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台灣——東亞一流面對歐洲末流的苦澀

文:冷兵器吧函人

在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憑藉著科學技術的優勢席捲了全世界,皮薩羅率領169名士兵,征服了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讓後人看到了兩個極端——文明與野蠻的戰爭,展示了印第安人用人數無法填補——科技力量的鴻溝,

1624,歐洲人的魔爪已經伸向了大洋彼岸的中國台灣,他們在這裡經營了38年,最終被鄭成功擊敗。鄭成功也因為此戰,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稱號受後人讚譽。

很多人就此認為,鄭成功能夠打敗荷蘭人,說明同時期的歐洲人根本不足為懼,甚至認定中國已經擁有與歐洲勢均力敵的軍事力量,

但如果細剖這場戰爭,我們恰恰能發現,這是一場艱苦卓絕、曠日持久的戰爭,荷蘭方以微弱兵力就抵擋住了屬於當時東南亞翹楚的軍事力量,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也暴露了落後的軍事管理、低劣的武器水平等一系列缺陷。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中國與歐洲的軍事科技水平,仍舊有很長一段距離需要追趕。

(熱蘭遮城)

鄭明方面的力量

必須承認,鄭成功所率領的鄭氏集團無疑是東南亞一帶的霸主,他的船隻布滿從長崎到澳門的航線。坐擁著四倍於魯王和唐王的賦稅,被諸多外國人稱之為「中國海域有史以來最強的軍隊(《西班牙人在台灣》)」,即使是當時虎踞了大半個中原的清軍,依舊畏鄭氏如虎,在遭遇了南京一戰失利後,仍能大敗清軍,把清軍殺的「屍浮海岸萬餘(《海上見聞錄》)」。此後清 軍對陣鄭明,輸掉了每一場海戰,足以見其軍之勇。以至清朝甚至不惜以遷海令這種自殘的方式對抗鄭氏集團。

但在軍備方面,鄭氏集團明顯仍沉淪於傳統武器,雖然他們也有著善使來福搶的烏番兵,有精通武藝的虎衛部隊,但這些小股精銳仍填補不了鄭明武備落後的缺陷,大部分的鄭明士兵攜帶的仍舊是傳統武器——斬馬刀,弓箭,劍等。

(鄭明軍隊常用武器——斬馬刀)

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征服台灣之行。

荷蘭人薄弱的海防部署

當時的台灣正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所統治,台灣雖然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當時面積最大的殖民地,但從數據上看,他們在兵力部署上卻沒有十分重視,公司賬面上的15艘海船流散在東南亞各地,真正駐守台灣的,只有4艘船,分別為赫克托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和瑪利亞號,駐軍不過1500人(《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就這一千五百人,其中的八百餘人還是因為服役期到了或者身體不適應服役而正欲退役的士兵,卻因國姓爺的進犯,又被拉回了軍隊。此時,台灣方又因內部矛盾,司令官樊德朗帶走了他的所有軍官前往了巴達維亞,就此,這隻缺乏軍官率領的部隊孤懸於台灣。

雖然人數稀少,但是,荷蘭人對待戰勝中國人有著獨到的自信,這種自信也是有依據的——從他們多次鎮壓中國人中得出的經驗來看,中國人無一例外都是膽小鬼(荷蘭駐軍隊長Thomas Pede語)。曾經有一次,二三百名荷蘭士兵擊潰七八千名武裝的中國人,由此,他們得出結論是:中國人是聞不慣火藥味道的,只要放一排排槍,打中他們幾個人,其餘的人就會四散而逃(《被忽視的福摩薩》)。

赫克托號的隕落

台江一戰,是阻擊鄭成功上岸的第一場海戰,一開戰,荷蘭方四艘艦船就開到鹿耳門航道時,盡量靠岸邊行駛。鄭成功派遣出艦隊中的60艘大型戰艦,每船上有兩門大炮,由陳廣、陳冲指揮,意圖包圍荷艦。荷軍最大的「赫克托」號最先開火,其餘荷艦也跟著開火。雙方展開激烈炮戰。赫克托號駛在荷方艦船列隊最前面。

(與赫克托號同水平級別的巴達維亞號,荷屬東印度公司武裝商船之一,蓋倫船型,船長56.60米,寬10.5米,吃水5.1米,定員341名水手。)

