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堂奧問答(二)
三、論「聽」
問:師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聽」勁?
答:太極拳交手講求用「聽」勁,當然,不用「聽」勁也可以交手,但還不能算用好了太極拳。
問:僅憑個人的力來交手,這好象是一種本能。但太極拳為何一定要用「聽」勁呢?
答:由力到勁可以衡量一個人練功的深淺,只有懂勁才能階及神明。這在前面已經討論過。而「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裡的生,不單單是生成的概念,還有著生命、靈性的概念在裡面。
問:這怎樣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這個半導體收錄機並不只是些電阻、電容、線圈、兩極管、三極體等原器件的簡單集合。一定要能收聽播音節目了,才算是從無到有而生了。否則,只不過是一堆廢銅爛鐵加塑料而已。用系統學概念的基本特徵來描述,那就是:總體功能並不是組合各要素的簡單相加。
問:這同太極拳又有什麼關係呢?
答:太極拳也並不只是一個動作和另一個動作的簡單集合。陰陽開合、調息走勁需按一定的順序連貫呼應的。至於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處的境地,這就需要用「聽」,而「聽、化、拿、發」的真正用意是運用了一個圈來轉化身處不利的逆境為順境。於是,太極「生」了,太極既無始也無終。即使從天地萬物來考察,每個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順逆、成敗、興衰、枯榮等周轉變化。這就是所謂的一處有一處的太極。同樣可以用「聽、化、拿、發」來轉變其周轉期。用近代科學哲學的一個新概念來說就是「模型論的科學理論」。
問:看來,「聽」不單單包括物理學上的「聽」,還包含著其它意義呢!
答:對,「聽」是全方位的。只有「聽」字才能打開勁也是波這扇門。我國自古文學就講究比、興、賦。用我們感受得到的波來推理,揭示了更深層的含義。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不僅要與觀察經驗相一致,而且也要包含將來可能觀察到的東西。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哲學文化積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層次高的人對太極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問:太極拳是民族的瑰寶怎麼說都不為過,但要弄懂「聽」字似乎又不是那麼容易,在交手中有人乾脆用「觸」或「摸」,在前篇已經說過,「聽」字是不能換的,但我想弄清楚之間的關係。
答:當練拳還處在力多勁少的階段,用觸、摸還可以。學太極拳的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但在漸漸懂勁了以後,對方的用意隨著勁的振波過來,若還用觸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這些信息了,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們聽電台廣播,只有在聽懂是什麼語言,說的是什麼事情;或聽懂是什麼音樂,表達了什麼含義之後,這個「聽」才有意義。否則,只不過是感覺到有聲響,而大量的信息無法解讀,那又怎麼能做到知彼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聽懂音樂,必須要有一付懂音樂的耳朵。
問:聽您這樣一說,「聽」字很象資訊理論創始人申農提出的通信系統模型(信源——編碼——信道——解碼——信宿)。
答:這只是一個方面,而「聽、化、拿、發」組成的圈又可以稱得上信息——反饋——控制。「聽」的辯別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修正,來改變影響,起到控制作用,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問:這目的是什麼?
