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中的國家文化安全
王瑞香
作者簡介
王瑞香(1975—),女,湖南嶽陽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東營職業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前提。自冷戰結束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風雲變幻,就國家安全戰略而言,安全的複雜性上升,「思想與意志」安全走向台前,即爭奪話 語權、網路控制權、文化領導權等軟實力成為國家 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國家文化安全研究日趨成為一門顯學。然而,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國的文化安全總是與一國的國家安全觀息息相關。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我國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別於之前國際上的「綜合安全觀」、「共同安全觀」和「合作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我國為適應自身新常態對中國的新安全觀進行的創新性發展,是包括「文化安全」等11種安全在內的有機集成。在國家總體安全觀中,文化安全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它又反映出當前我國文化安全方面的哪些問題?如何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文化安全建設,促進國家總體安全?本文將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討論我國文化安全問題。
一、文化安全在國家總體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
文化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自文化產生以來,隨著不同文化的發展、傳播、交流、碰撞,文化逐漸具有了一種安全的意義。國家文化安全是相對於「文化威脅」或「文化霸權」而提出來的。冷戰期間,文化是美蘇兩大集團間互相進行意識形態攻伐滲透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西方對蘇聯集團實行和平演變中充當了先鋒。冷戰結束後,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交流互動,世界主要國家越來越重視國家文化安全的意義,文化安全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日益展現出巨大的活力,極具滲透性和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在此次提出的總體安全觀中,文化安全首次被納入國家總體安全範疇,而且與軍事安全、社會安全一道充當國家整體安全的保障手段。這反映出文化安全是一種安全目的,是國家安全內涵的有機組成,異於物質性安全範疇,文化安全因其指導性和隱蔽性,決定了它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靈魂,直接關乎國家的政治安全;同時文化又作為一種安全手段,是維護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工具,可以為我所用,體現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國家總體安全中對文化安全的凸顯可以說正是由當下國內外因素的複雜性決定的。
從國際上看,在後冷戰時代,國家間關係與文化間關係密切相關。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指出:「在冷戰後的世界中,國家日益根據文明(文化)來確定自己的利益,它們同具有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國家合作或聯盟,並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發生衝突。」二戰以後,尤其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交往關係表明:文化親緣近的國家間一般更傾向於相互合作,而不同文化間的衝突可能性會上升。所以,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首先這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不平衡有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實力及所處地位不同,發達國家總體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相對於發展中國家具有明顯優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助經濟、軍事上的強勢推行「文化霸權」,將自己的意願或價值取向強行兜售給其他國家,實行文化擴張。面對西方文化的擴張,發展中國家要維護國家主權和意識形態安全,需強調獨立發展自己的文化,維護本國文化安全,抵制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其次,這與現代科技的進步有關。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增強了國家文化交流的能力、強度、總量及速度。網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擴大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流融合,衝破了民族國家的文化疆界。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科技上的不同步性,信息佔有和傳播的不對稱性,造成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信息傳播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和不利境地,所以,文化安全問題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這與西方國家實行文化滲透有關。西方國家憑藉其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霸權,實施文化滲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廣播、出版、影視文學、教育等多種途徑向世界推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構成了嚴重威脅。無論是冷戰時期還是後冷戰時期,美國始終把文化滲透作為其獲取國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第四,這與文化軟實力地位的提升有關。「軟實力」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於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有別於物質性的硬實力,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通過讓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而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是 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一切可以內化為精神力量的實力都是軟實力。他還進一步論證了軟實力從國家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魅力等中產生。其主要體現為精神的感召力、社會的凝聚力、市場的吸引力、思想的影響力與心理驅動力等方面。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和長遠上看,關乎國家和民族的興衰。一國文化軟實力作用的體現,必須是以國家文化安全為前提的,因此,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國內來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經濟上我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到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政治上我國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益完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形成了能夠被全社會共同接受和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當前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存在著一些不穩定不安全的因素,如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的蔓延、「普世價值」的販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等等,這些思想或思潮起到了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擾亂人們思想的惡劣作用,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文化安全。