·49)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巾箱本《春秋經傳集解》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左傳》刻本之一。通過考察刻工可知,該書很可能是南宋初杭州地區翻刻的北宋巾箱本。該書的卷末尾題與唐石經一致,這應是《春秋經傳集解》早期刻本的一個特徵。巾箱本上的標抹點校保留了早期閱讀者若干信息,而今《四部叢刊》宋刊本應是閱讀者校勘所用的重要校本。

今用敦煌殘卷、南宋嘉定九年興國軍學本所載聞人模《經傳識異》校以巾箱本可知,巾箱本不僅多處異文與敦煌本相合,而且可能是聞人模所用校本之一,其文獻價值應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

《中說》版本源流考 鄧小軍(2017·1·61)

內容摘要:本文考察《中說》歷代敘錄和今存版本,釐清其版本系統和版本源流。所考察之版本以清末為下限,著錄今存四十種不同版本,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所藏宋刻本五種,其中北宋刻本兩種。《中說》版本可以分為三個大系統:一、宋初通行白文本系統;二、北宋阮逸注本系統,此是《中說》版本之主流系統,又可分為4個子系統:1.北宋阮逸注原本系統、2.宋元纂圖音注本系統、3.明清刪注白文本系統、4.元明選本系統;三、宋明改編本系統。

《董解元西廂記》版本的流變 夏心言(2017·1·82)

內容摘要:《董解元西廂記》現存的九種明清版本,皆為明代嘉靖年間張羽整理本的衍生。直接來自張羽整理本的刻本,目前有「風逸人本」和「適適子本」兩種,前者應為嘉靖年間刊刻,極有可能是張羽的原刻本;後者應為萬曆年間刊刻,根據八卷的分卷形式,其刊刻時間當早於同屬萬曆年間的黃嘉惠刻本、《新刊合併》刻本。

《董解元西廂記》的版本經歷了一個卷數演變過程,由最初的八卷本分化為二卷本,後來形成二卷本和四卷本兩個版本系統。這種演變既包含編撰者統一叢書體例的需要,亦包含商業出版趨新逐利的內在要求。

書札整理研究

日本新近發現梁啟超書札考注 呂順長(2017·1·91)

內容摘要:本文對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權紀念館所藏的梁啟超致山本憲信札計8通進行整理介紹。信札主要涉及梁啟超1898年流亡日本後與大阪漢學家山本憲交往的內容,顯示康梁等人抵日之初存有藉助日本政府及民間力量改變國內政治狀況的幻想,反映梁啟超對汪康年等人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嚴重不滿,記錄了梁啟超停留日本期間部分活動內容。作為中國近代史尤其是戊戌變法史的研究史料,彌足珍貴。

繆荃孫致吳士鑒信札考釋 陳東輝、程惠新(2017·1·102)

內容摘要:杭州圖書館藏有繆荃孫致吳士鑒信札44通(其中部分為殘段),未曾刊布。這些信札的撰寫時間大多在1912-1919年繆荃孫寓滬期間,內容又多與《清史稿》之編纂相關。本文根據《藝風老人日記》、《藝風堂友朋書札》及相關資料,將這些信札依時間順序排列,加以考釋。

題跋整理研究

張紹仁、黃丕烈書籍交往初探

——以靜嘉堂藏《秘冊匯函》張紹仁手校題跋為中心 劉斯倫(2017·1·137)

內容摘要:學界以往有關張紹仁的介紹,材料多出自黃丕烈跋文,涉及其人亦往往是黃氏研究之附。本文則從張紹仁視角出發來觀察兩家往來。現藏靜嘉堂文庫的張紹仁舊藏《秘冊匯函》所收書中,有七種經其手校並題跋,而這些跋文都可以在黃丕烈跋文中找到相呼應的內容。通過對比兩家題跋,可以對張紹仁校勘所用底本的來源有更清晰的認識,了解更多二人在這一時期交遊中的細節,並由此重現圍繞此書展開的典籍流通、校勘網路。

趙烈文《天放樓金石跋尾》考釋 王勝明(2017·1·148)

