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能夠講經的要講經,講經的利益很殊勝,教學相長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0-22 06:49:53關鍵字:講經,教學相長,早晚課,三皈依,老化,境隨心轉,物質,念頭,印光大師文鈔,文鈔
【 點擊數:183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481集 2013年10月18日講於香港

念佛業障消不掉的原因是用妄心念佛,不是真心

  「蓋謂往生法門之義理,舉體是金剛智慧,故云利(堅利)也。同時又是大慈悲之流現,普施眾生真實究竟之利。故云利(利益)也。是故無量無數無等無邊世界諸佛,『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哪些功德?我們在前面讀過,至誠恭敬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我們今天念佛,業障為什麼消不掉?我們用妄心念佛,不是真心。不是真誠心,沒有恭敬心,所以得不到這麼大的利益。由此可知,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心,用「真心」不吃虧,用「妄心」,虧吃大了,妄心是分別、是執著;真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大乘教理,世尊不斷的在提醒我們、提示我們,一切經論當中,我們統統看得到這些句子。在這個經裡頭,「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特彆強調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真心。

  起心動念就迷了。迷從哪裡來的?大乘教裡頭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你起個念頭,念頭就是不覺。覺呢?覺沒有念頭。覺心不動,妄心是動的。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妄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不動。於是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佛法那麼樣重視禪定?原來禪定是真心,它不動。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路,他修行的目的一個——得定。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門路修定,全是修定,如果不是修定就不是佛法。那我們凈土念佛法門,是用持名念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叫念佛三昧。用念佛這個方法修成三昧,「三昧」是印度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禪定。「定」等級太多了,一個階層一個階層不一樣,修道圓滿,明心見性這叫圓滿。

  ……

心要清凈沒有染污、沒有分別,就不容易老化

  「識變」的這個範圍,「阿賴耶」有辦法證實,它緣得到,「心現」緣不到。也就是說,科學家有能力發現阿賴耶所變的不能「見性」,見性要靠定功、要靠放下,科學家沒有放下,所以他雖然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他得不到受用。這些受用經典上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顯,就是六種神通,這個科學做不到。

  佛所說的「真實之利」是本能,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是你迷失了自性。「迷」了,起作用是煩惱;「悟」了,起作用是智慧。「迷」、「悟」是佛法裡頭有的,科學家能發現,現在幾乎把阿賴耶的三細相捕捉到了,三細相裡面,第一個,業相;第二個,轉相;第三個,境界相。

  境界相是完全明白了,物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解決了。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物質」存在是我們的一種幻覺。物質從哪裡來的?從念頭裡產生的。所以,他把物質現象分析到最後,物質不見了,看到什麼東西?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從念頭波動現象裡面產生的「物質」,所以證明佛經上所說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一句話,我們看了科學報告,對它有了概念了,知道一個大概了,詳細的我們不知道,概略的知道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如果真正得其受用,親證得受用,不親證也能得受用。真正相信,一絲毫不懷疑,我端正心念,我們的身體產生變化,產生什麼變化?沒有辦法叫它不老,可是有方法讓它老化緩和,不那麼樣的快。身體確確實實,這是中國中醫裡頭所說的,人的壽命,正常壽命,可以活到兩百歲,這身體,你能好好的保養它,兩百歲還很活潑、還沒有老化,什麼道理?就是「清凈」、「平等」、「覺」。你的心要清凈,沒有染污,沒有分別,就不容易老化,年老跟年輕一樣,看不出老化。

  如何使老化加速度?那就是憂愁,憂慮。憂能使人老。你心嚴重的染污,妄想、分別、執著多,就很容易老化,五六十歲看起來像七八十歲,這種人有,你只有稍微細心一下,都在眼前。這是理論真正明白了,管用,小的管用是調身,身心健康;大一點的作用,「境隨心轉」,外面的環境,居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災難,風調雨順,真是這樣的,「日月清明」,風災、水災、旱災這些災難地震,統統不會在這個地區發生。這不是假的,科學家逐漸逐漸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是真的,我們應該學習。

  阿彌陀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一切眾生無上菩提,這功德太大了!感動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諸佛如來,他們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意思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離苦得樂,證無上菩提。但是在善巧方便這一方面,阿彌陀佛做得非常圓滿,這是他們沒想到,阿彌陀佛想到了,做到了,沒有一尊佛不歡喜,「佛佛道同」,他需不需要造?不需要了,有阿彌陀佛就夠了。佛佛道同,阿彌陀佛跟釋迦如來是一不是二,剛才說過了,同一常寂光,所以不需要第二個。

