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斯大林模式的癥結與終結
演講人小傳:沈志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和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沈志華自嘲自己的前半生真是倒霉透頂。他成了無業人員,不得不下海,好在從商的運道還不錯,他成了一名富裕的書商。1992年,已是成功商人的沈志華突然結束了自己的生意,開始研究國際史。他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定位在蘇聯史、冷戰史和中蘇關係,並把大量精力放在解密檔案的搜集上。1996年至2002年間,沈志華與社科院合作,個人出資140萬元,專程到俄羅斯和美國搜集俄國解密檔案,並組織翻譯、整理、出版了36卷《蘇聯歷史檔案選編》。
開場白:
我當時聽到蘇聯解體的消息非常震驚。十幾年前我決定不再做生意,回歸學術界,就是想研究這個問題。之所以去買俄國檔案,就是覺得這麼一個大國突然就沒了,而且事先一點痕迹都沒有,連美國中央情報局那幫能人也沒有任何感覺。到底是因為什麼?我感到非常困惑。
戈爾巴喬夫充其量就是最後給蘇聯做手術的那個人,結果它上了手術台就沒下來,但這病並不是他給的。
蘇聯解體是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
經過這麼多年看檔案、看書,我慢慢有了一些體會,下面就我個人的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
有一種說法在中國比較流行,就是戈爾巴喬夫的叛變造成蘇聯共產黨失去了政權,從而導致整個國家解體。我覺得這並不符合邏輯。哪能因為一個人的叛變,就導致整個黨瓦解了?恩格斯曾經說過,如果政黨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某個公民的忠誠上,那麼它就太可憐了。
至於蘇聯解體的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去解構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民族的、宗教的、外交的、文化的等。肯定這個國家出了問題才在一夜之間崩潰的。
這個國家出現那麼多問題,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斯大林模式嗎?我想從蘇聯歷史的發展階段來看斯大林模式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們發現了那麼多的問題,卻沒有能力、沒有機會來改變它。第一,為什麼出這些問題?第二,體制有問題,大家知道不知道。而斯大林模式在將近60多年的變化、發展過程當中,有沒有機遇去被改變?如果有,為什麼沒有抓住?就好像一個人到74歲了,一身重病,一上手術台,完蛋了。戈爾巴喬夫充其量就是給蘇聯最後做手術的那個人,沒做好,結果它上了手術台就沒下來,但這病並不是他給的。
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無疑反映了一個現象和結果。冷戰就是兩大陣營的對立,蘇聯解體,東歐也都不存在了,社會主義陣營也解散了。
但是,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蘇聯的解體,實際上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是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如果這樣子來理解的話,我們就應該從頭把歷史的線索捯一遍。
戰後許多國家在選擇一條落後民族和落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他們認為資本主義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社會主義誕生有其歷史合理性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現實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它具有歷史的合理性,而且這種合理性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還在呈現,即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什麼戰後這麼多國家選擇了社會主義?這跟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社會主義的理論,以及列寧去實踐它是一個道理。大家都在選擇一條落後民族和落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他們認為資本主義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資本主義道路確實帶來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它也有不可解決的矛盾。馬克思認為,到19世紀末的時候,它已經進入了晚年,所以要開闢一條新路,就不能再走資本主義原來的道路。而且原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所有條件,到20世紀初,對其他後進國家都不存在了,比如奴隸貿易、黃金等等。所以,出現了這麼一個新的思想、新的事件。
