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解凍:哪件事被周恩來稱作「敲門磚」?

中美關係解凍:哪件事被周恩來稱作「敲門磚」?

核心提示:美國在放寬限制的同時,想方設法同中國接觸。12月3日,在波蘭華沙文化宮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展覽會上,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向中國駐波蘭使館譯員表示,得到華盛頓的指示,準備恢復同中國大使館的聯繫,願意同中國駐波蘭大使館代辦雷陽會晤

當晚,周恩來看到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的來電後,感到打開中美兩國關係大門有望,立即報告毛澤東:「找著門道了,可以敲門了,拿到敲門磚了」。

尼克松訪華(來源:資料圖)

本文摘自:《黨史縱橫》2009年第3期,作者:余瑋,原題:《中美關係「解凍」的背後》

大洋彼岸頻頻向東方神州「暗送秋波」,與中國人共跳「一場錯綜複雜的小步舞」。經過一番磋商,基辛格終於明白了中美,聯合公報中方草案「求同立異」精神的奇妙之處。尼克松端起酒杯,不無得意地說:「我們訪問中國的這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政府採取敵視、封鎖、遏制和孤立新中國的政策,致使中、美兩國關係和中、美兩國人民交往斷絕了20多年。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美國政府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相互探詢,尼克松與中國人跳的一場錯綜複雜的小步舞

1969年1月20日,一位曾在艾森豪威爾總統時代擔任8年副總統、以反共著稱、後來又宣告退出政界的美國共和黨政治家入主白宮,他就是理查德·尼克松。

周恩來敏感地發現:美國新總統對中國的政策,與原來有些不一樣了。

尼克松上台後,開始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在對中國方面,他不斷地改變著以往的反共面目,還不斷地向共產黨中國「暗送秋波」:

1969年1月,尼克松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說:「我們尋求建立一個開放的世界一對各種思想開放……在這個世界裡,國家無論大小,他們的人們都不能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

2月,尼克松讓他最為欣賞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研究對華政策,「試探重新同中國接觸的可能性」。之後美國政府放出話來:準備對中國放寬人員來往和貿易交流的限制。

3月以後,尼克松一方面決定以六七十億美元建立「衛兵」反彈道導彈系統,對付包括中國在內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他又宣稱希望儘快同蘇聯就停止美蘇兩國之間的「導彈競賽」問題開始談判,還決定從南越撤軍,聲稱美國並不堅持僵硬的外交政策。

正當美國新政府外交頻頻翻新的時候,中蘇邊境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這年3月2日凌晨,蘇聯邊防軍出動70餘人,裝甲車兩輛、卡車和指揮車各一輛,悍然入侵我國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的珍寶島,首先開槍打死打傷我邊防戰士多人。我邊防軍在多次向蘇邊防軍警告無效、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給了入侵者以殲滅性的打擊。

蘇聯武裝挑起珍寶島流血衝突後,美國白宮的尼克松作出了調整對華政策的大動作。而蘇聯則由於發動珍寶島之戰,把自己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中,它更怕美國利用中蘇矛盾來對付自己。

7月以後,中、美、蘇「大三角」關係出現了更多的變化。尼克松訪問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他多次表示:美國準備開始同北京交往,反對蘇聯建立「亞洲安全體系」;如果讓中國繼續處於「孤立」狀態,亞洲就不能「向前進」。在羅馬尼亞訪問時,他甚至稱:不應孤立中國,美國願意同蘇聯和中國都建立友好關係。

中南海里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極大地關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這些新動向。一項改變中、美、蘇三國關係格局的外交決策,在他們中間醞釀開來。

1969年9月4日凌晨,差不多與越南公布胡主席逝世消息的同時,以周恩來為團長、葉劍英為副團長的中共代表團星夜兼程前往河內弔喪。

中共中央考慮到,蘇聯將派出以黨內第二號人物柯西金為首的代表團赴河內弔喪,認為中共代表團不宜在河內與蘇共領導人碰面。於是,9月4日當晚,周恩來與葉劍英到河內的醫院瞻仰完胡志明的遺容後,便飛回了北京。

