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產階級」

【編者按】 階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核心組成,它與政治經濟學一起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富批判性和歷史變革意義的部分。從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問世以來,種種對其非難和所謂「打倒」就接連不斷,今天資產階級學者鼓吹「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中產階級化」「工人階級已經消亡」,以現象取代本質,以末節取代整體,藉以混淆視聽,服務於其論證資本主義永恆性的目的。澄清在中產階級問題上的種種混亂,今天顯得具有特殊的意義。故我們整理了以下資料,希望在如何看待所謂「中產階級」問題上,向讀者朋友們提供以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視角。

簡明目錄

1. 馬克思的階級理論

2. 無產階級的本質特徵

3. 資產階級學者的「階層理論」

4. 所謂「中產階級」

5. 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化了嗎?

6. 判斷當代工人階級,不是看勞動方式、職業分工或收入,而要依據僱傭勞動與資本的總體對立

馬克思的階級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階級結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結構理論就是關於決定社會階級,特別是資本豐義社會的階級存在及其相互關係和發展的規律的理論,共內容要點大體如下:

第一,揭示了社會階級的起源和發展的真實過程。階級的存在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社會分裂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是以前的生產有了一定發展但又不大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餘,因而勞動還佔去讓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必然劃分為階級。在這個完全委身於勞動的大多數人之外,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於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藝術等等。因此,社會分工就成為階級劃分的基礎。但是這並不妨礙階級的這種劃分曾經通過暴力和掠奪、狡詐和欺騙來實現,這也不妨礙統治階級一旦掌握政權就犧牲勞動階級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對群眾的剝削。階級的劃分只是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才有可能。這種劃分是以生產不足為基礎的,它將被現代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把階級看作是一個歷史範疇,這與那種認為階級是天然的、永恆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

第二,揭示了階級的實質和特徵。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係的產物 。階級是一些大的社會集團,階級差別的基本標誌,就是這些社會集團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作為一個階級,在經濟基礎上產生以後,它還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即由「自在的階級」到「自為階級」的過程。因此,一個階級除了具有經濟實體的本質特徵以外,還應具有政治特徵和思想特徵,這才是一個成熟的階級的全貌。階級劃分是政治派別劃分的最根本的基礎。作為一個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是看他們的思想、理論實際上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個人所以組成階級只是因為他們必須進行共同鬥爭反對另一階級。階級對各個人來說又是獨立的,階級決定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個人命運。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把階級看作是經濟範疇和政治範疇的辯證統一,這與那種否認階級的經濟實質和忽視階級的政治、思想特徵的觀點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三,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階級。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有三種主要社會力量,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處在它們兩者之間的中等階層。資產階級是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資本家階級。資本家的靈魂就是資本,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儘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創造了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但是,資產階級的關係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子死地的武器,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無產者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是資產階級的奴隸。他們吃穿好一堅持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力價低實際上不過表明,他們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足夠沉重,容許把它略微放鬆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無產階級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隨著工業的發展,無產階級不僅人數增加,而且它結合成更大的集體,它的力量日益增長,它愈來愈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己的階級意識,組織起來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 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下解放出來。資本主義社會內的各個中等階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來。有的是因為他們的小資本不足以經營大工業,經不起較大的資本家的競爭。有的是因為他們的手藝已被新型生產方法弄得一錢不值。無產階級的隊伍就是這樣得到補充的。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各主要階級的分析是緊緊圍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個基本矛盾而展開的,因而能夠揭示出這些階級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趨勢作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以及中等階層的分化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科學論斷。

無產階級的本質特徵

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是這樣定義的:「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本質特徵在於,其一喪失生產資料;其二必須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很顯然,馬克思主義不是用職業特質,收入水平和生活貧困程度來把握無產階級的。誠然,馬克思在分析無產階級的本質特徵時,聯繫到19世紀無產階級所遇到的勞動條件和物質上的貧困化事實。但是,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把無產階級所遇到的勞動條件和物質上的貧困興作無產階級的本質和特徵。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水平會隨著生本力發展而不斷變化。他們只根據無產階級在社會經濟關係中的地位來考察無產階級。

在當代社會如何界定工人階級?如果將工人階級仍然看做是過去的那種在大型工廠內從事體力勞動的群體,即藍領工人,那麼可以說「工人階級消失」就是事實,因為這一群體的人數一直在減少,現在僅占勞動力的很小部分。所以這裡要明確的是,現代社會的工人階級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廣大的僱傭勞動者群體,「『無產者』在經濟學上只能理解為生產和增殖『資本』的僱傭工人」。工人階級的界定根本標準,從馬克思主義來看就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和在生產中的地位。恩格斯曾經指出:「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的界定標準, 雖然存在著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核心工人和邊緣工人等的分工和區別,但無論如何,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龐大的僱傭勞動者群體,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不但沒有消失,而且人數不斷增多,日益成為社會的絕大多數。