但問題出在哪兒?我覺得主要有兩個:第一,馬克思當時的判斷有誤,他沒有設想到後來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變化和溶解它內在的矛盾。為什麼呢?當時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生產的社會化矛盾是不可能解決的。但實際上,後來從羅斯福新政,到凱恩斯主義,再到戰後,逐步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馬克思提出的結論就有問題了,不是只有打碎私有制才能解決這個矛盾。
第二,他設想的進入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當中的社會是在歐洲最發達的地區,但是這個機會讓列寧給搶到了,是在俄國實現的。於是,問題就引到了俄國。
俄國的革命發生得非常突然、非常快。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掌權,也不是按照人們的預想去策劃的。
偶然性因素加快社會主義在俄國確立
至少在1917年4月之前,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還是認為俄國應該按照馬克思設想的先發展資本主義。
但是,俄國的革命發生得非常突然、非常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緊接著革命,布爾什維克迅速取得了政權。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掌權,也完全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不是按照人們的預想去策劃的。
列寧拿到政權以後才開始琢磨,俄國將來的發展道路是什麼樣的。布爾什維克既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自然按這套方式來構建自己的發展道路。特別是1918年,本來列寧沒想解散立憲會議,但因為大家都不投布爾什維克的票,再加上當時的國際環境,所以,列寧在1918年到1921年實行的是一套軍事共產主義的政策就是他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消滅商品、消滅私有制的理念,跟當時俄國實際的歷史環境結合起來了。蘇聯當時處於戰時,14個國家武裝干涉,當然這個跟布爾什維克自己的理念有關係。因為列寧想,原來馬克思設想的是世界革命,是在歐洲幾個國家同時爆發革命,但是沒爆發,就我們布爾什維克勝利了,怎麼辦呢?他就去號召各國革命。所以德國水兵起義、匈牙利暴動和進攻波蘭,都是在這麼一種理念的推動下。列寧想靠自己主觀的力量去製造一個世界革命的環境,以符合馬克思主義那套理論,結果都失敗了,不但失敗了,反而招引了14國武裝干涉。在這種環境、條件、理念指導下,蘇聯實行了三年的軍事共產主義、國有化、取消私有制、農村推行成立貧農委員會、消滅貨幣等一系列措施。
軍事共產主義在戰時環境下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問題出來了,一是13個省的農民造反。當時俄國農民是能接受布爾什維克的,為什麼呢?你不過就是徵收糧食而已,那白匪回來連我的地都搶走了,比起來還是你好一點,支持你。但是白匪給打跑了,你還天天徵收糧食,人家就不幹了,所以13個省的農民要起義。跟著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亂,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都是什麼人?就是農民、工人,而且他們都是十月革命的中堅力量,連這些人都造布爾什維克的反,當時喀琅施塔得的口號是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這使列寧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布爾什維克執政的合法性出了問題,連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工人、農民都開始反對了。所以必須得改,必須得想另外一種方式來組織社會生活、組織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政策。
結合當時蘇聯歷史看,列寧提出的合作制,跟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化解的思考很有異曲同工之處。
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蘇聯第一次嘗試改革
1921年,蘇聯開始搞新經濟政策。從農業開始,首先是糧食稅,跟著這種改革不斷向工業、商業和其他領域推允許私人貿易,進行幣制改革(那就是允許貨幣存在),對外搞租讓制,農村搞合作制等一系列的做法。
關於新經濟政策的研究,現在應該是比較深入了。俄國出的新經濟政策的檔案六卷,非常細,特別值得繼續研究。因為在新經濟政策時期,雙軌制的問題、價格差的問題、貧富差別等等都出現了。這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列寧的想法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1921年,他提出新經濟政策,講的是暫時的退卻。但到了1923年,他的想法變了,他說可能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這樣子的,就是應該按照合作制的方法去做。對此他沒有更多的論述,只留下一篇文章《論合作制》。結合當時蘇聯歷史來看,我想列寧可能想了很多東西,而且我覺得列寧提出這個合作制,跟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化解的思考很有異曲同工之處。恩格斯提出了一個股份制,也許股份制能夠解決私有制的問題,那就不需要非消滅私有制了。我覺得列寧當時的想法,已經不簡單的是一種政策性的讓步,而是在考慮另外一條發展道路、另外一種經濟體制的問題。但可惜列寧1924年初就去世了。