內容摘要:《天放樓金石跋尾》是晚清藏書家和金石學家趙烈文多年玩賞和研究金石拓片的評論和總結,跋語涉及銅器銘文考釋、器物源流考述、碑帖版式考辨及真偽鑒定等多個方面。其中部分金石拓片為天放樓所藏,是天放樓金石碑帖逸散後僅能窺其當年之盛的文字資料。通過考釋,可見其獨到眼光和深厚的鑒定功力,其中諸多觀點,是長期鑒定大量古器物實踐的經驗總結,對今天的文物鑒定依然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藏書史研究

新發現的汪氏振綺堂四庫進呈書目 楊洪升、李雪(2017·1·172)

內容摘要:汪氏振綺堂以獻書四庫館而享有盛名,其獻書數目學界多據《進呈書目》之「浙江省第四次汪汝瑮家呈送書目」與《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確定為219種。今發現南開大學圖書館所藏玉笥山房鈔本汪諴《振綺堂書目》卷首另載一汪氏進呈書目,收書109種,經考查其實為汪氏第二次進呈書目。其書有100種見於「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書目」,但未被明確標示系汪氏進呈之書。《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則記此次浙江進呈書系「零星覓獲」,亦不言具體來源。這使汪氏第二次進書的貢獻長期湮沒。此一發現為研究浙江藏書家進呈書提供了新材料與新思路。

慕學勛及「慕氏藏書」初考 李國慶(2017·1·179)

內容摘要: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的「慕氏藏書」,乃北美中文古籍收藏中可觀者之一。原書主清末民初慕學勛,山東蓬萊人,歷時二十多年,網羅遍及四部,積至四萬餘冊,編有《蓬萊慕氏藏書目》。不幸慕氏遽而早逝,藏書幾經周折,1935年落戶北美多倫多大學。倏忽八十多年,因無現代書志,且又遠隔重洋,不易查檢,國人惟憑二三者介紹,略知大概。然管窺蠡測,訛誤難免。而以訛傳訛,有至於假作真時真亦假之勢。

本文爬梳文獻,證以最近披露之慕氏藏書印章,以期為慕氏正名號,還歷史以真相。

《文獻》2017年第1期封面

第二期

域外漢籍

聖彼得堡藏西域梵文寫本釋讀新進展 周利群(2017·2·3)

內容摘要:聖彼得堡藏敦煌寫卷是散落在全世界的敦煌文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陸上絲綢之路研究或稱西域研究也成為一個歷時彌久的國際項目。當來自古代西域的其他語種文本得到廣泛研究之時,保存在聖彼得堡的梵文寫卷在過去一百年間幾乎一直在沉睡。

《中亞出土佛教寫本:聖彼得堡所藏梵文殘片》是辛島靜志教授與瑪格麗塔·沃羅比耶娃-吉斯雅托夫斯卡雅博士領銜的日俄中等國學者共同努力十多年的結果。此卷刊布有:中亞來的《虎耳譬喻經》,中亞和吉爾吉特來的《無勝軍長者授記》,《土庫曼木鹿城的譬喻經選集》,彼得羅夫斯基藏品中的《大涅槃經》。除了平行文本的轉寫,本卷同時提供了前述寫本的清晰彩印照片。以《虎耳譬喻經》聖彼得堡梵本對尼泊爾梵文精校本的多處修訂為例,說明此卷諸多中亞寫本在修訂其他傳世本以及探明文本源流、廓清文本傳播路徑等諸多方面的價值。

哈佛藏明刊本《吏部職掌》考——兼及上圖藏本 李軍(2017·2·16)

內容摘要: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明刊《吏部職掌》十冊。通過與上海圖書館同名藏本及相關文獻的比較,確定二者為同一版片所印,實為天啟初刊行的《吏部志》之抽印本,出自部志卷三十一至四十的「職掌」門。該門是宋啟明在張瀚萬曆二年主持纂修的《吏部職掌》上增加「增考」而成,故哈佛本、上圖本記為「張瀚纂、宋啟明增補」為宜,大致印行於崇禎年間。哈佛本《稽勛(司)冊》已非原貌,是從張瀚本同名冊配補而來。

