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紅岩》在校園掀起漣漪 01
06-14
「後」演歌劇《江姐》,滬上高校學生傳承「紅岩精神」獻禮建黨95周年重讀《紅岩》在校園掀起漣漪2016年06月20日 01 :要聞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校園版歌劇《江姐》綵排現場。 本報記者 張馳 攝本報記者 彭德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幕——她去見丈夫老彭的路上,得知愛人已為革命犧牲,滿腔興奮化作悲涼,卻必須在敵人面前隱忍……那一刻,從未如此深刻感受:革命者『普通人』的一面,他們不是『超人』,他們付出的一切,需要有多大勇氣和毅力。這心靈迸發出的力量,只能源於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指導,同濟大學承辦的校園版歌劇《江姐》在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上周舉行首演。音樂表演系大一學生賈童謠是飾演江姐的A、B角之一,作為「95後」一代,她深有感觸。台下,她的同齡人同樣在藝術再現的崢嶸歲月中同喜同悲。上海市教育系統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實際,深入學習「紅岩精神」,拉開了紀念建黨95周年活動的序幕。邊演英雄邊學英雄「你看那高山頂白雲間,隱約露出了紅星一點,我好像看見那裡紅旗在招展,我彷彿聽見媽媽在召喚……」台上歌聲激揚,台下年輕學子全心投入,演出開始了一段時間,坐得滿滿的大禮堂走廊,有不少人站著觀看。紅色經典歌劇《江姐》由小說《紅岩》改編而成,該小說作者之一為同濟大學1944級校友楊益言。此次校園版《江姐》基本展現了紅色經典歌劇《江姐》全貌,僅刪除了劇中第四幕的一些不影響總體結構的劇情,演出時長縮減至2小時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校園版歌劇《江姐》 演員陣容幾乎全為同濟在讀大學生,只在首演時起用一位專業演員和一位老師。演員主體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聲樂表演專業大一至大四學生構成,另有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創意、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校內多個學院學生參演。藝術總監李巍副教授介紹,參演的這些學生均為「90後」,甚至「95後」,可謂是「演英雄學英雄」。「我恨我演的角色,」大一學生陳琪明是劇中反派人物沈養齋的扮演者之一,還客串了匪兵乙,讀劇本、念台詞、候場時看著其他演員的投入表現,他對那段歷史的了解也更深,演時入戲,可又不知不覺對自己的角色人物充滿憤怒。這份獨特的體會,讓這個男生在3個月的排演中沉澱。李巍說,這個原來特調皮搗蛋的男孩子,成熟懂事了不少,也更融入團隊,最終排練要搬服裝,他從宿舍拿來自己的大行李箱,一個人手提肩扛7個人的道具服裝。走進歷史感受信仰賈童謠為了更好地理解並演繹角色,查閱了很多有關江姐的資料,更重讀原著《紅岩》。如今,她正醞釀寫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希望早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合格一員。自3月校園歌劇《江姐》醞釀排演以來,重讀《紅岩》也在大學校園裡掀起漣漪。「作為一名21世紀的大學生和退伍軍人,我們更應該珍視偉大的『紅岩精神』,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爭做『紅岩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在讀期間曾入伍兩年、現已返校的朱盛秀說。下轉◆6版 (上接第1版)今天,「紅岩精神」怎樣更好地傳承?首演當天下午,在「紅岩精神」學習座談會上,與《紅岩》作者之一楊益言相識的同濟大學老教授董鑒泓,將那段革命歲月娓娓道來。「楊益言是1944年考到電機系,我是1945年考到土木系,年紀相差不大,由此相識。幾年前他回同濟母校,我聽他講了很多當年渣滓洞中的細節——潰退時的屠殺,是將所有監房門都鎖起來,機槍掃射,再潑汽油燒,監牢里只有很少人把地板撬開來,艱難逃生……」憶往昔崢嶸歲月,在座師生動容。「這本反映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故事的小說,因何成為經典?」在上海市教育系統師德標兵、復旦大學何剛強教授看來,一方面,這與作者個人體驗及真情實感有關;另一方面,由小說衍生出的電影、歌曲、歌劇等等,種種藝術形式讓紅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中產生共鳴。他認為,除了對信仰的詮釋,「紅岩精神」中體現的家國情懷,同樣穿越時空歲月,跨越戰爭年代與和平年代的區隔,給年輕人以啟迪——革命先輩們也有家,有親人。家和國之間,位置怎麼放?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間,如何擺正人生觀、價值觀?同樣是當下年輕人們正在尋求的答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學校園男女
※直面校園霸凌|當你的孩子被欺負,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影單來了|10部不落俗套的高分校園片
※拓展閱讀:校園欺凌案,到底多大事
※忘川
TAG: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