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教程》——第6集大安法師集撰 主講:大安法師
《凈土宗教程》
——大安法師集撰
地點:東林寺講法堂
時間:2008年10月
主講:大安法師
第6集
祖師思想
第二點就是信願行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凈土宗的祖師在信願行方面的理論積累和實踐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永遠也學不完的楷模。慧遠大師當年,他對於凈土的信心,他本人是很相信的;但如何讓眾生去相信呢?這是他作為一個祖師要解決的問題。慧遠大師跟他的老師道安法師是有個轉變,道安法師是求生彌勒凈土的,到了慧遠大師卻求生阿彌陀佛凈土,他這個轉化都是耐人尋味的。慧遠大師一旦念佛求生凈土,那種情懷是非常深厚的,為了完成這樁大事因緣,他是30年跡不入俗啊!送客不過虎溪啊!就是30年不出寺院門啊!他這樣用實踐去完成這樁事情,非常認真地去干哪!而且他當時所表達的那種精進,鑿池種蓮,蓮華有12朵蓮葉,用水衝擊蓮葉,漏啊,就做為一個報時鐘,六時行道啊!如救頭燃啊!你說一個人一天如救頭燃,像我們晝夜念佛,一天做做還勉強可以;但是一天都很難啊!還要偷點懶。如果30年都這麼做,你說這是什麼樣的胸懷?所以這些祖師們是用整個的生命去做這件事情啊!這不是開玩笑的。為什麼他們的德業能夠與天地同在啊?他們的精神就已經張揚到這個程度,他的大菩提心就這麼出來了;對西方凈土的那種神往,那樣的一種願求,那樣落實在行動當中,他是浩然正氣。表現在西方發願文裡邊,文句都很美啊!
這樣表述發願文:「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群靈以繼軌,指大覺以為期。」 你看他建立蓮社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期待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裡邊有自己的一朵蓮華啊!芙蓉就是蓮華啊!來寄託自己的法身慧命啊!「蔭瓊柯以詠言」 ,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七寶樹,他的樹都是珍寶的,這就是「柯」 樹枝,在七寶樹的下面蔭涼啊!來詠言,來歌贊,念佛、念法、念僧啊!歌贊佛德啊!「飄雲衣於八極」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分身到他方世界去,他那種飄逸,衣就像雲霞一樣到八方非常遠的剎土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泛香風以窮年」 ,在西方極樂世界沐浴那樣的德風啊!德風都能讓人得到滅盡定的快樂,窮年竟日在這樣的香風的吹拂之下詠言的。「體忘安而彌穆」 ,你到極樂世界就能夠身體忘記了,無我了、破我執了,破我執就更安心了,你的神態就更莊嚴肅穆啊!就有像佛一樣的雍容華貴啊!身體的忘我。「心超樂以自怡」 ,心也是忘掉的,心就是心意識的妄心它被超越了,沒有苦樂的對待了,它所顯現的是自性的一種怡樂,就是常樂我凈的樂,這叫以自怡。「。臨三途而緬謝」,面對地獄、畜生、餓鬼這三惡道,他就永遠地不再去了。「傲天宮而長辭」 ,就是天堂的五欲的快樂宮殿,對於一個念佛求生凈土的人也可以傲然地對待它,不去啊!傲天宮而長辭啊!「紹群靈以繼軌」 ,就是在這裡念佛,要繼承往古聖賢的心路行跡來傳承到未來去啊!目的是「指大覺以為期」 ,大覺就是成佛啊!無上正等正覺,是指向成佛的目標作為自己的期待的。
你看在我們蓮社裡面卻有一批這樣的人,有這麼超越意向,有這麼神聖、崇高、偉大的目標,這樣的一群人在這個世間可不就是人中芬陀利華嗎?這樣的一種思想,這樣的一種情懷,對現在急功近利庸俗不堪的民眾來說,那不是劫外之音嗎?西方人都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他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比他超越的太多了。他無非是求一個天堂嗎?我們這邊是傲天宮而長辭哪!所以這種宗教情懷,真的是祖師的著作,善導大師的:「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善導大師好像就是為了念佛求生而出現在這個世間上的,沒有第二件事情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冬天跪在那裡念佛,念得全身都大汗淋漓的;所有的錢都拿來寫《阿彌陀經》、畫凈土變的,這些祖師就是把人生當中,我們講唯此惟大啊!在這些祖師身上真的體現惟此惟大,沒有比念佛求生凈土更大的事情。
永明延壽大師一天要做108件事,到晚上還要到其它山峰,帶著很多人念佛,整個聲音都飄蕩在山谷。當時皇帝都很感慨啊!說自古以來求生西方沒有比這個更專心致志的,特意給他造了一個殿,叫「西方香嚴殿」 。你看像省庵大師,省庵大師他也住持寺院,他立「寸香齋」。談寺院的管理,一寸長的香過了,就不談了,念佛了。徹悟大師可能通融一點「尺香齋」 ,一尺長的香談完了,就不談其它事情了,都念佛去了。我們看到這些都很慚愧啊!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卷到事務里啊!寸香是成了念佛了,其它都卷進事務里去了。所以我們跟古人相比,何止雲泥之別啊!所以我們首先要把握這種宗教情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印光大師在自己的寮房裡就寫四個字「念佛待死」 。你說一個比丘房間里寫這四個字,誰來找你還敢講其它的事呢?我就念佛等死,你還給我講什麼事情呢?徹悟大師說:「沙門者,學死者也。」 沙門是什麼?就是學死的人,天天要面對這個字「死」 。六念裡面有念死啊!念死很好,你念馬上就要死了,五欲六塵這些慾望啊!就會頓然的歇下去。
