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特色與優勢

中國是認識糖尿病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主要表現、病因病機、預後轉歸等進行了系統論述。隋唐時期甄立言的《古今錄驗方》更明確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飲,尿有甜味,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台秘要方》則認為消渴病患者脾虛或腎虛,導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後,歷代醫家對糖尿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又不斷深化,可以說在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包括食療、運動、針灸、推拿等非藥物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建國以來,特別是國家把糖尿病列為「九五」、「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以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臨床科研工作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診療技術。初步顯示出了我國醫學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一、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特色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重要原則。中醫藥在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方面,也同樣要遵守這些原則。這就形成了中醫藥重視整體調節、重視綜合治療和重視個體化治療的特色。  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生與脾胃肝腎等多個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內經》強調胃熱;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出厥陰消渴,並論及腎虛,金元張潔古更以脾虛立論;明清醫家則多從肺胃腎論「三消」。所以,治療方面中醫認為必須重視整體調節,除針對內熱傷陰耗氣基本病機,應給予清熱養陰益氣治療,或在此基礎上益氣、溫陽、行氣、活血、化痰外,還需要考慮臟腑功能失調的具體情況,重視補腎固精、健脾補氣、舒肝理氣、養陰柔肝、平肝潛陽等治法,旨在通過全身性調理,達到治療糖尿病,預防併發症的目的。我們曾歸納糖尿病治療十法:養陰生津、益氣養陰、滋陰助陽、清泄結熱、清解鬱熱、清化濕熱、平肝潛陽、行氣解郁、化痰除濕、活血化瘀等,臨床上經常數法同用,也是體現了一種整體調治的思路。  中醫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特別重視綜合治療,強調中醫內治與外治相結合,藥物治療與食療、運動療法、針灸、推拿、氣功等非藥物療法相結合。臨床和藥理實驗研究發現:人蔘、玄參、葛根、桑白皮、蠶絲、生地、栝樓、天花粉、枸杞子、地骨皮、麥冬、天冬、玉竹、黃精、黃連、黃柏、蒼朮、白朮、山藥、山茱萸、何首烏、玉米須、茯苓、澤瀉、黃芪、知母、木瓜、烏梅、苦瓜、夏枯草、鬼箭羽等,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而中藥食療、八段錦、太極拳、氣功鍛煉等,同樣是很有特色的傳統療法。針灸、推拿等,有扶正祛邪、疏通氣血和調節內分泌、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對糖尿病血管神經併發症有一定治療作用。中藥外治包括葯浴、中藥外敷、箍圍等,可改善糖尿病足臨床癥狀,促進頑固性皮膚潰瘍癒合。  個體化治療是中醫治病的又一特色。中醫認為人群體質不同,病因複雜,患病後臨床證候表現必然千差萬別,治則治法和選方用藥當然也應有所區別。中醫稱之為「辨證論治」,體現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個體化治療思想。具體辨證方法,宋代以前強調辨方證;金元明清醫家多強調三消辨證,口渴多飲為上消,治當潤肺生津,多食易飢為中消,治當清胃益陰,多尿尿甜為下消,治當滋陰補腎。建國以後,祝湛予教授等提出了分型辨證的思路,主張陰虛火旺證,治以滋陰清熱;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陰陽兩虛證,治以滋陰助陽;血脈瘀阻,治以活血化瘀。呂仁和教授更提出分期分型辨證的思路,主張把糖尿病分為糖尿病前期、臨床期、併發症期三個階段,在分期的基礎上,本著本虛辨證型、標實辨證候的精神,分型辨證,並根據患者本虛標實病情具體情況,或標本同治,標本並重,或治本為主,兼以治標,或治標為主,兼以治本,或先治標,後治本,既要重視患者內熱陰虛的基本病機,又要重視患者具體的證候表現。事實上,確實不可能憑一張處方,一味藥物解決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階段異常複雜的病情變化。  二、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作用特點和實際優勢  中醫藥能生生不息數千年,至今還能夠存在並不斷發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有效。中醫藥能受到廣大糖尿病患者歡迎,也是因為臨床有效。但中醫藥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存在哪些優勢?我們可以概括其為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中醫藥有改善糖尿病臨床癥狀及其併發症的優勢。