雖然鄭軍戰艦數量佔優,但由於船體結構強度的問題,中式帆船並不能像歐洲的舷側炮帆船一樣架設大量的火炮,通常只部署兩門火炮。其火力差距和荷蘭方懸殊。所以一般軍事革命論學派學者認為,當時歐洲的舷側炮帆船相較於亞洲的戰船具有決定性優勢。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火力強大,此戰荷蘭三艘(瑪利亞號由於未搭載足夠戰士,於開戰前開出遠海)船便擊沉了三十餘艘鄭明戰艦。

決定此次海戰的成敗。無疑是荷蘭方「赫克托」號的隕落,作為一艘擁有36門火炮的戰艦,赫克托號是在當時在台灣僅剩四艘船隻中的翹楚,當赫克托號也在炮戰中爆炸,最終沉沒在了海底,這場海戰的勝負也就得出了結論。

關於赫克托號的隕落,雖然中方史料筆墨不多,但多指是中國部隊擊沉了赫克托號,但記載的更為詳盡的荷蘭方史料貌似更有說服力——赫克托號不是被鄭明軍隊擊沉的,而是毀於自己船員的操作不慎。

根據一名赫克托號上的倖存者轉述(此人是赫克托號爆炸親歷者,被炸斷雙腿後又遭鄭明軍俘虜,最終被送還荷蘭方),當時,激戰中中的荷蘭人在炮長的艙房內部署了一門大炮,而炮長的舷門都有一道艙門通往火藥室,由於兩者之間的舷門沒有關緊,在士兵開火的時候,大炮的火花除了向前噴射,也噴向兩旁,於是,成堆的榴彈和火藥桶就這麼爆炸了(《荷蘭艦隊指揮官卡烏的日記》)。

這樣的損失對於荷蘭方來說是巨大的,赫克托號的隕落直接導致了其餘船隻的四散分逃。餘下的幾艘船只有斯格拉弗蘭號一艘是戰船,瑪利亞號是一艘快速帆船,雖然行動敏捷,卻不適合作戰,白鷺號僅是一艘通訊船,根本沒有參與戰爭,他們在看到赫克托號的境遇後,都紛紛逃往東南亞總部。自此台江一戰結束,鄭明軍隊在海戰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擊沉一艘荷蘭船隻。

積弱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力

赫克托號作為一艘重600餘噸,能搭載9門銅炮和27門鐵炮的武裝商船(《荷蘭艦隊指揮官卡烏的日記》),居然也能制霸東南亞許久,以至於成為了戰場上的決定性因素。但如果把它置於歐洲,與同時期海軍的主力艦相比,那就實在不值一提了。這一時代的歐洲海上巨獸們,通常裝備有60至100多門火炮,噸位都在千噸左右,以荷蘭海軍1655年建成的旗艦七省號為例,僅僅炮甲板長就有46米,僅比赫克托或巴達維亞號含船首桅的全船長度略低,攜帶80門火炮,其中28門36磅炮,只有區區36門小炮的赫克托與之相比,連其一半實力都不到。

(荷蘭戰艦 七省號,1665年造。此為荷蘭17世紀的巔峰之作,80門火炮,配備了當時荷蘭海戰的巔峰武器36磅炮,戰鬥力超越赫克托號不止一倍)

放眼歐洲,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屬於不入流的軍事力量,遇到正規海軍,只有逃竄的份,如在1621年的直布羅陀海峽一戰中,西班牙海軍僅用9艘戰船,就把50多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船和商船打的抱頭鼠竄。

更凄涼的是,有時東印度公司在東亞也遭人欺凌,如在越南,東印度公司的到來激起了越南人的不滿,並被當時的阮氏王朝擊退。

在柬埔寨,荷蘭人遭到柬埔寨人的抵制。荷蘭人的兩艘船隻被焚毀,35名公司員工被殺,。在湄公河上,柬埔寨人又擊敗了前來討伐的荷蘭東印度公司,432名士兵陣亡。

而這個時代,歐洲真正的巔峰海上對決——1665年的洛斯托夫特海戰,荷蘭與英方出動了荷蘭方出動了一百多艘戰艦,兩國與七省號大致火力的戰艦都在三十艘以上。相較之下,那艘擊沉鄭明軍隊30多艘戰船的赫克托號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鄭氏集團的幸運,在於其遇到的只是荷屬東印度公司,而非荷蘭正規海軍。而即使是這些缺乏戰爭經驗和專業軍官指揮的荷蘭人,征服他們依舊讓鄭氏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把這些海上力量駛入東亞,那麼中國沿海將會經歷一場浩劫。

