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基本常識

道教的基本常識

常見道教問題問題:何為道教及基本信仰是什麼?答案: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發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系統。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君、斗姥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鍊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問題:道教為何是中國固有的宗教?答案:道教始源於黃帝,發揚於老子,成教於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悉宗道教學術思想,信仰崇奉,普及於中華民族,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問題:道教為什麼以道名教呢?答案: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問題:什麼是道與德?答案: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把「道」說成是「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聖紀》也有類似的說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雲:「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

問題:何為道教三寶?答案: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蓋基於老子三寶章雲:「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是也。問題:什麼是五斗米道?答案: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東漢時由張陵創立。順帝時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中,稱得到太上老君親授,制訂了一系列宗教儀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病人請醫生診治也要出五斗米,以符水為醫療手段。後人稱張陵為「天師」,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被稱為「系師」和「嗣師」。五斗米道的組織系統稱作「治」。在巴蜀一帶設立了24個「治」,這是處理道教事務和祭神的地方。儀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經常儀式,靜室思過,讓病人或教徒在靜室懺悔自己的過失。第二種是請禱儀式,稱「三官手書」,即在紙上寫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種是祭神儀式,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主要教義思想是:「道」為「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五斗米道的尊神。創立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為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問題:什麼是太平道?答案: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由張角創立,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社會黑暗,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張角以「太平」理想為號召,吸引了廣大苦難的民眾。張角將全國太平道的組織劃分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管理「方」的神職人員,稱作「渠帥」;張角是太平道的最高領導,自稱「大賢良師」。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儀式。一種是以符水治病,大賢良師或渠帥持九節杖,為信徒用「符」祝禱,隨後讓病人飲下符水。另一種是跪拜首過,患有疾病或犯有過錯的人,叩頭跪拜,訴說自己的錯誤。張角在經過周密的布署後,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故稱「黃巾軍」。後被鎮壓而失敗。以後太平道在民間仍有秘密流傳。問題:什麼是真大道教?答案: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是道教派別之一。金初,劉德仁所創立,後傳至酈希誠,受到元憲宗(1251--1260在位)的賞識與支持,被賜名為「真大道教」。遵循老子「清靜無為」、「少私寡慾」、「慈儉不爭」的宗旨。要求教徒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尚符籙,不提倡「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術。六傳至孫德福,至元五年(1268)奉詔統轄諸路「真大道」。又三傳而至張請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經十餘傳而衰落,後來也許併入了全真教中。問題:什麼是太一教?答案:太乙教,是金代初葉由蕭抱珍所創立於衛卅(治所在今河南汲縣),道教宗派之一。因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或稱「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故名其教曰「太一」。教旨以老子之學修身,認為「做仙做佛不難,只依一弱字便是」。又以巫祝之術濟人,「祈禳訶禁,罔不立驗」。其教傳嗣有秘籙法物,繼法嗣者皆改姓蕭,即以祖師之姓為姓。因其以符籙濟人,故與全真道、真大道教相異。四祖蕭輔道,五祖李居壽(入道改姓蕭)。因元朝重視,其教進入全盛時期。太一教傳至六、七祖後,逐漸融合於正一教派。問題:什麼是正一道?答案:正一道又稱「正一教」、「正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陵所創。元以後,為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天師道等符籙派的總稱,與全真道同為道教的兩大派。宋理宗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總領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世祖敕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此後凡是道教的符籙各派統稱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可以不居宮觀,擁有妻室。問題:什麼是全真道?答案:全真道是金代初葉由王重陽祖師所創立的道教宗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後道教兩大派。王重陽,字知明。金世宗大七年(1167)在山東寧海(今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釋、儒、道三教合一。《全真教祖碑》記載:「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雲可以修證」。《重陽仙跡記》載:「嘗率其徒演法建會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誠意,少私寡慾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陽還親自創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等組織,供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子。詩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即表達了這個思想。正當全真道在北方興盛時,南宋統治下的神霄派受到朝野摒棄,也出現了一個主張內修的道派,相傳是呂洞賓傳於張伯端,再傳石泰,又傳薛道光……元代道士陳致虛兼受王重陽、張伯端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王傳為北宗,張傳為南宗。南北宗的譜系是: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洞賓、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被奉為全真道北宗七祖。後五十餘年,丘祖曾被元太祖召見,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乃廣泛傳布,盛極一時。南北宗都有輕符籙,重煉養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南宗強調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並留下許多內修典籍,有詳盡、系統的內修方法,其提倡和光混俗,修道者不必出家,組織比較鬆散;北宗主張以性為主,先性後命,強調斬斷情慾,立志苦行,絕對禁慾,道士出家居宮觀,組織比較嚴密。問題:什麼是承負?答案: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是這種理論。問題:什麼叫守庚申?答案: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屍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報告人的過失。三屍分為上屍名彭倨,中屍名彭質,下屍名彭矯,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稱為玄靈的。也有稱為青姑、白姑、血姑的。道教為了除去三屍神,採取了許多辦法。一種是去欲。所謂「欲生則三屍生,欲滅則三屍滅」。一種是服符誦咒,一種是厭勝,一種是服藥,一種是服氣,流行最廣的是守庚申。所謂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徹夜不眠,阻止三屍上天報告,或者斬卻三屍神。問題:道教為何提倡無為?