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十分複雜,有主觀癥狀,也有客觀癥狀,有糖尿病特有的癥狀,也有許多疾病共有的癥狀,但這些癥狀對患者來說同樣都是痛苦,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醫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減輕患者痛苦,而中醫藥確實具有顯著改善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患者癥狀的作用,所以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肢體麻木疼痛,植物神經病變汗出異常,服用中藥益氣活血通絡或配合中藥活血化瘀以及溫通之劑外洗,如植物神經病變汗出異常,採取辨證論治、調和營衛治法,常可取得較好的改善癥狀的作用。這一點早已被中西醫專家所公認。  第二,中醫藥有整體調節、多靶點作用的特點。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與西藥口服降糖葯的作用特點完全不同。既不像磺尿類降糖葯那樣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不像雙胍類降糖葯那樣通過改善胰島素利用降低血糖,也不像拜唐蘋那樣通過抑制小腸糖吸收降低餐後血糖,作用機理明確。而是通過整體調節,通過綜合作用而取得療效。對於一張中藥復方甚至一味中藥來說,往往既有減低胰島素抵抗作用,又有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和類葡萄糖苷酶抑製劑作用,有的還常常兼有調節血脂、抗凝、改善微循環、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近期我們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清熱益氣對葯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作用及其機制研究」課題,應用高脂飲食加小劑量鏈脲佐菌素誘導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模型,對清熱益氣對葯與胰島素增敏劑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進行了對照研究。整體實驗結果顯示:中藥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高遊離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腫瘤壞死因子-α;可以減輕高糖、高脂導致的胰島β細胞損害,提高模型動物胰島β細胞內胰島素含量。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中藥能上調腸系膜脂肪組織PPARγ mRNA和蛋白表達,提示中藥可能通過調節脂肪組織基因表達等多方面作用減輕胰島素抵抗,保護β細胞功能。初步揭示了為中醫減輕胰島素抵抗和保護胰島β細胞的作用機制。臨床上應用清補糖寧、清滋糖寧、清泄糖寧、清解糖寧、清化糖寧、清降糖寧系列方治療糖尿病,確實具有較好的降糖調脂作用,單用或配合強化胰島素治療甚至可以使初發2型糖尿病輕中度患者擺脫終生服藥之苦。  第三,中醫藥還有有效防治併發症的作用。糖尿病心、腦、腎併發症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而這些併發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所以,有不少人對中醫中藥寄於厚望。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連續把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作為研究課題就說明這個問題。研究發現:中醫藥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確實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防止病變進一步發展和惡化,保護殘餘視力,延緩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進展,使部分患者免於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殘之苦。  應該指出的是,中醫藥在目前尚不可能完全解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所有問題,特別是在降糖力度和速度等方面確實存在不能盡如人意之處。尤其是市售中成藥,許多產品其降糖作用並不確切。更有眾多不法企業,在所謂純中藥甚至保健品中摻加西藥成分,嚴重損害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經濟利益,也使中醫藥降糖為之蒙羞。但臨床上也確實常有原西藥治療方案不變,加用中藥而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者。特別是對於糖尿病併發症患者,一方面應用西藥口服降糖葯和胰島素控制血糖,一方面應用重要綜合調理、治療併發症,臨床上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因此,我們還是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確實具有巨大優勢。
推薦閱讀:

中華醫藥國醫奇術面膜中藥治痤瘡
暫停輸注用羥乙基澱粉—CMDh支持PRAC的建議
畢井泉三年葯改:風暴過後何時現彩虹?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第580 中醫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寶庫——從著名蛇醫季德勝蛇葯的開發看中醫藥的偉大前景...
量力(醫藥)健康城概念性規劃案例

TAG:醫藥 | 中醫 | 糖尿病 | 治療 | 特色 | 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