周恩來此舉,第二天就引起了國際輿論尤其是美國輿論的關注。美聯社在9月5日的電訊中說:「美國一個不願透露姓名、地位不低的官員對周恩來避免與柯西金打交道離開河內,感到非常高興。周恩來避免會晤柯西金,不表明中蘇衝突有任何新變化,而表明衝突糟到什麼程度,說明整個中蘇問題已經沒有任何伸縮的餘地……」

周恩來有意迴避一事和國際輿論的反應,反而給蘇聯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蘇聯畢竟不願意讓「美帝國主義」利用中蘇矛盾。9月10日,周恩來接到了一封發自中國駐河內大使館的急電,上面說: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想在回莫斯科途中路過北京時,與周恩來總理會晤。中共中央在接到柯西金的要求後,考慮到國際國內形勢,決定讓周恩來同柯西金會面。

9月11日lO時50分至14時30分,周恩來在首都機場貴賓室與柯西金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就中蘇關係的緊迫性問題交換了意見。經討論,雙方商定於近期各派代表團舉行中蘇邊界問題談判。雙方還討論了有關保持和發展兩國貿易、恢復互派大使等問題。

其實,這次會談的結局,早在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預料之中。蘇聯方面想同中國緩和一下關係,借中國壓美國。這次談判一直持續了9年之久,雖未達成任何協議,但兩國邊界未再發生大的武裝衝突。

中蘇之間的總理級高層接觸,很快被美國情報部門獲悉。大洋那邊的尼克松更坐不住了,他決定急起直追,不能讓蘇聯搶先與中國改善關係,努力尋找通向「古老中國」的渠道。尼克松決心採取主動,加快與中國接觸的步伐。

接著,尼克松、基辛格利用出訪的機會,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向中國領導人傳話:美國不同意蘇聯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不參加孤立中國的安排,希望同中國對話。10月,美國政府通知我國政府,它將停止派驅逐艦到台灣海峽巡邏。

美國在放寬限制的同時,想方設法同中國接觸。12月3日,在波蘭華沙文化宮舉辦的南斯拉夫時裝展覽會上,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向中國駐波蘭使館譯員表示,得到華盛頓的指示,準備恢復同中國大使館的聯繫,願意同中國駐波蘭大使館代辦雷陽會晤

當晚,周恩來看到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的來電後,感到打開中美兩國關係大門有望,立即報告毛澤東:「找著門道了,可以敲門了,拿到敲門磚了」。

作為中國政府的一個回應「信號」,周恩來批准釋放2月16日兩名因乘遊艇進入中國海域而一直被拘留的美國人,並通知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幾天後,斯托塞爾應中國駐波蘭大使館邀請,同中國駐波蘭代辦雷陽會晤,成為第一個進入新中國駐外大使館的美國大使。

事後,基辛格把雙方這一階段的相互探詢稱為「與中國人跳的一場錯綜複雜的小步舞」。

互傳口信,提出白宮高級使節秘密訪華

11月份,美方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向中國駐巴大使張彤表示:尼克松總統想同中國領導人接觸。1個星期以後,周恩來在接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凱瑟時表示:「請轉告葉海亞·汗總統:尼克松如要同我接觸,盡可利用官方渠道。」周恩來的話,由巴基斯坦方面傳給了白宮。

1970年3月21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急報國內外交部:巴總統葉海亞·汗向大使張彤轉達尼克鬆口信——「準備開闢一條白宮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如果北京同意的話。這樣一條渠道的存在,將不會被白宮以外的人知道,而且我們可以採證完全地自由決斷。」

熟諳外交之道的周恩來立即在電報上批示:「尼克松想採取對巴黎談判辦法,由基辛格秘密接觸。」

一個對世界保密(主要是對蘇聯保密)的「秘密接觸」行動,在尼克松、基辛格和毛澤東、周恩來之間實施開來。之後,恩克松又不斷向中國方面傳來信息:美中和解十分重要,美國絕不會與蘇聯共謀反對中國。白宮願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華;準備派其高級助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點與中國的相應代表對話。

