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_錢文忠解讀《三字經》_第十一講
視頻: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11
http://www.tudou.com/v/0zL1_h3MVMw/v.swf
三字經 第十一講(孝經六經周易)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畫外音》三字經認為熟讀四書後,要先學通《孝經》,然後就該學習六經了,我們平常說四書五經,而三字經當中為什麼要說學習六部經典呢,學習六經都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負面作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為什麼歷代帝王都非常推崇《孝經》,而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著名學者又為什麼要猛烈抨擊《孝經》,對於充滿神秘色彩的《易經》我們又該如何認知呢?《正文》僅僅了解四書當然是不足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接下來三字經規定的,或者它提出來的是哪本書呢,就是《孝經》。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什麼意思?《孝經》學通了四書熟悉了,一般來講在古代就是都能背出來了,然後可以去學習六經。當然大家要注意,《孝經》是部很特別的經典,它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奇怪的一點是,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傳統中國的統治者都非常喜歡《孝經》,都大力地弘揚《孝經》。道理在哪呢,《孝經》講的不光是孝道,它指出真正的孝是一種什麼?孝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每一個人都以什麼來開始自己的孝道呢,侍奉自己的雙親,先對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的直系長輩有一份孝心,然後把這個孝心從自己的家族當中推廣出去,推到了最後推成什麼,推成忠君,就是你要把國君當君主,也視作自己的父母,民之父母,你要用孝順父母的心,用這個孝道來推出一種,培養出一種忠君的思想。這麼一來,就將作為一切德行最根本的孝和忠君的思想緊密地聯繫起來,變得密不可分。哪個國君會不喜歡這部經典,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學術界或者一些真正的學者,很獨立的學者對於《孝經》的評價歷來很低,十三經里恐怕對《孝經》的評價是最低的。有的學者乾脆說,《孝經》這部經半個小時看看就夠了,這在老一輩學者對待經典的態度中絕對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特例。《畫外音》近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對待《孝經》的態度,魯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他有一篇文章專門對宣傳孝道的《二十四孝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孝道本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但為什麼這些著名的學者會反對《孝經》呢?《正文》這個當然跟中國五四運動以後的一種非孝的思想有關係,那個時候我們提倡反封建,而反封建我們發現在封建社會裡有一點很關鍵,就是孝道,如果不把這個孝道反掉,忠君的思想就反不掉,因為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剝離不了的,所以五四時候興起過一種非孝的態度,當時專門有這種文章題目就叫《非孝》。當然這樣的一種態度放到今天我們可以商榷,不一定等於當時,離開現在也90年了,這個非孝的觀點一定是對的,但這就影響到很多學者特別是近現代的學者對《孝經》的評價極低,這就和皇帝的倡導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這一點也是這部經的非常獨特,非常奇怪的一個地方。和《孝經》有關的故事很多,前面講過『黃香扇枕』這樣的《24孝》裡面的故事。這裡就不再從《24孝》里再選故事了,而從歷史中選兩個真實的故事來揭露或揭示孝的這種複雜性。我們怎麼來看傳統文化中這個核心概念,《孝經》所傳達的孝,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第一個例子是東晉孝武帝和《孝經》的故事,大家看這個皇帝的名字中有孝,叫孝武帝。根據《晉書》講。這個皇帝是很聰明的,所謂『幼稱聰悟』,從小就以聰明,有悟性著稱,他從小在《孝經》的教育下長大,自己很早就開始宣講《孝經》,但當他的父親死了以後,父皇駕崩了他什麼一個態度,根本不哭,一點都不悲傷,旁邊的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說皇上您啊,根據《孝經》啊,最起碼要哭一哭嘛,孝武帝怎麼回答:『哀至則哭,何常之有』說你們啰嗦不啰嗦呀,我真要悲痛到受不了了我會哭的,難道我經常要哭嗎。