印祖寫:「把死貼在額顱上,則道業自成。」 天天要貼在腦瓜上要看著死。但是我們眾生都怕死啊!一旦死亡來的時候,馬上第一念就是貪生怕死;這種出離三界火宅的心還是缺乏。所以大家多看祖師的著作,每看一遍,我們就會覺得出離心和道心就會增強啊!如果你長期不看的話呢,就隨順世間的貪生怕死,五欲六塵,人我是非這樣的一個勢流啊!這是順生死流,不是逆生死流啊!這是從信願的情懷來看。從行的情懷來看,我們要注意一點:凈宗社師在修持的法門上面,特別注重持名,這一點可以看成是我們凈土宗祖師在行門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傳承。慧遠大師說:「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他那時候已經是以《無量壽經》做為蓮社修行的一個宗旨了,不是像日本學者說,東林蓮社修行的經本是《般舟三昧經》,不是的。當時《無量壽經》已經流傳了二、三百年了;慧遠大師不可能不了解這部經典的,《無量壽經》裡面以持名作為特色。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談到,定善和散善雖然是佛說的,但是望佛本意:「唯在眾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這一點是善導大師揭示的非常到位,確實是這樣。你看前面十三善是沒有談持名,那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應韋提希的請求來說的。然後到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都沒有;只是到了下品,下三品才開始把持名張揚出來。我們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可不就是下三品的根機嗎?正對我們的根機啊!所以持名才能夠彰顯阿彌陀佛那種大慈悲、大威力;持名就能轉地獄的境界為凈土的境界,持名就能讓我們十聲乃至一聲就能往生;持名能夠使五逆十惡的人、破根本戒的人都能得到救度,這是大慈大悲。持名念佛的方法,無論是蓮池大師、澫益大師、徹悟大師,尤其在印光大師那裡都是一脈相承的;不沒有搞其它,非得要觀想、非得要觀像,祖師很少去談。印祖對這四種念佛都談到,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唯持名念佛最究竟。你持名念佛持到一心不亂,實相的妙體自然顯現;持名持得相應,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自然現前;持名持得相應,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自然現前;所以持名念佛一法含攝前面三種念佛,不需要去藉助觀想。
中國大陸凈土宗的傳承是專一持名,不必再帶觀想。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餘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為什麼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等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里,他走了,是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這就證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裡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再轉為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凈土真正的依報莊嚴。所以這一點,我們對持名一法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持名好像不夠,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建立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我們凈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