答案: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早期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的《老子注》聲稱:「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雲笈七籤》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境界。問題:道教為何提倡清靜?答案: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來居。於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經》。《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志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慾」和「無為」,才有做到「清靜」的可能。問題:道教為何提倡寡慾?答案:所謂「寡慾」,就是少私慾或節慾。《老子》第十九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教將「寡慾」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制個人的私慾。唐宋以後,「寡慾」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清高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慾」,其實並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特別是現代社會,要求學道者絕對「無欲」是不現實的。問題:道教為何提倡不爭?答案:在道教教義中,「不爭」則是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老子想爾注》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並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雲笈七籤》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而且還得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會有響應的人。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一個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問題:道教怎樣解釋天人感應?答案:道教將「天人感應」納入教義,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雲笈七籤》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繫。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當貫穿於「天道」。第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神仙可說論》說:「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內丹修鍊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第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視這方面來解釋。問題:何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答案:道教十分重視人的生命,因為道教講的是長生不死,修道成仙。對於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太平經》中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於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鍊成仙;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度人經》雲:「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問題:何為濟世利物齊同慈愛?答案:濟世利物是道教修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濟世即普濟世間,利物即利益萬物。道教認為濟世利物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有利於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對弟子解釋雲:你們之所以不能夠成為天仙,而做了個地仙,是因為「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時強調「濟世利物,齊同慈愛」。問題:道教哲學是根據何種學說?答案:道教哲學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來,易之無極生太極,太極分生陰陽兩儀,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陰陽二氣變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氣)。而此五行,布於四方,運於四時,化育萬物,變化而無窮盡。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謂道之理,即太極陰陽的原理也。問題:道教之學術思想以何為中心?答案:道教哲學思想,是根據易之太極原理,已如上述。至其學術思想,則以道教《五大經》為修奉的中心經典。問題:何為道教五大經?答案:道教以黃帝之《陰符經》。老子之《道德經》,莊子之《南華經》,及《黃庭經》(金闕後聖君著),與《文始經》(關尹子作)為五大經。而此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與必修之經典。問題:老子道德經之旨要及定義為何?答案: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靜、無為」,乃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為聖典。上下兩篇計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為「上經」,開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稱為「道經」。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為「下經」,頭一句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為「德經」。合上下兩篇,乃稱為「道德經」。問題:何謂符籙?答案:符籙,也稱「符字」、「墨籙」、「丹書」。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謂可用它來「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東漢時張道陵張角等均曾以符籙為人「治病」或「驅鬼」。後正一派道士盛傳其法。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有親幸道壇受符籙事,魏太武親受符籙,自是之後,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為故事。問題:何謂齋醮?--------------------------------------------------------------------------------答案:道教設壇祭禱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藉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者,戒潔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齋,齋必有戒,故亦云齋戒。醮者、祭也,祈禱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場,皆曰建醮,又統稱為「齋醮」。問題:什麼叫鍊度?--------------------------------------------------------------------------------答案:道教認為,通過符籙或內丹術可使亡魂受煉,消除罪業,重獲神形,獲得度化,故稱鍊度。鍊度,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種科儀。問題:道教怎樣敬香叩拜?--------------------------------------------------------------------------------答案: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熟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問題:道教為何誦早晚功課?--------------------------------------------------------------------------------答案:玄門早晚功課,是道教徒早晚必誦的兩部經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則。功課者,課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認真習誦,理解經意,深悟玄理,腳踏實地按經旨行持。道教講結三緣,《早課》誦清靜經,即分輕清之意,為祈求國泰民安,懺悔罪業,也可結仙緣。《晚課》誦救苦經,超度鬼魂,可結鬼緣。《午課》誦三官經,可賜福、消災、解厄、赦罪,可結人緣。問題:何謂萬法宗壇?--------------------------------------------------------------------------------答案: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為凈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問題:何謂三界十方?--------------------------------------------------------------------------------答案: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皆稱為「三界」也。