劍橋大學圖書館藏稿本《鄭堂讀書記》述論 謝輝(2017·2·44)

內容摘要: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稿本,歷經朱為弼、丁日昌、劉承幹收藏,於1949年流入英國,今藏劍橋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的南京圖書館藏《鄭堂讀書記》稿本,實際應是周中孚為上海藏書家李筠嘉編纂的一部藏書志。稿本《鄭堂讀書記》有多處文字可正刻本之誤;其在作者仕履方面與刻本之不同,可以考見《鄭堂讀書記》部類排列和佚稿之情況;稿本中的增刪之處,也可考見《鄭堂讀書記》之撰述歷程及宗旨。

中外文化交流

閩刻《十三經註疏》山井鼎手校本價值考論 王曉靜(2017·2·54)

內容摘要:山井鼎是日本享保年間取得經學校勘里程碑地位的第一人,他的校勘成果萃為《七經孟子考文》二百卷,並被中國乾嘉學者盧文弨、阮元廣泛採用。關於山井鼎足利校書的時間、過程,今藉助日本京都大學藏山井鼎手校本,才可以給出具體的結論:集中在享保五年秋、享保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享保八年十一月廿五日兩個時間段,持續到享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在此時間內完成了《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左傳》、《毛詩》、《論語》、《孟子》七經及古文《孝經》的校勘。手校本以閩本為底本,保存了山井鼎校經的原始面貌,直觀體現了山井鼎以版本對校為主的校勘方法,同時提供了大量不見於《考文》的條目、按斷,具有重要價值。

津田左右吉的論著及學術思想在中國的影響——以民國時期為中心 劉岳兵(2017·2·66)

內容摘要:津田左右吉是近代日本重要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其關於日本史和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思想文化的研究著作及相關思想在民國時期中國的學術界和思想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周作人、王國維等人的思想和學術生涯中的某一個時期都與其論著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同時,一些同時代中國學者也尖銳地批判津田左右吉的有關中國思想文化的論著在方法論上存在著以先存「蔑我文明」之己見「解釋事實」、甚至「翻果為因」的致命缺陷。民國學者對津田左右吉論著及學術思想的探討,體現了中日學術思想交流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信札整理研究

徐火勃尺牘稿本考論 陳慶元(2017·2·80)

內容摘要:徐火勃流傳至今的稿本《紅雨樓集·鰲峰文集》十二冊,其中第三冊至第八冊為尺牘,藏上海圖書館。數百年來,徐興公尺牘頗受關注,陳壽祺、陳衍等都有過簡要論述。經過反覆核對統計,稿本共有尺牘742通(含各自獨立的殘篇),去其重複2通,啟體濫入1通,今存739通,尺牘收件人計352人(殘件無法判斷收件人不計,一通書信有兩位以上收件人只計前一位)。徐火勃去世後,稿本幾經易手,收藏者重裝,編排無序;我們重加編排,統計各年所作篇數,今存尺牘最早的是萬曆二十年(1592),最晚為崇禎十五年(1642),所存尺牘最多的是崇禎十三年(1640),計75通;五十一年間,有十年的尺牘全部散佚。收件人篇數最多的是李峻19通,5通以上計32人。

興公尺牘內容豐富,一方面可與其詩文互證及訂補,另一方面披露了徐火勃協助曹學佺編《石倉十二代詩選》、《石倉明文選》的細節,亦涉及到家事與鄉里瑣事等。

劉承幹致繆荃孫函札考釋 吳青 (2017·2·94)

內容摘要: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二十一通劉承幹致繆荃孫函札,內容多為劉承幹請求繆氏幫助鑒定古籍,亦談及《毛詩疏義》、《宋會要》、《吳興備志》等多部古籍的刻印與流播。整理與考釋這批手札,不僅可以了解相關古籍的輯刻與流傳過程,還可以管窺其時相關人物的交遊過程及心態,為研究劉繆二人的學術思想提供新的線索。