資產階級學者的「階層理論」

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家都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有的人根本不承認社會宏觀結構存在,直接否認現代社會的階級劃分。美國的許多資產階級社會學家甚至稱:美國社會已在變成沒有階級的社會。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同類的論調。聯邦德國的蘭絲胡特教授斷定說,在聯邦德國、美國和英國都「已經不存在社會階級劃分」。英國的「社會主義聯盟」也聲言:目前國內「階級結構已有改變。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會分裂為兩個彼此之間鴻構甚深的不同的階級。」另一些人則承認社會宏觀結構存在,承認包括階級在內的社會的集團劃分,但是用階層論來代替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的階層論在分析社會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效能。例如,美國社會學家通常根據財產和收入的多少將居民分為若干階層。這種劃分由於有數量標準,能比較被確地勾勒出社會財富在居民中的分布狀況,揭示出貧富的差別和由此而產生的階層之間的矛盾,從而為政府制定緩和階級矛盾的社會福利政策提供根據。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階層論對於調查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群眾在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差別狀況也是有用的。因此,我們並不全盤否定西方社會學家的階層論。但是,西方社會學家的階層論畢竟在實質上不同子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而反它常常將「階級」(CIass)和階層(Stratum)這兩個不同含義的術語混合使用,有很大的欺騙性,在資本主義國家影響很廣。

階層這個術語原義是地質學上的岩層,資產階級社會學家用它來劃分社會的層次。照美國的《社會學辭典》解釋,階層就是指「從橫的方面把社會劃分為完全固定的和同等的許多層次,像階級、門閥等級、地位身份等。」由此可見,資產階級社會學的階層範疇是包括階級在內的一切社會類別的範疇。或者說,階級在階層範疇中占普通的一席。資產階級社會學家有時使用階級一詞,也是在階層的意義上。這一點我們在讀他們的著作時是要加以往意的。

西方社會學的社會階層是根據任何一種社會關係和社會聯繫,即根據任何一種不平等現象或社會差別而特人們劃分出的等級層次。由於階層劃分的標誌不同,因而劃分出來的階層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過去有的資產階級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劃分的基礎在於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差異,興趣和意識上的差異,教育和精神文化上的差異,生活方式和品行上的差異,在生物學的「價值」上的差異,在出身上的差異,在種族歸屬上的差異等。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各種論調現在已經不佔統治地位了。資產階級思想家常常從製造階級劃分的物質基礎出發,對階級作所謂「經濟的」解釋。一種論點認為,各種階級差別的基礎在於收入的來源或收入的大小。於是相應地就把階級稱為「按收入來說的階級」、 「收入的階級」。這種論點被稱為「分配論」,因為它不是把生產領域中的差異,而是把分配領域中的差異當作階級差別的基礎。 這種論點的擁護者用結果偷換了原因,把次要的、派生的東西放在首要地位,又將首要的、主要的東西移到次要的地位。對階級作「經濟」解釋的另一種論點認為,社會階級劃分的基礎似乎是職務種類上的差別和職業上的差別。根據這種觀點,從事同類職業或擔任同類職務的人們的一定的總和,就形成了具體的「職業集團」,這種「職業集團」就是階級。然而,職業和職務種類上的差別無論如何也絕不能成為各社會階級的基礎。人 們之所以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並不是因為他們從事不同的活動。而相反,人們往往已是因為分屬於不同的階級,才從事不同的活動。同時,階級差別和職業差別決不是一致的。還有的社會學家依據一些居住環境方面的特點,如住宅類型、居住地區以及其他更次要的特點來確定階級。例抵有的人根據住宅中是否裝有電話來劃分階級。一切有電話的人就都被歸入上等階級。有的人甚至認為,個人儀錶外貌就是階級歸屬的標準。上述的各種觀點都是從某個單一的、派生的、非本質的、次要的標誌來劃分社會階級。這些資產階級社會學家不能深入鑽研和發現各階級的真正基礎,他們只能在各種現象的表面上徘徊。

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的社會階層論最精巧的形式,就是「多方面測定階層」的理論。這種理論的中心環節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德國社會學家麥克斯·維貝爾(1864一1920)提出的由「階級、地位和權力」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社會分層模式。按照維貝爾的模式,社會階層是由財產狀況、聲望和權力決定的。經貝爾把階級定義為「市場上的機會」,認為階級是收入數量和收入來源相等同的利益集團。可見他的所謂階級概念是不同於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概念的。維貝爾所說的地位,是指榮譽和聲望,這是由人們的身份、儀錶風度、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決定的。他認為榮譽和聲望並不總是跟隨在財產所有權或金錢的後面。維貝爾的地位概念是對榮譽和聲望的一種主觀評價,用來劃分社會階層必然帶有主觀隨意性。劃分社會階層的第三個尺度是權力。維貝爾認為在現代社會裡,權力的最關鍵來源不是來自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是來自政治黨派,來自日益發展的科學化的組織管理。維貝爾模式的擁護者宣稱:如果說, 「經濟上」分化的結果產生了「階級」,那末「社會上」分化的結果就產生了若干「有聲望的集團」或「有地位身份的集團」,而「政治上」分化的結果則產生了若干「政權集團」、 「實力集團」或政黨。可見,維貝爾的三位一體的階層模式不過是一種折衷主義的模式,它根本否認作為社會階級劃分基礎的決定性的因素,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解釋成為具有同等意義的東西。

資產階級社會學家把許多項標堆湊合在一起,其中除了收入、地位和權力外,還有住房、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社會交往、興趣愛好、母親的勞動情況、參加社會事業的情況、發者情況、進德面貌等等,總之,把人們中最有差別的各種具體特徵,人們處境上的各種最小的特點都湊合起來了。諸如此類的階層「指數」是漏洞萬出的,因為它們是把一些完全不同的、有時是彼此互不關聯和彼此毫無因果關係的、忽視階級根本基礎的、派生的或次要的各項特點,隨意地、折衷地湊合成為一個整體。列寧曾經指出:如果「拿兩個或更多的不同的定義,把它們充全偶然地拼湊起來,……那末我們所得到的就僅僅是一個指出事物各個方面的折衷主義的定義。」