對尼克松的信息,周恩來採取了中國戈的回答。10月1日,是中國人民慶祝自己國慶節的重要日子。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夫婦被邀請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並站在毛澤東身邊,檢閱首都北京的國慶遊行隊伍。

11月5日,周恩來會見來訪的埃德加·斯諾時,再次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會談的關鍵。他指出:「中美談判從1955年開始到現在,沒有解決什麼問題。若要解決問題,現在就要談台灣問題,就是美國武裝侵略和佔領台灣及台灣海峽。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他聲明:關於台灣,我們談判的態度和方針不會改變,應該改變的是美國政府。我們的大門是敞開的。周恩來同斯諾的這次談話,同年12月13日,義大利《時代》周刊發表了斯諾撰寫的《同周恩來的談話第一部分(談外交問題)》。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時,談舌開始不久,就對斯諾說:「我看你發表跟周恩來總理的談話比較好。同我的(談話)不要發表。義大利雜誌上的一篇我看了,我是看從外國文翻譯成中文的。」在周恩來會見斯諾後的第9天,即11月14日,就在尼克松再次托訪華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轉達口信的時候,周蛩來對葉海亞·汗表示:「因為尼克鬆通過閣下轉告的是口信,我們也應該通過閣下口頭回答尼克松總統。閣下清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國武裝力量佔領台灣和台灣海峽,是中美關係緊張的關鍵問題,中國政府一直願意以談判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談了15年還沒有結果。現在,尼克松總統表示要走向同中國和好。如果美方真有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總統派特使來北京商談,時機可通過巴基斯坦總統商定。這就是我們的口信。」

11月21日,周恩來會見羅馬尼亞部長會議副主席勒杜列斯庫,他受齊奧塞斯庫的委託,前來中國轉達尼克松和美國國務卿羅傑斯的口信,他們對尋求同中國關係正常化的解決辦法表示關切,尼克松再次表示同中國領導人就改善中美關係進行談判的願望。會見時,周恩來重申中國政府對台灣問題的一貫立場,強調如果真有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尼克松的特使或尼克松本人來北京商談。

隨後,中國發出了強有力的回應「信號」。12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右側「毛主席語錄」欄登載:「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下面在《毛澤東主席會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的通欄標題下,以將近半版的篇幅登載當年10月1日國慶節毛澤東和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照片和一段文字說明。這是周恩來特意對版面作的精心安排,以此作為對尼克松多次表示改善中美關係的首次公開回應。

基辛格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中國國慶節那天,周恩來把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老朋友)和他的妻子領到天安門城樓上,站在毛旁邊檢閱一年一度的國慶遊行隊伍,而且照了相。這是史無前例的,哪一個美國人也沒有享受過那麼大的榮譽。這位高深莫測的主席是想傳達點什麼。斯諾自己後來談論這事件時指出,『凡是中國領導人公開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過後我才終於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為象徵,表示現在他親自掌握對美關係,但是,這在當時真是一種學究式的遠見卓識。我們在關鍵時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你來我往,中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大家都在試探和尋找時機。

乒乓外交,周恩來的中國式外交藝術代表作

1971年3月28日至4月?日,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舉行。中國乒乓球隊如期赴日本名古屋參賽,一舉榮獲4項冠軍,使世界乒壇為之震動。比賽期間,中美兩國乒乓球隊員進行了友好的接觸。在這種接觸中,美國乒乓球隊向中方提出了訪華的請求。

為此,外交部和國家體委就美國乒乓球隊要求訪華的問題,給周恩來寫了報告,認為「目前時機還不成熟」,主要是因為美國乒協堅持奉行「兩個中國」的政策,前不久就支持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國際乒聯。

正因為如此,周恩來對美國乒乓球隊的訪華要求,也持非常慎重的態度,在報告上批示:「可以留下他們的通訊地址,但對其首席代表在直接接觸中應表明,我們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陰謀。」在報告末端,他寫了「擬同意」3個字,並將報告轉毛澤東審批。

經過慎重考慮後,毛澤東親自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隊訪華。對毛澤東的這一決定的意義,周恩來深有體會:美國乒乓球代表隊訪華的政治意義大於體育意義!