答:在太極拳中就是守「中土」,用最小的體能消耗來達到我順人背這個目的。
問:這守「中土」也是「比、興、賦」吧。用土是萬物生長的本源來表示自己的生存與不敗。
答:嗨,腦筋轉得真快。事實也確是這樣。陳鑫公有疆界論、權衡論。你師爺在世時常說:「來了,請進;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辯辯味道吧。
[page]
問:師父,是否可以這樣說,「聽」由觸而來,懂勁後才為「聽」。
答:可以這樣說,引伸開來,你就知道「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的道理了。
問:嗯,這好像就是在說力與勁的區別。懂勁後,「聽」勁當然要高明得多了。勁涵蓋於力。
答:對,所以學拳的關鍵,一要勤學苦練,任何拳都是從招數開始的;二要敬拳敬師,敬拳才能仔細揣摩,敬師才能得到明師指點。要說秘訣,這就是。
問:我看得明師指點,這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當然,名符其實更好。這裡面確實是有概率的,所以,學好拳也不是很容易的。
答:雖然,學好拳不容易,但教好拳也不容易。招是形,外形的東西容易教也容易學;勁是質,內蘊的東西不易教也不易學。不同層次學練方法也不同。所以,有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之說。
問:多數學者只注重於招式,如果沒有內勁,只能健身而已。同做操差不多。
答:這就是你師爺常說的:「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中用的不一定中看。」
問:師父,我還想問一下,楊健候老先生說的「輕則靈」和「聽」有什麼關係。
答:在「聽」對方勁時,亦可說是在等稱,若用大稱稱小物靈敏度顯然不夠,金飾、鑽石非得用精密天平才能稱量,就是這個道理。
問:那是不是越輕越好。
答:這裡的輕,要有信息量。也就是說能「聽」到細微的變化,這樣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反之,則「聽」勁不足,這時候的「輕」就是浮了。所以,輕要越輕越好,輕則靈。而浮則是病,其病是「聽」勁不足。
回答:今天,我想不到最大的收穫是:對「聽」字的認識竟然同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我有了更深層的了解。
四、論太極拳
問:師父,您既是工程師,太極拳又是受益於嫡系家傳,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您是否可以長者的識見,來談一談對太極拳的認識,以利於我們晚輩更好的認識國寶的價值。
答:以後你想問什麼,先別給我戴高帽子,行嗎?這東西讓人暈暈糊糊的,一旦忘乎所以,走迷方向,反而不知道說什麼話了。再說我也沒什麼大能耐,決不能以這方面的長者自居。要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中華大地有的是藏龍卧虎、高人逸士、
名家前輩。今天你提到太極拳的價值問題,我也確實無法估算。就是我國其他世傳名拳,同樣都是稀世瑰寶。拳學到了至高境界,內外彼此相通,其理歸一,不論先剛後柔還是先柔後剛,僅不過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而已。最終目的都想達到剛柔相濟,五陰合五陽。但欲達到這一點卻又是永無止境的。所以高手過招只在分毫之差。張三峰「八五十三勢長拳解」中曾說「萬不得有一定架子」說明拳本無法(這裡指招式套路),只是一種主導攻防技巧的思維方式,但又不得不從招式套路入門而已。這就象練字學畫一樣,先從規矩起,到懂規矩,熟悟之後才能脫規矩,應變自如,得心應手。你師爺過去常說:「太極拳是一種以太極哲理思想為主導的拳,既無始亦無終。終既是始,始既是終。故又名之曰長拳。世事萬物之運化,又何能出此圈者。」但要悟出其拳理,就要靠恆心了。學拳須知「三心、四多」(既:決心、信心、恆心;多看、多想、多煉、多問),其中就數「恆心」最難做到了。每上一個層次,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這就是太極拳的奇妙之處。
問:那麼各人的體悟不同,不就成了各種不同的太極拳了嗎?
答:若把太極拳僅僅看作是一種拳式,或一個拳種,自然可以這樣說,但太極拳的真正含義並不在此。中國文學中的一部《紅樓夢》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太極拳的體悟同各人的練法、進程、感覺、理解、悟性有關,但這決不會因為你的體悟不同而改變太極拳本身內涵的真義。
問:那麼,太極思想是否存在著一個永恆的理念,如黑格爾的本體論一樣。
答:其實,不論東方、西方,都在描述同一個宇宙的奧秘,只是程度的深淺不同。這也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譬如對立統一規律,太極拳中說動分靜合。黑格爾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但他只是當做一種思維規律而加以闡明。黑格爾的錯誤在於把對立統一作為思維規律而強加於自然界和歷史,而唯物論只是把事情順過來,一切就變的簡單明了了。
問:那為什麼簡單明了的又不是人人能學得會的呢?
