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發性肝癌 放療療效獲肯定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原發性肝癌放射治療的實驗研究與臨床實踐」,不僅為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找到了新的治療途徑,還幫助患者節約了大量治療費用,因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原發性肝癌 放療療效獲肯定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 曾昭沖
 

  臨床上約80%患原發性肝癌的患者,在發現時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對於這些患者,以往介入和分子靶向治療是非手術治療的主要手段。然而,介入治療只能針對肝內病灶起姑息作用,分子靶向治療能延長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3個月,原發性肝癌患者生存期並未得到顯著提高。那麼,放療能否在其中有所作為呢?

  為了解原發性肝癌放射治療的可行性,我們課題組通過肝細胞癌細胞株實驗,首次計算出肝細胞癌的α/β比值(衡量放射敏感性的指標)為12Gy,證明肝細胞癌屬於放射敏感腫瘤。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能手術切除但局限於肝內的肝細胞癌,我們採用介入治療結合局部放療肝內病灶的治療方案,最終使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6個月。針對伴有門靜脈或下腔靜脈癌栓、淋巴結轉移、不能手術切除的肝內膽管細胞癌肝內病灶、可切除但同時伴有淋巴結轉移的肝內膽管細胞癌等不同病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別延長4.0、6.1、3.9和9.5個月。對肝細胞癌出現腎上腺或骨轉移患者,接受外放療也可明顯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量。

  該項目重新認識到原發性肝癌的放射治療價值,並把肝癌放射治療指征擴大到各種病期的原發性肝癌。以上療效均高於單獨使用介入或分子靶向治療。

  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並報道了肝細胞癌和肝內膽管細胞癌腫瘤外侵的規律,確定了精確有效的放療靶區範圍。首次分析了肝細胞肝癌放療劑量-體積因素和患者因素與放射性肝損傷的相關性,提出Lyman模型可以應用於放射性肝損傷的預測與評估,並結合中國人的發病特點,提出了放射性肝病的發生概率計算公式,把握國人肝癌放療的最安全劑量。

  該項目共發表SCI論文24篇,其中9篇發表在放射治療最頂尖的雜誌——美國鐳錠學會(美國歷史最久的放療學會)官方雜誌《CancerJournal》上。編輯兩度為該項目論文撰寫述評,分別評價了肝細胞癌和膽管細胞癌的放療價值,提出「不能手術切除肝癌的放療時代已到來」。

  目前,該技術已推廣到70餘家放療單位,7000餘名病人接受該方案治療,為患者節約40億元人民幣,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推薦閱讀:

2017年肝癌PD-1抑製劑治療最新進展
體檢發現甲胎蛋白(AFP)升高,是肝癌嗎?
詩人汪國真因肝癌不治去世 在詩壇仍存爭議|汪國真
乙肝離肝癌究竟有多遠?

TAG:肝癌 | 放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