孫德謙致曹元弼書札七通考釋 許超傑、王園園 (2017·2·115)

內容摘要:曹元弼、孫德謙為近代經史大家。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復禮堂朋舊書牘錄存》內有孫德謙致曹元弼書七通,多屬論學之作,有助於考察孫德謙與曹元弼的交遊,更可探求孫氏學行。書札亦涉及蘇州存古學堂人事興廢,孫德謙對新舊學人的評騭,及其對傳統儒家禮教的堅守與對新風尚的批判等,從中可見孫氏作為遺民學者在民國的處境及其對民國的態度。

陳訓慈致朱家驊、沙孟海等手札考釋 張凱(2017·2·129)

內容摘要:闡揚鄉邦文獻,復興浙學,可謂民國浙江學人的群體訴求。通過整理數通陳訓慈佚札,可以了解:抗戰前後,陳訓慈依託江浙學界與政界的人際網路,先後主持浙江省立圖書館,籌辦浙江文獻展覽會;參加教育部史地委員會,創建中國史學會;協助竺可楨,在困境中發展浙江大學;保存文瀾閣《四庫全書》,傳承文化命脈;積極投身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竭力挽回戰時文物損失,以期復興浙學。新發現的信札,既可深入考察抗戰前後陳訓慈昌明學術的理念與行事,更可為考察民國學界的多元面貌,尤其是近代浙學演變提供有效的知識參考。

文史新探

樂府曲調《婆羅門》考辨 韓寧、徐文武(2017·2·144)

內容摘要:婆羅門樂是天竺樂,大約在隋朝時傳入中國。《婆羅門曲》源自於婆羅門樂,婆羅門樂在流傳過程中與龜茲樂融合,《婆羅門曲》因而常被歸入胡曲。唐代著名的舞曲《霓裳羽衣曲》乃唐玄宗據《婆羅門》而制,至今仍有《婆羅門曲》古譜留存。初唐時期出現了杜元琰誦《婆羅門咒》,《婆羅門咒》是天竺人常念的一種咒語,與《婆羅門曲》沒有直接聯繫。李益的《婆羅門》「回樂峰前沙似雪」流傳甚廣,後世《婆羅門》曲辭創作受玄宗月宮得《霓裳羽衣曲》傳說等因素的影響。

新見盧元昌《半林詩稿》考略 劉曉亮、徐國榮 (2017·2·155)

內容摘要:盧元昌為明末清初名士,著述多種,然因「江南奏銷案」之牽連,多遭禁毀,其詩集《半林詩稿》雖多為杜詩學者與目錄著作提及,然因殘缺不全,且未見整理,故學界尚不清楚其具體面目。

今新見暨南大學圖書館藏有《半林詩稿》刻本庚辛壬癸四集,為其他文獻所未載。又見南京圖書館藏有《半林詩稿》抄本甲乙丙三集,內容亦為學界所未道。今合此七集而考之,可見為其後期所作,內容豐富,能夠代表其詩詞的藝術成就,亦可據之而考見其籍貫、交遊及晚年的生活狀態等,探見身處明清鼎革之際士人對清廷的態度、沉淪下寮之心態,以及補苴清代詩詞文獻,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查慎行《南齋日記》考證二則 陳玉蘭 (2017·2·165)

內容摘要:南書房制度遞嬗、人員變遷及日常運行情況於清史研究至關重要,而相關研究所能依據的文獻極為鮮見。查慎行《陪獵筆記》、《南齋日記》不僅對查慎行研究是極可珍視的第一手資料,對南齋制度研究也極其重要。《歷史檔案》2014年第2期發表了對《南齋日記》稿本的介紹文章,於相關研究有所助益。但由於稿本文字漫漶、行草率意,使相關介紹存有缺憾:一是將日記稿本寫作時間由康熙四十三年誤成康熙四十六年,以致所論史事與史實南轅北轍;二是將張廷玉的始入直時間誤成查昇的,並顛倒了查慎行、查昇的叔侄關係。為免誤導,特加考證。

