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規律才能管好血糖

生活規律才能管好血糖(名家話血糖(1))

定量吃飯 定時睡覺 定點運動 定期複查

糖尿病已成為困擾全球的健康危機。邀請國內外權威的內分泌專家,為大家講解糖尿病相關的防治知識。

血糖非常敏感,在生活中,飲食、運動、睡眠,甚至情緒的變化都會引起它的波動。因此,規律的生活對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非常重要。在臨床上,這樣的病例數不勝數。

兩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動大來調整治療方法。第一位生活規律,通過2周就把血糖控制穩定。他每天測血糖扎手指3次,一共42次。另一位糖友生活不規律,用了2個月才調整好,一共扎手指180次,僅是手指就多受苦138次。這還沒計算因血糖波動對身體的傷害。糖友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作息、飲食、運動,以及用藥上都需要規律。

定量吃飯。每次進食都會引起血糖波動。健康者餐後2小時血糖不超過7.8毫摩爾/升,而糖尿病患者超過11.1毫摩爾/升,甚至達到翻番,這是引發糖尿病併發症的主要原因。從飲食的種類、數量、間隔時間上養成一定的規律,能避免餐後血糖過高。

定點睡覺。從凌晨4時到上午9時,是人體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時段。如果早晨沒按時起床,一天的血糖規律就會被打亂。因此,晚上最好在10點之前上床,第二天早晨6點至8點之間起床,保證8小時左右的睡眠。

定時運動。空腹運動會使血糖驟然下降,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因此,最好養成飯後1小時運動的習慣。

定期複查。只有上述生活習慣都規律了,再加上規律用藥,才能使血糖平穩,趨於正常狀態。既便如此,一部分糖友還是可能出現眼底、外周神經、腎臟、心血管等處的早期併發症,因此一定要定期去醫院複查。及時發現,儘早採取相應的治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內分泌科教授 鍾惠菊)

糖友牢記9個檢查時間(活血糖名家2)

糖尿病控制住就是勝利。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糖友需要定期做以下9項檢查,以隨時了解病情,合理安排治療。

血糖:控制好了半月查1次

監測血糖的次數,要根據血糖控制的好壞而定。控制得比較理想的糖友1—2周複查一次,包括空腹血糖及三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的數值是,空腹血糖為4.1—6.1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為5.0—7.8毫摩爾/升。

需要提醒的是,若正在接受胰島素治療或血糖不穩定的患者,應增加監測次數。

糖化血紅蛋白:3個月查1次

糖化血紅蛋白主要是反映糖友最近兩三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一般認為,一次血糖高,但糖化血紅蛋白正常,表明平時血糖控制得不錯;一次血糖正常,而糖化紅蛋白升高,表明此次測量前較注意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得不好;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都高,表明一段時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為4%—6%。

血脂系列:1—3月查1次

血脂系列檢查包括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尿病血脂異常患者在治療期間應1—3月複查一次。若血脂降為正常後,可3個月至半年查一次。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血脂異常的類型和程度來選擇或調整用藥。

尿微量白蛋白:3個月查1次

對於腎臟受損的糖尿病患者,加強血糖控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尿檢正常,3個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如曾有過間歇性尿微量白蛋白,經治療後消失,可半年查一次。如果是第一次發現尿微量蛋白,應複查。也就是說,不要因為一次尿檢結果就下腎病的診斷。一般認為,3—6個月內有兩次尿微量蛋白異常,且排除其它原因後,才能診斷糖尿病腎病。

尿常規:1—3個月查1次

查尿常規可以幫助患者了解是否有尿路感染和糖尿病酮症。尿常規檢查對於女性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因為一部分女性患者可出現無癥狀的尿路感染。如果尿蛋白及尿常規檢查有問題,應進一步檢查血肌酐和尿素氮以及腎臟B超。若血肌酐和尿素氮明顯升高,說明腎臟排除血液中的廢物或有毒物質的能力下降了。另外,有尿頻、尿急、尿痛的患者,應該隨時去醫院檢查尿常規。

