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作品指導——王安憶

30.《小鮑庄》

《小鮑庄》發表於《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 ,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獲1985-1986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是尋根文學的代作之一,被認為是王安憶80年代中期風格轉變的標誌性作品。

淮北某地小鮑庄,鮑彥山的小兒子撈渣(鮑仁平)出生了,撈渣從小就與孤寡老人鮑五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鮑彥山收留逃荒的小翠子,本打算給大兒子建設子作媳婦,可是小翠子卻與跟她年齡相仿的鮑彥山的二兒子文化子有了感情,在十七歲時出逃了。小馮庄有個老姑娘叫大姑外出逃荒幾年後帶回一個孩子拾來,兩人一直同床就寢。長成青年的拾來逐漸對「大姑」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戀,他拒絕了「大姑」的提親,離家出走成了走銜串巷的貨郎。拾來幾次來到小鮑庄,結識了寡婦二嬸,兩個人在互相幫助中產生了愛情,在小鮑庄人的反對聲中結了婚。有知識、喜歡文學創作的鮑仁文寫稿屢投不中,他纏住老革命鮑彥榮要寫他的戰鬥經歷,而鮑彥榮對此不感興趣。小鮑庄地勢低洼,夏天發了大水。鮑秉德的妻子淹死了.七歲的撈渣為救五爺獻出了自己幼小的生命。撈渣感動了全村的人。鮑仁文寫了澇渣的報告文學,終於引起了縣裡和省里的重視,他們要樹立這個典型。不久,省報登了,題目是《幼苗新風——記捨己為人小英雄鮑仁平》。記者和作家們多次來採訪撈出撈渣的拾來,使這個一向受到歧視的外來戶挺起了腰干。撈渣死後一周年,縣上將他的墳遷到小鮑庄正中,墓碑上刻上了「永垂不朽」四個大字。此時,由於縣裡照顧,鮑彥山家的新屋封頂了。建設子到農機廠上班,並結了婚。小翠回來了,與文化子悲喜交集。村裡的路也開始拓寬……。

《小鮑庄》發表於「尋根文學」興起之時,是80年代中期王安憶風格轉變的標誌性作品。王安憶一改「雯雯」系列中明顯的個人經驗與自我感受的表達,開始冷靜、理性的反思、審視。

作者嘗試用小說的形式探討與表現民族歷史文化積澱和人物個體的生命意識。作者以特定的環境和角度,獨特的文筆圍繞表現一個核心內容——「仁義」精神。這部作品著眼於表現一個小村落的芸芸眾生相,通過對幾個家庭。十幾個人物的生存和心理狀態平凡、普通的歷史的描繪,表現了農民以仁愛為核心的傳統倫理價值觀念。從中體現了作家對農民世代因襲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刻洞悉與體察。小說通過對撈渣、拾來、小翠等人的生活道路的敘寫,既有樸素的人道主義和蒙昧主義的混合,又包含著傳統道德心理的凝固、衝突、裂變。在小說中,小男孩撈渣可謂是「仁義」之鄉「仁義」精神的體現者。孩童身上真純地體現著人的生命本能與文化本能。拾來和二嬸的情感因拾來撈起小男孩撈渣的屍體而終獲人們的肯定。這篇小說體現了王安憶80年代中期小說客觀冷靜、不發議論的創作風格,作者的敘述描寫儘可能冷靜細緻、客觀真實。整篇小說如同歷史一樣在近乎無序的狀態中有序地向前推進。作者將對生活與民族的熱愛消解為深刻的探索與冷峻的啟迪。小說結構具有明顯的散文化持點,情節穿插跳躍,構圖簡單明了,意味悠長。 語言樸實、簡潔而含蘊,具有音響美。作者很少用形容詞,多按生活原形描繪,以簡潔的語言創造深遠的境界。作品情調柔婉酸楚,描寫細膩真切,富有哲理性以及歷史的厚重感。

31.《小城之戀》

中篇小說《小城之戀》發表於上海文學1986年第8期。這部作品被歸入當時的性題材中,在1986年後,王安憶發表了引起頗多爭議的「三戀」,《小城之戀》是其中之一。

小說描寫了一對青年員的性愛故事及內心體驗。兩位主人公是小劇團里的她與他。「他」和女主人公「她」很小的時候就在一個劇團里,常在練功中廝磨接觸,內心產生了躁動,彼此充滿了渴望和快感。無法剋制的慾念和需要驅使他們融合。但是在歡樂和幸福之後,他們又感到骯髒、厭倦和醜陋。罪孽感和不潔感籠罩了他們的心。她懷孕了。地在孕育中理解了生命的含義。而他卻無法感受生命賦予的責任,於是他和她的一切結束了。她在孩子呼喚母親的叫聲中體會到生命的神聖和莊嚴。

