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電視相親節目的敘事話語分析

《今傳媒》雜誌供稿  摘 要:相親節目《非誠勿擾》自從上映以來,伴隨著高收視率和社會關注度,所引起的社會爭議也源源不斷,「寶馬女」、「富二代」、「毒舌」等話題引起極大反響。本文擬從文本分析的角度對此類相親節目進行敘事分析,以探究相親類節目的敘事學奧秘,希望能對我們理解此類節目帶來更多的啟示,從而更好地規制相親類節目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電視相親節目;敘事學;性別反叛;後結構主義  對於這類節目火爆的要素,很多人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如從商業包裝和節目定位角度分析其成功元素[1];從迎合後現代消費社會大眾文化審美趨向角度分析其娛樂文化[2];從話題營銷傳播的角度分析其吸引眼球的因素[3];從整合真人秀節目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優勢的角度,將其看做現代社會價值觀念的投射等[4]。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揭示這類相親節目內在的原因,就要從敘事學的內部視角來考察,從文本分析角度揭示這類相親節目的內在敘事品質。  一、《非誠勿擾》是一個紀實敘事文本最早由托多羅夫提出的「敘事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敘事學派學者借鑒了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從共時性角度即語言的內在結構上,而不是歷時性角度、歷史的演變中去考察語言。在他們看來,文學研究應該回歸文學本身,尋找文學文本的內在,探究文學文本的形式和結構要素而非內容要素。所謂敘事學,也就是研究如何講故事的學問,文學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探究人類如何講故事的奧秘。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興媒體的興起,敘事學已經不再囿於文學文本的分析,電視劇、電影、紀錄片、廣告等領域都有所滲透。  《非誠勿擾》的定位是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大型婚戀交友節目,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公開的婚戀交友平台。作為一個敘事文本的《非誠勿擾》,講述的是當代社會「剩男剩女」們相親交友的情感故事,不同個體的婚戀觀在其中進行碰撞。它符合敘事模式的基本特徵:有人物、有情節、有戲劇衝突,並且通過獨特的電視敘述語言——聲音和影像傳遞著文本信息。  二、《非誠勿擾》的敘事類型江蘇衛視王培傑曾表示,節目的規則使得「對參加節目的女嘉賓來說,《非誠勿擾》是部連續劇,這一期沒能找到心儀的對象,下一次可繼續上台尋覓意中人;對男嘉賓來說,《非誠勿擾》則是一部系列劇(這種電視劇每集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面臨的挑選形式都一樣,但只有一次機會」。不管對嘉賓們來說《非誠勿擾》是連續劇還是系列劇,對於觀眾來說,《非誠勿擾》就像一部由各個小故事組成的情景悲喜劇。  隨著每位男嘉賓的進場離場和每位女嘉賓的或走或留,每個情感故事既各有特點又具有統一的遊戲規則,每位嘉賓之間的情感火花在「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男生權利」的固定規則中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覺。下文將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來探討《非誠勿擾》文本的敘事類型和敘事技巧。  (一)《非誠勿擾》:各個小故事組成的情景悲喜劇根據西方的戲劇理論,敘事文本分為喜劇、悲劇、悲喜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願意將《非誠勿擾》看做是一個多元混雜的悲喜劇本,男女嘉賓最後是否牽手成功代表著「大團圓」結局的到來與否。