十方者,乃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為十方天也。問題:何謂四恩三有?--------------------------------------------------------------------------------答案:道教以報恩為重,故以四恩應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迴向以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應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問題:何謂三皈五戒?--------------------------------------------------------------------------------答案: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違真(酒肉)。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規律也。問題:何謂三業與六根及六塵?--------------------------------------------------------------------------------答案: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謂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業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謂此六官能生六識之根,故謂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也。問題:何謂三障與十惡?--------------------------------------------------------------------------------答案:三障者:魔障、業障、災障也。一、因貪嗔痴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惡之業,而成業障。三、因三災八難之遭,而見災障。十惡者:口有四惡:綺語,妄言,惡口,兩舌。心有三惡:貪,嗔,痴。身有三惡:殺,盜,淫。合為十惡也。問題:何謂三塗五苦?--------------------------------------------------------------------------------答案: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澉食之處。三、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以:一者考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飢則食炭之塗,號曰三塗。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護湯地獄之苦,五、溟泠地獄之苦,是為五苦。問題:何謂三災八難?--------------------------------------------------------------------------------答案: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雲笈七籤》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託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慾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問題:道教的五行與相生相剋關係?--------------------------------------------------------------------------------答案: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五行」與「五方」也有關係: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問題: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是什麼?--------------------------------------------------------------------------------答案: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後道教經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義,特別用以指導修鍊內外丹。

問題:仙有五等是哪五仙?--------------------------------------------------------------------------------答案: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也。問題:何為道歷?--------------------------------------------------------------------------------答案:道歷為道教專用之曆紀也。系按我國夏曆為準,用六十甲子以紀年。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歷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為道歷之開始,但至宋以後,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也。而道教齋醮道場,所用表奏文牒等,則皆書以天運甲子之歲,因對神明故不用道曆紀年也。問題:全真道哪三大祖庭?--------------------------------------------------------------------------------答案:山西永濟的「永樂宮」(呂祖);陝西戶縣的「重陽宮」(王重陽祖師);北京的「白雲觀」(丘祖)。問題: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答案:十方叢林中的常住道士有細緻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監院(住持),即觀主。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和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問題:道士服飾有哪幾種?--------------------------------------------------------------------------------答案:自劉宋陸修靜始,道教服飾有了規定。現在道裝有:大褂,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道袍或稱「得羅」(得讀「朵」音),袖寬一尺八寸,袖長隨身;戒衣,袖寬二尺四寸,袖長隨身,黃色黑邊,受戒時穿;法衣,花衣,或稱「班衣」。大褂為日常服,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時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問題:道士戴的冠子有哪幾種?--------------------------------------------------------------------------------答案:有:黃冠(即月牙冠或稱偃月冠)、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戒的方能戴)、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時戴)、蓮花冠(也稱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亦為高功做超度時戴)。問題:道士戴的巾有九種是哪九巾?

答案:道士戴的帽,稱「巾」有九種稱「九巾」是: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問題:道士為什麼穿古裝,蓄頭髮?--------------------------------------------------------------------------------答案:道裝,又稱為唐裝或漢裝。道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而道服寬鬆、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道士均穿古裝,以顯示其從事職業的傳統性和民族性。道士蓄留鬚髮,一是作為從道的標誌,二是為了順應自然規律,三是為了表示盡孝之意,鬍鬚鬢髮父母所授,不得輕易毀塤。四是為了養生保健,人蓄頭髮,必須要經常梳理,經常梳理頭髮有助於大腦血液循環。大腦為人身之主,大腦健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鬚發。問題:朔,望,晦,電,是哪一天?--------------------------------------------------------------------------------答案: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三十為晦、十四為電。問題:接駕是什麼時間舉行?--------------------------------------------------------------------------------答案:因為臘月二十五日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道教宮觀都舉行「接駕」儀式,在臘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時舉行。問題:明正統《道藏》分類有,三洞,四輔,十二類,其名稱?--------------------------------------------------------------------------------答案: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十二類是: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問題:道教五嶽名山在什麼地方?--------------------------------------------------------------------------------答案:東嶽泰山(在山東泰安)、南嶽衡山(在湖南衡陽)、西嶽華山(在陝西華陰)、北嶽恆山(在河北曲陽或山西渾源)、中嶽嵩山(在河南登封)。