第三個傳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凈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會由於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嚴守戒律。慧遠大師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門的行人,一般比較洒脫一點,不一定注意到行為的威儀啊!細節,但慧遠大師不一樣;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脫,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為上真的是非常嚴謹。由於慧遠大師的因緣,十誦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遠大師的敦促請求下完成的。十誦律出來後,他就真修實幹,他過午不食那是非常嚴格的;到臨終的時候,他示現生病,有人請他喝點米湯,他不答應,因為過了中午;就說搞一點蜂蜜調水,給他吃;因為非是漿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準,讓律師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許?因為律藏卷很多啊!還沒有找出來,慧遠大師就往生了,說明慧遠大師對細節都是注重的。
善導大師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閑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的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澫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松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洒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蓮池大師重新恢複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缽啊!從蓮池大師開始。然後對比丘戒、對菩薩戒、對沙彌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還有澫益大師。澫益大師他對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歲的時候主要是禪法,徑山坐禪,開悟。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深入律藏,三次閱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他看到禪宗的弊端,不在於所謂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沒有戒律之相;不在於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沒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來匡正那個時候的狂禪,空腹高心的狂禪。澫益大師就自己一邊學,一邊帶一批人學;但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學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隨眾十來個人,有時候六、七個人,最後剩下了二、三個人。澫益大師後來就說:「庶幾二三子,慰我平生思。」 跟他學戒律的就是二、三個,甚至二、三個人還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覺得戒律太難弘揚了。在五十歲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時說:「我早年有一個大的志向,就想恢復佛世的芳規,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 因為戒律講,無論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這個世間。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後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說現在我不再是那個志向了,我現在是念念求生凈土。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澫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澫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師,說是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我們看到中國凈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目前有些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末法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於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這些觀點,本來原來還吃素,一聽這個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沒有關係,也照樣往生呢!這些都是很偏頗的。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生命。我們作為佛弟子怎麼不持戒呢?我們的態度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萬一持不到,要生慚愧心、懺悔心,是這樣的態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為上總能做得到吧!先不談你的念頭嘛!念頭以後再說,你行為上先做到,必須要有這種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中國凈土宗祖師對戒律重視的這個家風傳承下來。