1929年隨著布哈林在政治上的失勢,斯大林喊出了一個口號:「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並一意孤行,搞全盤集體化。
斯大林上台,蘇聯重回軍事共產主義體制
蘇聯人開始選擇下一步到底怎麼辦。從1925年開始,剪刀差的問題、商品荒的問題、穀物危機的問題、貧富差別的問題,一個跟著一個出現。要解決這些問題,這時候出現了兩個思路:一是布哈林的思路,他很想繼續沿著列寧晚年的新經濟道路去發展。「發財吧」這個口號就是布哈林提出來的。另外一部分人,主要是以斯大林為首,他認為要用階級的觀念來處理這些問題。為什麼出現穀物危機?就是糧食收不上來。為什麼糧食收不上來?就是富農不賣糧食。怎麼辦?強行徵收吧!他的整個思路又回到軍事共產主義了。1927年的時候,他提出了集體化。
1929年隨著布哈林在政治上的失勢,斯大林喊出了一個口號:「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吧!」並徹底推翻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從1929年開始,斯大林一意孤行,搞全盤集體化。
1934年斯大林宣布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很快,1936年《斯大林憲法》出來了。這個時候,他就開始把蘇聯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定型了,所以以《斯大林憲法》體現的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是,到了1937年以後,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特別是黨內的矛盾。斯大林這個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大清洗,政治上只能一個聲音。
整個20世紀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熟、鞏固、定型的時期,但是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只不過因為戰爭挽救了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斯大林體制
斯大林體制很快出現了很多問題,經濟結構失衡,軍工發展很快,人們生活水平卻很差。但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因為戰爭,斯大林的模式本質上講就是個軍事共產主義,所以它在戰時是很有效的,它的動員能力、資源配置等,都在國家手裡掌握著。如果不是戰爭,矛盾就會繼續深化、擴大,為什麼?因為戰時體制不可能在長時期和平環境下運行。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問題暴露得就更多。斯大林模式適應了戰爭的需要,使它得以生存。
再一個就是集權控制,在戰時也是需要的。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是斯大林模式成熟、鞏固、定型的一個時期,但是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只不過是因為戰爭挽救了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起了一個重大的作用,它改變了整個國際關係的結構。社會主義的出現,確實在資本主義國家引起了恐慌。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亂了這種分層結構本來德國也宣稱實行社會主義,這在名義上倒是和蘇聯有共同點,但是因為希特勒這個人腦子發昏打了蘇聯,這個結果就變了,蘇聯倒是跟英美聯合起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斯大林跟西方建立合作關係,開始介入國際事務,然後慢慢成熟起來。
二戰後期蘇聯大反攻,幾百萬軍隊進入歐洲,見識了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軍人複員把反差也帶回了國內。
戰後斯大林一度想改革體制
這時候蘇聯出現了一個機會,到了1943年,大的局勢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因為1943年是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聯勝利了。歐洲的戰局開始扭轉,這時候斯大林開始考慮戰後怎麼辦?是不是還要搞這種體制?當然他沒講,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到材料說他將來搞什麼,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很說明問題的。1943年5月,斯大林突然下命令解散共產國際。現在學術界對這個事意義估計不足,因為大部分人都看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斯大林把共產國際解散了以後,他把共產國際的資源都轉移到蘇共中央國際部去了。很多學者說這是換湯不換藥,我認為不是,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為什麼?單純從共產國際解散來講,他是放棄了世界革命的理念,共產國際就是世界革命的大本營、指揮部。 