這麼一個皇帝不僅是不孝,而且是烏煙瘴氣。最後治了他的是誰,她的一個寵妃,他對父親沒有什麼孝道,但他特別寵愛自己的一個妃子,寵愛的不得了。這個妃子姓張將近30歲,當然在孝武帝那個時候就算比較大了。孝武帝跟這個妃子開了一個玩笑,什麼玩笑呢?『汝以年當廢矣』你呀,要論你的年齡,我應該把你給廢了。為什麼,因為那時候一位女士到30歲就算比較大的了。這個妃子怎麼治孝武帝,當天晚上就把他弄死了。這就是一個嘴上講孝道,實際上根本跟孝道風馬牛不相及的這麼一個皇帝的最後下場。《畫外音》孝武帝從小讀《孝經》,自己還宣講《孝經》,但他實際上根本不懂得孝道,而帝王之家為了爭權奪利,殺父弒兄之事更是屢見不鮮,這不僅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虛偽,也使《孝經》變得複雜起來,那關於《孝經》還有什麼奇特的故事呢?《正文》第二個故事非常有名,叫誦《孝經》以退黃巾。漢朝有個人叫向栩(許),是個很奇怪的人,年輕時在家讀《老子》,好像是在研習道家的學問,好像是在學道,但他又像是個狂生,怎麼狂法?經常披頭散髮,拿根紅帶子系在頭上,成年累月坐在一塊木板上不起來,也不是打坐,是坐在那,坐到什麼地步,這塊木板上居然出現了他膝蓋的印記,坐功很好的,把木板都快坐穿了,平時也不說話,不喜歡說話喜歡長嘯,一高興就吼兩嗓子。有客人來拜訪他也見,你進來吧,但進來後他不跟人好好說話,也不跟人長嘯,趴在那不理你,就這麼一個人,這是史書的記載。向栩有時騎著一頭驢上街乞討,有時又滿大街的找那些乞丐到自己家裡又吃又住又玩,就這麼奇怪的一個人。當時的人看不懂,都認為是個高人,一般我們看到比較奇怪的人,要麼認為他瘋,要麼認為他傻,接著我們就認為這個人高。那那時候當官的就要徵召他出來做官,我們這還有這麼個高人啊,做事都和別人不一樣。但他不出來,拒絕當官,那別人更認為這真是一個高人了,越來越高,終於有一天朝廷徵召他當一個比較大的官,這迴向栩出來當官了,這個官還越混越大,到什麼地步,混到朝廷里的侍中,很大的官了。每當朝廷里討論軍國大事,他就一臉正氣大義凜然,弄得別的臣子見得他都有點怕,都覺得這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終於有一天黃巾鬧起來了,黃巾軍遍地起義,那宮廷裡面就要討論了,要出兵去鎮壓嘛。向栩就在那說,不用出兵。別人就問他,你有什麼高招,平時都見你侃侃大言啊。他說:『但請將於河上 北向讀《孝經》 賊自當消滅』,就不必派兵了,派個將領到河上,黃河上,朝著北面去朗誦《孝經》,賊呢自然就消滅了。這個就叫誦《孝經》以退黃巾,很怪的一個故事,這個提倡讀《孝經》以擊退黃巾的向栩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當時有個宦官叫張讓在旁邊,早就看著這個怪人不順眼,其實也不怪,弄得自己很怪,你不是說誦《孝經》以退黃巾嗎,明擺著是你不打算讓朝廷發兵剿滅黃巾了,看樣子你跟黃巾有勾結啊,乾脆就把他下獄給弄死了。這就是歷史上很著名的誦《孝經》以退黃巾的故事《畫外音》向栩以為讀讀《孝經》就可以退兵,這當然顯得十分可笑,但由此也可看出《孝經》在人們心中是一部勸人向善的經典,我們今天應該以正確的態度來理解《孝經》,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更不應該丟掉孝道的傳統美德。《正文》三字經講四書,《孝經》讀好了,接著就應讀六經,顧名思義六經就應該是指六部經典,哪六部經書?『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如果沒接觸過三字經或第一次接觸的人,一到這裡腦袋就炸了,亂了嘛,詩 書 易 禮 春秋怎麼號六經呢?不才五部嗎,難道三字經的作者數都數錯了嗎,為什麼明明五部經叫六經呢?《畫外音》我們常說四書五經,三字經中提到的也只有詩 書 易 禮 春秋這五部書,但為什麼要說號六經呢?難道是三字經中出現了錯誤還是另有什麼原因。《正文》三字經流傳了那麼多年這方面是不會出錯的,問題出在三字經里的詩書易禮春秋的『禮』上,三字經里的禮指的是兩部經,一部叫《周易》一部叫《禮記》,那六經就是:詩-《詩經》,書-《尚書》;易-《易經》;禮-《周易》《禮記》;春秋-《春秋》。這六部經在中國文化史上各佔了一個第一,也就是說這六經有六個第一的地位。哪六個第一?《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書經》也就是《尚書》: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總集;《易經》:更是中國第一部經典;《周禮》:中國第一部組織管理和典章制度總集;《禮記》:中國第一部文化資料彙編;《春秋》: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所以這六經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有無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就這點而言誰能說六經的價值不高?《論語》認為這些經典能使人思想純正,言語高雅,禮貌而規矩。《論語》里就有這樣的思想,真正的理解了這六部經典,那整個社會就秩序井然,難道六經所能帶給我們的都是好東西?就沒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嗎?