釋迦牟尼佛在凈業三福裡面,第二福就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也要我們持戒。那就是進行一個精進剋期取證的念佛,《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出一個前提:要齋戒清凈嘛!齋戒清凈,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現在我們為什麼晝夜念佛,包括十天百萬佛號,我們要受八關齋戒,這都不是我們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經典來說的;經典要我們齋戒清凈嘛!我們要奉行八關齋戒,我們就受,是這樣的一個來源。所以不是說戒律就可以放任了,這一放任呢,我們種種的煩惱都現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信願,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問的,你去預測一些不相干的、災難性的東西,實際上戒律裡面是不許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會做這個事情;但你不持戒,你這樣做,顯異惑眾,你就破壞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麼看佛教?你們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這跟戒律是有有關係的。這是持戒問題。
第四就是攝禪歸凈,萬善同歸。剛才講我們凈土宗祖師很多都是在宗門下開悟的,這是跟我們中國的佛教的修學背景有關係。從達摩以來,晉、唐、宋、明、清禪宗都是主流,禪宗也確實大放異彩,一花開五葉,出了很多祖師大德。隨著時代的向前,眾生根機越來越陋劣,再在禪上得利益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這些凈土宗祖師觀機逗教,最終要讓大家得到了生脫死,圓成佛果的利益。那什麼方法能夠讓眾生得到這個利益?那就觀察到凈土法門的殊勝。但是怎麼把凈土法門傳播得出來,尤其禪宗比較佔主流的時候?那麼就有必要,他要在宗門下有成果;然後以一個開悟了的祖師的資質來弘揚凈土。這樣他的講話就會有人聽,就會有影響力,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從永明延壽大師以來的這種攝禪歸凈,萬善同歸的格局。
永明延壽大師最先做這個事情,是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禪宗五宗之一。他有一個《宗鏡錄》一百卷,基本上禪家必須要讀的經典;裡面有一個禪凈四料簡,對當時宗門下的人,以及未來參禪的人具有巨大的影響。這個四料簡歷來受到宗門教下具眼的善知識地高度讚歎!從元朝的天如惟則禪師對這個讚歎!包括澫益大師說這個四料簡是千古不易之定案。印光大師在《凈土決疑論》裡面對這個也是推崇備至,說永明延壽的四科簡是一大藏教的綱宗,是修持的龜鑒,字字都像天造地設,沒有一個字不恰當,沒有一個字能夠改變的,是六道輪迴迷津的寶筏,是險道的導師,是這樣來讚歎!我們現在可以把四料簡給大家作個介紹。前天也有一位居士來問這個問題,包括現在有些參禪的人甚至說四料簡好像有點貶低禪宗高揚凈土,甚至懷疑是不是永明延壽大師作的,等等這些,這都是有點門庭上的狹隘。
四料簡這樣表達:「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我們一個一個說,這裡面要理解什麼是禪?什麼是凈?什麼叫有禪?什麼叫有凈?先把這個概念說清楚。禪和凈土兩個概念,是從理和教的角度來說的,有禪和有凈土是從根機和修持下手的方面來立論的;從理論教法來看禪和凈土是沒有差別的,凈土是一種事相,禪是佛心,理和事相是不二的;我們講真空妙有。禪和凈是代表什麼呢?性空和緣起的辨證統一,有性空才有緣起,有緣起才有性空;所以越空就越有,越有就越空;所以空有是不二的。所以在理上來說禪和凈是沒有差別的。禪是什麼?禪是凈土之禪;凈土是什麼?凈土是禪之凈土;這是中峰禪師說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本源上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從根機下手的角度來看,禪宗和凈土宗的修行下手是有區別的,是大有區別的,這是門庭設施不同。禪就是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宗門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向上一路,毗盧遮那頂上的境界,威音王佛前面的東西,空王佛前面的東西。在這個層面上,那都是沒有討論的餘地,所以說向上一路,千聖不談,這就是禪。凈,凈就是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不僅僅是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問題。