社會階層理論在哲學方法論上的缺陷是主觀唯心主義和折衷主義,在政治經濟學上的缺陷就在於把社會劃分為社會階層時脫離了對生產關係實質的分析,因而使社會結構失去了說明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特徵的基礎。

所謂「中產階級」

所謂「中產階級」又叫「中間階級」、「白領階級」或「新中等階層」等。這種理論認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尤如橄欖核一樣是中間大兩頭小,處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中間的中產階級,戰後劇增,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正在趨於消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中產階級化」。

二戰後的「黃金時期」使西方社會出現了所謂的「中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文獻中,「中產階級」這個概念使用「階級」來代表一個用收入水平、消費標準和文化特徵來界定的群體,它和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概念不同,後者的階級概念所指的是在生產中處於同樣關係、具有同樣利益分配關係的群體。西方社會學理論認為,最富和最窮的人最少、「中產階級」數量最多的「橄欖型」社會是最穩定、最理想的社會形態。

何為「中產階級」(middle class)?《美國傳統詞典》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介於工人階級和上層階級之間的社會經濟學階級,通常包括專業人士、高級技術人才和中低管理人員」。英美兩國的其它詞典的定義也與之大同小異。這一定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西方社會對「中產階級」的模糊界定。

「中產階級」社會在西方人看來是這樣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多數人既不是富人也不是窮人,而是經濟狀況處於中間程度的人。」到目前為止,西方對於「中產階級」的界定,仍沒有統一的標準可遵循,也還沒有哪個國家對什麼是「中產階級」下過確切定義。倒是政客們為爭取選民,不得不嘗試對「中產階級」加以界定。如2012年美國總統競選人羅姆尼和奧巴馬分別將年收入在「20-25萬美元或稍少些的人」及25萬美元以下的人稱之為「中產階級」。金融機構或研究機構出於工作需要也必須對「中產階級」的概念加以量化,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產階級」是指年收入在4000美元到1.7萬美元之間的人群。亞洲開發銀行將「中產階級」 定義為每天消費2至20美元(約人民幣13.6—136元)的群體,這個標準遠低於西方。看來,在界定現代「中產階級」的問題上,人們依據的不是科學嚴謹的概念,而是收入水平,不管這樣的收入差距如何巨大,或這種收入可能因經濟狀況而如何的不穩定。正是由於「中產階級」不是嚴謹的科學概念,所以對它的定義會成為非常困難的事情,只好由機構、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定義,使「中產階級」的界定成為學術界討論不休的話題。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對「middle class」的界定是明確的。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指出,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中等階級」、「中間階級」或「中間等級」 (在英文中都是一個詞middle class,中文的翻譯取決於譯者的理解)指的是介於統治階級貴族與被統治的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同樣被統治的資產階級。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序言中寫道:「最後,我還要做兩點聲明。第一,中等階級這個詞我經常用來表示英文中的middle-class,它同法文的資產階級一樣是表示有產階級,即和所謂的貴族有所區別的有產階級,這個階級在法國和英國是直接地、而在德國是假借『社會輿論』間接地掌握著國家政權。……」在資產階級的統治確立後,「中等階級」或「中間等級」的內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共產黨宣言》中,馬恩指出,「中間等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同資產階級作鬥爭,都只是為了挽救他們這種中間等級的生存,以免於滅亡。」

因此,在貴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並存的、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資產階級由於其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是介於作為統治階級的貴族和其它被統治階級之間的「中間的」階級。因為資產階級可以通過購買爵位或向貴族放貸等方式,獲得向更高社會等級流動的機會,所以是中間階級或等級。 而在資產階級社會裡,包括農民階級、小業主等在內的城鄉小資產階級卻是相對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中間階級」。他們在幸運的情況下,可以成為資產階級,但更多的情況下,卻是不幸地破產淪為無產階級。因而對「中間階級」的理解必須基於對階級間相互關係的辯證理解,使用「中間」或「中等」一詞就把這種介於「上」和「下」兩極間的、居中變動的階級地位作了準確定位,故將Middle class翻譯成中文「中間階級」或「中等階級」更為貼切。

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除了城鄉小資產階級外,獨立執業的律師、醫生、經理(不包括那些收入超過工人數倍至數百倍的頂級經理)等自雇的、或與資本家分享利潤的專業人士等新型小資產階級,也應被視為中間階級或中等階級的一分子。他們與工人階級的區別在於,或擁有少量生產資料自謀生路,或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要麼自我僱傭,要麼通過與資本家合作,得到後者施捨給他們一些剩餘價值,使其收入超過普通工人工資水平。這個由不同階級成分組成的中間階級,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不剝削別人,或對別人只有輕微的剝削。正是由於這個特點,使當代中間階級的地位仍然介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既有可能上升為資產階級,但更多的可能是淪為無產階級。

與馬克思主義不同,西方所謂的「中產階級」是把達到某一收入標準範圍的人群,統統劃定為「中產階級」。這樣,除了少數無業游民、最低收入者外,廣大的工人階級、城鄉小資產階級、自由職業者甚至部分中等資產階級都成為了「中產階級」。社會人群不再被劃分為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等,而是被劃分上層階級(upper class)、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lower class)三個層次。在此種階級劃分方式盛行的情況下,按照生產資料佔有關係劃分階級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實質上被解構、被消解,甚至使階級概念本身也被邊緣化,「去階級化」、「去意識形態」成為學術與媒體的時髦取向。

