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荊州熊家冢楚墓的發掘階段性收穫

荊州熊家冢楚墓的發掘階段性收穫

2007年07月17日 14:16 標題: [新聞]

荊州熊家冢楚墓的發掘現場已經對公眾開放,展示了部分階段性成果。根據展覽說明牌和現場看到的情況,我們可以知道:

熊家冢墓地一帶為連綿的低矮丘陵,分布著多處崗地,熊家冢墓地所處的崗地為南北走向,一號墓及二號墓的封土堆就位於山崗的最高處,一號墓在南,二號墓在北。在一號墓封土的南側發現92座排列有序的小墓。在一號墓封土的西側發現1座大車馬坑及34座排列有序的小車馬坑。在一號墓封土的西部、南部邊緣還發現了十幾座祭祀坑。在二號墓封土的北側也發現有多座排列有序的小墓。

熊家冢一號墓與二號墓尚未發掘,其墓主人的身份還是個謎。但是從整個墓地已揭示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一號墓與二號墓為夫妻異穴合葬。一號墓封土現高約4米,二號墓封土現高1~2米。在一號墓的封土上方以及邊緣發現了成行成列的柱子痕迹,表明墓冢上原有一座由殿堂、迴廊組成的高台建築。這兩座墓的結構具有典型的大型楚墓特徵,坑口平面均為「甲」字形,即帶有一條斜坡墓道的土坑墓,墓道向東。一號墓的墓坑坑口長、寬皆為約68米,坑深15米以上;二號墓的墓坑坑口東西長約36、南北寬約29米。坑壁呈台階狀向下收縮。在坑底用大量木料構建槨室。據說,二號墓可能還有積石。目前在荊州地區已發掘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有天星觀邸君番乘、包山左尹邵佗和望山悼固。其它地區已發掘的楚王墓有河南淮陽馬鞍冢楚頃襄王和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幽王。他們的規模都小於熊家冢墓地。

熊家冢一號墓南側及二號墓北側的小墓,目前發現已超過120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小型墓,坑口長4~5米,寬3~4米,坑深4.5米左右。除部分墓葬的墓坑被現代水渠破壞外,均沒有發現被盜擾的跡象。已發掘了11座墓。人骨及葬具都保存不好。葬具僅存灰色棺槨痕迹,為一槨一棺。隨葬品均出於棺內,以玉石器佩飾為主,器形有璧、璜、環、珠、管、龍形佩等。其它還有少量小型銅器,如帶鉤、削刀、鈴。熊家冢墓地的小墓是殺人殉葬的遺存,分別從屬於一號墓與二號墓。這些殉葬墓的坑位排列有序,是經過精心規劃、同時下葬的結果。其中也包含按殉人等級、性別的不同而安排在不同位置的考慮。

熊家冢1號車馬坑,南北長133米,東西寬11米,是目前楚文化考古中發現的最大的車馬坑。在1號車馬坑的西面還分布有30多座排列有序的小型車馬坑。已發掘了其中的一座,即33號車馬坑。33號車馬坑內埋一車二馬。車由輪、軸、轅、衡、輿幾部分組成。車的放置為衡西輿東,兩馬背向側卧於轅兩側,馬首向西。車的木質均已腐朽無存,僅存表面所髹的黑褐色漆皮痕迹。輪變形為橢圓形,下半部置於坑底輪槽內。輪有36根輻條。兩轂端各套一青銅軎,軎上附轄。輿為長方箱形。馬骨保存基本完整,呈灰白色。馬口中有銅銜,頭部有包金箔的錫節約,頸部下方有玉串飾。

祭祀坑分布於一號墓封土與殉葬墓、車馬坑之間。坑口多為圓形,結構近似漏斗形,有的下段為正方形豎穴。坑深5~8米。坑底為祭祀品,已發掘的兩座坑底各有一件玉璧。


推薦閱讀:

荊州WEB:純JS實現「複製」功能
新版百元鈔上的荊州元素
荊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特展(一)
荊州古城牆修復困難重重(深閱讀)
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詩經》 系楚墓首次出土_新華湖北

TAG:收穫 | 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