長期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文化安全建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把文化建設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放在同一個層面看待,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文化建設是興國之魂。我國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保障作用可以從多層次、多方位來理解,概括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證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任何民族或國家都需要一個能夠被社會共同接受和認同的社會主流價值來引領,而共同的社會價值是文化積澱的表現,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既繼承發展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吸收了國外優秀文化,同時又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展現出豐富的時代精神。正是這一先進文化保證了我國社會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時把人類解放視其 核心價值取向,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確定為在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二是維護並提升國家的良好形象。人類社會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或民族不可能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可以說,一個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競爭力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本身。當下科技文化的突出之處就是創新,誰的創新能力強,誰就能佔領世界科技前沿,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得到更多的財富。俄羅斯現任總理梅德韋傑夫曾在自己的推特中留言緬懷蘋果公司(Apple)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認為「史蒂夫·喬布斯式的人物在改變我們的世界」。因為勇於科技文化創新,他把多種媒體功能集成於一個小而高端的智能化iphone手機,風靡世界,他實際上改變了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對我國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文化安全重在建設,要促進我國國內外良好形象,需不斷加強國家文化塑造。一要增加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元素,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形象推向世界,使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產生「中國是傳統意義上文化古國,更是現代意義上文化大國」這樣一種認知,為中國文化贏得應有的尊重。二要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核心元素。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複雜體系,其最為核心的元素體現在思想與價值觀層面,缺乏這一核心元素支撐的文化,是沒有軟實力意義的文化。如何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文化核心元素通過多種手段傳播到世界各地,向世界講 好「中國故事」,使 這種核心元素具 有強大穿透力、感召力,對於保障並促進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推動我國社會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發展。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社會環境和制度下社會、民族、階級、群體以及個人在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種活動的總和,涉及勞動、消費、社會交往及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內容。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中介和導向,它不僅教會了人們應該怎樣生活,還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靈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覆蓋了各個利益群體,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鮮明地指出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為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與價值評價提供了基本規範,蘊含豐富的社會生活「正能量」,有利於推動我國社會整體生活方式的積極向上。
二、當前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突出問題
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文化安全的根本含義是指整個國家的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生活還有文化活動在保持自身文化活力、健康發展和維護本國文化權益的同時,還能夠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終保障並增進國家的總體安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文化安全建設總體上成效顯著。然而,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加之我國國內改革已進入矛盾錯綜複雜的攻堅深水區,不得不承認,我國當前文化安全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面臨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而且這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總體國家安全。其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對國家總體安全尤其文化安全及其相互關係認識不清。當今世界安全形勢與安全議題複雜多變,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國內在國家安全尤其文化安全的認識上存在嚴重偏頗與不足。一方面,我國在安全認識保障設計上國際安全意識不強,長期缺乏總體安全理 念的頂層設計。受之前冷戰和後來發展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以往的安全觀偏重於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物質性安全範疇和國際安全,缺乏安全認識上的統籌與及時跟進,對於國家內部安全尤其內部文化安全 認識不夠。另一方面,對於文化安全的內涵及其在國家總體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安全與國家總體安全之間的關係缺乏清晰的定位。即便意識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只是對其他物質性安全形態的補充輔助,在國家總體安全中的地位不高,而且所指的國家文化安全更多涉及的僅是意識形態上的安全。其實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低於國家安全體系中其他安全,甚至其在國際安全體系中發揮著特殊的統領作用和連接意義,文化安全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其他安全保障的效用。文化安全範圍並非僅局限於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安全,還包括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新的時代文化的創新、國民核心價值精神和文明素養的塑造等。對於總體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認識不清嚴重製約了我國的總體安全保障能力,使我國在安全建設上缺乏主動性和全局性,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易陷入被動應付的不利局面。