決定一經做出,周恩來迅速組織實施。4月7日,周恩來囑告外交部立即用電話通知在日本的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負責人,對外宣布正式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當天下午,美國代表團開會,團長格雷厄姆·斯廷霍文宣布:訪華事已得到政府許可。這時,場外擠滿了各國記者。斯廷霍文說:「我感到非常高興,心情與其說是興奮,毋寧說是驚訝。」美國白宮發言人表示歡迎,認為這是中國要同美國改善關係的「一個認真的信號」,「這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事」。

一時間,名古屋盛傳這一震動世界的消息,超過31屆世乒賽的消息。於是,一場「小球轉動火球」的「乒乓外交」行動,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導演下有趣地開展起來。

與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一起到達北京的,還有加拿大、哥倫比亞、英格蘭和奈及利亞的乒乓球代表團。為向美國政府傳遞信息,周恩來給美國代表團以特殊的優待,抽出時間親自接見了這些初次進入「紅色中國」的美國人。接見地點,選在了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時間是1971年4月14日。這是一次精彩的會面。

周恩來首先引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中國古話,歡迎美國朋友。會見時,美國男乒運動員格論·科恩詢問周恩來對美國青年中流行「嬉皮士」的看法。他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話回答說:「可能現在世界青年對現狀有點不滿,想尋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動時會表現為各種形式。但各種表現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因為,尋求真理的途徑總要通過各種實踐來證明是對還是不對,這在青年時代是許可的。各種思想都要通過實踐檢驗一下。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我們懂得青年人的心理:特別好奇。」「按照人類發展來看,一個普遍真理最後總要被人們認識的,和自然界的規律一樣。我們贊成任何青年都有這種探討的要求,這是好事。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認識。但是有一點,總要找到大多數人的共同性,這就可以使人類的大多數得到發展,得到進步,得到幸福。」

所有在場的美國人都被周恩來的坦誠打動。中國總理並不強加於人但卻讓你心悅誠服的談吐,令美國隊員們由衷地敬佩。

周恩來的舉動和談話很快通過美國人自己傳到了白宮。這回尼克松和基辛格終於明白了中國式的外交藝術。基辛格認識到,將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安排在人民大會堂,與不久前將斯諾安排在北京天安門相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後來作了這樣的評論:「這整個事情是周恩來的代表作。」

波羅行動,基辛格密訪成行

繼「乒乓外交」之後,中國方面又向前走了一步。4月21日,周恩來通過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轉告美國政府一份口信式的文件一《周恩來總理給尼克松總統的口信》,這份《口信》說:「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兩國關係,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高級領導人直接商淡,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商談。」

4月24日,這份《口信》由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直接轉達給尼克松總統。29日,尼克松以口信方式答覆,表示願意接受邀請。5月17日,美國又通過巴基斯坦駐美國大使正式答覆中國:尼克松總統「準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進行認真交談,雙方可以自由提出各自主要關心的問題」。尼克松還提議「由基辛格博士同周恩來總理或另一位適當的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性會談」。

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中美兩國秘密的預備性會談,周恩來著手研究制定中美會談的方針。5月25日,他召集外交部核心組領導成員開會,研究尼克松的答覆口信。26日,他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中美會談的方針問題。

會後,周恩來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報告》回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美關係演變的過程,估計了同基辛格的預備性會談和尼克松的訪問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報告》還有針對性的解答了一些對中美會談存有疑慮的問題。《報告》的中心內容是關於中、美會談的基本方針:「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和專用軍用設施,應規定限期從中國台灣省和台灣海峽撤走;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外人不容干涉;中國人民力爭和平解放台灣;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進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活動;美國如欲同中國建交,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