因此, 「中產階級」是以分配的結果、而不是以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來劃分階級;它力求抹煞生產資料佔有關係是劃分階級的最重要標準,力圖抹煞無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的界限,同時使階級概念模糊不清,階級話語「失效」。它以收入多寡這一看似簡單的標準來劃分階級,既迴避了工資收入與資本收入的區別,又迴避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還將被僱傭者、自雇者甚至部分僱傭者混淆為同一個階級。「中產階級」在概念的科學性上製造了徹底的混亂,甚至不能自圓其說。鑒於「中產階級」概念的流行,為方便論述,本文使用「中產階級」這一概念,并力求說明,「中產階級」不能掩蓋和改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現實、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現實,西方近年來出現的「中產階級危機」不過是這些現實的真實寫照。

數十年來,西方政治家、媒體和一些理論家不遺餘力地渲染西方社會是「無階級的社會」,同時又宣揚這個社會「中產階級占絕大多數」。比如199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約翰·梅傑就宣稱:「我們現在都是中產階級了。」西方社會長期普遍流行的說法,就是中產階級覆蓋了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而在這個社會的上層,是人數很少的富有群體,比如像福布斯、洛克菲勒、蓋茨、特朗普那樣的企業大亨和超級富豪,也有像喬丹、傑克遜那樣的體育明星或歌星;而在下層,也是人數極少的「邊緣化群體」,被稱為「底層階級」(underclass),媒體渲染他們另類、懶惰、受傷害、不正常、扭曲,與社會格格不入。這樣的話,大多數人口享受著「中產階級安逸舒適的生活」,上層階級或下層階級只是人口的少數,中產階級成員只要辛勤奮鬥和打拚,維持舒適富足生活不成問題,少數可以躋身上層,特殊情況才跌落下層。總之,這就是西方的「中產階級夢」或「中產階級社會」神話。這個神話的存在,遮蔽了社會的真實階級劃分,造成「工人階級已經消失」的假象。

但是,「中產階級」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資本積累進程的深化,「被擠壓的中產階級」與資本主義一道進入了「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危機。有關「中產階級危機」、「拯救中產階級」的呼聲在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不絕於耳。

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化了嗎?

所謂「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適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的變化,而拋出的一種美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這種理論試圖以「階級調和論」來否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

所謂「中產階級」又彌「中間階級」、「白領階級」或「新中等階層」等。這種理論認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尤如橄欖核一樣是中間大兩頭小,處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中間的中產階級,戰後劇增,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正在趨於消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中產階級化」。例如,英國工黨理論家弗·德賓認為:「介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中間諸階級,是註定要在其他兩階級的上下兩片磨石之間碾碎的。這是《共產黨宣言》的著名預言。……馬克思論題的這一重要部分有本質上的錯誤,冷酷的事實是:近年來中間階級並沒有在任何磨石之間被碾碎。相反,他們興旺了,更多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與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與未來學家,注重研究白領工人的增多及其在社會經濟生活個的作用。長期以來,白領工人的階級屬性問題成為西方學者一直注重研究與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西方學者依據不同的標準,提也許多不同的理論觀點,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化」的觀點廣為流行,以這一種觀點為代表的「中產階級」論充斥了西方思想領域。這種理論直接攻擊馬克思主義,企圖否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衝突,進而抹煞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一、中產階級混亂的劃分標準

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宣傳的「中產階級」概念同馬克思主義關於中間階層的概念有部分重疊,因為兩者都是指社會兩極之間的部分。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者講的社會兩極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他們講的兩極則是概念模糊的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他們的「中產階級」是按照收入、職業、名望、權力、心理等各種指標來確定的,完全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劃分階級的標準。

雖然「中產階級」論己在西方社會廣為流行,但是,我們從那些被公認為是西方「中產階級」問題研究專家的權威之作中也難以得到有關「中產階級」的明確定義。一般地說,中產階級是指白領工人。那些西方學者之所以把白領工人稱為中產階級,因為在他們看來,白領工人已不同於傳統的工人階級,傳統的工人階級等於藍領工人,是由產業工人或其他經濟部門中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構成的階級。他們認定,「工人階級是由從事體力勞動的僱員和他們的家屬組成的,幾乎所有其餘的人口都是中產階級」,「什麼是中產階級:最好的概括也許是:他們是社會中用腦勞動,而不是用手勞動的各種部分」。這裡是以勞動方式亦即腦力勞動方式作為劃分中產階級的標準。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是西方眾多「中產階級」論者的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是西方公認的分析中產階級問題的權威之作。他在這本書中把經理、律師、醫生、教師、技術人員、推銷員以及各種各樣的辦事員與工頭都劃歸為中產階級,並聲稱中產階級的崛起「向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個難題」。他認為,由白領工人組成的中產階級是屬於介於資本和勞動之間的中間階級『是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緩衝器,也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穩定的主要力量。在米爾斯那裡劃分中產階級的依據主要有職業、收入、名望、服裝、文化程度、價值觀念、心理因素等多重標準。

二、所謂「中產階級」中大部分依然是工人階級組成部分。工人階級新特徵的出現完全沒有改變其階級屬性

「中產階級化」最主要的論據是工人收入水平提高,勞動條件改善,知識水平提高。資產階級正是利用這些事實來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無產階級是當代社會的主體,這是非常荒謬的。

