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海外投資將進入「資產配置」時代?
中國富人的海外「投資」,往往像是購買某種特權的消費行為,有時甚至帶有衝動性或炫耀性。也許,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會促使更多中國富人深思熟慮,從真正的投資角度去管理他們的海外資產。
作者 | 吳向宏
全世界各地的富裕人群,都會選擇將部分資產配置在本國之外。這樣做可以分散地域風險,最大限度在全球範圍內享受經濟成長的收益,讓個人資產更好地保值和增值。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2014年的《全球財富報告》,全球富裕人群大約將其6%左右的凈資產投資于海外。
最近幾年,中國的富裕人群也開始積極向海外配置資金,並且時不時因為其大膽和進取的行動而博得關注。以美國為例,在住宅市場上,中國人在2013-14年度已經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住宅地產的最大外國買家。而在投資移民方面,今年8月是美國歷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前用光了當年的投資移民名額,大部分是來自中國的EB-5移民投資(投資綠卡)申請者。
不過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中國富人的海外「投資」,往往不是追求財富保值增值的資產配置行動,更像是購買某種特權的消費行為,有時甚至是衝動性或者炫耀性的消費。
也許,國內外經濟環境的相對變化,會促使更多中國富人深思熟慮,從真正投資角度去管理他們的海外資產。
綠卡移民和美國住宅地產,是目前中國人最熱衷的兩大「投資」項目之一。但二者都不具有資產配置意義上的合理性,也就是說,並不能實現財富保值和增值。
先看綠卡投資。美國移民法要求每筆綠卡投資(最低50萬美元)解決10個人就業。在人力成本較高的美國,單是這筆不菲的人力資源支出,就足以吃掉50萬美元投資所能產生的全部利潤乃至部分本金。當然,如果投資人懂得門道,雇幾個手段高明的律師和經濟學家,也可以用計算「帶動了上下游就業」的方法,把實際僱傭人數大大壓低。但大多數綠卡移民項目還用不上這種技巧,或者說裨益有限。純粹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說,絕大多數綠卡項目都乏善可陳。
實際情況是:根據我的觀察,綠卡移民者相當多數並非巨富,而是中上收入的白領。他們傾囊「投資」,主要是因為對自己在中國的生活現狀不滿意,尤其對子女成長氛圍不滿,希望通過移民來獲得種種生活、工作和子女教育上的便利。這所以是一次花錢購買海外生活和教育特權的行為,是一樁「消費」而不是「投資"。
同樣,中國人在美國購買住宅,也往往不重視投資回報。美國住宅具有消費品和投資品雙重屬性,其單單作為投資品來說,收益並不上佳。除了極少地區外,如果買了房子自己不居住,也不對外出租,絕大多數情況下,就算房子增值了,考慮到房產稅和長期維修成本,從投資角度說也只能是持平甚至是在虧錢。真正在美國能夠賺錢的地產投資,絕對不是住宅,而是商業地產、待開發土地、地下礦權等等,而且若想達到兩位數以上的可觀收益,還需動用金融槓桿。
中國很多人在美國卻是偏好「投資」住宅,尤其偏好高端住宅,而且往往是購買後空置。我對此的觀察是:這些中國人往往是財富高凈值的富人。他們本來就不很在意投資收益,而是以在美國置業,作為身份的標誌。特別像購買濱海豪宅、大片牧場、葡萄酒庄等等的,心態更大抵如此。
這種實為消費的海外「投資」現象,或許和這些中國投資人的國內經歷有關。過去十幾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同時資產價格也持續上漲的一個難得時期。不僅僅高凈值階層獲得了巨大財富積累,即使中上收入的中國白領,如果能夠堅持在國內投資比如說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投資,也能在幾年內讓個人財富翻上幾番。當國內還有能讓人迅速暴富的機會時,海外投資即使有兩位數的年回報,也相對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所謂海外「投資」,更多是象徵性的身份炫耀,或者是實用性的身份切換。總之,無需以資產配置為主要目的。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放緩,國內投資的利潤也在變薄。
儘管從絕對量上說,中國經濟還在保持7%左右的年增長速度,處於世界前列。但由於近幾年的增長嚴重依賴於投資驅動,投資回報率自然會下滑明顯。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投資佔GDP比重高達48%。而全球平均水平是22%,主要發達國家是18%,美國低到不足17%。做個簡單算術,中國投入的資金密度實際上是美國的2.82倍。假設中國經濟增速為7%,那麼,美國的經濟增速只要達到2.48%,其投資的宏觀平均回報就和中國持平!而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很可能無法保持在7%以上,美國卻有可能超過2.5%。
實際數據驗證了這個結論: 2012和13年,美國標普500企業的綜合ROE(凈資本收益率)分別為15.3%和16.3%。而根據紐約大學一位研究人員的統計,2013年美國主板的全市場綜合平均ROE為15.7%。相比之下,根據中國證監會,2011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ROE為14.1%。Wind資訊系統的數據更認為A股平均ROE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2011年僅為10.07%。
國際資本流向也可能反映了這個變化:最近幾年,儘管流入中國的外資依舊不少,但如果只看併購資金流向(可以剔除短期套利資金的影響),那麼,2012年,全球跨境併購資金流入最多的六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巴西,中國只佔第七位。
這種現象在國內企業家和投資人群體中也有所反映。過去幾年中,中國在CPI繼續保持溫和通脹的同時,PPI(製造業價格指數)卻持續呈通縮局面。對應這個宏觀現象,在微觀層面上,我觀察到許多企業家停止擴張實業,甚至退出實業。原因就是:已有實業利潤下滑,外面又找不到回報率滿意的實業投資機會。其中一些人參與到房地產投資和大宗商品貿易。但另一些更為謹慎的,乾脆選擇了持幣觀望。
在這種情況下,海外投資,尤其是美國這樣的正處在復甦初期的經濟體,其利潤回報就顯得相當有吸引力了。因此,下一波中國人的海外投資活動,很可能會更加註重海外投資本身的回報。如果國內的回報率繼續停滯甚至下滑,那麼,海外投資儘管相對規模較小,卻有可能成為重要的現金流來源。
作者吳向宏現為某跨境投資顧問公司創始合伙人。曾任頤和資產管理集團CEO、思科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等職務。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內容來源: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推薦閱讀:
※中國人為何更愛特朗普?|共識頭條
※認命吧,中國人就是泡不到歐美妹子
※讀亞瑟·史密斯《中國人的素質》
※陳賢妹,拾起中國人跌落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