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育兒的四大典型禁忌,你家中幾條?
賈軍_Jill 2016-09-01 12:04:57 舉報 閱讀數:18075 老人育兒在中國的家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可避免的禁忌多
老人育兒在中國的家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雖然老人育兒能減輕家長的負擔,但是由於老人育兒的觀念存在諸多誤區,不可避免的禁忌多,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要清楚,錯誤的育兒方式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這裡講的老人育兒禁忌,不是來細數老人育兒的不好,而是客觀的幫家長朋友們分析一些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育兒禁忌,從而更好的避開這些誤區。老人由於知識、見識所限,以既有的經驗但卻是錯誤的方法育兒。換言之,她對您的孩子做的事,從前對您也做過。
老人育兒
「再哭,窗外面大灰狼吃掉你。」
「再鬧,你媽媽就不愛你了。」
「你再亂跑,會被妖怪吃掉的!」
一些老人會描繪一些虛構的、負面的情景來嚇唬孩子,特別是在孩子難於管教的時候。
嚇唬往往是有效的,特別是對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不同月齡的孩子會對不同的事物產生恐懼情緒,從出生至6個月孩子對大的聲響容易產生恐懼;6~9個月的孩子開始對陌生人產生恐懼;1~2歲的孩子容易對和母親分離恐懼;2歲以後,隨著想像力和思維的發展,孩子開始對黑暗、動物、獨處一處和想像中的東西產生恐懼。
老人們虛構的「大灰狼」,「媽媽不愛你」,大人們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對於一些小小孩,卻會留下深深的心理烙印。
恐懼不是一個絕對負面的情緒。恐懼是一種本能,是人類最終統治地球的一個重要心理活動。適度的恐懼可以讓孩子提高警惕,逃離、或遠離危險。但是恐懼應該是孩子對現實生活中的危險的反應,而不是對老人們虛構的世界的反應。
1920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進行了一次臭名昭著的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如何形成恐懼條件反射。
實驗對象是一個9個月大的小男孩阿爾伯特。研究者把一隻白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但像一般嬰兒一樣,他害怕巨響和噪音。
當他10個月大時,研究者把一隻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玩具,想去抓。這時試驗者在他身後大聲敲響鋼軌。阿爾伯特猛地一跳,向前撲倒,害怕極了。再次試驗,阿爾伯特又想去抓,鋼軌又在身後響起。這時,阿爾伯特跳起來,向前撲倒,開始啜泣。這樣的試驗反覆重複了幾次,阿爾伯特形成了對白鼠的恐懼。
實驗報告中寫道:「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他幾乎立即向左側猛地一轉身,倒塌在左側,作四肢撐起身體快速地爬動。即使沒有鋼軌敲擊,他也表現了同樣的恐懼。」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玩具娃娃等。
可見恐懼是後天習得的一種情緒和心理狀態。若孩子經常被恐懼感佔住心靈,精神就容易受創傷,發展下去,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智力發育遲緩,甚至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孩子長大後則會表現出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缺乏獨立性。
除了導致恐懼,嚇唬孩子還會導致孩子形成對世界的錯覺認識,誤以為四周真的潛伏著魔鬼和豺狼虎豹。嚇唬孩子也會誘導他們自卑,讓他們認為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比他自己強大,他隨時都有被毀滅的危險,而家長無法保護他們。
如果老人可能是由於知識、見識水平有限而嚇唬孩子育兒,家長需要反覆提醒老人注意。如果孩子已經被嚇唬到了,也別擔心,兩個賈說認為,孩子就像蒲公英,只要環境不是太惡劣,就會健康成長,你只需要淡化、和孩子耐心解釋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一個老人是個固執或健忘的人,那你需要做的就是自己親自帶孩子了。
2、打擾專註
1歲半的湯湯走著走著不走了,他蹲下來看螞蟻。剛剛一分鐘,老人蹲下來,溫柔地拉著他的手:「乖,咱們回家吃飯。」
3歲的軍軍正在專心的拼圖,他已經快完成了,只有幾塊位置翻來覆去找不對,但是軍軍一點不急,反覆地試。這時老人過來了,寶貝該喝水了。不分青紅皂白,把寶寶從專心中喚醒。
4歲的小燕在堆積木,擺擺這邊,擺擺那邊,正在琢磨。老人在旁邊幫忙: 綠色漂亮,擺一個綠色的,然後伸手幫著擺上了最高的一塊。但是不懂事的小燕開始大哭。
5歲的萊萊在動物園看斑馬,半個小時都不肯走。老人急了:「萊萊,快!老虎多好玩,老虎還沒看著,快沒時間了。」
這些老人看起來都是勞心勞力的,愛孩子,照顧孩子。但是她們也在同時一點一點的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專註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當孩子專註地玩時,如果大人讓他不受干擾地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註能力。孩子哪怕很小時,也能安靜下來專註做一件事,而專註的時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增長。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家長不干預,大部分孩子都會是一個安靜而專心的孩子。
獨立意識也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打擾孩子也破壞他的獨立。孩子獨自玩危險小的遊戲,家長不應過多干預,大人一插手,一則會影響他的專註,二則會減少他的探索慾望,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就變差了。孩子做事韌勁也會差,稍有挫折,就急於求助。
而當孩子專註於觀察的時候,大人更不要打斷他升級蓬勃的發現力。一個孩子專註看一個事物半個小時,多麼難得,儘管那個事物對大人也許微不足道,但是你知道孩子小腦子裡面哪個迴路正在激烈地連接、成長吶?
