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寺廟布局

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佛寺與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來。這是因為在建築格局上,支配中國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文化一心理的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建築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宮殿官邸如是,詞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觀也如是。所以中國佛寺一開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廟,依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重,南北中軸線布局,構成整飭嚴謹,氣勢磅礴的建築群體。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鐘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遊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四大金剛」。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

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毗盧佛或接引佛,大雄寶殿[1]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迦葉」、少「阿難」,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去背後多塑一堂「海島觀音」。寺院寺廟再現代的古建築行業中,仍舊扮演中重要的角色,極好的鏈接了我們的佛教和建築兩個行業。

入世精神

理智的入世精神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蕭默認為,歐洲的教堂建築是屬於雕刻式的。它的出發點是面,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它藉助於牆和屋頂,造成一個自足的空間,以不凡的形象傲視自然。雕塑呈現出一種時間的靜止狀態,在這種靜謐之中,神的力量愈發穿透時空。

而中國寺廟建築則是繪畫式的。中國畫里的殿台亭閣、山川池徑,都是用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的。中國寺廟建築的出發點也是線,柱、梁、額、椽、拱等,宏觀來看都是一種線,這些線條交織網羅,便構成了圖畫。這裡,每一處建築個體都不是獨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離開了全畫就沒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寶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托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與山水畫「可游」「可居」理論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是展現能供遊覽的生活場所。它不像歐洲大教堂那樣,人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中國寺廟建築這種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是在把空間意識轉換為時間進程,當人慢慢遊歷在一個複雜樓閣的不斷進程之時,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裡變成了時間綿延流動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寺院

神的居所與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樂土就在現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蕭默指出,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宗教長夜,君主制屈居於神權之下始終不能茁壯成長,教會成了社會的中心,「君王施權於泥土,教士施權於靈魂,靈魂的價值超過泥土有多大,教士的價值即超過君王有多大」(《中世紀教會史》)。因此,國家才會如此不計工本地去營造富麗堂皇的教堂,那些著名的教堂往往耗時上百年才能建成。寺廟寺院圖片僅供

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佛寺與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來。這是因為在建築格局上,支配中國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文化一心理的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建築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宮殿官邸如是,詞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觀也如是。所以中國佛寺一開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廟,依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重,南北中軸線布局,構成整飭嚴謹,氣勢磅礴的建築群體。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

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鐘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遊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四大金剛」。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

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毗盧佛或接引佛,大雄寶殿[1]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迦葉」、少「阿難」,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去背後多塑一堂「海島觀音」。寺院寺廟再現代的古建築行業中,仍舊扮演中重要的角色,極好的鏈接了我們的佛教和建築兩個行業。


推薦閱讀:

家居布局10種的風水禁忌
家中一旦出現這3個風水布局,再努力也不好,後半生一貧如洗!
王祥灃 辰山戌向八運(2004—2023年)中風水布局
丙申猴年各方位風水布局大全
2017年12生肖如何通過家居風水布局,招財旺運!

TAG:寺廟 | 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