在一開始的嘉賓介紹中,每個嘉賓背後的故事和經歷或喜或悲,平凡的人生被濃縮在一個短短的DV介紹中,原生態的暴露帶給了人們新鮮刺激感和無意間的評價;緊接著是男女之間的互評,個中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和出位的言論肆意揭露對象與理想之間的差距,這種「審丑」就達到了喜劇的效果,一些著名的「寶馬論」、「富二代」等話題也正是在這個環節男女嘉賓的交鋒中被凸顯出來;最後的大結局,男生或者得到自己心儀的女生或者失敗,都是喜劇或者悲劇之間的轉化,男主角就此告別舞台。在人們還沒有機會回味上一個男生的成功或者失敗之時,下一個男生已經伴著音樂登場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新一個敘事文本又開始了。  由此可見,《非誠勿擾》作為一個多元混雜的悲喜劇本,觀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任意帶入自己的觀感體驗,自主地選擇閱讀視角確立自己的情感認同,伴隨著男女嘉賓的情感體驗開始自己的審美過程。  (二)《非誠勿擾》:傳統性別政治的反叛包括《非誠勿擾》在內的多數相親節目都在環節設置中將女性權力放在前面,男嘉賓在出場之後首先要面對女嘉賓們的辛辣點評,雖然男嘉賓也有反駁的機會,但是1比24的懸殊比例常常使男嘉賓的話語權力在舞台上處於劣勢,節目就在這種懸殊的話語權力對比中進行,一反男性佔據話語權力的傳統。長期以來,女性作為一種「他者」的形象被建構,在歷史上的「語言學轉向」中語言被賦予了社會文化和權力實踐形式的功用,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認為我們在生活世界中一直在將人歸類,但在這些無數類目化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卻被劃歸為與我群存有差異的「他者」。這些類目一旦形成就意味著在社會中本來混沌的人群立刻被貼上了種種勾聯豐富的文化意涵和概念聯想的「標籤」,從而被清楚而永久的區隔開來。[5]一旦這種二元化對立形成,就被約定俗成而不易改變。大眾傳媒再現任何社會角色的形象時就可自然而輕易的將特定個體加以類目標籤化(categorylabels),就如同簡化的邏輯三段論一樣,某一特定個體被歸類於某一種人,也就同時預設他擁有那些簡化、本質化的特徵。福柯認為,認識或思想方法不是由人,而是由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推理結構所決定。[6]  女權主義者認為,在我國的大眾傳媒形象建構中,女性一直處於社會話語權力的邊緣地帶,喪失了社會主流話語權,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女性的身體經常被投放到大眾媒體中作為男性觀賞的對象。約翰?伯傑認為:女性自身的觀察者是男性,即被觀察者是女性。這樣她將自身轉化為一個客體,尤其是轉化為一個視覺的客體,即一種情景。[7]女性的外在身體在傳統上作為男性觀察和品頭論足的對象,女性也一直作為大眾輿論中的弱勢話語形象,但是節目卻將男性置於被點評的境地中,特別是在「愛之初體驗」環節中,僅僅憑藉男嘉賓的長相、著裝就由女嘉賓做出評價,更是帶有了不一樣的女性主題意志。  雖然仍有很多觀眾在觀看《非誠勿擾》時為女嘉賓的外形所吸引,女性身體審美準則並沒有被徹底顛覆,但是節目中的女性強勢話語權的獲得具有了更多的積極意義。(三)《非誠勿擾》的微觀敘事文本  如荷蘭敘事理論家米克?巴爾所述:「文本分析的目的不在於說明寫作過程,而在於說明接受過程的狀況。敘述本文是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打動讀者的,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同樣的素材由一個作者表現出來如此成功,而經由另一位作者之手卻顯得非常平庸?」[7]《非誠勿擾》之所以在同質化的相親節目中脫穎而出,我們還要從微觀上分析節目所使用的典型敘事技巧。  1.人物角色。從《非誠勿擾》這一敘事文本的人物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以下角色:男女嘉賓(主人公)、主持人(協調者)、嘉賓主持(仲裁者)、助手(現場觀眾及場下以節目為話題的網民等),這些人物角色共同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嘉賓之間的互評代表著在大眾傳播時代將本該屬於私人領域的人際關係交往搬上熒屏,嘉賓主持和主持人的現場仲裁和調解既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又將事件衝突引向大眾文化的領域,場外觀眾隨之引起的爭論使之發展成為媒介事件。