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後一個有種的王爺,打得英、法聯軍滿地找牙
蹲馬桶時來點歷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 南京大屠殺兇手40%是朝鮮人 | 紅衛兵現在都去哪兒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如何避孕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 皇帝三宮六院,一晚上要睡幾位美女 | 古代美眉真的不穿內褲? | 一個古帝國養多少軍隊才夠正常打仗用的?
來源公眾號歷史教師王漢周(ID:lishi139)
文|唐俑
他是慈禧太后所說的「國之柱石」。
慈禧太后還說:「他在,我大清國在;他亡,我大清國亡。」
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他率領的清軍打得英、法聯軍滿地找牙,以傷亡34人的微弱代價,消滅英、法聯軍900餘人(其中陸戰隊死傷600人),致英軍司令官重傷,英軍13艘參戰艦隻4艘被擊沉、6艘重傷。
他先後與太平軍、英、法聯軍、捻軍作戰,大小戰鬥數百次,直到最後戰死疆場。
他叫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1865.05.19),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後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貴族,但家道早已敗落,小時候隨父親給人放牧為生,15歲那年「轉運」,成為科爾沁親王的養子之一。親王死後,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相中,讓他繼承親王爵位,完成從屌絲到王爺的華麗轉身,從此走上飛黃騰達之路,「出入禁闈,最受恩眷」。
道光皇帝死後,深受器重的僧格林沁成為顧命大臣,輔佐咸豐皇帝。「上任」沒多久,就為咸豐立下大功一件:1853年,定都南京的太平軍派出兩萬士兵北伐,前鋒直抵天津西南,清廷亂成一團,僧格林沁臨危受命,與太平軍激戰,將北伐的兩萬太平軍殺得一個不剩。
如果說與太平軍的PK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贏了也不算英雄好漢的話,那麼他敢與裝備先進的英、法聯軍PK,並取得不俗戰績,則使他複雜,甚至貶多褒少的人生,實實在在地有了一抹亮色。
關於那場戰事,有關學者是這樣評價的: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大門,全國各族人民展開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英勇鬥爭。蒙古八旗、滿洲八旗的騎兵、步兵,並肩作戰,為保衛國家海防和疆土完整英勇奮戰,但由於清朝國力衰微,妥協退讓,屢遭失敗,唯獨僧格林沁親王指揮的軍隊在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保衛戰中大勝英法侵略軍,取得了清王朝反抗列強侵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重大勝利。
事情還得從第一次大沽之戰說起。
咸豐七年(1857年)底,英、法聯軍侵佔廣州後,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法國全權代表葛羅等威逼清廷簽訂新約,否則便北犯白河口,由於清廷未滿足其無理要求,英、法聯軍悍然發動戰事,他們的炮艇闖進大沽口,向大沽口炮台發動猛攻。由於戰前咸豐皇帝發布了「不得先行開炮」的命令,直到英、法聯軍開炮之後,大沽口南北各炮台才先後開始抵禦,擊沉敵舢板4隻,斃敵近100人,法炮艇「霰彈」號遭重創,艇長被打死,11人被打傷。接著,口外的聯軍旗艦「斯萊尼」號及其主力艦隻的大口徑火炮猛烈轟擊南北炮台,致使炮台頂蓋、炮牆被轟毀,有的大炮被炸毀,守兵傷亡慘重。英、法聯軍的兩支陸戰隊強行登陸,向炮台接近。守軍堅守炮台,與敵人展開白刃戰。總督譚廷襄、布政使錢某、直隸提督張殿元、署天津鎮總兵達年等負責指揮戰爭的文武官員,卻「聞炮聲,心膽先怯」,率先逃跑,致使士氣受挫。當聯軍陸戰隊逼進炮台附近時,後路接應清軍「驚潰」。炮台守兵孤軍奮戰,游擊沙元春、都司陳毅、千總常榮恩、劉英魁等指揮戰鬥,英勇殺敵,最後奮戰身死,各炮台遂相繼失守,死傷士兵400名。
這就是第一次大沽之戰清軍的「戰績」,僅用了兩個小時。
既然上半場打輸了,下半場就得換人。
第一次大沽之戰後,咸豐皇帝命令僧格林沁主持大沽防務,以備再戰。
僧格林沁按照咸豐皇帝的要求,花巨資重建了被英、法聯軍摧毀的炮台。南北岸炮台共設大小火炮260餘門,其中12000斤大銅炮2門,10000斤大銅炮9門,5000斤銅炮2門,5000斤至8000斤鐵炮36門,新購的西洋鐵炮23門。
武器布置妥當後,僧格林沁開始對士兵進行嚴格訓練,命令兵丁在大沽口雞心灘上插上旗杆,專選風大浪高之日演習大炮,打中旗杆者賞銀2兩。除此之外,他還親自觀看水勇訓練。在他主持下的大練兵活動,大大增強了官兵的戰鬥力和戰鬥熱情。