5月29日,毛澤東批准了這個報告。當天,周恩來向尼克松發出口信,歡迎基辛格來北京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性會談,為尼克松訪華做準備工作。

6月2日,周恩來的口信由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里拉轉交給基辛格。當基辛格把打成正式文件的周恩來口信交到尼克鬆手中時,這位美國總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滿意地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總統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一向晚飯後不喝酒的尼克松,破例斟了兩杯白蘭地,與基辛格乾杯慶賀。基辛格感慨地說:「我想起了幾百年前從西方去中國的馬可·波羅。」尼克松順勢突發奇想地說:「我們就給你的中國之行起個代號,就叫『波羅行動』吧。」

為了做好同基辛格舉行預備性會談的準備工作,周恩來多次召集外交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討論會談方案,研究分析美方情況,並對禮賓、民航、安全、保密等接待工作,進行了周密細緻的部署。他在強調這次中美會談的重要意義時說:「這是中、美交往中斷了20年後第一次重要的高級會晤,這說明了美國封鎖敵視中國政策的完全失敗。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美國不得不放下一貫的傲慢架子,跑到北京來與我們會談。不是我們有求於他們,而首先是他們有求於我們。我們應該本著落落大方、以禮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這次接待工作。」

7月9日中午12時25分,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一行,在中方人員陪同下乘坐巴基斯坦民航公司的波音707飛機秘密抵達北京郊區的南苑機場。

基辛格一下飛機就鑽進了大紅旗轎車,車子很快就風馳電掣般地駛向釣魚台國賓館。一路無阻,基辛格被當作貴賓,安排住在5號樓。

16時30分許,周恩來來到了基辛格下榻處。這是極不尋常的禮遇。基辛格連忙招呼他的隨員到客廳門口迎候。

基辛格還未等周恩來走到跟前,就把手伸了出去,動作有些誇張。周恩來會意地微笑,伸出右手和基辛格友好地握手,眼睛注視著基辛格,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20多年來第一次握手。」基辛格也笑了笑,說:「遺憾的是這還是一次不能馬上公開報道的握手。要不全世界都要震驚!」

接著,基辛格將自己的隨員介紹給周恩來。。當介紹到理查德·斯邁澤時,周恩來握著他的手說:「我讀過你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關於日本的論文,希望你也寫一篇關於中國的。」

基辛格介紹到溫斯頓·洛德時,周恩來握著洛德的手晃了晃:「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她的書,歡迎她回來訪問。」

周恩來還跟特工人員雷迪和麥克勞開起了玩笑:「你們可要小心喲,我們的茅台酒會醉人的。你們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處分啊?」

周恩來的一番話,使基辛格一行原本緊張拘束的神態很快消失了。他們為周恩來的魅力所感染。

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了48小時,周恩來同他舉行了6次共計17小時的會談。雙方就台灣問題和尼克松訪華時間安排等問題,進行了友好磋商。在周恩來極為儒雅的談判風度中,貫穿著一個十分堅決的態度:台灣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國必須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必須限期撤走駐台美軍;必須廢除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基辛格作了這樣的表示:美國政府擬在印支戰爭結束後撤走三分之二的駐台美軍,並準備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減少在台灣余留的軍事力量;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灣問題能和平解決;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不再與中國為敵,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台灣代表。

基辛格的話,充分反映了美國政府政策上的兩面性。在周恩來看來,分歧只能慢慢解決,先要把共同點確定下來。在幾輪艱難的談判後,基辛格沒想到會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這次秘密訪華非常滿意。正像他自己所說,他是「帶著希望而來帶著友誼而去」。訪問成果超過了美國人原來的期望,圓滿地完成了他們的秘密使命。

不成功則罷,成功以後,秘密訪問遲早要公開化。為此,雙方一致同意發表聯合公告。10日晚,周恩來與基辛格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訪華的聯合公告問題進行了商談。