2.衝突動力。敘事文本中故事的發展必須有其內在動力,《非誠勿擾》中懷著各種目的前來參加節目的男女嘉賓們都將自身置於一種統一的敘述情景中。節目的衝突動力就蘊含在嘉賓之間不同的價值觀碰撞和現實要求之中,這樣的衝突在嘉賓之間的對話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在最終的「男生權利」中,情節發展到了最高潮,面對TOBEORNOTTOBE的問題時,之前更多建立在價值觀基礎之上的爭論突然到了最後抉擇的時候,文本的戲劇衝突發展到了高潮。因此,每一個男嘉賓的徵婚過程都是一個從發生、發展到高潮的完整故事文本。  3.敘述節奏(節目形式24選1)。作為一種人類活動的敘事活動也必須要遵循特定的規律,適應人類主體的接受心理規律。本來要千挑萬選的相親程序被濃縮到幾十分鐘之內做出決定,適應了消費時代人們快節奏的心理需求,24VS1的極端形式也讓節目的節奏逐漸清晰,改變了以往多對多的相親節目混亂複雜的情感場面。  4.敘述手法。男嘉賓要在短短的時間裡讓大家儘可能地了解自己,在敘述中使用了「追敘」的手法,重述過去的情節,通過簡單圖景和朋友之口將嘉賓的生活狀態和性格特點一一呈現。  三、《非誠勿擾》作為後結構主義文本的演變羅蘭·巴特曾經宣布作者已死,後結構主義文本理解中的要素就是讀者自己的投射。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指出,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務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並能夠對自己採取行動。從節目內容到文本解讀,讀者無不在進行著多元、開放的解讀。當男嘉賓上場時,可能很多人在想像著自己身處舞台時的表現,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或者給予別人什麼樣的評價;自己會不會選擇男嘉賓。這種「內模仿」過程貫穿相親節目的始終。  《非誠勿擾》文本的多樣性解讀讓節目本身的意圖被多樣化理解,隨著批判角度的參與,文本的敘事結構必將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正如陶東風所言,我們這個「去精英化」的時代:「一方面是消費文化的空前繁榮,娛樂參與熱情的空前高漲以及參與空間的空前開放;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文化的極度蕭條,政治參與的極度萎縮和政治熱情的迅速冷卻。這兩個方面相互強化,最終導致理性商談意義上的公共文化空間的極度萎縮和蛻化。」節目文本解讀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馬諾們的聲音是否為社會所容,更在於社會能否就此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解讀。(作者系:浙江大學新聞所)  參考文獻:  [1]陳莉,宋仁彪.電視交友節目——《非誠勿擾》的傳播學分析[J].新聞世界,2010(6).  [2]徐巍.「非誠勿擾」還是「非錢勿擾」—當電視淪為一場「秀」[J].社會觀察,2010(7).  [3]程剛.從「非誠勿擾」欄目看話題營銷傳播[J].今傳媒,2010(7).  [4]韓松落.《非誠勿擾》,一場濃烈的戲[N].南方都市報,2010-4-7.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火爆熒屏分析 摘要: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沒有播放幾期就已經火便全中國了,最近更是受到海外觀眾的喜歡。但是它能夠這樣火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沒有播放幾期就已經火便全中國了,最近更是受到海外觀眾的喜歡。但是它能夠這樣火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電視婚戀節目再次火爆熒屏的原因