血壓:天天查

高血壓對於糖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高血壓可促進和加重糖尿病併發症,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等。合併高血壓的糖友理想的血壓控制值是小於130/80毫米汞柱。糖友應該堅持天天測,可測定不同時間段的血壓,以摸清血壓波動規律。血壓高且不穩定的人還要做動態血壓監測。

心電圖:1—3個月1查

心臟受損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併發症,而且常有無癥狀的情況。因此,定期檢查心電圖尤為重要,一般1—3個月查1次為宜,若病情穩定,宜半年1查。有過心肌梗死,最近頻發心前區不適、疼痛或心律不齊,有時會停跳的病人,都需要隨時檢查心電圖,有的遵醫囑甚至要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或加做心臟彩超。

體重:肥胖者天天查

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80%屬於超重或肥胖,減重有助於控制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正常的體重指數是,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18歲以上的成年人,在BMI在24—27.9之間屬於超重,大於28為肥胖。

早、晚餐前、餐後的體重會有些差別,因此應在相對固定的狀態下測定,如在晨起空腹且排便後測定比較準確。需要提醒的是,肥胖者,應該天天測量體重。不知不覺中體重減輕很有可能意味著血糖在升高。

腳:每天查

糖尿病患者中一半以上有神經病變,而且最終會在壓力高的區域出現局部缺血潰爛。糖尿病患者每天洗完腳後要養成檢查足部的習慣,主要看看足背動脈的搏動、是有否畸形、皮膚有否破潰或老繭等。但凡有足部畸形、腳上長老繭、水皰、潰瘍等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找專科醫生來治療。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 邢小燕)

木糖醇一樣別多吃(名家話血糖③)

可能升高血脂 還會引起腹瀉

專家小傳

李全民,博士、主任醫師,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得了糖尿病,不少人「談糖色變」,卻又忍不住想吃,木糖醇成了替代品。正因如此,市場上含木糖醇的食品越來越多,從餅乾、酸奶、口香糖,連飯店的菜肴也可以選擇「木糖醇型」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木糖醇既有甜味,熱量還很低,多吃些沒關係,甚至出現了「木糖醇能治糖尿病」的說法。

首先我要強調,上述觀點和說法都沒有科學依據。木糖醇和葡萄糖都是碳水化合物,它確實有熱量低的優點,但並非對胰島素沒有影響。木糖醇在代謝初始,可能不需要胰島素參加,但在代謝後期,就會需要胰島素。而且,木糖醇本身還有兩個缺點:一是木糖醇攝入過多會升高甘油三酯,促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冠心病的高發人群,因此不宜多吃;二是木糖醇進入消化道,不被胃酶分解就直接進入腸道,吃多了會刺激胃腸,可能引起腹部不適、脹氣、腸鳴。由於木糖醇在腸道內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腸壁積累,易造成滲透性腹瀉。

更為重要的是,糖友切不可因為「木糖醇無糖」而不限制飲食總量。比如,添加木糖醇的「無糖」糕點,即便沒有蔗糖,也是高熱量食物,吃得多了對餐後血糖影響很大。

因此,糖友在控制飲食總量的基礎上,可以適量地吃點木糖醇食品,可減少熱量的攝入,但是絕不可管中窺豹,以為木糖醇熱量低而多吃了木糖醇食品。以中國人的體質而言,一天攝入木糖醇總量應不超過50克。(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

防糖尿病要多動(話血糖名家4)

每周堅持兩個半小時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

很多人問,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糖尿病?有特定人群嗎?有。像特別胖的人,尤其是腰特別粗的人,就是有危險因素的人群。而最好的預防糖尿病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飲食和運動是其中的關鍵。

飲食加運動,控制總熱量,減體重,生活方式改變的效果看什麼?看體重,本來胖的人,或者超重的人,通過生活方式改變,能使體重下降。

成人、年紀更大的人,雖然有人會運動不方便,但要堅持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可以使得糖尿病發病風險減少一半。兒童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和成人有區別。兒童的熱量要稍微高一點,而且蛋白質的量要高一點,這樣保證他有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供應,以幫助他長身高。

