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文房四寶·墨

  寫字作畫所用之墨,不知從何時誕生。但從《莊子》「吮筆和墨」的文字中,可以推測至少在周朝就已經有墨存在,不過當時制墨的原料與現在不同。從「墨」字的字形來看,是從「黑」從「土」而來,可知最初所制之墨是礦物質材料,以黑色土石為之,屬於天然石墨或礦物顏料。我國用人工製造的煙墨大約始於漢代,清代朱棟的《硯小史·墨考》曾說:「自蝌蚪漆書而變為隸,則墨尚矣,漢尚書令仆丞郎月給榆麋墨大小二枚。」將墨的運用與漢代用隸書寫字和人物連在一起,證明人工制墨最早見於漢代。目前知道的最早見於經傳的制墨家是三國時魏國的韋誕(字仲將),時人曾稱讚說,「仲將之墨,―點如漆」。從他開始,我國出現了最早的松煙墨,這種墨是用捶搗法將煙和膠細搗而成。到了唐末、五代之時,松煙墨的製作方法日益完善,就是在政府機構中也有專門負責制墨的官員,如南唐後主李煜就曾召墨工奚庭?為墨官,並賜李姓。奚庭?所造墨,用松煙墨一斤,摻入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用生麥或生漆攪拌後,再用杵搗數萬次,使墨塊堅如玉石,即使入水三年也不損壞。當時曾有人開玩笑說;「庭?墨可以削木」。奚庭?之父是唐末的著名制墨專家奚超,他在總結了前人的制墨經驗後,加以改進,創造了搗松和膠等技術,使墨的質量大大提高。後來,他將制墨技術傳給兒子庭?,並和庭?一起繼續探求墨的製作技術。他所製造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在當時就有人說,「黃金易得,李墨難求」(奚氏父子,原居易水,從南唐時定居安徽歙州,並接受了南唐王朝的賜姓)。在奚庭?之後,其弟庭寬又繼承了制墨的技術,並將其教給子孫,世代相傳下來。此後,他的家族繼續在安徽造墨,久負盛譽。在奚氏家族的傳授和影響下,從南唐始,歙州又出現了耿姓和盛姓兩大制墨家族,其中著名的有耿遂仁、耿文政、耿文壽及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洪等,其制墨方法,大致與奚氏造墨的方法相同。除這三家外,宋代制墨名家還有張遇、潘谷、潘衡、朱知常、葉茂實、葉世英、劉士光、蒲大韶、翁彥卿、張谷、陳蟾,以及常山張順、九華朱覲、嘉禾沈?等人。宋朝宣和年間,又有關?、關?、梅鼎、張滋、田守元、曾知,桐柏張浩,河東解子誠、韓偉?等人,其中後三人在當時可與李氏父子(即奚廷?父子)相甲乙。1977年春,在江蘇武進縣村前蔣塘大隊南宋墓中山土了半枚葉茂實所制的墨。該墨堅緻如玉、光澤如漆,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從中可以看出葉墨為何在當時曾被人們視為寶物。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2972860.htm  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墨工張遇所造之墨專供皇帝御用,他用油煙和腦麝、金箔及多種珠寶製成一種新墨,當時稱為「龍香劑」,這就是最初製造油煙墨的記載。據說金朝章宗曾用重金購置這種龍香劑墨,想叫本朝的工匠仿造,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是不能成功,最後只能放棄了這一想法,恨恨地稱龍香劑為「墨妖」。儘管如此,墨的製造隨著歷史的發展還是傳到了中原以外的廣大地區和鄰國,對當時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和積極的影響。據《硯小史?墨考》記載,金朝時,曾有一個叫劉法(字彥矩)的常山人能自制墨,並在墨上鑄銘曰「棲神?造」。另一人楊文秀,在金朝「以善墨聞,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燈煤,(其)子彬傳其法,以授耶律文正,文正復授子,鑄造一萬丸,曰『玉泉萬笏』」。「元陸有仁曰,高麗貢墨,猛州為上,順州次之。其文曰,平鹵城進貢,或曰順州貢墨,或曰猛州貢墨……又,日本墨,遍肌印文,如柿葉陸子履奉使契丹,得墨銘陽?鎮造者,其國精品……又,西城僧為蘇太簡言,國佳墨中土勿及,是雞足山古松為之……」   由宋至元,一方面保持著宋代墨工的影響,一方面又湧現出新的著名墨工,其中作為墨工之首的朱萬初,就是當時全用松煙制墨的名家。到了明代,新安人羅小華所制的墨名聞遐邇,明神宗朱翊鈞曾專門拜訪過他,並用重金購求他的墨,把他製作的墨奉為?璧。後來,織造內臣孫隆製造了清瑾堂墨,該墨穎式精巧,因在進貢時受到神宗皇帝的喜愛,也成為當時的寵物。明代的制墨業大都聚集在安徽皖南地區,以歙縣和休寧縣兩地最為集中,因此也形成了兩派。歙縣以程君房、方於魯為代表人物,休寧縣以汪中山、邵格之等為主。歙地多文人兼營造墨,並結交達官顯貴,因此,其產品往往為當時的文人所稱道。休寧制墨者為純粹墨工,具有豐富的制墨經驗,所以,他們的墨也很受歡迎。