  「一種傳播結構是與相應的文化模式和社會心理共存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協關係。文化模式的更新和社會心理的轉變勢必會影響到傳播結構的調整。」②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本應忙著談婚論嫁的都市男女卻疲於奔命,工作圈子的不斷擴大和社交圈子的日益萎縮,使得他們苦苦尋覓卻難修正果,生存的壓力在不斷擠占他們私人空間的同時,也將他們的眼界練得越來越高。「剩男剩女」不再是新鮮的網路辭彙,而是逐漸演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焦慮。

  相比他們的長輩,80後在婚戀觀中不再信奉「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血液中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多元西化的價值觀的滲入,使得他們傾向於將愛大膽說出來,並且在擇偶標準上有自己的一套範式,「父母之命」成為遙遠的過去時,要挑就挑「我的菜」才是他們堅守的準則。

  此時出現的電視婚戀節目,正好與這一社會文化背景合拍:一方面通過搭建媒介交友平台,釋放「剩男剩女」的覓友需求——成人之美,何樂而不為?另一方面通過對有特色的男女嘉賓的遴選,從不同側面向受眾呈現80後的擇偶標準和情感訴求——娛樂大眾,亦是電視作為大眾文化載體的一次本真的回歸。

   《非誠勿擾》的創新之處

  如果說缺少創新是90年代電視交友節目式微的主要原因,那麼2010年1月江蘇衛視開播的《非誠勿擾》,不管在節目內容還是節目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猶如一股強勢旋風拉開了一場新的娛樂時代的大幕。

   首先,談一談節目內容的創新。

  權利轉。在男女嘉賓選擇權利的賦予上,《非誠勿擾》一改傳統交友節目上相同比例的男女嘉賓平等互選的模式,讓24位女嘉賓走上選擇的前台,每輪女嘉賓通過三個環節來了解同一位男嘉賓,在此期間,代表著選擇主動權的「定情按鈕」一直掌握在女嘉賓手中,亮燈表示願意繼續,滅燈則表示不願意;如果場上所有女嘉賓燈全滅,則該男嘉賓必須離場;三關之後若有多位女嘉賓仍然亮燈,則發生權利逆轉,此時男嘉賓才有機會挑選心儀的女嘉賓。這樣的規則設置是對傳統婚戀中「男尊女卑」狀況的顛覆,不僅彰顯齣節目對當下婚戀過程中女性地位提升的洞察,同時也是提升節目收視率的有效策略——讓女嘉賓走上選擇的前台是因為她們比男嘉賓更有表達和傾訴的慾望,對於自己的選擇,不管是發自肺腑的告白還是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會使節目更加好看、更加有味兒。常言道「三個女人一台戲」,《非誠勿擾》上24個女人演繹的是一台叫人過癮的情感大戲。

  節奏快。和傳統交友節目男女嘉賓需要歷經幾輪環節的相知相識,最後集體揭曉懸念的「集團作戰」方式不同,《非誠勿擾》的運作模式類似於各個擊破的游擊戰,出場的男嘉賓面臨的是「1對24」的局面,配對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愛之初體驗」(測試女嘉賓對男嘉賓的第一印象)、「愛之再判斷」(女嘉賓通過一段有關男嘉賓的自我評價和親友印象的VCR進行再判斷)和「愛之終決選」(順利通過前兩關的男嘉賓對印象較好的三位女嘉賓進行反選,並通過了解女嘉賓的一項個人資料作出最終選擇)三個環節,節目在每位男嘉賓出場時設置了挑選一見鍾情的女嘉賓的環節,這就使得受眾在觀賞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猜測配對的懸念感和「情感置換」的體驗,而與以往節目不同的是,一位男嘉賓的配對結果往往只需10~15分鐘便得到呈現,也就是說,留給觀眾的懸念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揭曉,並且後面又有著更多的懸念等待揭開,觀眾在這種懸念的迅速補償和不斷更新中得到的快感與好萊塢大片的觀賞體驗相接近。

  《非誠勿擾》的快節奏除了來自節目環節的設置,還得益於男女嘉賓的率性表達和主持人孟非的「撒手不管」。與傳統交友節目喜扮的「電視紅娘」角色不同,《非誠勿擾》很少刻意地搭鵲橋、牽姻緣,主持人孟非的風格也是乾淨利落、不喜歡刻意地撮合拉攏,對於主體意識較強、個性鮮明的80後電視受眾而言,這種風格顯然更加「對味」。