能夠講經的要講經,講經的利益很殊勝,教學相長

  度不了的眾生、很難度的眾生,把他介紹到極樂世界去就行了,我們就是屬於很難度的眾生,業障太重,煩惱習氣太深。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聽懂了、搞明白了,但是做不到。那怎麼辦?世尊就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條件很簡單,就三樁事情,第一個,真信。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願生。我想去,我真想去,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去做阿彌陀佛的學生。第三樁條件,就是你肯念。用真誠心,用恭敬心,至誠恭敬念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了。你看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你真正這樣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修萬人去。

  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們細心觀察,不是「法」有問題,不是理論有問題,不是事相上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問題自己的信心有問題;自己的願心有問題;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七情五欲放不下,這障礙你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要全盤放下,決定要斷惡修善。「惡」障礙往生,決定要斷;「善」也障礙往生。那善怎麼辦?善不執著,不放在心上。也就是我修善因,不求果報,這就沒有障礙了;我修的善,我要求善果,那就沒辦法了,往生不了。善的果報在人天,人天福報是善業成就的,三途地獄是惡業成就的。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都不可以放在心上,心要清凈、心要平等,心就覺悟了,這樣的人個個往生。

  人一定要有智慧,智慧要正智,不能邪智慧。正智慧從哪裡來?從經教來。所以要讀經。能夠講經的要講經,講經的利益很殊勝,教學相長;講經容易開悟,講經的同學都有這個經驗。每講一遍都有悟處,不相同;講一百遍,遍遍都不一樣,遍遍都有悟處,愈講愈清楚,愈講自己愈明白。講經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堅定信心、願心,讓我們自己感到往生有把握。

  ……

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完全在自己的心態

  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真誠心、恭敬心、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我們才能得受用。我們如果對他有懷疑,我們的受用馬上就變質了,為什麼?懷疑是妄心,妄心得不到真實法。我們用真心。真心聽世間人說法,有時候也會大徹大悟,也會明心見性,什麼原因?我用真心聽的。這個在歷史上很多證明,《五燈會元》裡頭有不少這個例子,真心,妙!

  「故今我儕(chái,同輩)讀經亦未異於蒞會聞法也。」

  我們用真誠心,真誠信心,恭敬心來學佛,面對著經典,跟世尊當年說法沒有兩樣。說法的人對我們當然也有關係,關係是次等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自己,真誠、清凈、恭敬、堅定信心,我們聽人說法,跟聽佛說法沒有兩樣。這幾句話的提示非常重要。

「品末釋尊復贊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

  這一品經文最主要的意義,是幫助我們末法眾生,也能像正法世尊親自說法那個法會一樣,決定沒有差別。差別在人,不在法。所以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完全在自己的心態,與其他沒關係,這就是這中國人的老祖宗,教後輩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怨天尤人,為什麼?與別人不相干,與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關係。

……

  早晚課、學習經教之前念三皈依,念念不忘修的、學的、行的是什麼

  「聽受經法。宣佈道化。」

  「聽」是聽經。「受」字很重要,我們今天犯的毛病,只有聽經,沒有「受」,聽完就完了,就沒事了。這些人聽完了,「受」是受持,沒有真正把它受過來、接受過來,接受說做不到。聽是聽了,聽完之後與我生活不相干,與我們「身口意」三業不起作用,這個聽是白聽了,阿賴耶裡面落些經法的種子,不起作用。那麼要起作用,真聽明白了、聽懂了,完全接受了,接受之後改變我們自己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真管用!

  「聽受經法。宣佈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念老引用日本祖師註解裡頭說:

  「《會疏》釋曰:『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

  這說得好,聽了之後我真做到,不是白聽了。不但自己做到,自己還在宣傳、還在流布。怎麼宣傳?做出榜樣來給人看,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三皈」,他做出來了,「皈依佛」怎麼做?「覺而不迷」是皈依佛;「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凈而不染」是皈依僧。他能夠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凈」,這是把「三皈」做到了。「三皈」是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早、晚課要念三皈依;我們學習經教之前,也要念三皈依,念念不忘我們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行的是什麼。三皈依是成佛之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它相應,是這個意思,怎麼落實?「十善、五戒」。出家的,「沙彌律儀」,至少了,比丘戒,菩薩戒不容易做到,「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落實;學大乘的落實「六和敬」、落實「戒定慧」三學、落實「菩薩六波羅蜜」,最高的,落實普賢菩薩的「十願」,真干!一切經教所講的點點滴滴的細節,無微不至。綱領只有這幾條,完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菩薩!叫行菩薩道,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落實,所以佛土功德莊嚴。「功」是功夫,「德」是受用。

