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記:大遼佛教文化的明珠-遼中京博物館

十月四號晨從昨晚歇腳地建平縣開拔,來到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鐵匠營子村。造訪遼中京博物館。遼中京博物館由遼中京博物館展館、遼中京遺址和遼中京遺址內外現存三座磚塔,即大塔、小塔、半截塔組成。

驅車一過G306與鐵旺線交叉處,赫然入目神是弛已久的大明塔。巍峨的土黃色的大明塔,矗立在筆直的馬路盡頭。它披著晨光,薄明中端莊、厚重、大氣。行進,此塔愈發偉岸、雄奇。待陽光將塔剎塗成金色時,若神臨,似佛顧。讓人心生敬仰。歡欣間,愈近,塔消失了。滿眼是迫目的商鋪,衛兵般林立,樓宇間隱約現大明塔,定睛時又不見蹤跡。原來遼中京博物館被臨街商鋪圈圍得嚴實,又恰逢路至此為大折轉。憑著感覺往前開,前面閃出一衚衕,挺寬的,可路口停了巴士車,這路一下子就窄了。轉進去,百米路程盡頭就是此次西行的亮點--遼中京博物館--大明塔。

遼中京博物館方方正正,院門為一仿清代風格牌坊,一條柏油路溝通大明塔和G306。塔南側為二層樓閣式仿古建築,即博物館;北廂修葺園林,陳列放置了遼中京遺址出土的殘存構件。大明塔除去東向,即進門大家所矚目的這側,餘下三個正方向皆築高台,置香爐鼎,方便拜祭佛塔。

遼中京遺址,建築遺存僅餘外城南部的兩座磚塔和斷斷續續的城牆。在遼中京內城陽德門外東向,位於中央大道東北的大塔,呼作大明塔。之所以稱作大明塔,是緣於遼中京至明朝毀於戰火,能讓人緬懷這座都城的唯有此塔。大明塔塔高接近八十米。在全國也列三甲之內,體積更是龐大到唯我獨尊。在外城外西南方位有一殘塔,俗稱半截塔。時間緣故我們此行未去拜謁。

大明塔夯土台基高約六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塔身敦實,我繞塔基外圍一周約二百步,是我見過的最大、最高的遼塔。需仰視觀瞻!

塔八面,須彌塔座,內雕「卐」紋,上砌仰蓮瓣,塔中直壁。十三層塔身收分和緩。八面塔中中辟券龕,內雕趺坐佛像,姿勢各不相同,佛像兩側為浮雕脅侍:二菩薩、四大天王、四大明王--明王飾以寶蓋,天王飾以須彌山;每面主尊頭頂飾物華蓋兩旁雕有一對挑眉飛天。雕刻刀法洗鍊,線條流暢,人物形象莊嚴,耐端詳,是維修過的遼塔中的精品。塔身轉角柱即塔身外角雕砌八角形三級塔幢,上方陰刻塔銘及佛號。塔頂上置塔剎。

此塔具體修造年限不詳,有資料說可能建於遼重熙四、五年即公元1035或1036年。近來有關人士考證得出結論:此塔修造上限不早於遼開泰二年,下限不晚於壽昌四年, 即公元1013至1098年之間。也就是說此塔始建於遼代,跨度為遼聖宗的大遼全盛時期至遼道宗末年的大遼衰退期。

1982年維修時,在塔剎寶珠內清理出大量五穀雜糧和幾尊佛像、銅鏡和銅錢。銅錢以民國年限最晚,推斷最近一次維修為民國時期。

大明塔建成後屢經地震衝擊,最重的一次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即公元1290年的那場大地震, 震中寧城,烈度達9度。大明塔獨善其身。最近當屬1976年7月28日那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烈度7.8級。千年佛塔大明塔如今傷痕纍纍。大明塔塔身有明顯的裂縫。這些裂縫如今肉眼觀看怵目驚心。

大明塔正南,主尊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兩邊脅侍為觀世音和慈氏菩薩。

遼中京大定府位於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鐵匠營鄉。此城建在老哈河沖積平原上,北面、西面為山地,有九頭山、馬盂山,南濱老哈河。一千多年前,遼統和二十二即公元1004年,聖宗耶律隆緒路過這裡,那時此地氣候溫和,水草豐美,佇足間認定此地乃福地,於是合議在此建都。

歷三年,於統和二十五年竣工。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內外兩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居於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牆為皇城北牆。公元1122年金攻佔中京,改遼中京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為北京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明初在此設大寧衛。明太祖死後,因諸王紛亂,此城遭戰火遂成廢墟。遼中京城內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惟塔獨存至今。如今夯土城牆尚有二三米高游弋在農田中。

