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奶茶毀掉的中國年輕人!

來源 | 國館(ID:guoguan5000)

你以為你吃了糖

2017年10月,武漢的豆豆,才12歲,忽然左腳趾關節隱隱作痛。

最開始大人也沒在意,以為是活動時不小心受了傷,可是第二天更加嚴重,豆豆疼痛難忍。家人趕緊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所有人都嚇了一大跳:年紀這麼小的豆豆,竟然患上了痛風!

後來醫生才搞清楚了真相:原來,豆豆生活習慣非常糟糕,幾乎從來不喝白開水,愛喝鮮榨果汁、超市裡的瓶裝果汁,每天喝了一瓶又一瓶。

豆豆媽心想,果汁嘛,又不是碳酸飲料,感覺還挺健康的啊,就沒有干涉。

但是果汁裡面含糖量高啊,一杯果汁的含糖量就有20到40克。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給出的標準,一天攝入糖類不能超過50g!

三餐之外再攝入這麼多糖,體內的糖類嚴重超標。

於是,豆豆的痛風病就是這樣喝出來的。

比豆豆更慘的,是長沙的吳先生。

41歲的吳先生,一年內體重減輕了30多斤,近來還出現腹痛、高熱、全身無力的癥狀,還經常口渴,喝多少尿多少,尿完還是很渴。

吳先生說:「最難受的是怕冷,蓋了五六床被子還是冷。」到醫院一檢查,壞了,肝膿腫,還有糖尿病。

吳先生想不通:「我年紀輕輕,身體向來也不錯,為啥會得這病?」

問了半天,醫生才算搞明白,原來吳先生平時用飲料代替開水,特別喜歡喝甜味飲料,

「小瓶飲料一口氣喝完,每天大概喝四五瓶1-2升的大罐飲料。」

湖南省人民醫院的呂品醫生表示:「人體長期攝入大量糖分,進入血液中,會對胰腺系統造成很大負擔,導致胰腺無法分泌胰島素,一旦胰島素缺乏,就會誘發糖尿病,這是十分危險的。」

造成豆豆痛風的,是過量攝入糖;造成吳先生重病的,也是過量攝入糖!

讓很多人喜歡、上癮的糖類,怎麼就成了人的健康殺手了?

怎麼就在無形中坑害了那麼多人的健康了?

其實,已經有太多的證據擺在大家面前,只不過大家都選擇性忽略了而已。

愛糖如命的人、無糖不歡的人,都對此視而不見。

·導致肥胖、進一步引發各種疾病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20歲的年輕女孩悅悅,忽然陷入深度昏迷。

送到醫院搶救,醫生馬上就下了病危通知書。

做CT,沒發現腦血管意外,用血糖儀測血糖,竟然顯示「H」,血糖儀只能測33mmol/L以下的血糖,超出這個值就只能顯示為「H」,這說明女孩的血糖值已經爆表了!!

醫生很快做出判斷:這是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家人很不解:「她才20歲,怎麼可能有糖尿病?」

醫生說:「一米六的女孩,兩百多斤重,說實在的,這特別容易患糖尿病啊!」

這女孩平時不愛運動、不喜歡吃蔬菜,一直是高糖類飲食,這還不算,還喜歡喝含糖量很高的飲料,終於把自己折騰成了一個大胖子。

糖類積累到身體上,一旦肥胖起來,會導致一系列併發症,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紊亂、冠心病、惡性腫瘤等,都會排著隊來找你!

根據世衛組織的調查,當前中國糖尿病的患病人數為1.29億人,還有近5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而世界上90%的糖尿病都屬於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身體內糖分攝入過多,導致的超重引起的。

·導致牙齒全爛掉

武漢的小軍,是留守兒童,爹媽都在外面打工,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兩歲的時候,小軍看見別人喝可樂,他吵著也要喝,爺爺就給他買了一瓶。

從那以後,小軍就從來沒有喝過水,全部都高糖高熱量的可樂,一天要喝三瓶,有時候甚至是一口可樂一口飯,喝可樂下飯。

結果小軍到了5歲,本來應該有20顆牙齒,8顆牙剩下牙根了,6顆斷掉了,剩下的都爛了,滿口黑乎乎一片,不僅話都說不利索還壓根沒法進食,只能囫圇吞一些弄碎了的飯菜。

醫生都驚呆了:「從醫30多年了,這是我見過最糟糕的牙齒。」

碳酸飲料中10%都是糖類,再加上不注意口腔衛生,就容易造成齲齒。

·攝入糖類過多,導致更多可怕的問題

近期,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兩杯含糖飲料的孕婦,相比那些懷孕期不喝含糖飲料的孕婦,她們的孩子在7歲至9歲時,患哮喘的風險要高出60%以上。

還有專家指出,甜食攝入過多,會在體內積累過多的乳酸,還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精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愛哭鬧、好發脾氣,出現各種情緒異常,這被稱為「甜食綜合征」。

對於女性來說,愛吃甜食,由於黴菌喜歡在高糖環境中快速增長,也更容易患上黴菌性陰道炎。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我在大驚小怪,在誇大其詞,會反駁:「米飯就是碳水化合物啊,吃下去也會轉化為糖,你說吃多了糖有害,那我們就不吃飯了唄!」

話是這樣說,但問題不一樣,飯吃多了會有飽腹感,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但精製的糖類,是提純過的,區區1g精糖就含有4000卡熱量,很容易就吃過量了。