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所處的時代相比,現代資本土義社會中的僱傭腦力勞動者的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他們的人數和在經濟活動人口中占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其次,他們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計會分化。 極少數實際上手中持有相當數量股票、領取高薪、充當資本家代理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受雇於資產階級。少部分僱傭小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屬於小資產階級。大部分僱傭中下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因為沒有生產資料、求出賣勞動力(智力)維持生活、受資本家剝削、在社會勞動組織中處於服從的地位,其收入與熟練工人的收入相差不多,而屬於工人階級。他們在勞動條件,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識方面同一般的工人有一定的差別。是工人階級中經濟地位最高的一個層次。但這種差別不是本質的,它並不妨礙他們同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各中,他們之中的人越來越多地同工人階級站在一邊。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許多次罷工運動證明了這—點。

行政管理人員分為高級、中級和低級三種。高級和中級行政管理人員分別屬於資產階級和中間階層。低級行政管理人員一般指國家行政機關的擔任低級職務的公務員、國營和私營企業的最基層勞動單位(車間、工段)的監工。低級行政管理人員在人數上占行政管理人員的多數,在權力的階梯上處在最低一級、他們不掌握生產資料、受僱傭、在勞動中受高中級管理人員的指揮,處於服從地位。他們雖然擔任管理職能,但他們的管理主要屬於技術性質,而不是或很少是對人的統治性的監督。過去具有的那種與工人相對立的監督職能已經轉給了中級行政管理人員。這是企業規模擴大相管理科層制化的結果。他們在管理中常常同熟練工人一起研究解決問題,因而其地位與熟練工人相接近。他們的薪金也與熟練工人的工資相差不多。例如,1978年美國經理與管理人員平均用薪為323美元,技工則為279美元。低級管理人員的用薪隱定低於平均數。由此可見,低級行政管理人員大部屬於工人階級範疇。

專業技術人員的階級劃分比較複雜,這類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藝術家、作家、大學教授、建築師.會計師、醫生、藥劑師、護士、律師、小學教員等。一般說來,他們中獨立經營的自由職業者屬於中間階層,受僱傭靠薪金為生的低級科技人員、護士、教員、醫生和藥劑師及一般藝術工作者屬於工人階級的範疇。

辦事員幾乎全是工人階級成員。辦事員這個職業類別包括出納員、圖書館員、郵遞員、電話員、打字員、速記員、接待員、秘書、辦公室機器操作員以及各種辦事人員。辦事員的工作簡單,事務性強,與操作工的工作相比,在工作性質上無太差異。他們的薪金與蘭領工人相當。例如,1978年美國辦事員的平均周薪為175美元,而機械操作工為191美元。雖然在收入形式、工作時間和勞動條件等方面辦事員要比蘭領工人好一點,但這些差別並不改變他們的工人階級地位。

銷售人員大都屬於工人階級。他們包括店鋪櫃檯售貨員、街頭小販、雜貨鋪店員、廣告推銷員、保險推銷員。這類人當中多數屬於下層銷售人員,基本上是受雇薪金工作者,而又有些是體力勞動者。他們的薪金在技工和操作工之間。另外有些大銷售商同資本家勾結,專營大交易,屬於中間階層。

分析的結果表明,白領人員的多數是工人階級,而不是「中間階級」。因此,用白領人員的增長來證明「中產階級」的擴大是站不住腳的。

西方社會學家認為中產階級的增大體現了社會平均比發展的趨勢。應該承認,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出於高等教育的普及為下層的人們提供了從事白領職業的機會,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上升。由於高生產、高銷售、高消費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在社會上廣為宣揚並得到一定的普及,表面上出現了社會差別平均化的趨勢。由此,人們漸漸沉緬於所謂平均化的富裕的中產階級社會的幻想之中。 可是,這種表面上的平均化和富裕化既不意味著階級差別的消失,也不意味著全部消除貧困化。在新中間階層膨脹的過程中,工人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還是很少的。在白領人員的上層與下層之間,由於學歷不同而造成的隔閡還相深蒂固地存在著。此外,下層白領人員無論在工作方而還是收入方面部停留在與蘭領工人沒有多大差別的狀況中,灰領化(自動化工廠中操縱儀錶的工人)傾向十分明顯。因此,上述現象與其說是新中間階層的膨脹,不如說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化的擴大和深化。

中庸的價值觀念,滿足現狀、迫切的消費心理也被西方社會學家描繪為中產階級的共同特徵。不可否認, 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人即我們所說的中間階層具有這些特徵,這是由他們的經濟地位和所受的資產階級教育決定的。但是,要說廣大本屬於工人階級範疇的白領人員具備這些特徵就不盡其然了。廣大白領人員奉行的並不是中庸之道,而是進行鬥爭,他們不是滿足於資本主義的現狀,而是要求改變現狀,他們最迫切的心理不是要求高消費,而是保證不失業。為說明這一點,只需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各國興起的白領工會運功就行了。在英國,白領會員由40年代初的161萬人上升到1979年的513萬人,增加了352萬人。在美國,白領會員出1946年的約150萬人上升到1976年的667.3萬人,增加了約3.5倍。在人數增長的同時, 會員密度(指會員與全體同類僱員之比)也迅速上升,英國白領會員密度由30年代的21.2%上升到1978年的44%,同時期美國白領會員密度增長了近三倍。根據70年代對義大利的抽樣調查,77%的白領僱員主張採用罷工手段,門%的白領僱員參加了各類罷工。技術人員、專業人員過去一向是安分守己的,但是戰後40年來,他們走出實驗空、辦公室和書齋,積极參加了罷工鬥爭。如60年代末法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罷工鬥爭曾成為當時法國罷工運動的基礎;70年代初期至中期英因大批受雇科學家、專家為爭取提高薪金而組織了多種形式的罷工;80年代美國機場塔台指揮人員的罷工震撼了整個美國。至於各國教師的ba課鬥爭更是層出不窮。白領工會運動的鬥爭目標主要是提高薪金、保障就業、參加企業管理。這充分證明所謂中庸的價值觀念、滿足現狀和迫切的消費心理等中產階 級的特徵,對於廣大白領人員是無緣的。