第一次大沽之戰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讓敵艦闖入了攔江沙,導致咽喉重地被敵人所佔。僧格林沁吸取教訓,親自督造攔江鐵鏈三根,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以便攔阻敵艦,並在所有炮台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形成了完備的防禦體系。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軍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計劃炮艦衝過橫江鐵鏈,在炮台的上首佔據有利位置,兩面夾攻中國守軍,然後在炮艦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台。
下午2時,聯軍艦隊完成開進任務後,賀布便以艦艇數艘排除水中障礙物,開闢通路,其餘軍艦排列在旁,進行挑釁。
在此之前,守衛大沽炮台的清軍便對炮台進行了隱蔽和偽裝。一位參戰的英國士兵事後曾這樣回憶:「所有炮台像怪物似的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他們眼裡沒有清軍的炮台,只有即將「手到擒來的勝利」,這種驕傲和狂妄,很快就使他們嘗到了苦頭。
中國守軍的攔江鐵鏈,也給侵略者製造了不小的麻煩,使其一時難以闖進海口。一名參戰的侵略者是這樣描述那些攔江鐵鏈的:
「很大的鏈條緊沿著浮筒的尖端下面伸展過河面,大鏈條在每一個浮筒尖端處有較小的鏈條連繫著。這是一種巧妙的辦法,因為割斷浮筒尖端的較小的鏈條是可能的,不過即使這樣做,大鏈條也只不過下墮幾英寸,並不能割裂它的長度,而且它鋪放得很深,以致無法使人看到它是怎樣確切起作用的。」
下午3時左右,海口的第一道障礙物被英、法聯軍拆毀,賀布立即命令英艦「負鼠」號導航,旗艦「鴴鳥」號及其餘船隻跟進,向橫鎖海口的鐵鏈進逼,並炮擊兩岸炮台。忍無可忍的炮台守軍立即開炮,進行猛烈還擊。
有多猛?且看英軍的戰鬥記錄:
「狂風暴雨似的炮彈從各方面射向我們。」
「一下子,就像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
……
交戰不久,聯軍旗艦「鴴鳥」號艦長拉桑上尉等多人被打死,賀布也身負重傷,改乘大型汽艇「鸕鶿」號繼續指揮戰鬥。
這場激戰一直持續至下午4時,參戰的聯軍艦艇差不多全被擊傷。旗艦「鴴鳥」號被擊毀,艦上40名水手僅一人跳水逃脫。「茶隼」號和「庇護」號炮艇被擊沉,「鸕鶿」號等幾艘炮艇擱淺,賀布被迫逃到法艦「迪歇拉」號上。守軍集中火力轟擊擱淺的炮艇,將「鸕鶿」號擊毀。守台將士越戰越勇,指揮官史榮椿、龍汝元等奮不顧身,親自督戰,不幸相繼陣亡。
下午5時,賀布仍不甘心失敗,命令聯軍登陸作戰。英軍勒蒙上校率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分乘帆船、舢板二十餘只,在艦炮掩護下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那裡有三座炮台,「等著」他去奪取。
來得正好!
僧格林沁立即調集火器營前往攻擊,北岸炮台也發炮支援。聯軍登陸部隊死傷慘重,不得不停止前進,潛伏於溝壕中土堆後。黃昏時分,侵略軍利用夜色「伏地搶進」,炮台守軍施放火彈、噴筒進行「照明」,借光瞄準敵人,進行射擊。聯軍陸戰隊只有少數人爬到了炮台下面的第一道壕邊,可惜步槍已塞滿泥漿,幾乎都不能使用,運來的便橋又太短,無法架設,雲梯也大都折斷,無法攀登。守軍毫不手軟,集中火力向隱蔽在壕溝邊的敵軍射擊,終於迫使其向海口撤退。
直到半夜,英、法聯軍陸戰隊余部才陸續爬上艦艇,撤出戰場。激戰一晝夜,聯軍遭到慘敗,不得不再次南撤。
此次戰役,清軍消滅英、法聯軍900餘人(其中陸戰隊死傷600人),致英軍司令官重傷,英軍13艘參戰艦隻4艘被擊沉、6艘重傷。而清軍的損失,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僅傷亡34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輕度破壞。
這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唯一的一次重大勝利。指揮這次戰役的僧格林沁親王,也被譽為大清最後一個有種的王爺。
後,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葬禮,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繪像紫光閣,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側建專祠供奉僧王畫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以資紀念。
推薦閱讀:
※《不冷笑話》第634期:段王爺的一陽指為什麼可以名震天下?
※北京密雲穆家峪:定恭親王綿恩墓地宮亟待修繕(三訪清代王爺墳21)
※明朝300斤王爺朱常洵被燉成肉湯?李自成親制「福祿(鹿)宴」
※王爺載振與晚清性賄賂案(貼圖)
TAG:王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