《張佩綸日記》與豐潤張氏藏書考論 謝海林 (2017·2·170)

內容摘要:張佩綸為晚清著名藏書家,其藏書來源的主要途徑有受贈、購買、傳抄等。光緒十九年十月購得仁和朱氏結一廬藏書185箱,藏書開始激增,有數萬卷之多,辛亥革命前達到頂峰,多達5百餘箱。從《張佩綸日記》來看,張佩綸藏書的精華以抄本居多,還有部分宋元明清精刻舊槧和名帖拓本。藏書的目的一是為了娛情,二是為了治學。

《史記會注考證》斷句例釋 楊海崢 陳思 (2017·2·182)

內容摘要: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對《史記》正文及「三家注」全部作了點斷,其標點體系簡明完整。對疑難文句的點斷,廣泛徵引各家論說,考辨分析,擇善而從。

通過將《史記會注考證》與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對讀,詳加考辨,可以體現日本學者《史記》研究的特點及成就,也反映出了瀧川資言充分利用日本所藏各種寫本和刻本,對《史記》進行全面校勘的成果。

《文獻》2017年第2期封面。

第三期

西夏文獻研究

泥金寫西夏文《妙法蓮華經》的流失和考察 史金波(2017·3·3)

內容摘要: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法國人毛里斯等將西夏文泥金寫經《妙法蓮華經》6卷掠往法國,伯希和參與其事。其中3卷藏於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其他輾轉藏於德國。據該經序言等考證,其由漢文譯為西夏文的時間為西夏前期的惠宗時期,後又經校正。該寫本為八百多年前西夏時期的古籍。

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的第二、六、八卷,裝幀考究,繕寫精絕。該經版本為八卷本,與流行的七卷本不同。利用西夏時期的西夏文本和漢文本,可考知八卷本的結構及兩種版本所含各品的異同。追溯國內外專家對此文獻介紹、研究的歷史,伯希和與毛里斯都曾介紹、研究過此經,而清末的鶴齡可能是最早破譯此經並取得較大成果的專家,也是近代國內外識讀西夏文字的第一人。此後羅福成、鄧隆都有新的建樹。1932年出版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西夏文專號」刊登了此經卷第一卷首經圖和兩面序言的照片,保存了珍貴資料。

西夏寫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綴考 王龍(2017·3·13)

內容摘要:《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是無著菩薩彙集《阿毗達磨經》中要義所作的一部論著,現存梵文本、藏文本和西夏文本。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是發現的極少量的西夏文「對法」類作品之一,譯自唐玄奘同名漢文本,僅存卷三。而西夏文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存世的兩個抄件инв. № 70和инв. № 2651可以直接綴合。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 梁松濤(2017·3·16)

內容摘要:本文在聶鴻音先生《俄藏4167號西夏文〈明堂灸經〉殘葉考》一文的基礎上,對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編號為инв. № 4167的西夏文殘葉的前五行進行了補譯,進一步理清殘卷的閱讀順序,認為其裝幀形式為縫繢裝。

黑水城西夏南邊榷場使文書所見「替頭」考 杜立暉(2017·3·20)

內容摘要:黑水城西夏南邊榷場使文書中的「替頭」,並非是西夏「住戶」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中介或代理人。西夏榷場中的商業貿易中介,應為「掮客」、「牙人」、「牙儈」、「駔儈」之類。「替頭」一詞從構詞方式上受到了自唐代以來「某字」+「頭」的稱謂詞的影響,該詞的源頭,可上溯至唐、遼時期。

「替頭」代為行使的當是南邊榷場中相關胥吏的職能。從「替頭」的角度來看,南邊榷場使文書的主要內容,似是南邊榷場使向銀牌安排官所呈文,彙報「替頭」發送回貨到其處的具體情況,而非旨在彙報榷場的「稅收」問題。

新見甘肅省瓜州縣博物館藏西夏文獻考述 趙天英(2017·3·32)