判斷當代工人階級,不是看勞動方式、職業分工或收入,而要依據僱傭勞動與資本的總體對立

首先,馬克思主義不是把生活貧困的程度作為無產階級必須具備的條件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無產階級所擁有的消費資料的範圍會擴大,質量會提高。連資產階級社會學家貝爾也承認.馬克思並不認為無產階級與貧苦的勞動人民是—碼事。因此,資產階級用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來否定無產階級的存在或作為中產階級的標誌是不成立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也從來不是以勞動方式、體力勞動的程度作為無產階級的特徵,沒有把無產階級等同於物質生產部門的直接工人。馬克思曾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待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把腦力勞動相體力勞動.或者說,把以腦力勞動為主或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各種勞動分離開來,分配結不同的人。但是,…… 這一分離也絲毫不妨礙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對資本的關係是僱傭勞動者的關係,是在這一特定意義上的生產工人的關係。所有這些人不僅直接從事物質財富的生產,並且用自己的勞動直接同作為資本的貨幣交換,因而不僅把自己的工資再生產出來,並且還直接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他們的勞動是由有酬勞動加無酬的剩餘勞動組成的。」可見,馬克思是把為資本家提供剩餘價值做為無產階級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說:「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能就夠了。」」馬克思不僅沒有把無產階級直接等同於韌質生產部門的直接工人,還明確指出,如果招生產工人僅僅理解為直接的體力勞動者就太狹窄了。而資產階級學者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把無產階級和體力勞動者混為一談。把工人階級僅局限於在直接生產領域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的工人,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是體力勞動者和物質生產部門的直接工人的代名詞.只有從事體力勞動的僱傭工人才是無產階級,從事各種非體力勞動者一律不屬於無產階級,而屬於中產階級。事實上,無產階級知識化,腦力勞動者無產階級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一方面,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改變著生產領域的面貌。過去,生產工人是在機器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如今,在現代化自動控制的工廠里,生產工人只需要坐在控制室內,操作自動控制系統,對生產設備的活動進行監督、調整和管理維修工作,即越來越多地需要從事腦力勞動。生產的需要推動廠高等教育的發展,從而加速了無產階級知識化,使腦力勞動者的比重提高。另一方面16於知識分子人數激增,大多數腦力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和工作條件同體力勞動者趨於接近,使腦力勞動力「跌價」。這樣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可以輕而易舉地以低於勞動力價值的價格,僱傭到他們所需要的各類專門技術人員。如美國在60年代末,教師的工資接近中等熟練工人和職員的工資。美國體力工人的職員工資差距比例從1950年的1:1.6降到1976年的1:1.4,而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的那樣: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重扣令人敬畏的職業的靈光,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用雇的僱傭勞動者。 所以,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從事腦力勞動,即工人階級的知識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這一現象背後的階級關係並沒有變化,無產階級知識化並不改變他們受雇於資本家、為資本增殖服務的實質。腦力勞動者是當代無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認為,考察人們的階級屬性必須依據人們所結成的生產關係。以職業分工、收入水平與勞動方式等作為標準來斷定人們的階級屬性,既過於簡單片面,也極其膚淺失真,不能反映問題的實質。諸如「中產階級」論者炮製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化」與「工人階級消失論」,都是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相悖的錯誤理論,他們把許多屬於工人階級的成員劃入「中產階級」這個不科學的概念之氏他們把從事服務職業的工人,諸如出納員、售貨員、打字員、看管房屋的工人、門衛、電梯司機、行李搬運工、行李收發員、收帳員、公共汽車與火車的調度員、報務員、自動售貨商店的標價員、郵遞員、回師、侍者、辦事員等等都歸入白領工作人員,算為「中產階級」,這完全是為所謂的「中產階級」湊數,實際上這些人的階級屬性是與工人一樣的。 馬克思曾強調指出: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一方面,作為商品的產品的生產成為絕對的,另一方面,作為僱傭勞動的勞動的形式也成為絕對的。有許多職務與活動過去具有非常神聖的色彩,它們被認為是目的本身,是免費進行或間接支付的(例如英國的一切自由職業者,醫生、律師等等;在英國,律師和醫生過去不能或者說現在也不能為支付起訴);現在一方面,直接變成了僱傭工人,不管它們的內容和支付怎樣不同。另一方面,它們——它們的價值確定,……也受到調節僱傭勞動價格的同一些規律的支配。……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所有的服務都轉化為僱傭勞動,所有服務的執行者都轉化為僱傭工人,從而都具有這種與生產工人相同的性質。」馬克思還曾具體分析過從鄉不同職業的生產工人。他指出:「在學校中。教師對於學校老闆、可以是純粹的僱傭勞動養,這種教育工廠在英國多得很。這些教師對學生來說雖然不是生產工人,但是對僱傭他們的老闆來說卻是生產工人。老闆用他的資本文換教師的勞動能力,通過這個過程使自己發財。戲院、娛樂場所等等的老闆也是用這種辦法發財致富。在這裡,演員對觀眾說來,是藝術家,但對自己的企業主說來是生產工人。」」同樣道理.作家如果是在書商的指示下生產作品,他的生產則從屬於資本,他是為了增殖資本而進行寫作的。歌女被老闆僱傭,老闆為了賺錢而讓她去唱歌,她就是生產勞動者,因為她直接生產資本。教師作為僱傭勞動者被聘入學院,用自己的勞動來為販賣知識的學院所有者增殖貨幣,他就是生產勞動者。