問題:子午時是什麼時間?--------------------------------------------------------------------------------答案:深夜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為子時,上午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每隔二小時為一個時辰)問題:天乾和地支是什麼?--------------------------------------------------------------------------------答案: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為六十甲子。問題:什麼是戊不朝真?--------------------------------------------------------------------------------答案: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這叫「明戊」。《抱朴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念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問題:什麼是道不言壽?--------------------------------------------------------------------------------答案:修道之士,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因為道教的思想基礎是悅生惡死,而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壽也。問題:什麼是三元五臘?--------------------------------------------------------------------------------答案:三元節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五臘節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問題:十二黃道日歌內容?--------------------------------------------------------------------------------答案:子午臨申地,丑未戍上尋,寅申居子位,卯酉卻加寅,辰戍龍位上,已亥午中行。一青龍黃,二明堂黃,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匱黃,六天德黃,七白虎黑,八玉堂黃,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黃,十二勾陳黑。此亦即: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黃道法。問題:全真道土為什麼要冠巾?--------------------------------------------------------------------------------答案:是出家道士正式成為道士的儀式。冠巾又稱「小受戒」,凡出家者,度師必親為誦經禮懺。如自悟大成,未請科事,不妨道友代誦經禮懺。先令罪過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達三官大帝,牒移太乙靈官部下,即當擁護。行冠巾禮,有數師,高功為冠巾師。度師即恩師,是親師父。梳發挽髻者稱:攏發師。引導行禮的稱:引進師或引禮師。問題:全真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答案:根據《道德經》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問題:丘長春祖師是怎樣使全真教走向全盛?--------------------------------------------------------------------------------答案:丘祖拜王重陽祖師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入蟠溪穴居,乞食度日,行攜一蓑。隨後赴隴州龍門山修道,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1191年後,他以棲霞縣太虛觀為中心進行傳教活動,受到金章宗重視。他廣結高官顯貴,又大力拯救民眾苦難,獲得極大聲譽。於1220年率徒一行十八人應成吉思汗之召,不遠萬里,西行到印度河上游成吉思汗行宮。他三次晉見成吉思汗,太祖問他治理天下良策,他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無為清靜」為要。勸不可殺人,禁止不孝和色慾,深得歡心。成吉思汗封他為神仙,授予道士免除一切賦稅的特權,令丘祖掌管天下道教。1227年詔改太極宮為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賜丘祖金虎牌,由於成吉思汗的支持,後道侶雲集,全真教大興。主張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清心寡欲,即為修道成仙之根本。問題:塑像儀有哪些內容?--------------------------------------------------------------------------------答案:道教塑像有一定的儀軌。《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規定了造像的先後次序,質料、尺寸、儀相、輔神、衣冠、華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經典規定。在塑像時,也要進行敬神儀禮。首先,要選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向神位或木料供奉,焚香、誦經、禮拜。「開臉」後神像頭部要用紅布或紅紙蒙上。還要將經典、五穀、銅鏡、硃砂、沉香、雄黃、五色線、金銀珠寶、靈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體內。塑像造好後,還要進行開光點眼儀式,舉行祭祀慶祝活動。問題:怎樣許願、還願?--------------------------------------------------------------------------------答案:許願是求神護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還願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對神許下的諾言得以對現。許願、還願不需擇吉日,隨時隨地都可以許願、還願。許願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齋戒凈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後在神前伏拜虔誠祈禱,默許所求心愿,祈求神靈護佑實現其心愿。許願可大可小,不拘形勢,有許做多少善事的,有許誦經,做道場,獻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書贈送,捐資修廟等。求神護佑實現心愿後,求神護佑之時許下的什麼諾言必須兌現。問題:道友相遇怎樣稱呼和禮節?--------------------------------------------------------------------------------答案:可稱道長、仙長、師兄、師父、師傅、大師、爺。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帶姓稱呼,向某道長、某爺。另外有職務可稱會長、方丈、監院、知客等。見面一般用傳統禮節,抱拳恭手,稱作揖。打招呼時,可稱「無量天尊」,一般就稱「慈悲」、慈悲等。問題:現代有哪些著名宮觀?--------------------------------------------------------------------------------答案: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21座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它們是:北京白雲觀、遼寧瀋陽太清宮、鞍山市千山無量觀、江蘇句容縣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貴溪縣龍虎山天師府、山東青島市嶗山太清宮、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嶽廟、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和太和宮(包括金項)、武漢市長春觀、廣東博羅縣羅浮山沖虛觀、四川成都市青羊宮、都江堰市青城山常道觀(包括天師洞)和祖師殿、陝西華陰縣華山玉泉院和鎮岳宮及東道院、西安市八仙宮、周至縣樓觀台。問題:近代何時成立全國性道教組織?--------------------------------------------------------------------------------答案:1912年,在北京白雲觀成立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發起人為白雲觀方丈陳毓坤。同年,上海成立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任主持。1957年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會,會長岳崇岱;1961年召開第二屆代表會,會長陳攖寧;1980年召開第三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86年召開笫四屆代表會,會長黎遇航;1992年召開第五屆代表會,會長傅圓天;1998年召開第六屆代表會,會長閔智亭。中國道教協會,會址設在北京市白雲觀。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教可以吃肉,佛教不能吃肉?
道教諱字
道教(正一)「四禁食」 (「牛肉、烏魚、鴻雁、狗肉」)的道理是什麼?為什麼禁這幾樣而不是別的動物?
所有的規律,包括周易陰陽五行八卦,和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是否都是由神仙創造,等待人類去發掘發現?
新人術數入門求教啊!?

TAG:常識 | 道教 | 基本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