聯合公告如何措詞,雙方再次出現爭議,主要集中在3處:一、尼克松來華訪問是誰主動提出的;二、會談要討論哪些問題;三、尼克松來訪的適當時間。

對第一處,中國方面在起草原稿時,說明是尼克松主動提出要求,由中國邀請。基辛格提出異議,說這樣寫讓人看了覺得尼克松總統像個旅遊者,美方不能接受。

這一點說到底是個「面子」問題。周恩來充分考慮到尼克松面子,將原稿改成中方「獲悉」尼克松要來訪,由周恩來邀請。僅僅「獲悉」兩個字的改動,解決了使大家為難的問題。雙方都對這一修改拍手稱妙。

對第二處,雙方都不迴避要「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但中國方面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之間的主要障礙,而美國方面卻不同意在措詞上渲染台灣問題。經過討論達成協議: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言下之意,台灣問題是共同關心的,但並不只是討論台灣問題。

對第三處,為便於美國方面靈活安排,尼克松來訪的時間只寫明年5月之前,不說具體日期。

拿到修改後的公告稿,基辛格非常滿意,他清楚,中方已經設身處地考慮了美國方面的意見。因此,他乾脆在「接受邀請」幾個字前加上了「愉快地」一詞。雙方皆大歡喜。稿子基本定下來後,心情暢快的周恩來說:「這個公告的發表,將會震動世界。」

隨著美國代表團的離去,周恩來的形象、風度,已經深深地留在了基辛格的腦海里。回到白宮後,基辛格大談周恩來,讚賞有加。以至尼克松後來這樣回憶:「基辛格歸來時對我說,周恩來與戴高樂一樣,是他所遇見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外國政治家。儘管基辛格像我們一樣,有時也採用誇張的手法,但他確實難得誇獎一位他過去從未見過的人物。」

基辛格後來也把自己的這種印象寫進了回憶錄中:「我生平所遇到的兩三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中,周恩來是其中之一。他溫文儒雅,耐心無盡,聰慧過人,機巧敏捷。他在我們討論之際,輕而易舉地就點破了我們新關係的實質,似乎除此之外別無明智的選擇。」

基辛格一行離開北京的第4天,即7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關於基辛格訪華的內容相同的公告。

這則公告的發表,對於整個世界來說猶如一個平靜的湖面上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彈,立即震驚了世界——長期對立的共產黨中國與頭號資本主義大國美國走到了一起!幾乎所有的電波都在載送著這個消息,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在談論這個消息。

3個月後的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第二次來華訪問,為尼克松總統訪華作具體安排,並就尼克松訪華的中美聯合公報問題進行談判,還就台灣、印度、朝鮮、日本、南亞次大陸等重大問題交換意見。

這次基辛格從容地在中國待了7天,當時周恩來剛處理完林彪叛逃事件不久,不顧緊張、勞累與基辛格會談了10次。

對於尼克松訪華時的中美聯合公報,基辛格事先準備了一份經過尼克松審閱和批准的草案。這個草案長約3000字,包括了訪問情況、兩國關係的一般原則、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和台灣問題等4個部分,是按國際慣例的老套路起草的。草案在含糊其辭地強調共同點的時候,掩蓋了雙方的分歧。並在台灣問題上有意迴避不談美國撤軍問題,反而要中方承諾只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10月22日下午會談時,基辛格將他和他的助手們絞盡腦汁搞出來的這一草案提了出來,此時,他們對這個公報草案非常得意,覺得這是一份「傑作」。沒想到周恩來很不滿意美方起草的草案,他指示章文晉:由我們另外起草一份對案。並提出:按照過去同蔣介石達成協議的辦法,各說各的,明確寫出雙方的分歧,同時也吸取美方草案可取之處,寫出雙方的共同點。「各說各的」的原則,得到了毛澤東的贊同。