在正常的碳水化合物攝入之外,我們吃零食、吃甜點,喝奶茶、可樂、果汁,這些食物中隱藏著大量的糖類。

央視記者之前做過一個實驗,從市場上買回來飲料,想搞清楚飲料里有多少「隱形糖」。

結果,讓他們驚呆了:冰糖雪梨熬制出4根棒棒糖;可樂和冰紅茶都是熬制出3根棒棒糖;橙汁熬制出1根棒棒糖……

而每一根棒棒糖的糖含量就有15克。

科普作家張飛宇強調:「由於隱形糖的存在,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陷入過量攝入糖的風險。」

圖片來源於電影《閨蜜》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人早上起來喝一杯鮮榨果汁,糖量得好幾個水果湊一起那麼多,這裡至少就有20g糖;

白天排隊買了一杯500ml奶茶,

據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抽查,

這些奶茶平均每杯含糖量有33g;

中午吃飯,點了加糖20g的魚香肉絲;

晚上吃飯,點了加糖50g的九轉大腸;

這還不算,公司吃下午茶,又吃了一堆甜點,估計又有20g左右的糖類攝入……

其他就忽略不計了,粗略算一下,這一天就攝入了多少糖呢?

加起來一共143g糖!!

而《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給的標準是多少呢?

一天不能超過50g!!足足就超了93g!!

超出的糖量,在那種跑步機上,調到高強度的條件下,猛烈跑半個小時才能消耗掉。

你說我一天沒有這麼大的運動量啊,那糖哪裡去了,就變成你的體重了啊!

想起有個朋友嘉嘉,天天嚷著要減肥啊,平時努力節食,正餐吃得少,但就是減不下去,小腿、肚子上全是肥肉,厚厚一層油膘。

減肥減到最後,她完全放棄了,她說:「我這個體質喝涼水也長肉啊。」

後來我搞明白了,她哪裡是喝涼水長的肉啊,天天排隊買大杯甜得要命的奶茶喝,零食櫃里各種高熱量高糖類的食物,正餐她是吃得少,但這一天的各種隱性糖類的攝入,可一點也不少啊!!

這樣恐怖的吃糖法,要是能減肥減下去,那簡直是就是人間奇蹟了。

以上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吃糖容易上癮啊!

央視新聞甚至在微博上大聲疾呼:「吃糖的危害比吸煙還大!!」

怎麼說呢?

在去年2月份的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砂糖的毒性真相》。

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證明了:「糖癮是雙重作用。一方面,糖分影響體內荷爾蒙,使大腦無法發出飽腹的訊號,越吃越多吃上癮,肚子飽了都還想繼續吃;另一方面,糖對體內激素的影響,還表現在會使大腦不間斷髮出要攝入糖分的訊號,就像煙癮一樣,吃糖的人會越來越愛吃糖。」

越吃越上癮,越上癮越吃,最終吃出很多身體上的毛病。

然而,為什麼糖類的危害這麼嚴重,卻很少聽到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呢?

在過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深信不疑,覺得脂肪才是心臟病、高血壓的主要因素,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其實,脂肪就是給糖背鍋的。

《環球科學》近期有一篇文章,指出美國製糖業,在50年前隱瞞了關於糖的真相,當發現其資助的研究可能揭示,糖與冠心病、癌症有關聯時,製糖業就立即撤銷了資助,把這項研究塵封起來。

而《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也於2016年刊文指出,美國製糖業曾於上世紀60年代,花錢收買科學家控制輿論,弱化糖製品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把屎盆子都扣給飽和脂肪酸。

《紐約時報》還披露過,全球最大的糖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公司,還提供數百萬美元巨資資助研究人員,企圖弱化含糖飲料和肥胖之間的關係。

他們的目的,果然達到了。

於是我們現在的食物里,糖類泛濫,各種食品、飲料裡面,摻入了大量的糖。

糖的害處,被普通老百姓給忽略了。

糖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活動的主要能量來自於糖,我們離不開糖類!

但是,任何事都有個限度,凡事超過了就過猶不及。

要保持健康,你需要這麼做:

·避免高糖食品、合理膳食

既然不想長成一百八十多斤、滿身贅肉的大胖子,就趕緊丟掉手中的奶茶、糖飲料吧;既然不想患上糖尿病、血脂紊亂、冠心病、高血壓,就推開那些甜得齁死人的甜品吧;

既然不想吃糖上癮、越吃越多,那麼吃零食前,看一下成分表,如果裡面加了白砂糖、麥芽糖、蜂蜜等等,最好都悠著點,不要吃太多。

要想減肥的,不僅要避免高糖食品,熱量高的各種碳水化合物也要少吃一點,可以多攝入一些含蛋白質、纖維素的食品。

總之,要保持膳食均衡,不要讓食譜太單一。

·保持合理運動

現在各種食物裡面的隱形糖,放得太多,我們往往防不勝防,不自覺就吃了太多的糖,很容易熱量過剩。

所以,我們保持運動,每周都要做一下有氧運動,消耗過量攝入的糖類,這對於保持身材、維持健康,都十分有意義。

·每年都進行一次體檢

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大、而且生活習慣不健康,飲食上也出現各種問題,不少人都長期處在亞健康狀態。

所以,隨時監控自己的身體,根據體檢報告,遵醫囑,按照醫生建議的生活方式,來調整自己的作息、飲食,就能長期維持健康的身體。

作者: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與世同流,但不合污》正火熱銷售中。


推薦閱讀:

中國調整外籍人士投親居留許可規定
中國武俠電影演變歷程之冷兵器的樂與怒
中國已瀕臨滅絕的文化——唐代劍舞丨次元光線
中國最美的十大風景勝地(下)

TAG:中國 | 奶茶 | 年輕人 | 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