  用料猛。如果將傳統電視交友節目比作一場中規中矩的相親宴請,那麼《非誠勿擾》更像一桌麻辣有味兒的四川火鍋——麻辣的嘉賓、麻辣的語錄、麻辣的話題,各種衝突、爭執在這裡麻辣地碰撞上演,而且劇情跌宕、高潮迭起。

  《非誠勿擾》的女嘉賓不僅外貌上佳、漂亮時尚,而且敢想敢說、精於表達,在場的男嘉賓經常被置於女嘉賓的「毒舌」之下。一般在被問及第一關「愛之初體驗」的滅燈理由時,女嘉賓的理由最為個性勁爆,「他太瘦了,我覺得和他逛街就像牽著個風箏一樣,我怕半路他給風刮跑了」、「他看起來那麼小,我們走在一起,別人會以為我拐賣他」、「你三十歲,可你穿的衣服好像是十三歲,衣服是廉價的衣服,你對我們不尊重」……這樣大膽直接的回應令觀眾叫奇;更為熱鬧的是,男嘉賓並不總甘於被拷問,一些出語驚人的女嘉賓也經常被口齒伶俐的男嘉賓當場「反嗆」。可以說,男女嘉賓之間針鋒相對的「口角之爭」令節目勁爆好看,並且在無形之中成就了《非誠勿擾》的麻辣風格。

   看點多。除了男女嘉賓互動過程中的衝突和爭執,《非誠勿擾》可謂看點紛呈。

  首先,節目雖然在形式上表現為「女選男」,但當24位青春時尚的女嘉賓伴隨著開場音樂一字排開,這本身就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因此當電視機前的女性觀眾津津樂道於某位男嘉賓是不是自己的那道菜時,男性觀眾或許正與在場男嘉賓進行著「情感置換」,好奇於心儀的某位女嘉賓對與自己條件相仿的男嘉賓會有怎樣的評價和期待;這種台上台下同時進行著的選擇使得《非誠勿擾》暗合了男女受眾不同的收視需求,不同性別的受眾可以在節目中找到各自的情感訴求。

  此外,主持人孟非和心理專家樂嘉的組合也令觀眾眼前一亮。除了外形上的相似點外,二位的鮮明個性和出眾的口才,也令節目傳遞出不一樣的氣場。起用孟非是《非誠勿擾》的一記妙招,作為江蘇衛視知名的新聞評論主持人,從新聞到娛樂的轉身令孟非被網友評價為「史上最特別的『月老』」,相比傳統娛樂節目主持人的輕佻賣弄,出身新聞的孟非更為睿智穩重,乾淨利落的主持中不忘適時地調侃和搞笑,對於《非誠勿擾》這桌麻辣火鍋,孟非可以做到一邊利索地給火鍋加上料,一邊又不緊不慢地調節著火候。他的搭檔——色彩性格學創始人樂嘉,也是伶牙俐齒、見地犀利。深諳男女嘉賓心理的他時而站在女嘉賓的陣營里,與她們一起不留情面地「質詢拷問」,時而又扮演上了男嘉賓的救世主,用心良苦地總結所謂「男生攻略」。除了男女嘉賓之間的對壘,孟非和樂嘉之間的調侃與碰撞也構成了節目的一大看點。

  可以說,快節奏的進程推進加上多重看點的交織演繹,令《非誠勿擾》的受眾多少有點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其次,談一談節目形式的創新。

  除了節目內容上的大膽創新,《非誠勿擾》在演播室布置和配樂的選擇上也是創意無限。

  儘管以英國當紅交友類節目《take meout》為製作模本,《非誠勿擾》在演播室的布置和現場配樂的選擇上還是融入了很多個性和時尚元素。在舞台的色彩呈現上,《非誠勿擾》一改傳統交友節目溫馨浪漫的暖色調,以紅藍交織的冷艷色係為舞台背景,營造出前衛的酷炫效果,和節目主打的麻辣風格相契合;演播室的設計也顯得時尚大氣,舞台以男嘉賓所處的位置為核心呈現輻射狀,這不僅有利於男女嘉賓「1對24」式的現場互動,而且使觀眾對於嘉賓的選擇一目了然;此外,男女嘉賓的出場方式也別具特色,如果說女嘉賓T台走秀般的出場令舞台立馬變得生機盎然,那麼男嘉賓升降台式的出場又令節目瞬間充滿了懸念。