從1919年列寧建立共產國際開始,目標就是利用世界各國共產黨的力量,聯合起來發動世界革命,實現世界革命。到了斯大林掌權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一國社會主義」。但是馬克思講,要搞社會主義必須是世界性的,跟他的整個理念,沒有貨幣,沒有私有制,沒有國家,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根據邏輯的伸展就為後來他取消世界革命的口號留下了一個空間。戰爭前後各國共產黨唯蘇聯馬首是瞻,本來共產國際是世界革命的大本營,這時實質上已經變成了蘇聯外交的工具,而且在各國共產黨當中失去了威信。但是它畢竟是一個共產黨的國際組織,在西方各個國家當中,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組織。所以,斯大林下決心解散共產國際,實際上是要改弦更張了,就是戰後他不會再搞世界革命,而是要跟西方合作。
改弦更張、發展經濟也不是斯大林一個人的意見,這在當時的蘇聯黨內是有一定程度共識的。二戰後期,蘇聯大反攻,幾百萬軍隊進入歐洲,見識了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比產生了強烈的反差。這些軍人複員回國後,把反差也帶回了國內。
我在俄國檔案里發現了1947年2月蘇共中央起草的一份文件,有比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輕工業等,當然最後沒有實現,因為後來發生了事情。說明那會兒,在蘇聯黨內也確實有一種力量是希望改弦更張的,是希望蘇聯能夠走上另外一條道路。
當時還存在一些客觀的條件,比如集體農莊的瓦解等。所以,我覺得根據種種跡象,實際上1945年到1946年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的。
美國的政策對於斯大林來講是一種威脅,為了抵制這種威脅,他最熟悉的還是原來那套東西。
糧食問題和冷戰使斯大林退回老路
當然這個事情沒有完成,為什麼?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糧食出問題了。1946年,歐洲普遍發生了旱災。於是回歸「集體農莊」,再次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全盤集體化了。並開始施行身份證制度。同時還有嚴厲的鎮壓,有一個農民偷了一根黃瓜被判15年。餓死人的現象特別普遍。
二是冷戰。冷戰的起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在這兒簡單說。其實斯大林是不願意跟美國人對抗的,他本來對戰後的「雅爾塔格局」非常滿意,因為戰後安排基本滿足了蘇聯的安全需要。但後來發生了一系列的外交事件,牽涉到伊朗、土耳其和希臘三大危機。美國人認為這三件事都是蘇聯人擴張的罪證。其實不然,今天我就不講了。
到什麼時候斯大林就不能忍讓了?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推出使歐洲經濟在美元貸款下得以復興,對蘇聯的東歐衛星國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馬歇爾計劃之前,法國共產黨跟義大利共產黨被趕出了政府,這個已經預示了斯大林聯合政府政策的失敗,跟著中國內戰的爆發。這些事讓斯大林感覺到開放政策是不行的。所以,他採取了兩招:第一招是共產黨跟社會黨合併,叫兩黨合併;第二招叫一黨專政,這就是1947年成立共產黨情報局定的這麼個任務,差不多到1949年基本上完成了。
冷戰的爆發,結束了蘇聯有可能走另外一條發展道路的機會。所以從1947年10月份以後,蘇聯基本上逐步又回到原來的斯大林的體制,而且不但在國內越來越深化、越來越僵化,還把它推到了整個東歐,這就是1949年到1952年的東歐全盤蘇化的過程。
這個時候斯大林又提出一個口號,就是社會主義只有一條路蘇聯式的道路。差不多到1952年蘇共十九大召開的時候,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已經完全是蘇聯式的道路了。斯大林的模式進一步僵化,而且進一步擴大。
戰後是一次機會,我認為這次機會沒有抓住,一個是糧食問題,因為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俄國人,蘇聯時期多次出現大饑荒。為了搞糧,重新強化了集體化。第二個是美國人,美國的政策對於斯大林來講是一種威脅,為了抵制這種威脅,他最熟悉的還是原來那套東西。再加上整個黨內的思維本來也沒有完全轉過來。我剛才講過的都只是客觀存在的條件,只是有這種可能性,但是斯大林要回到原來的路子上是非常容易的。後來,赫魯曉夫上台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由於赫魯曉夫自身問題、改革的策略問題,特別是中蘇關係的破裂導致赫魯曉夫下台,這輪改革也無果而終。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斯大林體制就已經固化了。
對蘇聯歷史的這段回顧,我得出一個結論: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可能是歷史的選擇;但是如何才能走成功,就是自己的選擇,何況歷史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我不是搞現實研究的,也不是專門搞理論研究的,有些問題恐怕單純做歷史研究未必能回答,但可以作進一步的思考。
推薦閱讀:
※在一場主旋律的演講中提斯大林好嗎?
※關於斯大林,有哪些趣事?
※斯大林為何提出用十五個將軍換林彪?
※關於卡拉什尼科夫的一些小故事
※沼澤地部隊,前進!從地形角度看「巴格拉季昂」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