《正文》六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熟讀六經可以使人氣質溫厚,通達世事,端莊有禮,聰慧有為。如此之好的六經難道還會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嗎?《正文》這就要看我們怎樣去學習,怎麼去理解六經了。假如學習不得法,假如我們的理解有偏頗,那六經有時候也不是不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這點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注意到的,古人就有這個智慧。《禮記-經解》篇接著上面的話告訴我們六經是可能有不良影響的:『詩之失 愚 書之失 誣 樂之失 奢 易之失 賊 禮之失 煩 春秋之失 亂』―― 詩之失 愚;《詩經》有可能帶來過失,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愚,愚昧的愚,怎麼說呢?你用一種不是什麼太好的方法學《詩經》,有可能變得什麼,詩歌你是會背很多了,但整天無病呻吟,咬文嚼字,不顧大節,扭捏作態,那這類文人誰能說他們不愚蠢呢?所以詩之失愚。書之失 誣《尚書》如果我們學的不得法,沒把握住它的真精神,也有可能帶來不良後果,歷史都是後來人編的,裡面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誰能完全相信歷史。孟子說的非常直截了當:『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就是告訴大家,如果你不加分析,不跟自己的人生經驗相結合,不跟實際情況相結合,一味地迷信書本,那你不上當誰上當。樂之失 奢。奢侈的奢,什麼意思呢?藝術文化發達,繁榮,當然是值得歡迎的,毫無疑問是好的,但如果走偏了,也不是不可能使社會的風氣變得奢靡,我們老講靡靡之音,靡靡醉醉的,生活太舒服了,也不是沒有這個危險。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文明古國在什麼時候滅亡的,恰恰是在文化藝術達到頂峰時突然滅亡,瑪雅文化留下多少,多麼漂亮,多麼巍峨,多麼神奇,沒有了。很多這種古代文明正是在它創造了非常繁榮的,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的時候,緊接著突然衰亡了,這裡面透露出的信息難道不正是證明了樂之失奢嗎。易之失 賊《易經》我們知道,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知識,自然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的,這個下面還會講。可是呢有些人的路數可能是有點問題,什麼一個路數呢?過分的看重,機械的認識。《易經》裡面神秘的算卦,算命的這樣一種成分,所謂掐指一算如何如何,這就難免有點賊頭賊腦的。古人講『查見淵魚不祥』什麼意思啊?往那一看,河裡的每條魚我都看見了,你別以為這是你眼力好,古人認為這是不祥的,不是好事。你有時覺得你什麼事都知道,天下的一點事你都知道,大家看在傳統中國好多算命的人是什麼人?盲人。不是盲人也得裝成盲人,不然你算命人家不信,總得這麼算,這樣的話比較像,你眼睛瞪得大大的,誰理你?為什麼,因為傳統有一種說法,這個人泄露了天機,賊,當然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我們不在這裡評論,而是講傳統中國有這麼一種思想。這種思想,賊頭賊腦它往往並沒什麼用,我們不說古人,舉個不太遠的例子,決定新中國命運的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淮海戰役。當初國民黨有一隻重兵,戰鬥力也很強的一隻機械化部隊,它的司令叫丘清泉,也是很著名的一個將領。他帶領部隊駐紮下來,在一個院子里他一看,這不像話啊,院子中間怎麼有棵樹啊,那院子中間有個木頭,這不是『困』嘛。他一算,不行,把我困住了,下令把這棵樹給砍了,在院子里踱來踱去,旁邊有個人多嘴。說這不是一個『囚』嗎,囚犯的囚啊,您把自己給囚那了。丘清泉說,呦,不對,從今後就在院子外面逛,這是民間傳說了,但他忘了他司令部的所在地叫商丘(傷邱),河南的商丘,他後來自己兵敗,是自殺的,最後講這個不吉利什麼的,這種就是賊。因為你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你這個房子有個圍牆,並不是你那裡有棵樹,並不是你在院子里逛,也不是你的司令部設在商丘,而是你所代表的那股力量腐朽了。所以易之失也有可能是賊。你看,講的多好。禮之失 煩,煩死我的煩,為什麼說禮之失煩呢?講禮貌當然是很好的事情,我們經常說禮多人不怪,難道真的是禮多人不怪嗎?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很多民族都很講禮貌,以講禮貌著稱的旗人,也就是過去北京城裡講的傳統的旗人,旗人和旗人之間打招呼那是極其講究禮節的,一見面先給你打個千,哎,您好,您家裡的老太太好,嗯,老太爺好,二姑娘好,三弟弟好,這千一直打,打到最後想起,啊,對對,您家的蟋蟀可好,最近贏了嗎?您家那條狗最近胃口怎麼樣?唉呦,您那八哥怎麼樣,會唱歌嗎?折騰半天,煩不煩,這就叫禮之失煩。春秋之失 亂。這是非常深刻的,歷史中有很多智慧,有好多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人物和行為。