與徐福賢女士書

  余寄食普陀二十餘年,在家二眾,概無交涉。茲因至愚老友,駐錫慈岩,時常晤語。近來福嚴師至,不浹旬日,每過予舍,言及貞操,輒興悲感。因慰之曰,彼雖貞烈可風,無奈不知修途。吾當略陳綱要,令隨分隨力,篤修凈業耳。嚴師即隨禮懇,因為言曰。佛法者,一切眾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皆當遵行。在家出家,俱能受持。而況女身多障,諸凡不能自由。離鄉別井,易招外侮譏毀。為爾慮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決志求生極樂世界。斷斷不可遠離家鄉,出家為尼。至於研窮經教,參訪明師,乃決烈男子分內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當篤修凈業,專持佛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自然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往生上品。縱未能親證三昧,亦得以高預海會,長侍彌陀。由是親證無生,複本心性。無邊教海,皆悉了知。如寶鏡當台,萬象俱現。然後承佛慈力,及己願輪,不違安養,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俾一切有情,同登蓮邦,悉證無生,庶不負一番決烈修持之心。可謂火里蓮花,女中丈夫矣。凡修凈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熾盛(五陰熾盛者,謂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雖多逾恆沙,此八攝無不盡。諸苦既經身歷,不煩備釋)。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花化生,長生不死。體稟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復觀音勢至,清凈海會,各舒凈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能如是信,可謂真信。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凈土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凈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凈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凈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凈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凈土,修余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以故修凈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醍醐之中,便能殺人。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凈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今之在家讀佛經者,皆犯此病。故於有緣者前,每諄諄言之。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凈土十要,乃蕅益大師以金剛眼,於闡揚凈土諸書中,選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至於後之九種,莫不理圓詞妙,深契時機。雖未必一一全能瞭然,然一經翻閱,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質而成仙體矣(此是譬喻法門之妙,不可錯會謂令成仙)。凈土聖賢錄,歷載彌陀因中行願,果上功德。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菩薩,自行化他之事。次及遠公,智者,暨清初諸大祖師善知識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婦女惡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復採其言論之切要者,並錄傳中,俾閱者取法有地,致疑無由。以古為師,力修凈業。較參叩知識,更加真切矣。龍舒凈土文,斷疑起信,修持法門,分門別類,縷析條陳。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從此以入手。此上三種,及無量壽經疏,觀經四帖疏,共五種,前已為福嚴師說,令請而郵寄,不知已請得否。若無,當寄迴音,即為郵寄。有此諸書,凈土眾義,可以備知。縱不遍閱群經,有何所欠。倘不知凈土法門,縱令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經幾何大劫,方能滿其所願。阿伽陀葯(梵語阿伽陀,此雲普治,普治一切諸病也)。萬病總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專心致志,更為可痛惜也已矣。女人出門,大有妨礙,況用度艱難,更為不便。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為僧,必須入堂習儀,方知叢林規矩,為僧儀則,則遊方行腳,了無妨阻。否則十方叢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資豐厚,身能自主,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於身家窮困,何必如此。但於佛前懇切至誠,懺悔罪業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對佛唱言,我弟子福賢,誓受五戒,為滿分優婆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滿分者,五戒全持也)。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淫慾(若有夫女,則曰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如是三語,即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並無優劣。切勿謂自誓受戒者,為不如法。此系梵網經中如來聖訓。普陀秋不傳戒。傳戒在於正月上旬開堂,至二月十九圓滿。然祈安住修持凈業,不可賓士跋涉。倘或執著不改,便為不識好惡。妨自己之清修,負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業,斷不至障汝法緣。汝但諦思,自知取捨。至於不能出家,即欲捨命,此念雖烈,此心實痴。今之尼僧,誰堪為師。住持庵廟,強暴實多。汝既是女,上士則難為禦侮,為避嫌故。下愚則竭力夤緣,欲造業故。汝只知出家為尼之解脫,不知出家為尼之障礙。故不辭煩瑣,剴切言之。汝將謂捨命便解脫乎。不知識隨業牽,又復受生。驢女馬女,亦未可知。欲復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縱令復得人女,或得為男,或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於佛法中,又復遇此即生了脫之凈土法門也。縱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報盡即生西方之為愈也。汝從生已來,有如此為汝籌畫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為忘恩負義,則將來之苦,當更甚於今日無量無邊倍矣。把手牽他行不得,直須自肯始相應。可聽與否,祈自裁度。並祈以此告福蓮貞女知之。(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稟(bǐng):承受。

  ②紆曲(yū qǔ):迂迴曲折。紆,彎曲;繞彎。

  ③醍醐(tíhú):從酥酪中提制出的上等乳製品。《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

  ④濯(zhuó):

  ⑤夤緣(yínyuán):攀緣。本指攀附上升,後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夤,攀附上升。

  ⑥裁度(cái duó):判斷;確定。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學文言文,用《文鈔》是個很好的選擇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四
凈空法師:如何逢凶化吉,改造命運--學佛網
《太上感應篇》講解九(凈空法師主講)

TAG:利益 | 凈空法師 | 教學 | 法師 | 凈空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