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書《洛神賦》澄心堂本
王羲之《洛神賦》澄心堂本
世傳洛神賦多為王獻之書,且只有十三行,此《洛神賦》為王羲之書,但也有專家認為是趙孟頫偽造。
此帖雖未必是王羲之之書,但頗有王字韻味,確有有可可觀之處。
《洛神賦》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寫的的著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將《感鄄賦》改名為《洛神賦》,世人多認為其寫作牽涉洛神賦圖到曹植與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據《文昭甄皇后傳》: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趁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
曹操的夫人劉氏生長子曹昂,早年歿(死)於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篤厚恭謹;曹彰,勇而無謀;曹植,聰明機警,卻嗜酒放縱;曹熊,身體病弱。
曹植民間傳說: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凄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繼位,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對叔嫂之情的質疑: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叡繼位,追謚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為避母諱,將《感甄賦》改為《洛神賦》。無論是曹植,還是曹睿,他們絕不會想到,這一改名舉動竟被後人理解成「欲蓋彌彰」,於是文人附會,臆想百出,那個在洛水之畔贈送枕頭的女子,便由宓妃變成了甄洛。
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傖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曹植愛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沒有那麼大的膽量寫《感甄賦》。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曹植寫《感甄賦》,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文字部分
第五,《洛神賦》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後來的人否定感甄說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為妻。
《洛神賦》原文:
《洛神賦》譯文:
《洛神賦》賞鑒: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洛神賦》全篇大致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佇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別後「我」對洛神的思念。
《洛神賦》突出的特點:特點一,想像豐富。想像到:他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體態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隨後他對她產生愛慕之情,托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別。想像絢爛,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愁帳絲絲。但這想像並不離奇,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鍊、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態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於眼前,風姿綽約。而對於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來鳴鼓,女媧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以致離別後,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寧徘徊於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產生苦悶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別,有情人不能成眷屬。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託,但她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現實中難以找到,失落無限。
三是以此賦托意,他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弟的逼害,無奈之餘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洛神賦》藝術價值: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採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推薦閱讀:
※王羲之--名帖選(一)
※王家的幾個兒子 簡單版
※單從書法角度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是否過譽了?
※賞《知足下帖》,品書聖「一筆書」之魅力
※高清書法字帖-王羲之-草訣百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