二是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面臨一些衝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指導方向。文化安全首先是國內安全,國家主流文化是國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國家主流文化的安全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文化安全、國家的文化話語權和主導權,並且與國家的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聯繫緊密。然而,近些年來我國主流文化建設出現了流於形式、不接地氣等相關問題,致使有些錯誤思想不斷沉渣泛起,如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造成了社會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歷史虛無主義盛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宣揚「非毛化」,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反對毛澤東思想。這些錯誤思想在學術界、政治領域和社會民間都有一定的市場,迎合了不少人。而且對這些錯誤思想在理論界批判不夠,有些人甚至把對其的批判誤認為「極左」。這些錯誤思想,一方面誘發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等資產階 級 腐朽思想文化乘機而入,另一方面導致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後的思想觀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沉渣泛起。由於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主流文化的動搖將直接影響到黨的領導,造成社會思想迷失,威脅國家的整體穩定與安全。
三是對西方文化滲透認識不足。文化安全是國際安全的重要組成,當前西方文化的顯性擴張和隱性滲透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內在文化安全的重要國際文化因素。運用文化力量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始終是西方大國一以貫之加以推進的戰略工程。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提出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即:向社會主義國家輸入資本主義文化和價值觀念,影響它們的民眾和領導層,從而顛覆整個國家。蘇東劇變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文化滲透和平演變的結果。冷戰結束以來,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逐漸把我國作為了下一個和平演變的首要對象,而且和平演變更為精準。所謂精準演變,就是有選擇的、目標明確的演變,如利用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機會,加大對我國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企業家為代表的精英人士的意識形態滲透,在這些人中尋找其代言人。由於一部分人對西方國家利用經濟談判、學術交流兜售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認識不清,不知不覺間竟逐漸傾向、相信或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放棄了自身原有的價值觀,嚴重衝擊了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四是我國文化生產力發展仍然滯後。文化安全不是靜態的,文化安全的強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文化現生產的過程,其本身就是安全與發展的統一。本文涉及的文化生產力是指文化產業化能力和文化創新能力(影響力),也可稱為文化「軟實力」。這種文化軟實力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作為擁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不是文化產業強國。由於我國文化生產力發展不足,造成了我國文化難以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思想影響力和大眾文化的社會凝聚力。有資料顯示,日本幾乎壟斷了全球唱片業和動漫卡通業,美國則佔據了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電視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憑藉其文化產業的實力,使其文化產品充斥整個中國市場,通過好萊塢電影大片、網路文化等文化手段美化其生活方式,攻擊我國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社會制度,推動其世界文化霸權。我國由於文化生產力發展明顯滯後,文化產能不足,文化創新能力不強,不僅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許多本國文化產品對內缺乏社會認同度和凝聚力,對外缺乏國際競爭力和適應力,致使我國文化安全不僅難以抵禦西方文化產品的影響滲透,而且較難在國外打開相應的、長期的文化市場。
三、總體國家安全視野下維護文化安全的路徑
為了解決當前我國文化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立足於統籌總體國家安全建設,著力於國家文化安全與國家總體安全的協同改善。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重在自身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播,在建設中發展文化,在傳播中提升文化安全。具體來說,實現文化安全的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培養國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文化在本質上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會隨著人的實踐發展而不斷地發生演變。說文化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就意味著文化的存在不是一種脫離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的,而是一種被決定的存在,當然文化的這種實踐性不能簡單化和絕對化,畢竟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文化的發展與演進有著相對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不是預設的,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能服務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文化自覺主要指社會實體(民族、國家、民眾、政黨等)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文化自覺不僅要求把文化的生成看做是歷史的,還應該對文化的合理性與現實性做歷史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經過90多年的努力,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引領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發展的實踐,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一先進文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們講文化自覺,就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根本方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使我們的人民有一個共同美好的精神家園。