對於運動,美國有非常標準的糖尿病預防研究,研究產生了一個非常標準的方案。每個星期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這150分鐘最好分在三天以上時間完成。中等強度的運動,指的就是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結束後心率能達到100次以上的運動。而且達到這個心率後,你還要堅持20分鐘有強度的運動,才有效。▲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郭曉蕙教授)

五管齊下才能控好血糖(名家話血糖)

5個手指5種方法 握緊拳頭力量最大

專家小傳

鄒大進,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臨床工作20多年,總是有患者問我同一個問題,「治療糖尿病控制好血糖不就行了,血壓、血脂有點問題關係大嗎?」

的確,控制血糖是治療糖尿病的核心,但絕不是全部。它的地位就像一隻手的大拇指,堅韌有力、活動靈活,但要想握起拳頭一起對付糖尿病這個「敵人」,少不了其他四根手指。

降壓像食指。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以上,一旦血壓增高,對腎臟、眼底等組織器官的損傷是1+1大於2的後果。而從心血管病的角度看,糖尿病已被列為冠心病的等危症,也就是說,糖尿病和高血壓對心腦血管的危害是同一級別的。

調脂像中指。除了降血糖,胰島素還是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主要調控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生物調節作用發生障礙時,常伴有脂質代謝紊亂,誘發「高血脂」。由於過半患者都會合併高血脂,因此糖尿病又被稱為糖脂病。因此,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須嚴密監測血脂水平。

減肥像無名指。看看肥胖這個富貴病給我帶來了什麼,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它們加在一起叫代謝綜合征。因此,控制體重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從短期看,體重下來了,血糖、血壓和血脂都會下降。從長期看,胰島細胞能得到保護,中風和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會降低。

調節胰島素敏感性是「小拇指」。1型糖尿病患者喪失了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無法降血糖,與之不同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數量並不少,但其敏感性變差,形成了胰島素「相對不足」狀況。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調節胰島素敏感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內分泌科鄒大進教授)

「三五防糖法」人人都要懂(名家話血糖6)

五個要點減少一半發病、五套馬車指導科學治療、五項達標消除死亡風險

對於糖尿病的防治,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教授提出了「三五防糖法」,即五個要點、五套馬車、五項達標。

向紅丁教授指出,糖尿病不可不防,不可不治;糖尿病併發症不可不防,不可不治。「三五防糖法就是做到五個要點,預防糖尿病;駕好五駕馬車治療糖尿病,預防併發症;實現五項達標,控制好糖尿病及其併發症,避免殘廢或早亡。」

想要預防糖尿病,我們應該做到「多懂點兒,少吃點兒,勤動點兒,放鬆點兒,藥用點兒」這「五個要點」。多懂點兒就是要多看看有關糖尿病的書籍、報刊、電視,多聽聽有關糖尿病的講座和廣播,增加自己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少吃點兒就是減少每天的熱量攝取,特別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避免吸煙喝酒;勤動點兒就是增加自己的體力活動時間和運動量,保持體形的健美,預防肥胖;放鬆點兒就是力求做到開朗、豁達、樂觀、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緊張勞累;藥用點兒就是如果有肥胖的趨勢,或者血糖、血壓、血脂不正常,可以找醫生適當地用點藥物。一個人能夠長期做到這「五個要點」,糖尿病的發病率至少能減少50%。

「五套馬車」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原則,包括糖尿病的教育與心理治療,其主要目的是讓糖尿病病人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對待和處理糖尿病;飲食治療,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用餐,給糖尿病的其他治療手段奠定基礎;運動治療,讓病人長期堅持適量的體育鍛煉,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身體的健美;藥物治療,在單純飲食及運動治療不能使血糖維持基本正常水平時,適當選用口服降糖葯或胰島素,並根據臨床需要,服用降壓、調血脂、降血黏及其他藥物,使病人維持全面正常的狀態;糖尿病的病情監測,定期檢查血、尿等各項指標,定期做心電圖以及眼底檢查,以期仔細了解病情,指導治療。