答:客觀事物給人的只是表面現象,而本質是隱藏在其後面的。人們在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中,難在必須進行無數次去偽存真、去粗求精的工作,逐步趨近於事物的本質。太極拳講求「聽、化、拿、發」,首先是個「聽」字,「聽」相當於調查研究。而對具體事物做具體分析就相當於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但要用好「聽、化、拿、發」就不容易了。
問:那麼,太極拳是不是一定要反映拳學的本質,如果僅僅作為一種拳式算不算太極拳?
答:如果確實是用太極思想指導的拳,這樣的太極拳,就肯定可以反映出拳學的本質。王宗岳的拳論以及列位先師祖留傳的心得都可以證明。如果能反映拳學的實質,那麼是不是叫太極拳也無所謂。過去不就有稱之為長拳、綿拳、先天拳、周天拳等等的名稱嗎?如果僅僅是同一種拳,而要冠之某派某式,則「太極」兩字總還是丟不開的。
[page]
問:師父說得有趣,既然說到拳種問題了,我想問問太極拳作為一種拳式,那麼本意是什麼?
答:前面說過,你師爺是用拳來體悟事物運化的,用的就是現代的「同構」關係。用句近代科學的話說,就是模型論的科學理論,用同構的概念來說明理論於客觀對象之間的數、理關係。一個陰陽圖是最基礎的模型。陰以陽為生,陽以陰為根,中醫也用得很好。在前面論「聽」中說到,一旦集合的半導體零件經組裝後,成了一個新的整體系統,於是太極就生了。這時一切就圍饒著這個新的「中土」在運轉走圈。大到太陽系、銀河系;小到原子、電子,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白晝黑夜。這就是說你一旦真正掌握了一種體系,就可以了解到進一層新的奧秘。太極拳是一個體系,著重研究用圈來克敵制勝的。圈的多少、進退,以及層層相套、相串,忽隱忽現,均能反映出不同的效果。這不是對立統一,陰陽關係盡現其中么?
問:師父,那麼拳的套路您是怎麼看的?
答:練套路過去叫盤架子。其實從起式到合太極也是一個圈。如同音樂的韻律,從悠揚到緊張,從激昂到迸發,再逐漸回復悠揚而結束。重複的音階是韻律的需要,同樣在拳中重複的動作是走勁換勁的需要。
問:師父,您對拳種是如何看的?
答:其實,任何正統拳種都是好的,都可以讓你登上階及神明的「天梯」,傳統太極拳只不過想用較短的時間與較省的體力來登上階及神明。
問:太極拳內既有八卦的走圈與形意的走直,又有外家的剛勁與內家的柔化,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
答:錯了,那些東西若未練透練悟,再多再完備也是白費,倒還是千招會不如一招熟。本來,拳本無法,關鍵是要由招熟到著
熟,再由著熟而悟懂勁,由懂勁才能階及神明,最終達到無招無式,應變自如,徹底悟透太極真義,才算修成正果。但這還不是終點。進而再修應變的速度,由分、秒、毫秒、微秒,高者永無止境。
問:太極拳為什麼一定要強調以「聽」為先?
答:這正是太極拳的生命所在,應變全靠「聽、化、拿、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最早還不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嗎?破譯密碼、收集情報、計算彈道軌跡、預測動向不就相當於「聽」嗎?近代武器那麼先進,導彈的發射與反導彈防禦,不就正是建立在「聽」的靈敏度上的嗎?落後的必然要挨打。只有運用好「聽」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這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嗎?