好,那什麼叫有禪?有禪就是你參究,參究到能所雙忘,桶底脫落,徹見本來面目,這就叫有禪,這就叫明心見性,或者叫大徹大悟。你到了明心見性境界叫做有禪,不是說你到禪堂里打打坐就叫有禪的,或者參參話頭,不知道是參話頭還是對話尾,那不叫有禪,一定要心性明白。明心,明什麼心?明我們的心的虛妄相,當下的虛妄,沒有心就能見到性。那麼什麼叫有凈土?有凈土就是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凈土,你有這樣的三資糧的事相,就叫有凈土。如果參禪沒有開悟,或者悟了沒有到徹底,都不叫有禪。如果你念佛只是求人天福報,或者只是偏執地談玄說妙唯心自性,沒有信願,或者有信願不懇切,都不能叫有凈土。先把這個概念搞清楚之後,我們再來看這四個偈子就非常貼切了。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就是你在宗門下大徹大悟了,同時又能深信切願持名求生凈土;那你這樣的威力,就像虎本身很有威,還戴了兩個角,那是所向披靡;現世你就能夠做天人的導師,來生你就可以成佛做祖。就像永明延壽大師這樣,他就是戴角虎了;像梵琦楚石大師這樣的,像蓮池大師、澫益大師這樣的,徹悟大師這樣的「戴角虎」 。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個非常重要!無禪,就是在宗門下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但是有真信切願持名,這會怎麼樣呢?萬修萬人去。萬修萬人去,不只是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去,萬是代表所有、一切,所有的人修行,所有的人都去。永明延壽大師是何許人也?他說萬修萬人去是真實不虛的,也有凈土宗阿彌陀佛本願的一個傳達:他就是萬修萬人去。只是有凈土,沒有說要你開悟,沒有說要你談什麼功夫,你只要信原持名,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你去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華綻開見阿彌陀佛,你還怕不開悟嗎?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加持,那你不是一般的悟了,悟徹法源,如白象過河啊!截斷意識流,何愁不開悟。這裡要注意,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尤其末法的眾生,絕大多數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開悟的,要有這個自知之明。你不要以為自己念念佛,就能在這個世間開什麼悟?得什麼三昧?見到什麼境界?現在都是很難。所以我們明白我們就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解決悟證無生法忍的事情。
現在有人很多的疑問:就是聽說萬修一二去。也不知道這句話怎麼這麼普及?怎麼這麼多人聽進去?而且還信以為真,還把作為標杆來量自己:這萬修一二去,這個比例我有沒有份呢?這一想呢,大多數人常常覺得,哎呀,我肯定沒份;一萬個人就一兩個人,錄取概率這麼低,我哪行啊?他就把自己很謙虛地划到門外了,往生無份。各位同胞們哪!當我們去信佛、念佛,尤其還出了家,總是說往生無份,我們的生活過得還有什麼意思?我們就得想想我們這份信仰,這份修持,這種生活方式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有些居士下了班,天天在那比較刻苦地念佛,常常會不經意地冒出個念頭:「哎呀,你看我還比較年輕,在這念佛;我的朋友、同事人家都在卡拉OK,都在桑拿,人家過得那麼滋潤,我在這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真正有這個地方,那吃點苦也值了;如果是沒有,或者去不了的話,那我吃虧就大了。」 是很不經意就會出來的東西,怕吃虧呀!到時候出世間的解脫沒有得到,世間的五欲又沒有享到,我不白活了嗎?所以這是樁很重大的問題呀!萬修一二去也不知道誰傳出來的,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人說萬修一二去呀!
原來也帶著這疑問,我說誰說過這話,我也去查查,在十三代祖師裡面沒有說過。我就在楚石梵琦大師的西齋凈土詩裡面,看到有兩句話,但也不是說往生的事情,他是說信心難以建立。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 他是從信心的角度,說念佛往生為什麼難信?就是對容易往生這一點他信不及嘛!所以一萬個人裡面都難以找到一兩相信的,但是只要相信了就萬修萬人去。那當然他相信不及就去不了嘛!它的前提是有信願持名萬修萬人去。甚至還有說,哎呀,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話憨山大師也不是這樣說的,費閑歌:你如果沒有信願,當然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有信願那喊破喉嚨決定往生了,而不等你喊破喉嚨,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你喉嚨還能保養得很好。所以我們聽到這些,尤其是很根本性的、很原則性的事情,不能輕率地去對待,一定要咬住這個問題去分析,去追問的。怎麼會出現這樣的說法?萬修萬人去,古往今來有多少證明這句話千真萬確的。不需要非得要功夫成片、非得要清凈心、非得要一心不亂的,你只要有真信切願持名,你就是散亂心都能往生;你臨命終時這一念不一定要阿彌陀佛上,你就是如睡眠去也能往生。這些我們一方面有聖言量的依據和祖師的思想,另一方面現實的例子很多。