顯然,以職業分工來辨別人們的階級屬性是無濟於事的。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同階級的人可以從事相同的職業,例如從事經理、律師的人,其中大多數是無產者,但也有資產者,有些甚至是大資本家。在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中,董事長、董事或某些高級職員大都是地池道道的資本家,他們持有本公司的大量股票,全憑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為收入來源,他們是公司的所有者、決策者,其中的一些人被迫公布家庭財產。巨額資產表明他們確實是資本家。例如,前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查爾斯·威爾遜和前福持汽車公司董事長羅伯待·麥克納馬拉.他們在進入政府時被迫公布財產狀況(他倆都任過國防部長),成爾遜當時有250 75美元的通用汽車公司股票,麥克納馬拉有110萬美元的福持汽車公司股票,而且還擁有以低於市場價格購買—定股票的特權,其價值在27萬美元以上。而大公司里的一些基層經理,諸如生產經理、質量經理、技術經理、銷售經理等分管某一方面或某一項目的業務經理,以及中小企業中的一般經理,既沒有生產資料,手中也沒有股票控制額,他們沒有控制權與決策權,只是執行資本家的意志管理企業,這些人的職業雖然也是經理,但他們仍是僱傭勞動者,不能劃入資產階級。賴持·米爾斯曾這樣描述這些管理者:「你據有權力,但你不是它的來源。作為一個被管理者,你處在上級的監視之下,你還可能被視為一個威脅;作為管理者之一,人們從底下看你,可能把你當作一個工具。你是官僚機器本身的嵌齒和傳動帶;你是使決策者和生產音結合到一起的那些命令、勸告、通知、單據的鏈條上的一環;……但是你的權力被嚴格地限定在職業行為的預定軌道上,你所使用的這種權力是借來的東西『你所有的是下屆的持征,你所說的是留聲唱片式的東西。你經手的錢不是你的;你所整理和移來搬去的紙張文件已經帶有別人的印記。」而且「任何一個能夠證明其財產被管理者在任何情況下剝奪了的所有者都可以使管理者受到起訴並把他投入監獄」。。顯然,從事經理職業的人,既有資產者也有無產者,我們只有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把握職業背後的階級屬性。例如,』—些巨型公司的董守會中的大律師,憑其資本分享剩餘價值,自己出資開辦律師事務所,剝削受雇的一般律師,雖然從職業上看這些人同為律師,但前者是資本家,後者則是僱傭工人。

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來看,「 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係相交換關係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係的產物」。 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關係仍然是資本同勞動相對立的生產關係,判斷人們階級屬性的標準仍然是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這正如列寧所指出的:「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係(這種關係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有目共睹的客觀事實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仍然是生產資料的佔有者,無產階級由於不佔有生產資料,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

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中,人們對於生產資料的關係.從性質上來說只能表現為佔有或不佔有這兩種狀況。至於從數量上來說,任何事物在量上的不同的前提,正是由於它們在質上的同一性。只有在獲得佔有生產資料這種質的規定之後,才能談得上在數量上佔有多少。如果用數量去衡量不佔有生產資料這種質的規定,只能得出一無所有的結論。 顯然,是否佔有生產資料是社會經濟關係中的性質問題,在佔有與不佔有之間只有質的區別,並不存在數量上的差別、從而在實際中根本就不存在人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表現為既佔有而又不佔有,這種半有半無的中間狀況。以多重的混亂標準湊集出來的「中產階級」。根本就不可能作為—『個獨立的階級介於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把「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相併列,這在資本主義客觀經濟現實中是毫無依據的,企圖用「中產階級」來融合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純屬主觀臆想。固然,馬克思也曾用過「中間階級」這一術語,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馬克思是從歷史的觀點,社會發展的角度,亦即從變化發展的意義上來說明「中間階級」的。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階級狀況時,曾把那些不僱傭工人的獨立的手工業有、農民稱為「中間階級」。但是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些「中間階級」即獨立的手工業者、農民,他們與生產資料的這種結合方式是偶然的,是一種過渡性的中間狀況。馬克思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結合表現為某種偶然的東西,而分離卻表現為某種正常的東西,因此,即使在各種不同的職能結合在一個人身上的地方。分離還是被作為一定的關係來堅持。在這裡表現得非常明顯;資本家本身不過是資本的職能,工人本身不過是勞動能力的職能。並且這是一條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職能分配在不同的人身上,而且用自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手工業者或農民,不是逐漸變成剝削別人勞動的小資本家,就是喪失自己的生產資料(最常見的是後一種情況,即使他仍然是生產資料的名義上的所有者,例如農民在抵押借款的時候就是這樣)、變成僱傭工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把不僱傭工人的獨立的手工業者、農民稱為「中間階級」,是從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強調的是其歷史過渡性,完全不同於當代「中產階級」論者所強調的獨立實體性或三大階級並列性。