在與糖尿病的鬥爭上,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做好5件事:控制好病人的體重、血糖、血壓、血脂和血黏稠度,即「五項達標」;中期目標是不得慢性併發症;最終目標是讓糖尿病病人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達到和正常人一樣的壽命。首先,是體重達標。超重或肥胖不只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是代謝綜合征的基礎。其次,是血糖、血壓、血脂和血黏度達標。大量證據表明,這4項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關係密切。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血壓沒降到正常;血脂方面,該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高,而該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低;血液黏稠度高,那麼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就沒法兒預防,殘廢和早亡的威脅就切實地存在。(陳虞)

管好體重就能控好血糖(名家話血糖)7

肥胖增加糖尿病及併發症幾率,堅持運動、合理膳食能遠離

專家小傳

錢榮立, 北京大學醫院糖尿病中心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要創始人、名譽主任委員。

早在1927年,美國糖尿病專家簡瑟琳就說過:糖尿病因肥胖而產生,糖尿病病人會因肥胖而死亡。「肥胖」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降糖藥物的療效。只有減肥、加強鍛煉、合理飲食,才可以讓人在糖尿病的深淵前「懸崖勒馬」。

現如今,肥胖者已從少數人群變成了泱泱大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成年人肥胖人數已逾1億人。北京大學醫院糖尿病中心名譽主任、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名譽院長錢榮立教授指出,這些體重超重者,十分容易成為糖尿病的後備軍。臨床研究發現,85%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著超重或肥胖。國際糖尿病聯盟發表的數據顯示,肥胖會使2型糖尿病患者縮短8年以上的壽命,加速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心血管病變的病變的演化進程,後者正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因。

不過,肥胖的2型糖友,只要體重降低10%,就可以使所有原因導致的死亡率下降20%、糖尿病相關的死亡率下降30%、相關的腫瘤死亡率下降40%、空腹血糖下降50%。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減重後,可以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降糖藥物的療效,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並能有效地改善血脂、血壓,所以伴有肥胖的糖尿病人尤其應該接受正規的減重治療。

很多人平時懶得動,讓他們多活動一點都是很困難的。但是,他們應該了解到,所謂正規減重治療,就是要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方式,偷不得半點懶。你不一定需要跑步,但可以從很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可以多走幾步路,爬爬樓梯等。

此外,近年科學界發現減肥手術能用於治療糖尿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英國全國腸胃外科醫師學會近日就發布消息表示,應大力推廣這類手術,並認為像胃轉流這類的減重手術,是2型糖尿病的治療措施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對於胃轉流手術有非常嚴格的適應症,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特別是糖友對其做選擇時,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做諮詢。 (陳 虞)

降血糖不是越低越好(名家話血糖)8

老年人更要注意,否則增加心腦血管病風險

就糖尿病這個疾病本身而言,血糖控制得越好,意味著預防併發症的效果越佳。例如,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英國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

然而,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相關指標卻不是越低越好。據美國"健康日"網站4月18日報道,芝加哥大學醫學副教授阿爾伯特·黃博士帶領其團隊歷時4年,追蹤調查了7萬餘名6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後發現,那些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低值區的人死亡風險反而會升高。

這項研究的結論和我們在臨床上的觀察結果是一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較低時,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同時由於他們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變差,合併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從而面臨更大的死亡風險。值得提醒的是,約一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間出現低血糖,很容易被忽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即便是偶爾出現出汗、面色蒼白、心悸、感覺飢餓難耐等低血糖癥狀,可能也需要做連續動態血糖監測,來"偵察"一下是否被低血糖困擾。

就血糖相關指標來說,前不久,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推出了201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其中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修訂了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指標,從6.5%上調到7%。對於這個指標,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必過分較真,非降到7%不可。另外,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的指標也可以適當地放寬些,一般來說,前者不超過8.1毫摩爾/升,後者控制在11.1毫摩爾/升以下即可。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姬秋和教授)

推薦閱讀:

規律、平衡、適度
你穿對了嗎?女人必知的7種時裝搭配規律
奇門遁甲九宮八卦二十四節氣用局規律_南炎子真易研究
八字自然法則之變通規律的運用
斷大運高級技巧——社會規律

TAG:生活 | 規律 | 生活規律 | 才能 | 血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