我先不談遠的例子,就上個月我母親往生的情況,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母親也不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教理她也並不通達,她來東林寺倒是一個發心:就是生了病了。原來糖尿病,打胰島素;幾年胰島素打下來,整個的筋骨都是疼痛的,倒是很苦。她就想到,正好又摔了一跤,骨折;所以就想來東林寺求往生,求往生是去年來五月份來的。這一年來,我們東林寺四眾弟子常常跟她交流。原來她也是什麼呢,聽到了這句話,聽帶子說萬修一二去,她也想想自己不行,我往生肯定沒有份;但她還是念念佛。念念佛求個什麼呢?求個臨終的時候不要有那麼大的痛苦,再就是修修來世,她就這個想法。原來我還不知道她有這個想法,來東林寺跟她交流,才聽她說,哦,原來她修修來世;念佛也談不上精進。原來我也是要求她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她也念;但是怎麼念呢?口裡念著,心裡還是想子女的事情哪!孫子的事情哪!這些事情想得比較多。
結果來東林寺,她慢慢就知道,哦,阿彌陀佛很慈悲,五逆十惡都能去、蜎飛蠕動都能去,往生人人有份;慢慢地她求往生的心就起來了。後來病苦又激發了她求往生願,所以她就跟我講,你一定要幫我呀!你一定要幫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呀!我爬都要爬到極樂世界去呀!那真的她有求往生的心。這時我們幫她助念,助念時間也比較長;有時候她也會生煩惱,有時佛號也大愛聽,甚至有時候都怎麼還沒有來呀!阿彌陀佛怎麼還沒有來呀?這都是反映她內心深處的一些懷疑。但是我們會跟她把這些懷疑給她化解掉,所以她求往生的願還是有的,但是病苦的折磨仍然使她很難保持正念。所以說臨終的時候,說你念念都在阿彌陀佛上,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她的疼痛來了,就是哎喲哎喲佔主導地位,這不能自欺欺人。你說這個八苦交煎,如如不動,那是大修行人的境界,只能求少數人這樣,一般的人還是要被病痛所淹沒的。但不要緊,阿彌陀佛是拯救一切眾生的,所以我們還是讓她有信心;沒關係,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來接你的,你等待著這神聖快樂的時刻吧!這樣我們佛號是沒有斷,她清醒的時候就跟了念一念、聽一聽,有時候她就自己睡覺了,也沒有關係!結果到了十八日,早上就顯得平靜下來了,前段時間都是病苦輾轉哪!一翻身就哎喲哎喲!筋骨疼痛。等到十八早上比較平靜,等到我去看的時候,中午十一點多鐘,我去看好像睡著了,臉上非常安祥;我真的以為她睡著了,所以就看了下,我還要準備是否去香港的事情,是去還是不去?如果她真的是病情惡化,我也去不了;去不了還要交待那麼怎麼處理。我去了三次,結果到了三點多鐘的時候,又打電話說你趕快過來看看,這時大夫都也去了,大夫就用聽診器聽。我們真以為她睡著了,實際上這時候她已經走了,就是睡眠狀態中走的。這時候我趕緊還補救了下,我也覺得能不能往生呢?我還怕她到中陰身階段,還進行了中陰身的提醒,十念提醒,讓她記住自己的願。結果我們就在念,半個小時之後,我心裡還沒有底,就摸摸她的頭頂;這一摸頭頂是熱的。是熱的我心裡就安慰一點了,就坐在那裡念二十四小時了,我們就連續念了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之後,然後就給她凈身換衣,有個比丘尼帶了幾個女居士;換衣出來,她們告訴我身體非常柔軟,我們聽了也很歡喜,然後就荼毗。荼毗過了一天,我們去收骨灰,那真的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那是很多的五色舍利花,燒出來的。在場的都有親眼看到,現在我們的照片網上也有,現在在放我母親靈骨的地方也有照片。
你看就是這麼一個平平常常的一個信眾,這幾項加起來,她是肯定往生了。按她自己的修行功夫,她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舍利花的,還有舍利子樣的,那個牙齒邊,有個比丘說這就是舍利子,舍利啊!所以這說明什麼?讓我們感到歡喜的:就是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來了,兌現了他的願力了,是傳達這麼一個信息。如果靠她自己是很麻煩的,所以有阿彌陀佛的十九願的這樣保證,萬修萬人去是決定的。不是說我們有多少本事萬修萬人去,是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太有威力了,他讓我們萬修萬人去,是這麼一個原因。阿彌陀佛十劫以來發出的願:就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嘛!連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要度盡嘛!更何況我們人道的眾生。我們已經好不容易有這個願往生心,已經是在人中很難得了,如果你還要給我抬高門檻,還要我一心不亂、還要我功夫成片,那你的慈悲就有缺陷了。所以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往生是不設門檻的,只要你願去,阿彌陀佛決定令我們去,所以對這一點要有決定的信心。永明延壽說「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他真是稱佛本懷,深刻地把握了阿彌陀佛願心的本質所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在那個時代是這樣,現在仍然是這樣,包括未來哪怕是刀兵劫的時候、人壽十歲的時候還是萬修萬人去;這才是正確的知見。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去聽萬修一二去的話了,那絕對是不對的,那是損傷了多少人的信心,就光這句話他的因果都是很嚴重的。