但歷史中畢竟也有很多陰謀詭計,勾心鬥角,也有不少卑鄙齷齪的東西,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前面那個東西,如果你把腦筋放到後面那上面去,整天去學怎麼『挖坑埋人』啊,怎麼耍耍手腕,搞搞陰謀詭計啊,那是什麼,亂了。所以春秋之失亂。學歷史是好的,學的不得法,學了歷史裡面最麻煩的那些東西,導致的結果是亂。大家看看《禮記-經解》,古人的著作,多麼有水平。《畫外音》六經雖為儒家文化的經典之作,但如果理解不當也是會產生負面作用的,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代經典著作時,一定要注意『當講求』,那麼這六部經書應如何去讀,每部經有各有什麼特點?《正文》按照三字經的排序,第一部是《易經》,三字經怎麼講《易經》呢?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易經》實際上有三種,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還有一種叫《周易》,一般我們今天都知道《周易》,但實際上在當時除了《周易》外還有兩個系統,一個叫《連山易》一個叫《歸藏易》,只不過《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就沒了,失傳了,今天我們在路邊買到的《連山易》《歸藏易》都是後面人編的,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假的,因為沒了。現在留下的能被學者承認的只有《周易》。所以我們就只能先講《周易》。《周易》是什麼時候的作品,具體時間當然說不上來,但是其中有些部分或其中相當部分,或其中主要部分寫成於西周初年。《周易》是部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著作。這當然不是我們在這裡能詳細討論的,我想我們要注意的是什麼,要注意的是,我們經常可以接觸到的,利用《周易》或者打《周易》的幌子和旗號,唯一的目的在算命,這樣的一種行為上,究竟怎樣來理解這種行為,這種現象。我們首先要明白,古人離《周易》比我們近吧,古代人,春秋時期的人是怎麼看待《周易》的呢,這個大概是最重要的,孔子,實際上是古人對待《周易》最好的例子。孔子在晚年曾花了大力氣讀《周易》讀《易經》,孔子的學生看見就覺得有點奇怪,就問,說老師,您也相信這個占筮(師)占卜嗎?孔子說,易裡面有很多古人的哲理,我讀它並不是鑽研它占卜,占筮的那部分,我是要研究其中的道理。孔子對待《周易》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周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該為我們擁有這樣一座寶藏而感到自豪,也更應該感覺到自己的責任,用一種正當的方式去閱讀,去理解,去感悟,去應用《周易》傳達給我們的道理,用正當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周易》中的哲理。《畫外音》《易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經書,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我們學習《易經》應該努力去理解其中深刻的哲學思想,但三字經中說有周易 三易詳,那這三易詳又是什麼意思?《正文》兩層意思,一層意思呢,這是一句總結的話,前面講過了,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ok,這就是三易了,三種易。還有一層意思就比較深遠了。《易經》這個易在甲骨文里怎麼寫,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月(見文後圖)。什麼意思呢?第一,簡易,就是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抬頭就能看見,真理往往非常簡單,非常明了,易,簡易。第二,變易。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是不停地在運轉的,每天都在變化的,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所以它告訴我們要明變,換句話說你可以與時俱進,聰明的人知道變。上智之人會知道變;中智之人,跟著變,反正我也不知道,就跟著變;而下智之人,不知變。不懂得變。獃獃地反正我在那,呆著就不管了。易,變易。這是第二次意思。第三,不易。太陽和月亮永遠不會相撞,所以這裡面還有一種不易,永恆的意思在裡面。總之,《周易》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用大力氣去研究去領悟,至於三字經關於其他經典的講述,請聽下講。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劉伯溫
※百家講壇《俠骨柔情陸放翁》
※《百家講壇》20080309《康熙大帝》03 少年天子 – 閻崇年
※百家講壇之《戰國七雄》(李山主講)筆記(下)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三部)09金枝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