問:說到計算機,您比我精通,裡面的二進位同太極的動分靜合,有同構關係。那麼,在計算機盛行的今天,您認為太極拳的命運如何。
答:計算機若與人比,人是「中土」,計算機只不過是工具。計算機若沒有人操作或輸入,還不是廢物一個。所以,人的價值遠比計算機重要。只要人類存在,人類的文化總會不斷向前發展。正是太極圈的陰陽妙趣編製了人類文化的密碼,計算機不就是由「是」、「否」的個體,不斷地變換是否的原理生成的嗎。個體的數量多少,以及變換、反應速度的不同,則運算速度和精度也就不同。是其一;計算機解放了人類許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煩瑣勞動,使人類有更合理的時間鍛煉身體,感悟世界。是其二;科學越向前發展,人類的生命價值將越高。練太極拳能使人外強內壯,體內各部功能系統協調平衡,有利於延年益壽。尤其在進入太空時代,太極拳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健身、體悟與思想的操練,她保障了人類文化的延伸,健康向前發展。是其三。
問:那麼,您認為太極拳應如何發展呢?
答:太極拳確實是件難得的國寶,此寶唯我中華獨有,她除了武術中的攻防技巧外,更蘊藏著兵法上的戰略戰術,還隱寓有天體哲理、物理科學、醫道、生理、心理、倫常等方面的真義,確是拳學發展中難得的拳種之一。可惜時代不同了,了解的人也不多,致使缺邊破角的土罐子蒙上一層又一層的塵垢,誰還識得廬山真面目。話又得說回來,多數人認為,現在除了養生,確也無大用處。所以你問我太極拳應如何發展,我說你問錯了對象。再說我也確實不知道,反正國寶會有該管的人管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太極思想在其它學科中也會體現的。
問:師父說得客氣了。我想再問一個問題,歷史上太極拳分過派嗎?
答:我沒經過考證,不能肯定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是同一個拳種,又沒有經過什麼重大的創新或變革,其實沒有另創門派的必要。因這容易引起整體分裂不和,就如同一師承的師兄弟之間尚且常有分歧不和之聞,更何況分門立派,此實不利於拳種之技藝理論縱深提高發展。至於學練同一拳種的學生,練到後來,每個人的拳式外形動作都會有所偏離,甚至大相徑庭,外人為區別起見,稱某人為某式,無奈之下,亦無不可。但修練道深之高人,藝達全身透空,淡薄名利,還講求什麼創派立戶。張三峰集大成為太極拳,未聞曾創什麼派。外人因其拳法與少林迥異,且因兩者傳教對象不同,故分別稱之為內家和外家。後王宗岳分傳南北兩支,直至清末亦未分派之說。至於外人哄傳,那就管不到了。創派立戶之盛行,約在三、四十年代後興起。多數屬於外人哄抬而生。你師爺在三、四十年代時也有人哄抬叫田派,你師爺聽了就義正言辭地申辯說,我的拳藝全部得自楊家的恩賜,學到今天還只是一點皮毛,哪及得上楊老先生一根指頭。老先生這麼好的功夫都沒說過派。就算功夫再好也是楊家的,萬萬不可創派立戶。以上只能說是我個人管見所及,不知你以為如何。
回答:師父說得太謙虛了,我看您身上倒有點高人的影子。謝謝您的指點。願您康樂長壽。
結束語:
編定完四篇「問答」,長長的一段時間陷入了沉思。太極拳的發展在一個世紀內好象也要經過一個「聽、化、拿、發」的過程。目前正迎來了大好時光。當然歷史也不排除偶然性。
作為學拳人,我算有幸者之一。能了解到勁的柔綿與剛烈,對心靈的顫動非言語能描述。我努力想造成一個環境,讓更多的人能認識國寶,並儘可能地多保存下來,共同研究、提高,發揚光大。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起來的能量卻是不可估量的。我自知人微言輕,真要丟失了國寶,實有愧於民族,為此常問心難安。這就是我想把過去的「問答」記錄下來的初衷。
推薦閱讀:
※情感問答(8)
※[轉載]修真問答 2011 (121則)
※問答集文章
※問答:如何慢跑才能不讓小腿變粗?
※你有哪些被朋友背叛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