對於這些老人,家長需要反覆提醒。但是如果老人在日常育兒生活中過分嘮叨,那你需要做的就是親自帶孩子了。
其實我一直偏愛沉靜的老人。沉靜不是不和孩子說話,而是知道什麼時間不開口,她們的安靜會保護了小寶寶的專註力、獨立精神和身心發展。
春暖花開了,小寶寶們要出門了。小區里的孩子們裡面,總有一些已經學步的寶寶,卻總被老人抱著,或者一直坐在小推車裡。久而久之,別的同齡小朋友爬高上低玩滑梯,這個被抱著的或坐嬰兒車的小寶寶似乎不感興趣了。
這些孩子,往往是穿的最多的;往往是天氣稍不好就不出門的。
家裡吃飯了,總有一些小寶寶,長著一雙手卻不能用,因為溺愛,老人做了好吃的飯菜,喂寶寶。
這樣多好,吃的多、吃的快,還吃的乾淨。看,寶寶在老人的養育下,長得多胖!
早起,孩子笨拙地穿衣服。太慢了!凍著了怎麼辦?老人三下五除二地給寶寶穿上衣服,寶寶連抗議都來不急。
這些被過度保護的寶寶,喪失了寶貴的敏感期發展機會。他們爬行少、走路少、動作笨拙、很晚才會自己吃飯。要知道小小的寶寶,是通過一次一次的做事,失敗、成功,才知道自己「能」,才逐步培養了自立和自信心。
蒙台梭利說:活動是兒童人格的一部分,兒童必須使用他的感覺,透過活動來發展自己。任何禁止兒童活動的行為,都將損害兒童智能的發展。
對於這些老人,如果是想圖省心省事,那家長只能自己帶孩子了;如果是老人責任心強所致,家長要注意是不是給她施加了太大的孩子安全的壓力。
小寶寶睡覺一哭,老人趕緊抱,然後慢慢地晃來晃去。有的寶寶形成習慣,一定要抱著睡,有的還非老人抱不可。
寶寶哭了,給個餅乾就OK。只要寶寶哭,老人就用寶寶喜歡的零食來哄。久而久之寶寶就養成了愛吃零食的習慣。
大寶寶開始喜歡看電視了,他發現老人最好對付。只要一哭一鬧,老人就會把電視打開。
最會察言觀色的寶寶,儘管才幾個月,已經知道老人不會說不了。向老人要糖,能要到,但是爸爸媽媽會說不啊。就這樣,一些寶寶跟老人親近,甚過父母。難怪一些老人驕傲得說:「看,寶寶最認我。」
其實說出這個育兒禁忌,我們很是猶豫。為什麼吶?因為隔代親是個普遍現象,溺愛是很難避免的,這就註定了老人很難對孩子說不,更何況寶寶還那麼小。
這個育兒禁忌其實是父母問題。父母因為忙請老人過來帶孩子,但是不能把育兒工作全交給老人。父母可以自己陪孩子睡覺,訓練孩子獨自入睡;父母要多抽時間陪孩子玩;父母沒時間全職管理孩子看電視,但是可以幫孩子選片;父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讓老人學會對孩子說不。
相信血緣的力量。孩子都喜歡能更好的陪他玩兒的人,只要父母認真陪寶寶,做到高質量陪護,哪怕時間短一點,哪怕老人做的再好,也不能取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歸根結底,我們都知道老人育兒是情分不是本分,他們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成全家長,理應得到尊重,我們應該懷著感恩之心去看待老人育兒的禁忌,一起認清這些誤區從而避開它,幫助寶寶營造一個更好成長環境。
賞
推薦閱讀查看全部
什麼是肛欲期?。用科學的育兒方式,保護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父母們不看悔掉腸子!2016-09-11 芒果育兒
不打不罵,搞定不聽話的寶寶寶寶長大了,忽然變得特別難管,他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很多事情都想自己來做,他開始反抗父母的限制和管束……孩子不聽話也許是很多父母都頭疼的問題,但這也正說明了寶寶的成長。父母需要採取一些好的方法,平衡好孩子獨立性發展和父母權威角色之間的關係。給正在和寶寶對抗的父母以下建議:
如何「修理」愛打人的寶寶?]有的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千萬別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 我家有個剛滿三歲的男寶寶,最近特別喜歡打人,每次帶他出去玩,他總能找到攻擊目標,有時看見遠處的小弟弟,都會跑過去打一下再跑開。昨天帶他下樓玩,他又打了一個坐在手推車裡的寶寶,每次我都溫和地制止他,他當時答應不打人了,可下一次又故態萌發。請問,我到底該怎麼「修理」他呢?