程君房曾創造「漆煙制墨法」,名重一時;方於魯創造的九玄三極墨,被譽為「前無古人」的佳作;汪中山則是「集錦墨」的創始人。明末清初時,著名的制墨家尚有汪鴻漸、葉玄卿、程公瑜、吳去塵、吳叔大、汪時茂、吳天章、胡星聚、程鳳池等,他們所制的墨品,各有特色。到了清代,安徽的制墨業以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家為代表。他們的制墨經驗,一直流傳至今,馳譽中外。除了上述四家之外,當時還有江蘭(方伯),他制墨頗精,而且頗有仿古味道。他製作的墨常常一面是佛教的心經,一面是佛像,頗受士人喜愛。與其同時的清廷侍御曹錫寶(劍亭)也是制墨的名家,他所作的「容圃墨」「亦有名於時」。   我國古時的墨主要是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宋以後,又有人創造了用桐油制墨的方法,但不如松煙墨和油煙墨那麼普通,那麼受人歡迎。今天,我們所用之墨,以松煙墨最為普通,桐煙墨、油煙墨雖有所制,但用者較少,制墨最著名而且有傳統的地方是安徽的古徽州和歙州地區。此地在著名風景聖地黃山腳下,遊人們遊覽黃山仙境,往往要買一塊聞名天下的「徽墨」作為紀念。值得―提的是,墨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有著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甚至有中醫的藥用價值。一塊墨或呈長方形,或呈圓形,或呈四瓣花形,或呈六稜柱形,形態萬萬千千,甚至還有造型生動的人形墨等。在這些墨的表面,一般都有書法和繪畫的裝飾,類似於精美的浮雕和碑刻,在黑色的墨塊上,飾以金色或彩色的書法以及典雅別緻的國畫,在相當的程度上可以給人以極好的藝術享受,平添了墨塊的藝術價值和吸引力。   一般來講,墨以煙細膠輕者為上品,膠越重,墨的品第越次。松煙墨顏色烏黑而沒有膠,在書寫時因為墨粘澀難化常使人不敢用濃墨,而且裝裱時黑色易擴散開,故常人一般不喜歡用,過去只有平、津地方的人喜用此墨。膠墨即是含膠的墨,以質細膠輕、上硯無聲者為上。蘇東坡曾說:「世上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復無用,要使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精,乃為佳也。」強調好的墨色既黑又亮的特點。又,《硯小史·墨考》中說:「高深甫雲墨之妙用:(看墨)質取其輕,輕取其清,嗅之無香,磨之無聲;(研墨)新硯新水磨若不勝,忌急則熱,熱則生沫;(研墨即用)用則旋研,研無久停,塵埃污墨,?(膠)力泥凝;(勿存宿墨)用過則濯,墨積勿盈;(墨宜陳)歲久?盡,墨用乃精,取材宜厚,可久勿傾。」概括了用墨、存墨許多方面的經驗,是我們今天仍可借鑒的。其文中說的「墨宜陳」與古人「筆陳如草,墨陳如寶」的諺語相印證,強調了選擇用墨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墨貴舊制」。對於初學書寫繪畫的人,不必過求上品,只要墨色黑而潤,便於書寫即可,現在用墨汁很方便,故初學者大可不必在選墨上費神。   古代時,文人磨墨,多是直來直去地磨,所以古硯的形式多窄而長。據說用直磨的方法可以見其墨色而不損墨。而今,硯台多呈圓狀,即便是方硯,也是圓磨,圓磨較之直磨速度要快,磨墨者可以借著動勢往來如風,很快將墨研好。   但是,磨墨並不需要快。古人說「研墨如病」「研墨如病夫,握筆如壯士」,就是講的研墨要慢。慢,既可以研出好墨,又可以盤算書畫的用筆、結構和章法等,這個經驗是應該記取的。   過去,人們作畫寫字必研新墨,因為新研之墨,水墨均勻而無沉澱物,宜於書寫揮毫。研墨時應用清水,水臟則容易影響墨的顏色。研墨過程中,研墨人應懸肘、重按、輕推,這樣墨正力勻,在硯中細磨對墨、對硯台均無損害。研墨至濃不滯筆、淡不滲溢時即可。根據前人的經驗,墨色以泛紫光者為上,黑光、青光次之,以泛白光者為下等。當然,光與色是不可偏廢的,如墨的光與色經久不變,則該墨是優質的。在研磨時,如果磨得慢,墨色會黑而亮;反之,磨得快,好墨也會被研成青黃之色。如遇到製造粗糙的墨,在研磨時可以加入一些花青顏料或者少許松煙墨,也可使墨色呈現出紫光,宛然如古舊之色。   研墨完畢,應及時將墨取出晾乾,切不可泡在水中,也不可烘曬,因為入水則墨中膠性大發,使墨不易研磨;而一般膠輕的好墨,研過之後,見風便要破碎,所以,研墨後要用紙將墨上的水份吸走,再用蠟紙包好保存。收藏墨的人,則應把墨放在陰涼乾燥處貯存,或用漆匣,或用檀梨、香樟木盒等盛放。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朱珊)
推薦閱讀:

閑話賈寶玉和幾個女孩子的另一層關係
閑話「用神」
被人背後說閑話怎麼辦?
歸秀法:閑話盲派應期例(1)
【閑話人生15】人生如草

TAG:文房四寶 | 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