中方根據周恩來的意見拿出了另一份非常獨特的公報草案,它完全打破了老一套格調。在中方草案的序言中,概述了尼克松總統訪華基本情況。第一部分要求各自寫明對國際形勢和重大問題的看法和立場。中國方面以十分明確的語言闡述了中國政府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看法,美方部分留下一些空白頁由美方自己寫。第二部分吸取雙方共同點明確了建立中美關係的共同原則和共同聲明。第三部分各自說明關於台灣問題的立場和主張。第四部分寫明改善雙邊關係的某些具體建議。

中方草案遞到美方手中,經過一番解釋和緊急磋商,基辛格和他的助手們終於明白了中方草案「求同立異」精神的奇妙之處。

正在基辛格與周恩來談判的時候,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問題,並立即把台灣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這一結果,連一貫以精明著稱的基辛格也沒有預料到。

經過反覆商談,基辛格接受了中方關於聯合公報的基本原則,並提出了美方的修正方案和補充意見。雙方終於就公報草案達成了初步協議。

就在基辛格即將離開釣魚台國賓館時,聯合國大會的表決結果傳到了。11月26日上午9時,周恩來來到釣魚台與基辛格話別時,悄悄地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而對基辛格則守口如瓶。畢竟,此時如告訴正春風得意的基辛格,定會使其難堪,這不是周恩來為人處世的方式。

喬冠華負責到首都國際機場送行。車子開動了,喬冠華和基辛格同乘一輛紅旗轎車。兩位外交家不知不覺聊到了中國進入聯合國的時間問題。

「博士,你看今年這屆聯大中國能恢復席位嗎?我得到消息,現在這個時候聯大正在對恢復中國席位提案進行表決。」喬冠華明知故問。基辛格不假思索地友好地一笑,「我估計你們今年還進不了聯大,明年還差不多。待尼克松訪華以後,你們就能進去了。」「我看不見得吧?」喬冠華仰面大笑,笑聲里充滿了基辛格根本沒有察覺的無比自豪。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一個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時刻。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乘坐他的專機「空軍一號」來到中國,開始他的對華訪問。周恩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身份,親自在北京機場迎接。

當尼克松總統和夫人走出他的專機時,他為了讓世界記住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有意把其他隨員先暫留在了機艙里。身著厚重灰色呢大衣的尼克松與身著紅外衣的夫人帕特走下舷梯,身後沒有任何人跟隨,當走到離地面還有三四級台階時,尼克松微笑著伸出他的手,急步朝站在舷梯外兩三步遠迎接的周恩來走來。周恩來站在原地也把手伸出來了,中美兩國領導人在隔絕了20多年後,終於實現了歷史性的握手。攝影師不失時機地拍攝了這一歷史性的瞬間。

在一片掌聲中,周恩來意味深長地含笑說:「總統先生,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在尼克松與周恩來的握手結束後,隨尼克松訪華的羅傑斯、基辛格等隨員才獲准走出機艙。軍樂隊這時奏起了《星條旗歌》和《義勇軍進行曲》。

周恩來陪尼克松檢閱三軍儀仗隊後,同尼克松同乘一輛防彈高級紅旗轎車,直駛尼克松下榻的釣魚台國賓館。

車過天安門廣場,尼克松見廣闊的廣場空無一人,沒有他在紀錄電影上看到人山人海的歡迎場面,他的希望落了空,心裡不免有些黯然。

周恩來善解人意,主動熱情地邊指一閃而過的建築物邊介紹:「這是天安門城樓,毛主席在這裡多次接見過群眾那是人民大會堂,人民代表開會的地方;那是革命歷史博物館……」

周恩來陪同尼克松一行來到釣魚台國賓館,鄧穎超早在賓館等候。周恩來把尼克松、基辛格的白宮人員安排在18號樓,又將羅傑斯和美國國務院官員安排在6號樓。尼克松由此看出周恩來非常熟悉美國國情,對美國白宮和國務院之間奇怪的相互制約和平衡了如指掌。