  除了炫酷的舞台,《非誠勿擾》中好聽的配樂以及搞怪話外音的配合亦是其抓取年輕受眾的秘密武器。與傳統交友節目單調的錄製配樂不同,《非誠勿擾》的配樂非常有「畫面感」,不管是曲風勁爆的男女嘉賓出場音樂,還是幸福甜蜜的配對成功插曲,抑或遺憾溫婉的失敗退場插曲,只要某段音樂響起,觀眾即便看不到屏幕,也能大概猜測配對的結果;在畫外音的配置上,《非誠勿擾》也是「不走尋常路」,放棄了談話節目中常見的現場樂隊配音,取而代之的是搞怪畫外音對主持人給予現場應合,「唉呀媽呀」,「oh mygod」以及模仿現場觀眾起鬨時的「噓」聲,畫里畫外,一唱一和,製造出了類似於相聲藝術一逗一捧的喜劇效果。

  應該說,這種音畫一體的標誌力令《非誠勿擾》看起來和諧連貫、自成一派,同時也是我國電視娛樂節目走向成熟形態的標誌之一。

   《非誠勿擾》面臨的爭議和發展方向

  《非誠勿擾》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令其短期內問鼎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紀錄,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贏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惹來不少的爭議。

  很多觀眾認為其看似便捷的規則設置只是電視快餐文化的一種節目策略,僅憑第一印象和親友評價就對某位嘉賓作出評判,顯得粗淺而倉促;對於不少女嘉賓在擇偶標準中顯現出的「拜金傾向」,部分觀眾認為這雖然從一定側面反映了80後更趨現實的擇偶標準,但未免有為了增加節目看點而刻意炒作的傾向,過於物質的話語場域很可能令節目漸漸背離其初衷並喪失必要的誠意;對於男女嘉賓針鋒相對的口角之爭,很多網友質疑節目有請託兒表演之嫌,他們認為所謂毒舌語錄並非出自嘉賓本人的率性表達,而很可能是照著腳本的台詞演練;此外,對於節目中「拜金女」的毫不掩飾、「富二代」的炫耀顯擺、「孔雀女」的撒嬌發嗲、「鳳凰男」的自卑自尊,網友認為這些極易製造道德爭端的娛樂元素,讓節目看起來更像一出經過精心策劃的現代偶像劇。

  但也有觀眾認為「《非誠勿擾》其實是漫畫化的社會現象展示台,它不滿足於溫情斯文的相親交友,它要的是鮮明的話題性、兇狠的兩性搏殺,以容納那些困擾著人們的現實問題,金錢、房價、家庭關係、剩男剩女,它是撕破臉的、誇張的社會漫畫,提供給人們的是消費、投射、參與的狂歡」。

  來自觀眾的爭議是每個電視節目初創期必經的陣痛,同時也是該節目受到更多關注的理由,《非誠勿擾》也不例外。新鮮「養料」的輸入令沉寂多時的愛情之花在電視熒屏上重新綻放,但若單純依靠表演和炒作來賺取收視率的話,便會背離其為適齡青年搭建交友平台的初衷、喪失其作為大眾媒介的社會服務功能,逐漸演化成一場純粹的電視娛樂秀,那麼看點再多也終會令觀眾厭倦,他們會以同樣的理由給予回應——非「誠」勿擾。因此,如何避免重蹈90年代末期電視交友節目集體走向頹勢的覆轍,使得這朵在全新環境和養料下澆灌出的愛情玫瑰花期更長、開得更久,值得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當紅電視交友節目深思。

