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祖先創造並廣泛使用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漢字是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而逐步演變、定型的,從簡單的圖畫、符號到定型,經歷了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書體逐漸成型的過程。
從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先人們就已經開始在陶器上刻畫符號,這已是漢字的雛形了。殷商時期,出現了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圖1),筆畫有細有粗,多方折,字體大小不一,布局已有章法。雖然還存在著一字多形的異體現象,但已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和假借等明顯的構造規律可循。可以說,甲骨文的出現,是中國漢字的發軔,也是漢字書法的開端。
殷周時期,出現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將這種文字叫做金文。周繼殷而王天下,統治達八百年①之久,所整理推廣的文字已是當時流行極為廣泛的正統文字。周初的金文,從筆畫到結構都與殷商甲骨文比較相近,可以看出是從甲骨文傳承而來,但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文字更加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西周昭王以後,金文逐漸進入成熟階段。這一時期金文的特點是筆畫圓勻、結體緊密,更有規律性。其代表作有「虢季子白盤」銘文、「大克鼎」銘文、「毛公鼎」銘文(圖2)等。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不斷,文字異形,書體多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丞相李斯即奏請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在沿襲西周秦系文字的基礎上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統一文字就是小篆。小篆的特點是書寫線條圓勻、結構統一定型,書體呈縱長方形。在漢字發展史上,小篆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節點。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當數「泰山刻石」(圖3),現僅存十字,只有八字完好。
.圖1.
.圖2.
.圖3.
.圖4.
(原文刊登於2014年第12期《集郵博覽》。作者:安徽:李忠)
相關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c93fe0102v9xg.html
本博相關博文鏈接:《李斯:中國漢字書法的先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8d5a70102e41x.html
博主註:
①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其中西周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早在秦代,已有大量使用隸書的現象(稱古隸或秦隸),唐代《書斷》中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隸書不僅在秦朝民間廣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隸書書寫,但重要的詔書仍用小篆書寫,所以隸書在秦代又稱「佐書」。在秦代竹簡和里耶秦簡①(圖1)上,雖然所書文字個別筆畫還有一點小篆的痕迹,但基本上已是隸書了。隨著秦王朝的覆滅,小篆也迅速退出歷史舞台,隸書成為社會首要書寫方式和書寫的典範。到了兩漢時期,隸書已基本定型,文字學者把隸書的定型過程叫做「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隸書出現後,漢字的結構基本上固定下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隸書的風格為字型扁方,中宮筆畫收緊,由中心向左右舒展,橫畫長,似蠶頭雁尾,點如楔,豎如柱,撇為波,捺為磔,既莊重嚴整,又勁挺若動,具變化之妙。漢代隸書的代表作有《石狹頌》、《石門頌》、《張遷碑》、《禮器碑》、《曹全碑》(圖2)等。
在漢代由篆到隸的演化中,由於毛筆快寫和筆法發展的緣故,草書便產生了。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解散隸體粗書之。」這一時期,草書含隸意較多,筆畫往往還帶有波磔,字與字之間無牽掛,稱為「章草」。古人誤認為先有章草,後有今草,即唐代《書斷》稱:「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其實不然,從出土的漢代竹木簡牘和帛書中可以看到不少章草和今草混用的例子,實物證明,章草和今草同時孕育於草寫的篆書和古隸之中,產生於古隸之後,廣泛運用於兩漢。可以說,章草和今草是一對孿生兄弟。
至於行書,北宋《宣和書譜》中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間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爰自東漢之末有穎川劉德升者實為此體而其法蓋貴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按此說法,行書也產生於兩漢,至兩晉時行書成熟,作為一種獨立書體盛行,並以「二王」為代表空前繁榮,「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圖3)是行書和顛峰之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圖1.
在漢代,楷書也已萌芽,在標準隸書形成之前的漢人書跡中就有了楷書的雛形,隸書在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就孕育著楷書(也叫真書)。楷書定型於魏晉時期,在魏甘露元年的《譬喻經》中,隸書的筆畫很少,基本已是楷書的風格。魏鍾繇的書法博採眾家之長,他的楷書衝破隸書規矩,方正平直,以真書的橫取代隸書的「蠶頭雁尾」,形成規整雋秀的楷書風格。楷書的鼎盛時期在唐代,出現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一批楷書名家,代表作有《宣示表》(圖1)、《賀捷表》、《力命表》、《薦季直表》等。由於楷書筆劃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
在漢字的演變進程中,新中國對漢字進行的改革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幾千年以來,漢字一直是繁體字,很多字的筆畫過於繁瑣,既不利書寫,也不利辨認。新中國建立後,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對一些難寫難認的漢字進行簡化。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發布,1964年審定通過了《簡化字總表》,實行漢字簡化字,使得學習、書寫、使用漢字變得更加容易,這在漢字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圖1.《宣示表》
(原文刊登於2014年第12期《集郵博覽》。作者:安徽:李忠)
.圖2.
.圖3.
.圖4.
(原文刊登於2014年第12期《集郵博覽》。作者:安徽:李忠)
相關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c93fe0102v9xg.html
本博相關博文鏈接:《書壇並稱多父子,果真齊名唯「二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8d5a70102ed56.html
【博主注】
①里耶秦簡,2002年6~7月發現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裡耶鎮里耶古城1號井,共36000多枚。主要內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包括祠先農簡、地名里程簡、戶籍簡等。對於里耶秦代簡牘發現的意義,學界認為它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其研究成果將大大填補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於將極大地改變和充實人們原有的知識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里耶秦簡對於秦史的重要性不亞於甲骨文對於商史研究的意義,它將從根本上改變秦史研究的面貌。
推薦閱讀:
※日本人關於自己起源的故事是怎樣的?
※姓氏起源5
※從玉器追尋鳳鳥的起源
※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檔案
※【雙源易眼】易經的起源與發展(雙源精華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