1-3歲寶寶獨立意識培養的6要點]儘管1~3歲寶寶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應開始有意地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減弱並逐漸消除寶寶的依賴心理。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平時多和寶寶平等交談,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使他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在這些活動過程中,讓寶寶逐漸意識到,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的小東西。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範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教媽媽發現寶寶哭泣的秘密]哭,是寶寶心理情緒的一種外在表現,寶寶每一次哭泣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父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就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哭,有很多原因,比如有的寶寶天生敏感、感情脆弱,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環境,內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謹、不知所措,甚至恐懼。他們常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並用哭來宣洩。寶寶的這種敏感氣質可能與遺傳有關。 家人的過度保護、溺愛遷就也容易導致寶寶愛哭,因為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寶寶,受不了一丁點兒的委屈,遇事除了會哭,別無選擇。
「長大就好了」家庭教育中最自欺欺人的一句話 該吃飯了,媽媽把小寶貝抓到椅子上,連哄帶勸地往他嘴裡塞著飯菜。可他連嚼一嚼的興趣都沒有,反而扭來扭去,趁你不注意,馬上下桌子逃跑。你無計可施,只好全家上陣,爺爺追,奶奶堵,媽媽則端著飯碗找機會……一頓飯下來,媽媽筋疲力盡,老人只好說: 媽媽帶著寶寶去別人家做客,寶寶看中了對方家裡的公仔玩具,怎麼都不願意撒手。對方礙於面子,只好把玩具送給了寶寶。媽媽不好意思地跟對方道謝,而對方也客氣地說: 一個寶寶穿著鞋直接踩地鐵座位上,因為好奇而手舞足蹈,卻時不時地碰到身邊的人,甚至一巴掌打在旁邊乘客的臉上。對方自然怒目而視,旁邊的寶寶媽媽非常尷尬,只好說:
媽媽不該對寶寶說的5句話媽媽和寶寶每天都會說成百上千句話,這麼多的話中總會有無意間傷害到寶寶的「口誤」。 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媽媽「最不該對寶寶說的五句話」。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要聽話才好,這樣省事、好管、不容易有意外發生。 很多媽媽不敢放手,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自己心裡存在恐懼,或者是想找一個省事的途徑。 所以,你想讓寶寶對你「言聽計從」,想管理掌控寶寶的一切。 雖然,你認為孩子聽話才好,可孩子如果特別聽話其實是種盲從,從小失去建立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不獨立思考,人云亦云,長大後也容易謹慎膽怯、隨波逐流。
如何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由」而不是依賴成人? 「嗨寶寶」認為,嬰兒期的孩子處在對陌生世界的不斷探索中,他們需要運用一切感觀去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啼哭和微笑是他們表達自己情緒最重要的方式。 父母對嬰兒期孩子的最大關注,通常是在養育上。因此,必須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了解寶寶不同哭聲所想要表達的情緒,有針對性地回應他們的需求。特別是要防止他們借用哭聲來養成命令大人的習慣。 應對嬰兒期的寶寶,導致父母家庭教育失敗的最大敵人是情緒化。與其他嬰兒的比較會讓父母變得急躁,讓人不得休息的哭鬧會讓父母變得不耐煩,冷漠、喝斥、怒吼等負面情緒,會讓父母忘記那些需要長期堅守的育兒原則,這時,任何育兒書所提供的科學觀點都會失效。
我家小寶是個「窩裡橫」 怎麼辦?寶寶在家裡蠻橫得厲害,常常對爸媽、尤其是對(外)祖父母大呼小叫,稍不順心就亂髮脾氣,可是一到外面就「蔫兒」了,說話、做事都畏畏縮縮的,不敢 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都不敢吱聲,儼然是個小小的「兩面派」。說起「窩裡橫」寶寶,對此感到頭痛的爸爸媽媽還真不少。 寶寶「窩裡橫」,是被過度照顧、過度保護的結果。 這是過分溺愛的結果。一家子大人都圍著寶寶轉,會令他養成了自我中心的習慣,認為別人就是應該以他的需要為中心,無條件滿足他的,因此對家人呼來喝 去,對他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有的寶寶在爸爸媽媽面前乖巧聽話,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卻蠻橫無理,這也是老人在撫養時更容易溺愛、縱容孩子導致的結 果。
推薦閱讀:
※美國試管成功談:看完後懂了,是什麼扼殺了你的好孕氣
※旅行早教| 多帶孩子旅行竟能培養這項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你最好的朋友叫什麼?」竟然是德國三歲兒童體檢的考察項目!友誼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
※寶寶書包掛牌做法圖文教程
※家教 | 馬伊琍一篇微博道出家長的焦慮,10w+點贊的背後是育兒路上的迷茫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