  即便如此,有一點不容否認,與1997年《快樂大本營》的開播對電視綜藝節目的顛覆與再造類似,《非誠勿擾》對電視交友節目的大膽創新同樣意味著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場新的改革,這場改革不僅是對當下社會結構中「剩男剩女」現象和嶄新相親文化的回應與對接,同時也是中國娛樂節目對其大眾文化本體的再一次靠攏與回歸。 

精彩因素節目播出後社會逐漸形成了兩種價值觀和評論。非誠勿擾教師節專場生活照(20張)有的人認為《非誠勿擾》火爆在話題內容大膽、表現出位、參與者養眼亮麗、主持氣氛活躍等等,所以才會有這麼高的關注度和收視率。但另一方認為,這些僅僅是表象。如果說是參與者外形養眼,那麼想上湖南衛視的帥哥美女絕對不會少,他們恐怕也都什麼都能豁得出去,在這一自然資源方面,湖南衛視應該比江蘇衛視更有優勢,因為省級地方衛視第一品牌的地位在那擺著,自然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要好好審視和檢討湖南衛視輸給江蘇衛視的真正原因,恐怕還需要從外到內,全面深入分析。且可以讓我們看到在現今社會裡,各式各樣的人,他們對金錢,對未來,對戀愛婚姻,都有著不一樣的嚮往。主持人孟非風格也很受歡迎,既嚴謹又不失風趣,分寸拿捏得當,樂嘉的角色正是扮演台下及電視台下的我們的心聲,起到了現場與台下的互動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勝在三外三內六大因素。

非誠勿擾現場

表徵因素 1、節目包裝非常精心細緻精美而到位。這一點,所有觀眾都可以看到,不論是環境、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等,還是節目的背景音樂、節奏控制等等,都已經達到了同類節目最上乘的水準,所以勝出是沒有懸念的。2、參與者確實外形靚麗養眼、打扮時髦前衛、表現大膽奔放,為節目無形中創造了非常多的看點。這是真人秀節目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換做一群夕陽紅的老年人溫溫吞吞地在那相親,一開始觀眾看新鮮,但是久了難免收視流失。3、節目安排的遊戲規則合理準確又充滿趣味,這使得整個節目過程中出現很多戲劇性的變數,讓整個節目頗有情節劇的味道,每三五分鐘都有一個小高潮,每十多分鐘就有一個中高潮,到了尾聲必定有個大高潮,這種節奏把控能力,確實讓觀眾連廣告時段都捨不得離開。核心因素女嘉賓 (以第八期為例)1、節目定位非常準確。市場營銷界有個鐵律:準確的品牌和產品定位,決定了80%的成功度。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定位在時尚、婚戀的真人秀節目,非常準確。參與者從20到30為核心,他們不是娶不到嫁不出去才來相親,這個比剩男剩女大聚會更充滿可變性和魅力。而這個核心年齡層,帶動了所有親朋好友,只要家有適婚青年,全家都可以看這個節目,這樣無疑把80%的觀眾都鎖定成目標觀眾群,這招實在太高明了。