為了實現文化安全,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還需要達成廣泛的文化認同。進而發展為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社會實體(民族、國家、民眾、政黨等)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與堅守,實現了自我文化的個人內化和社會內化,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認同。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文化是這個民族與國家內部的粘合劑,也是這個民族與國家的精神支柱,缺乏這種文化內化的民族與國家,通常會表現為一盤散沙而喪失獨立性與主動性,動搖國家的社會安全。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當下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我國文化的「根」和「魂」充滿自信與熱愛。所謂我國文化的 「根」,是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它源遠流長,以儒釋道為主要內容,包含講仁義、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所謂我國文化的「魂」,是指植根於中國國情並開花結果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艱辛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推動理論創新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迄今為止引領中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最有效的思想指南和精神旗幟。它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銳利的思想武器。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總的來說就是要對 「根」的尊重和揚棄,對「魂」的堅守和創新。只有具備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國家的文化安全建設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社會總要受一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而社會價值觀總是一定文化積澱的結果。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口號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國家整合多元價值、維護政治統治、規範民眾行為的重要工具。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武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思想成果;另一方面,作為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的工具呈現出抽象人性論、價值絕對化和階級欺騙性的色彩,體現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唯心性與虛偽性,易使社會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凝練而成的,它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基本層面,是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優越性的集中概括,體現了鮮明的國家意識和人本觀念,有利於外化為日常的社會行為實踐,推動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從思想上鞏固國家的軍事安全。面對世界範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促進文化安全建設十分必要。
第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 個國家文化安全還取決於要使其文化資源產生現實的文化力量,即自身文化軟實力。缺乏政策支持和經濟、社會人力上的配套投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就難有發展,文化資源就不可能轉變為現實的文化力量。把文化建設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個方面,是我們黨十六大以來在領導我國文化建設上的重要創新。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發展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當下,世界多國尤其西方大國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當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不再是工廠里的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各種文化產品。包括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體等。美國以消費主義為核心、以經濟性和娛樂性為特徵的大眾文化,通過好萊塢電影、跨國公司、互聯網與國際貿易等途徑在全球廣為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受到世人的追捧和青睞,尤其是佔據了年輕一代的頭腦和心靈,對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大衝擊,也挑戰著我國的民族文化。要實現中國全面和平崛起,必須要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事業上的經濟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和優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強化人的安全和社會安全;另一方面,要不斷繁榮中國的文化產業,激發我國人力資源的文化創新潛力,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文化消費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國家經濟安全。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滿足國內文化消費需要,提升國民素質,而且還能推動我國文化產品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四,提高文化對外開放交流水平。文化多元化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而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國文化安全不是固步自封的,它還是不同文化交流互動的結果,還應該在對外開放中得到提高,從而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對於促進我國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進而改善我國的國際安全現狀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強調「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同時,提出了「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重大任務。這再次證明了文化開放和文化安全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文化開放是文化安全的基礎,文化安全是文化開放的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是不可避免的,奉行文化「鴕鳥政策」無助於國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開放交流水平已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題中之義。一方面,中國文化具有深遠的世界影響力,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營養,這不僅被歷史所 證明,也呼應了當今時代中國走出去和引進來協同發展的需要。要傳播中國文化,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重在文化開放。另一方面,一種文化是否先進,是否能佔領文化和道德的制高點,只有在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交鋒中才能清楚地體現出來,而要形成思想交流、交鋒,離不開文化 對外開放。在思想交流中,跟錯誤思想進行交鋒並加以批判,深化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確保我國文化安全。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和 「引進來」戰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成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文化年、文化中心、世博會、孔子學院等)。可喜的是,社會民間文化力量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正日益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文化開放將邁上新台階,我國文化安全建設將更為全面。
文章來源:《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5期
推薦閱讀:
※視野 ▎圖 書 館
※誰來看好政府的錢袋子(新視野·關注人大預算監督(上))
※開闊的視野 高尚的情懷
※肖雪慧:民族主義理論的一個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