《小城之戀》是王安憶80年代發表的「三戀」(《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之一,曾引起文壇的震驚與不安,褒貶參半。小說寫一對青春期男女物質形態的「性」在慾望與壓制的複雜狀態中發生以及給他們心理帶來的複雜變化。小說的情節單純,在削弱故事性的同時,突出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基本虛化,側重寫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係發展。作者似乎有意要虛化一切外在的因素,僅就性而表現性。《小城之戀》中的他與她,毫無節制地放縱慾望,滿足慾望,慾望主宰著他們的生命,使他們喪失理性與羞恥感。橫衝直撞的慾望使他們相互吸引,又使他們如困獸一般。小說對他們不受理性控制的這種吸引與格鬥寫得非常細膩,深刻,對人在靈與肉的衝突面前的矛盾心境也寫得真摯、深切。顯示了作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與想像力。這篇小說充滿了哲學意味,對人類的性本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極其生動地描繪出性的衝動對這對青年男女所給予的誘惑,而在近乎蒙昧的現實處境下,犯罪感與羞恥感使他們在嚮往和悔恨中煎熬。作者在展示了生命與性衝動的不可擺脫的關聯之後,透過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相親相愛,寫出了生命的另一個層面,潔靜和莊嚴。小說的結尾頗有意味,表達了王安憶不太自覺的女性意識。

32.《叔叔的故事》

《叔叔的故事》發表於《收穫》1990年第6期。王安憶經過一年的封筆。在這部作品中完成了敘事的巨大轉變。王安憶以敘述的方式寫了兩代知識分子「我」這一代與叔叔這一代,「我」一邊敘述「叔叔」的故事,一邊予以拆解。《叔叔的故事》將「叔叔」的生活歷程:右派——被發配到遠方——結婚生子——回城——作家——生活放縱精神虛空這個80年代的流行故事變成了可以進行多種闡釋的敘事範本。

王安憶在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中完成了創作形態的巨大變化,顯現出充滿主觀色彩和議論的敘事模式。在這部實驗性的小說中,王安憶完全打碎了曾經無條件接受的歷史,將歷史與現實均作為敘事的對象,認為它具有多種闡述的可能。作家反思叔叔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探討「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和性格特徵。以厚實的生活積累和理性認識,變經歷寫作為經驗寫作。在小說中作家致力於挖掘和表現人與生活的深層潛質,使得這篇小說無論是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還是藝術創新的完美性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部小說中環境、人物、情節就象文字本身一樣成為了一種符號,一種象徵。這是王安憶實踐自己小說理想的一次積極的嘗試。作家的小說創作技巧藉助敘事者和當事人的時代差異而得以體現,因時代差異,作家營造了她的虛構的世界,而在這些明顯的虛構痕迹中又隱藏著某些並非虛構的內容,那段確實存在的歷史時期,那些言之鑿鑿的人物關係,那個幾近完整的事件過程等等又始終在增加著這個虛構故事的可信性,在這篇小說中,王安憶完成了對自我書寫的一次有意義的挑戰。

33.《長恨歌》

原載於1995年《鐘山》,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王安憶以其細膩而絢爛的文筆將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描繪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王琦瑤的歷史也就是上海的歷史。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傳奇般的成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住進「愛麗絲公寓」從少女變成了女人。上海解放,歷史的變遷塵封了都市的繁華夢,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重新走入上海弄堂。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長篇小說《長恨歌》以不動聲色的冷靜敘述拉開了王安憶與故事的時空距離。既沒有《叔叔的故事》中敘述者與環境之間強烈的反諷,也沒有《紀實與虛構》中明顯的人為痕迹,而是融合《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兩者的創作手法,創建了一個嶄新的小說世界,這部小說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渾然一體,如果說《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是對於小說形式的一種探索,《長恨歌》則是標誌王安憶在長篇小說創作成熟的里程碑。

《長恨歌》集合了王安憶對於上海全部的認識和想像,在王安憶的筆下,以一個女人演繹一座城市,王琦瑤的歷史就是上海的歷史。小說中最令人觸目的是主角王琦瑤的出場。作者花費篇幅來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目的只有一個:襯托王琦瑤像是吸盡黃浦精華的結晶。競選「上海小姐」場景的描寫,是對舊上海繁華極其背後腐爛的展示。「舞會」則是對「上海尋夢」的諷刺。整篇小說結構舒緩,側重於理性思考,將人物與上海歷史、文化精神相融會。在《長恨歌》中,王安憶的敘述語言典雅、風趣,描寫生活瑣事、人物心境、性愛均充滿古典情愫,洋溢著詩情畫意。有學者將王安憶的《長恨歌》視之為張愛玲的延續.

推薦閱讀:

明代 董其昌作品欣賞(七)
李清照之夫趙明誠書法作品
莫桂明作品選
丹青「鶴」舞聯翩翼——讀李子侯寫意畫鶴系列作品
《故事會》[作品賞析]斗無常

TAG:指導 | 作品 | 王安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