內容摘要:甘肅省瓜州縣博物館藏15件西夏文獻,出自瓜州縣東千佛洞泥壽桃洞和鹼泉子石窟。有寫本和印本,文字有西夏文、漢文和藏文。內容有佛經、藥方和人名單等。多數為首次發現,也有海內外孤本佛經。

書札整理

陳澧致翁心存、翁同書函札考釋 張劍(2017·3·43)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陳澧手札四通,皆為《陳澧集》失收。其中二通致翁心存、二通致翁同書,涉及陳澧著述宗旨、翁心存神道碑創作、翁同書被流放等諸多內容,具有較豐富的史料價值。

丁日昌致翁同龢信札考釋 張燕嬰(2017·3·51)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常熟翁氏親朋書札詩翰》中有丁日昌致翁同龢手札十二通,均未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的《丁日昌集》。經考證,這批信札作於同治八年至光緒六年間,涉及丁氏專辦船務、巡閱台閩、陳情疏奏的從政經歷,也可見清廷就中秘換約、古巴華工問題、馬嘉理事件、日本佔領琉球等事與各國交涉的重大外交史實。

潘斯濂致周恆祺信札十一通考釋 劉興亮(2017·3·67)

內容摘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潘斯濂致周恆祺信札十一通,寫作年代大致為同治六年至光緒七年間。這些書札內容涉及清季人事任免、漕運之治、科場選舉、廣州禁槍、厘局之設、北江水患、桑園圍整修、京師物價、士風之弊等等,對於清末社會史的微觀探查及官場生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與史料價值。

《章實齋遺書》在晚清民初的流傳及作用

——以繆荃孫致柯逢時二封書札為中心 陳立軍(2017·3·86)

內容摘要:光緒初年《章實齋遺書》從紹興私人藏書樓中流出,受修《湖北通志》的影響,引起湖北一帶學者的重視,成為纂修《湖北通志》的資料來源與體例借鑒。柯逢時、繆荃孫等人相互傳抄《章實齋遺書》,又使《章實齋遺書》在晚清民初由江浙、兩湖流入北京,與《文史通義》的研究形成前後呼應之勢,為「章學誠熱」的到來奠定文獻基礎。

余嘉錫致趙萬里、王重民兩君函一通銓解 柳向春(2017·3·96)

內容摘要:新見余嘉錫先生手書一函,是寫給趙萬里、王重民兩位先生的,其中所言,頗可反映陳垣、余嘉錫、王重民、趙萬里四位的學術與交遊。

本文以此信為基點,並徵引其他文獻為助,解析余嘉錫《古名家雜劇跋》一文的撰作以及修正過程,以及在撰作和修正過程中,所獲得的陳垣與趙萬里的幫助和批評。從而得以管中窺豹,獲知諸位先生互相切磋學問、商略史實的過程與態度。糾正前人對一些信札的系年問題,發現了一些尚未被人注意到的佚文。而這封信本身所涉及到的內容,又牽涉到陳垣、余嘉錫、王重民對《四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

金兆蕃參編《清儒學案》史事考實

——以國圖藏金兆蕃致曹秉章書札為中心 朱曦林(2017·3·106)

內容摘要:金兆蕃是編纂《清儒學案》的重要參與者,由於學界對其關注較少,故而其參與《學案》編纂的具體情形仍模糊不清。國圖所藏《清儒學案》稿本中有金兆蕃致曹秉章信札一通,是反映金兆蕃參與《學案》編纂的重要史料。通過考釋此通信札,並結合相關史料,可以釐清金兆蕃參與《學案》編纂的具體情形,亦能澄清金兆蕃因南歸而退出《學案》編纂之說的訛誤。

向宗魯致龐石帚未刊手札四通考釋 唐雪康(2017·3·125)

內容摘要:向宗魯先生是上世紀初期四川重要的學者,截至目前,其人相關資料仍很匱乏。本文考釋的向先生致龐石帚四通手札,寫於1938-1941年之間,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四川部分地區人事情況以及四川大學中文系搬遷峨眉後的發展狀況,可以從中看到向先生在戰爭年代,為學之艱辛以及對川大中文系發展做出的貢獻。是了解其晚年事迹非常重要的史料。