(洛斯托夫特海戰)

鄭成功的後續慘敗

海戰勝利後鄭軍順利登岸,開始掃平分散在台灣各地的駐軍,靠著1600人想要防守這麼大一個台灣是不現實的,面對有著十五倍兵力的優勢鄭明軍隊,餘下守軍開始敗退逃回熱蘭遮城堡,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守城戰。

鄭方在大員市鎮內築土台,部屬28門大炮,開始攻擊熱蘭遮城。鄭軍分為3路,從大員市區(東方)、北線尾沙洲(北方)與鯤身沙洲(南方)逼近熱蘭遮城,荷方居高臨下,從四角附堡槍炮齊發,南面軍隊被大炮逼退,躲在沙丘後面(距大員市鎮約步槍射程的一半處),而大員市區方面的鄭軍也被逼退,丟棄所有的大炮,向市鎮內撤退。鄭方軍隊損失慘重,約有一千餘士兵死於此戰,八百餘士兵受傷(《被忽視的福摩薩》).

這場戰役中,荷蘭總督揆一在的記錄中有十分清晰的描述——

「所有的大炮都安排於特定位置,以便炮火能夠互相交叉,從上方、下方及其他各方向同時對沒有掩護的中國部隊開火(《被忽視的福摩薩》)。」

(熱蘭遮城模型)

這座熱蘭遮城堡,已經融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成就——棱堡的部分技術,雖然看似醜陋,但卻有著科學的規劃,它的設計目的,就是要達到「火力交互」。城牆如海星般外突,使得城牆上火力可以兼顧不同方向,消除城牆腳等火力難以覆蓋區域,同時壓迫敵人進入突出的城牆之間的交叉火力區,受到多個方向炮火的集中殺傷。鄭成功在之前,卻從未遇到過這種城堡,單靠士兵的勇武和火炮的威力,自然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自此一戰後,鄭方改成了圍而不攻的戰鬥策略。

慘痛的勝利

對於無法攻克的熱蘭遮堡,鄭成功對此採取了圍城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也都承擔著互相的偷襲帶來的損失和巨大的後勤壓力,台灣本就不算一個富庶的島嶼,面對著兩萬多張要吃飯的嘴,鄭軍開始劫掠,屯田,貿易,,有內奸報道稱戰爭期間鄭成功甚至把一家老小都送回了大陸,可見,鄭對打贏這場戰爭已經沒什麼信心了(《荷蘭艦隊指揮官卡烏的日記》)。

(圖表來自《1661決戰熱蘭遮》)

熱蘭遮城內的士兵卻更為窘迫,他們不得不面對著霉變而又稀缺的食物,散發著腐爛的水井,堆滿穢物的街道和消耗殆盡的火藥,只能在城中終日祈禱巴達維亞城的支援和上帝的恩慈。後勤,成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勝負的關鍵。

九個月後,一個荷蘭士兵舉著白旗從熱蘭遮城裡走了出來,中國士兵就在屏障後面,盯著這個荷蘭人走下石徑,在壕溝前停下腳步,把裝有信封的竹筒插在沙地上。這一幕也宣告了鄭氏的勝利——荷蘭人終於正式向鄭氏集團遞交了投降書。經歷了九個月後,這隻兩萬多人的大軍,也因饑荒。瘟疫,戰爭,損失了三分之一以上(《荷蘭人在福摩薩》)。

(荷蘭利用迫擊炮發射榴彈的銅版畫1618年)

即使是以15倍兵力的差距,鄭明於之荷蘭邊緣力量,仍舊有著巨大的鴻溝,面對在歐洲早已普及,且用到東亞的只是普通檔次的夾板船,棱堡,榴彈等新穎科技武器,即使只有區區千餘人,也能使得鄭明的軍隊在戰場上損失慘重吃盡苦頭。 明末清初的中國和西方科技代差,已不再是靠著一點機靈一點山寨就能彌補的地步了。而依靠這樣苦澀的勝利,就能讓一些人自信心暴膨,打心眼裡自覺祖上無敵,只怕是親歷了那場戰爭的鄭成功知道了也哭笑不得吧。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十五、鄭成功復台之戰
錢謙益剃髮降清後曾幾次秘密策動學生鄭成功率軍北伐
為什麼鄭成功不投降清朝?
中國故事·愛國篇15鄭成功
孤島忠臣:鄭成功(原創)

TAG:台灣 | 歐洲 | 成功 | 東亞 | 鄭成功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