女嘉賓-進場

2、相親規則的設定,不重遊戲化,而重展示個性。 你一個電視真人秀節目,你再有趣再有戲劇性,能超過精心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嗎?如果遊戲規則設計誠意和真實感不足,所有觀眾都很難入戲,那節目就註定失敗。這點,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做得很好。3、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不知道是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節目組有意設計還是無意獲得,他們的節目,超越了「相親」的界限,進入了一個探討「當代年輕人情感婚戀和家庭生活價值觀」的這一更高境界。不論是富二代個性內心想法的袒露,還是美女對試婚、同居、男友經濟實力考核評價,都在不知不覺中探討著當代社會生活所有人對愛情、婚姻、家庭生活價值觀的思考。觀眾看節目的時候,不僅僅看到節目中當事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在思考、驗證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價值觀,他們一邊看節目,一邊討論的不僅僅是節目中那些人的觀點,同時也會交流自己和身邊人的觀念和態度。這才是《非誠勿擾》這個節目為觀眾、為中國電視業、乃至為整個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他們不僅僅是在配對戀人,同時也是在讓所有觀眾探討婚戀愛情的觀念與態度。為「剩男剩女」打造的節目「這兩年,社會上『剩男、剩女』特別多。而『80後』、『90後』敢於表達、表現的特點,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王培傑告訴記者,他們2007年在製作選秀節目《絕對唱響》時,就產生了做一檔交友節目的念頭。去年9月,他們開始集中研究《密室約會》、《男才女貌》等國內外十幾種不同形式的交友節目,決定推出一檔全新的節目。經過多次研究、斟酌,他們將節目名稱定為《非誠勿擾》。非誠勿擾教師節專場現場照片(20張)隨後,節目組請來了江蘇衛視的著名主持人孟非,並邀請心理專家樂嘉做他的搭檔。在節目中,二人對嘉賓的言行和性格進行點評,在台上一唱一和,一張一弛。在江蘇衛視的官方網站上,《非誠勿擾》被定位為「大型婚戀交友節目」。每期節目都會有24位女嘉賓前來相親,通過「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三關,來了解同一位男嘉賓。在此期間,女方亮燈表示對男嘉賓滿意,願意繼續了解,滅燈則表示對男嘉賓不滿意。若場上只有一位女嘉賓亮燈,主持人將詢問男嘉賓的意見,如果他也中意亮燈的女嘉賓,則速配成功;若場上所有女嘉賓都滅燈,則男嘉賓必須離場。三關之後,如果仍有多位女嘉賓亮燈,則男嘉賓將獲得選擇權,挑選自己心儀的女嘉賓。王培傑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表示,這樣的規則使得「對參加節目的女嘉賓來說,《非誠勿擾》是部連續劇,這一期沒能找到心儀的對象,下一次可繼續上台尋覓意中人;對男嘉賓來說,《非誠勿擾》則是一部系列劇(這種電視劇每集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面臨的挑選形式都一樣,但只有一次機會」。《非誠勿擾》最初計劃的播出時間並不在黃金時段,但樣片送審之後,江蘇衛視高層預感到這個節目「也許會火」,便把節目調到黃金時段播出。王培傑說:「2010年1月15日播出第一期。在播出第十期之後,我們能夠很明確地感到,《非誠勿擾》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事實確是如此。一位大齡單身女網友在博客里抱怨說,她的母親一到周末就會坐在電視機前看《非誠勿擾》,彷彿是在暗示她儘早去相親。4月下旬,《非誠勿擾》曾停播一期。對此,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說:「現在挺無聊的!生活中少了一些調味品!」而主持人孟非的一段親身經歷,也佐證了《非誠勿擾》的受歡迎程度。過去,他只要出了江蘇省就沒人認識他,「而現在,只要我坐飛機出去,東北也好,海南也好,都會被觀眾認出來」。不久前,他和家人去上海看世博會,在非洲館被一個黑人留學生認出來。這位老外用不甚標準的普通話和他打招呼,還跟他提起《非誠勿擾》。孟非條件反射般問道:「你是不是單身?」那位留學生馬上意識到孟非是想邀請他去做節目,連忙說:「不是不是,我有女朋友。」
推薦閱讀:

你家裡的電視,正乘著TV 的風進化ing
搶佔潮流! 195圖最流行電視背景牆精選
電視背景牆還能這樣設計 4㎡的客廳也能hold住!
流行電視牆設計 讓客廳也活躍起來
天網節目主要播出的是什麼?

TAG:電視 | 節目 | 相親 | 敘事 | 話語 | 電視相親節目 | 非誠勿擾 | 目的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