遼中京博物館為二層樓閣式仿古建築,坐落於大明塔旁,博物館大院彷彿塔院,守護這大明塔。院門為一仿清代風格牌坊,左右有對稱耳房。門外一條柏油路直通G306。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是1988年在縣管理所文物陳列室基礎上建立的,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中京遺址內。館內主要陳列寧城縣出土歷代文物,以遼、金、元文物為基礎陳列,尤以夏家店上層文化和遼代文物為主。展館有"草原青銅器"、"古都遼中京"、"契丹風雲錄"、"白堊紀遺蹤"等四個專題陳列。「草原青銅器展」,從兵器、禮器、車馬具、生活生產用品、裝飾品等幾個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國北方青銅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面貌。「古都遼中京展」,以遼墓覓蹤、古都雄姿、遼塔探密、市井生活為主題系統展示了遼中京昔日風采。"契丹風雲錄",精心塑造了23個遼宋人物蠟像,布設了天神送子、澶淵之盟、奚王獻寶、友好往來、天祚亡遼等六個歷史場景。觀訖,人們會對遼代、遼中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遼中京博物館還為佛塔做了詳細的展板解讀。觀之有信。

站在城牆遺迹上,我思緒澎湃。契丹民族建立遼國也就二百多年的歷史,在泱泱中華文明史中實在不算長遠。可就是這個民族創造出令我們嘆為觀止的佛教文化。獨樂寺,奉國寺,華嚴寺,如雷貫耳。即便你不是宗教人士,說白了你討厭宗教,這幾個地方,你去過。只要你去過,都會被震撼。是怎樣的虔誠,是什麼樣的執著,是如此的篤定,堅守,崇拜才鑄就這一座座恢弘,輝煌,絢爛的藝術寶庫。我手指的地方曾是大遼的中京城。契丹男兒創立的遼國都城。血性男兒們把中華的版圖擴到東三省,內外蒙。彼時,北宋的子民念念不忘燕雲十六州,正像蜀國不忘揮師中原。歷史很詭譎。三權分立平衡,彼時的北宋當權者不懂也不會。於是,大遼風一樣來,又風一般地散去。它的締造者--契丹民族也如謎一樣,不知所蹤。或許他們的魂魄來到了他們執信的佛國。在奉國寺,在獨樂寺,在華嚴寺,你靜聽,他們在低吟:我們不曾消失,我們的神祗與我們同在,也與你們同在。