當天下午,周恩來陪同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基辛格。

當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的宴會,歡迎尼克松及其夫人帕特一行。

周恩來用豐盛的晚宴招待尼克松。尼克松和帕特熟練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美味佳肴,周恩來微笑著對帕特稱讚說:「總統和你都能熟練地用筷子,不簡單!」帕特驕傲地將筷子一舉,說:「為了來中國,我們在白宮都學著用筷子,練了近半年!」

接著,周恩來指著擺放在餐桌上的「熊貓」牌香煙對帕特說:「總統夫人,我們要送給你兩樣東西……」帕特以為要送她香煙,大吃一驚:「你說……香煙?我不會抽……」周恩來笑了笑,解釋說:「不,不是煙,我說是熊貓。我們要送你們兩隻熊貓。」

帕特驚喜地拿起一包精製的香煙,指著煙盒上畫的可愛的熊貓,大聲對尼克松說:「喂,理查德,周恩來總理說送我們兩隻熊貓!真的熊貓!」

美國人通過衛星傳送的電視看到這個消息,立刻引起全國性轟動,一時成為美國人爭相談論的話題,掀起一股「熊貓熱」。《華盛頓郵報》的文章說:「周恩來通過可愛的熊貓,一下子把美國人的心征服了!」

2月25日,周恩來同基辛格會談,就中美聯合公報的措辭問題交換意見。由於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存在分歧,在中美聯合公報中關於台灣問題的措辭仍然沒有定下來。當時,美方擔心如果公報不能發表,尼克松的訪華成果就無法體現。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在會談時說:「反正雙方觀點已經接近了,我們也報告了毛主席,說已商定要寫最後從台灣撤軍的問題,但還要設法用雙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措辭表達。」基辛格立即表示:我們十分欣賞中方所表現的慷慨和公正的精神。

當晚,由於聯合公報還沒有定稿,周恩來在尼克松總統和夫人舉行的答謝宴會致辭時,只講了中美之間的分歧,而沒有講共同點。

26日凌晨,雙方對中美聯合公報的內容已經談定。經過文字推敲和修改,次日定稿。

2月27日晚上,中國方面為尼克松舉行最後的宴會。在輕鬆舒緩的樂曲聲中,周恩來與尼克松頻頻舉杯,一周來的緊張情緒也已然退盡。

尼克松端起酒杯,走到麥克風前作了這次訪問中從未有過的即席講話:「聯合公報將成為明天全世界的頭條新聞。但是,我們在公報中說的話,不如我們在今後的幾年要做的事那麼重要。我們要建造一座跨越16000英里和22年敵對情緒的橋樑。可以說,公報是搭起了這座通向未來的橋樑……」尼克松還不無得意地說:「我們訪問中國的這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

2月28日,就在尼克松即將結束訪華回國的時候,中美《聯合公報》在上海簽署並發表。《聯合公報》中美國關於台灣問題的措辭是:「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這份《聯合公報》的發表,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的大門已經打開,開始走出對抗,走向合作和正常化。

送走尼克松之後,周恩來當天乘飛機自上海回到北京。新華社記者問:「總理,有個美國記者報道尼克松訪華的結果,用乒乓球的比分來比喻中國對美國,21:2。可以報道嗎?」周恩來哈哈一笑,擺了擺手說:「人家可以那麼寫,我們可不能那麼說。公報只是一個起點,我們要學會把眼光看到未來。」

事後,中美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處。

1979年1月,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遺憾的是,周恩來沒能等到那一天,未能親眼見到自己與毛澤東打開中美新關係結出的成果。


推薦閱讀:

話說七月又十四,鬼節禁忌,你謹記了沒!小心半夜鬼敲門啊!
「微愛情」在敲門
4月10號,桃花降臨在這三大生肖,愛情來敲門,愛情開花結果
看看什麼時候財神來的,不要財神來敲門你卻不知道
口述:婆婆不敲門撞見我裸睡

TAG:關係 | 敲門 | 中美關係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