馬克思關於資本同勞動對立的總體性理論。明確地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論資本來取什麼形式——產業資本、商業資本、股份資本、金融資本以及國家資本等等,只要是作為與勞動相對立的資本,必然要把工人的勞動作為資本的活命血液來佔有。人的勞動對於資本家來說是創造財富、增殖價值的手段。「資本的白行增殖——剩餘價值的創造一一是資本家的決定性的、占統治地位的和包羅一切的目的。」各種形式的資本均為追逐這一目的而運轉,從而各種各樣的勞動也都是資本家用以增殖價值的手段。在馬克思看來,作為資本價值增殖手段的勞動,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不論以什麼樣的職業形式,也不論其報酬高低,在資本主義條下,「生產勞動不過是勞動能力和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所呈現的整個關係和方式方法的概括說法。因此,如果我們講生產勞動,那麼我們所說的就是由社會決定的勞動,是包含著勞動的買者和勞動的賣者之間的完全確定的關係的勞動。生產勞動直接與作為資本的貨幣相交換,就是說,與本身是資本的貨幣相交換,與具有作為資本執行職能的規定的貨幣相交換,與作為資本同勞動能力相對立的貨幣相交換。所以,生產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這種勞動對於工人來說只再生產他的勞動能力的預先確定價值,相反,這種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活動卻會增殖資本,使它所創造的價值作為資本同工人本身相對立。……對資本來說,構成生產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的,不是生產勞動的一定有用性質,也不是物化著生產勞動的產品的特殊有用屬性,而是生產勞動作為創造交換價值(剩餘價值)的要素的性質。……生產勞動是勞動的這樣一種規定,這種規定本身同勞動的一定內容,同勞動的特殊有用性或勞動所藉以表現的恃殊使用價值絕對沒有關係。 工人不管以什麼方式進行勞動、這些勞動對工人來說只是再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手段。同樣,任何形式的勞動對於資本家來說則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勞動的具體方式、勞動的待殊內容,並不會改變它與資本的關係。因為「剩餘價值總是存在於資本家無嘗獲得的工人自己勞動的餘額中,而不管這種勞動的特性如何,不管它是簡單勞動還是自乘勞動」。勞動方式反映的是具體的物質規定性,它不影響勞動從屆於資本的經濟性質,從而根據不同的勞動方式是不能辨別人們在經濟關係中的地位的。 劃分階級的實質,是要區分人們在社會生產關係中的地位,明確哪一個階級處於剝削地位,哪一個階級處於被剝削地位。人們的勞動方式對於這種區分是無濟於事的。

馬克思曾經批判過把收入水平、職業分工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的錯誤方法。他指出:「『粗俗的』人的理智把階級差別變成了錢包大小的差別』,把階級矛盾變成了『各行業之間的爭吵』。錢包的大小純粹是數量上的差別,它可以盡情唆使同一階級的兩人互相反對。大家知道,中世紀的行會是在『行業差別』的原則上互相對立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現代的階級差別絕不建立在『行業』的基礎上;相反,分工在同一階級內部造成不同的工種。」按照收入水平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劃分為窮人與富人,從科學理論的意義上嚴格地說是不科學的,因為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係,「這裡所要談的根本不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這種無概念的關係,而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窮人與富人只是人們在生活中的日常用語,而不是理論概念,只有僱傭勞動與資本才是反映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本質的科學概念。

根據馬克思劃分階級的標準,無產階級的本質特徵並不會隨著勞動方式的不同、收入的提高以及職業技術的分工不同而改變。這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僅是商品的生產,其實質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必須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而且,「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麼,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並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係,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係,而日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工人的這種經濟性質,在勞動與資本對立的總體性上顯得格外清晰,在總勞動過程中,相互競爭的勞動力被資本結合成為一台總生產機器,組成總體工人的每一個工人都直接參加商品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勞動方式不同,職業分工不同,拿到的報酬也不同。「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入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的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於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慨念下,這種勞動能力的承擔者也被列在生產工人的概念下,即直接被資本剝削的和從屬於資本價值增殖過程與生產過程本身的工人的概念下。如果考察組成工場的總體工人,那麼他們結合起來的活動在物質上就直接實現在同時是商品總量的總產品中,而單個工人作為這個總體工人的單純成員的職能距直接體力勞動是遠還是近,那都完全沒有關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把工程師、機械師、紹木工等等稱為高級工人。」至於束務所里辦事員的勞動,在馬克思看來,他們的勞動與工人的勞動一樣.都是與資本相對立、被資本剝創的勞動。馬克思認為:「工人同巳接生產的關係是怎樣的,辦事員同他人財富的直接再生產的關係也就是怎樣的。辦事員的勞動如同工人的勞動一樣,只是再生產資本這一統治著他的力量的一種手段,同時,正如工人創造剩餘價值一樣,辦事員辦公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幫助資本實現剩餘價值。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不斷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來為物質生產服務,那些和創造物質財富沒有直接關係的生產領域實際上也日益依附資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一切所謂最高尚的勞動——腦力勞動、藝術勞動等都變成了交易的對象,資產階級抹去了以往一切素被尊祟景仰的職業的榮譽,使醫生、律師、牧師、詩人和學者都成為資本僱傭的僕役。」

推薦閱讀:

給中產階級做綜藝
中產階級如何混成「中慘階級」
【魔女之錘】以知乎用戶Machairodus為例的中產階級焦慮研究
聽說新中產要逃離北京?慢走,不送

TAG:中產階級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