1、《遼史.地理志》記載:「咸通以後,契丹始大,奚族不敢復抗,太祖建國,舉族臣屬。聖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濱,南望雲氣,有郛郭樓闕之狀,因議建都。擇良工於燕、薊,董役二歲,郛郭、宮掖、樓閣、府庫、市肆、廊廡,擬神都之制。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戶,號曰中京,府曰大定。皇城中有祖廟,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秋濕,多鑿井泄之,人以為便。大同驛以待宋使,朝天館待新羅使,來賓館待夏使」。2、遼大明塔位於寧城縣大明鎮遼中京遺址內,位於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鐵匠營鄉。距赤峰120餘公里,距寧城天義鎮20餘公里。遼中京是遼三京之一,是契丹·遼鼎盛時期的都城,是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於1007年。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因遼中京延續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們習慣稱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該塔僅次於陝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根據一九八二年維修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大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總高80.22米,基座直徑三十六米,第一層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細緻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薩坐像浮雕。每位菩薩左右各有兩個肋侍,上端有一對飛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個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薩說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薩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邊說法塔」,下截刻「金剛手菩薩」,全是漢文。不論是佛像浮雕,還是其他文飾。堪稱罕見的藝術珍品。大檐仿木結構,二層以上為密檐。塔頂基部高7.16米,銅頂高2.88米。整個大塔建築宏偉,造型秀美,工藝精湛。八塔名為凈飯王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園中法輪塔、耆闍崛山般若塔、庵羅林已維摩塔、婆羅林中圓寂塔、給孤獨園論議塔、曲女城邊說法塔等八大靈塔名目,下方刻觀世音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妙吉祥菩薩、金剛手菩薩名字。遼塔佛像主尊在南,順時針方向,所雕八大菩薩分別為:文殊(妙吉祥)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金剛手(大勢至)菩薩、彌勒(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文殊(妙吉祥)菩薩此塔金剛手菩薩左手執凈瓶,右手結說法印;普賢菩薩左手持並蒂蓮花,右手當胸;觀世音菩薩左手持蓮花,右手施安慰印;地藏菩薩左手持金剛杵,右手結定印;金剛手(大勢至)菩薩左手執凈瓶,右手結說法印;彌勒(慈氏)菩薩手持寶幢;虛空藏菩薩左手持缽,右手當胸;除蓋障菩薩左手執劍,右手結定印。整個大明塔塔身裝飾由八佛、八菩薩、四大天王、四大明王、八大靈塔、十六飛天構成。八佛由主尊毗盧遮那佛統攝,其餘七尊具體名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另七尊造型基本和手印基本一致,均為釋迦牟尼佛的不同化身;一說是另七尊為過去七佛八菩薩按順序為:觀世音菩薩、慈氏(彌勒的漢譯)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文殊的漢譯)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關於四隅面的脅侍的位格有四種說法。一說,此四隅面的八尊為由八大菩薩轉化為忿怒相的教令輪身八大明王,分別是馬頭明王、大輪明王、大笑明王、步擲明王、降三世明王、六足明王、無能勝明王、不動明王。另一說,此四隅面為八大神將,即指輪藏周圍所安置之八位神將,即:大梵天、帝釋天、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與密跡、金剛二力士(俗稱仁王)。皆為護持佛法之善神。第三說,四隅面為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本來每面是一尊,但這不符合中國人愛對稱的思維定式,就造型相同,一個開口,一個閉口,兩兩成對。在塔上,也符合審美的標準,與八大菩薩相協調。由於數百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經歷了元代七級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塔頂傾斜,風鐸、銅鑒大部墜落。歷史上對大塔可能有過多次維修,但未見史料記載。只是在塔正面菩薩像兩邊有蒙文字兩行,翻譯為「大清帝國咸豐甲寅年修」。國家為了保護此珍貴的建築,於1981年投資50多萬元對該建築進行了全面修補。施工三年,1984年8月才完工。重修後不僅恢復了原有的面貌,而且更換了原銅頂,新掛風鐸1000多個,銅鑒40個。經過這次重修,古塔的千年風貌變的煥然一新,再次恢復了原有的雄姿。3、 遼是我國歷史上由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遺址位於內蒙古寧城縣老哈河北岸的大明鎮。遼中京城始建於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遼亡後,又經金、元、明各朝沿用,焚毀於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歷時392年。

遼中京大定府是遼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原城依照北宋的都城汴梁的規制而建,整個城布局為方形,城東西長8華里,南北寬7里半,城牆三重,設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成「回」字形分布。外城還有護城河,居住漢、回鶻、女真等族的百姓,內城主要居住契丹百姓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契丹貴族。當時,皇城內建有祖廟、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文化殿、武功殿、會安殿、昭慶殿等大型建築,造型優美,氣勢宏大。遼中京大定府也一度成為當時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遼代的重要陪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24個兒子分封為王。他死後,長孫朱允文繼位,為建文帝。建文帝鑒於諸王勢力太大,決定削藩。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誅奸臣」為號起兵,史稱「靖難」。當時鎮守中京大定府的是寧王朱權,朱權的勢力也非常強大。朝廷害怕寧燕合兵,就下詔召寧王進京,想對寧王施以軟禁。寧王雖無與燕王合兵之意,但不願進京。就在進退兩難之際,朱棣乘機而入,發動兵變,挾寧王家小奔燕。後朱棣恐中途有變,故放火燒城,以絕寧王將士戀念反顧之心。可惜,繁華一時的遼中京在歷時392年後,在火海中變成了廢墟,只留下三座古塔、兩重土城牆和點將台。因此城毀於明朝,人們稱這裡為大明城,稱城外的巨塔為大明塔。

1960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發掘,鑽探面積450萬平方米,發掘6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遼、金、元、明各代此城的規制和地下遺迹。1964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雖已廢棄六百餘年,但是在研究古契丹民族和其它民族歷史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學價值。這裡每年都要接待國內外的遼、金史學專家,學者在這裡對遼、金史學進行學術交流,對遼中京遺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1988年建立的遼中京博物館,收藏和展出了在寧城境內發現的自新石器以來的歷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4300多件。來這裡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2001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已成為赤峰地區重要的遊覽勝地。

推薦閱讀:

你是在修行還是把修行變成逃避煩惱的港灣?
為什麼倉央嘉措的詩都來都偏白話文?
佛是無悲無喜的嗎?
杭州凈慈寺的犍陀羅藝術展
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佛教文化】

TAG:文化 | 博物館 | 佛教 | 佛教文化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