再就是「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跎;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就是你在在宗門開悟了,但是你沒有信願持名,不求生凈土;那麼這樣的開悟的人,十個裡面就有九個要耽擱:就是他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因為開悟不等於你了生死,開悟只是說你見解與佛同儕,悟明心地;但是如果見惑、思惑沒有斷,你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很多開悟的人轉身作為大國王、或者大文豪、或者童貞出家,再轉身就容易迷惑顛倒。就好像這個坯子是泥坯子,泥坯子經過風雨一打可能就碎掉。所以開悟的人臨命終時中陰身一現前,隨著中陰身業力最重的瞥爾隨他去,去輪轉,這是非常可惜的。開悟的人要想長養聖胎,要山林、樹下、水邊去長養聖胎,與其在這個娑婆世界險象環生的環境長養聖胎,那怎麼比得上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中去長養聖胎來得好!所以禪宗的很多祖師大德,為什麼要密修凈土?為什麼要把他修行的功夫導歸極樂?就在於他明白這個事情:就是開悟者更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甚至說如果開悟的人,說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說明他還沒有開悟,開悟的人一定會求生西方。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就是他修行,宗門又沒有消息,凈土又不求生,那等待他的就是地獄了;或者說他修點福德,泛泛地念點佛,不具足信願,下輩子得大富貴,就以大富貴造業,第三生到地獄裡面接受鐵床銅柱的煎熬。到了地獄,萬劫千生,沒有一個人可以靠得住了。佛菩薩再慈悲,由於你業力深重故,也不接受教化了。
所以永明延壽四料簡就代表著一位菩薩祖師,對我們末法眾生的慈悲。經過蓮池、澫益、徹悟、印祖這些祖師的高度肯定和代代相傳,使我們對念佛萬修萬人去有著決定的信心。每個人作得生想:作我一定能去西方極樂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當下我們就的心就安了,我們就快樂了,這就是正常了。如果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一定要臨命終時看這個念頭在哪裡才決定能否往生?那麼我們一輩子就會生活在恐懼不安當中,當下信願持名就要作得生想,業事成辦就是凈土宗,信心決定的真實內容。
第五個就是儒佛並並弘。我們中國十三代祖師基本上都是深通儒家學說的,慧遠大師青少年時就是學儒家文化。曾經想追隨當時儒家的一位大德范宣子去隱居,十二歲的時候就隨他的舅父在許昌洛陽去遊學儒道。那麼像蓮池、澫益,蓮池大師都是參加過科舉,早年考取過秀才的。澫益大師十二歲的時候就對於儒學非常精通,寫了很多東西;十七歲大悟孔顏心法的。所以這些祖師對儒家學問非常地精到,而且有著述傳下來。印祖亦復如是,早年也是打下了儒學的深厚基礎。所以這些祖師就有一個特點:對儒家和佛教有一種並弘的趨勢。這個特點在印光大師這裡顯得特別的突出,是由於我們中國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現在又變本加厲,我們儒家文化真是一片荒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繼承我們中國凈土宗祖師儒佛並弘的理念,要把它發揚光大。
上面談的五點,只是概略地談一下,因為每個問題都可以深入到很多的內容。從因果的法則,信願行的理論和實踐,注重戒律的家風,攝禪歸凈,萬善同歸的風格,以及儒佛並弘的道路,都對於我們現在時代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所以我們要細心地體察祖師的這種心,要傳承祖師這份豐厚的獨特的遺產,把它發揚光大。同時希望我們在座的諸位一定要發心,要把凈土宗祖師的著作要全面地通讀一到三遍。通讀之後,我們就能了解祖師的思想脈絡,把它傳承下來。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專行念佛 自在往生
※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 凈土宗弘願寺
※最好的家教是讓孩子念佛
※到底什麼叫老實念佛?
※人人皆有往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