文史新探

米芾《珊瑚帖》年代新考 李全德(2017·3·134)

內容摘要:《珊瑚帖》詩、文、書、畫合一,是北宋米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該帖書法與繪畫的藝術特色與風格等方面的解析已多,然其創作年代,至今說法不一,主要有元祐三年(1088)以後和建中靖國元年(1101)兩種意見。

本文指出:《珊瑚帖》準確系年的關鍵在於對該帖題詩中「當日蒙恩預名表」一句的理解。「名表」實際上指代禮部郎官,「蒙恩預名表」即是蒙君主拔擢,得預禮部郎官之列的意思。《珊瑚帖》在刻石過程中「預名表」被妄改為「題名表」,正是昧於官制之故。從米芾任禮部郎官這一線索,結合米芾晚期其他作品,可考知《珊瑚帖》的創作年代當在大觀元年(1107)。

台圖藏明鈔本《救荒活民書》考述 張吉寅(2017·3·146)

內容摘要:《救荒活民書》現存版本主要包括以《四庫全書》本為主的抄本系統和以《墨海金壺》本為底本的刻本系統。台圖藏明藍格鈔本基於明成化刻本抄錄,有清代四庫館臣的批校痕迹以及翰林院印章,故可認定為四庫底本,即「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此本在考訂版本源流、校勘以及四庫底本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棗林雜俎》佚文考識 楊浙兵(2017·3·154)

內容摘要:《棗林雜俎》是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撰寫的一部重要史料筆記,歷來頗受推崇。然因其中部分內容被清政府視為「違礙」,故多以抄本傳播,版本情況十分複雜。在國家圖書館所藏五種抄本中,包含通行點校本失收的文字若干條,鮮為人知;今圍繞這些佚文及相關信息,試論其價值。

《明人小傳》辨偽 陳開林(2017·3·162)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鈔本《明人小傳》一書,題署「槜李曹溶編輯」。該書收錄3000多位明代人物的傳記,內容宏富,學界屢見徵引。通過文本比勘,可以發現《明人小傳》內容全襲朱彝尊《明詩綜》的傳記部分,二者關係即如《列朝詩集小傳》之於《列朝詩集》。

《明人小傳》成書時間在《明詩綜》刊行之後,學界稱其「乃《明詩綜》之底本」的說法不能成立。結合曹溶的存世時間、《明詩綜》的編纂刊刻時間來考察,可知《明人小傳》的編輯者絕非曹溶。

張問陶《京朝集》稿本考略 朱澤寶(2017·3·171)

內容摘要:上海圖書館藏張問陶《京朝集》稿本,收錄張問陶從乾隆癸丑(1793)二月底至乾隆乙卯(1795)歲末在京任翰林院檢討時所作之詩,共存詩787首。其中除與刻本《船山詩草》重複者,更有243首佚詩,對於全面了解張問陶這一階段的詩風與生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京朝集》稿本有大量的清人評點,諸家之中,以陳鱣與陳用光、吳嵩梁的評點最為豐富,兩派截然不同的文學觀念以批點的形式在稿本中形成了激烈的交鋒。

古典戲曲總集整理的若干問題

——以《全清戲曲》整理為例 孫書磊(2017·3·182)

內容摘要:閱讀對象的專業需求,決定了總集類的古典戲曲整理不同於其他文體古籍整理,更不同於單一劇本或作家別集類的戲曲整理。古典戲曲總集整理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確定底本、把握整理分寸、處理文本格律與格式。這些問題是否能夠妥善解決,與整理中是否能夠準確揭示古典戲曲的文本體制、創作史實以及戲曲傳播中的語境變遷,有著密切的關聯。《全清戲曲》整理過程中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方法,體現了對文獻整理的學理性追求。


推薦閱讀:

輕鬆學佛法摘要:對治篇
太極梅花螳螂摘要拳詳解(第二段)
僧伽吒經--精華摘要
論《天下諸書對不同》摘要
2018 DDW摘要精粹

TAG:文獻 | 雜誌 | 內容 | 目錄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