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傳統中醫是這樣的嗎?
「神秘」的民間中醫
如果說通過六個人可以認識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那認識一名高水平的中醫大夫,中間繞不過去的一道大概就是患者了吧?最初得知韓老師,就是源於中醫圈一個頗有名氣的大夫以及他所知的一位經久不愈的病患。得知這例各大醫院均束手無策的棘患被治癒,我們都對這位「神秘」的民間中醫充滿好奇。
初次拜訪,韓老師正在切脈看診,我驚訝於他看起來如此年輕,我能想見的一個醫生的該有的「精、氣、神」都一覽無餘的呈現在他的臉上,面容通透,氣色極佳,語態輕緩,大概這就是讓患者看一眼就會安心就診的一位中醫大夫的神態吧。我們一行人圍坐在旁,韓老師繼續門診,時而和同行的醫生們圍繞病患討論一番,往往臨證完畢還要耐心細緻的交代怎樣食療、怎樣運動、怎樣調整心態……
方脈同用、針葯並施
漸漸熟悉之後,才發現韓老師還「神」在他的臨證手段——方脈同用,針葯並施。「方脈中醫」韓老師往往在病人還未開口前,就根據望診和脈象將主訴等癥狀瞭然於胸,「針灸大夫」韓老師基本上也是幾針下手,針到症減。
一個中醫大夫會靈活運用脈法、方葯、針法等等,換作在古代應該不是稀罕事,可是在現在這個越來越細分的中醫江湖,就算不是罕見,至少也不多見。要知道,「方脈中醫」和「針灸大夫」甚至是跨界啊。
「疾」中生智
而韓老師的針灸,可謂又是一「神」,神奇在與眾不同:拿準穴位就用手法來做各種強刺激,感覺病人一旦得氣即馬上拔針,除一些特殊病例以外,一般不採取留針的方式。每個穴位施針,可能連一分鐘也不用,治療一位病人也才三到五分鐘,病人有時被刺得酸痛難忍,事後又會感覺無比舒暢。
我曾忍不住詢問韓老師,為何會有這樣不同的針刺手法?只見他微微笑道:「以前在老家義診的時候,病人多得屋內屋外都是,根本沒有那麼多床可以用,那就只能隨機應變,採取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針灸只要得氣,除了一些疑難病外一般不留針,結果發現很多病症完全可以達到治療效果」。聽完不禁感慨,都說「急中生智」,這簡直是「疾中生智」啊!
醫者仁心
除了「智」,韓老師的針里還有著「仁」。曾有一位重症患者,患處已堅硬如石,偏偏又在患處前後起了大片帶狀皰疹,真是痛上加痛,患處更是讓人不忍直視。韓老師沒有絲毫芥蒂,一心診療,為其開方施針,還採用了我只在倪海廈老師那裡聽說過但從未見過的方式:把棉絮拉開鋪在患處,用火攻來治療帶狀皰疹。燒完以後韓老師親手一點一滴為病人患處輕輕擦上油,眼神特別地堅定而溫柔。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彷彿千年前孫思邈筆下那位大醫就在眼前。
其有患瘡痘、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藥王他老人家看到這一幕應該也會很欣慰吧。
而這位病人的帶狀皰疹,一次治療就基本痊癒了,也沒有留下神經痛的後遺症。
和韓老師漸漸熟悉,心中的疑惑也點點增多:疑惑這樣運用自如的針法怎樣習得?疑惑他對中醫學習有怎樣的解讀?疑惑這樣的大醫之德是走過怎樣的路修成的……
終於有了機會,在韓老師難得空閑的一個午後,我們一群人圍坐在韓老師周圍期待著解疑答惑。
「韓老師,現在的針灸真的是門派林立啊,有主張先扎百會提昇陽氣的;有主張每次針灸最後一定要扎尺澤排毒的;有的針灸體系是建立在十二正經,有的是講奇經八脈,有的又說循經取穴不如阿是穴?到底哪個體系是對的?」 求學心切的人已經忍不住問道。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些都是寶貴的臨床經驗。真正要學習好針灸,不能被各門各派的獨家絕技看晃了眼,最關鍵的還是先入門,然後選擇一個途徑,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從低點到高點,一步步扎紮實實地攀登。」
「要知道,即使有的人能夠把《傷寒論》,把《黃帝內經》都倒背如流,把人身上的300多個穴位,全部背下來,甚至是已經掌握了針刺手法,來了病人還是無效,這是為什麼?因為有針無方,有方無法 。針灸也是有方的,掌握「方」的前提還是要明理法,針灸可以說是中醫入門一個重要途徑。」
「韓老師,您一開始是怎麼練習扎針的呢?」
「我以前練針,是先把一疊草紙捆成紙墊子,反覆在上面捻針練指力,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全神貫注練夠30個小時。這就好像練乒乓球,必須要練習擊打過萬次,練到這個數量級別,在質量才會上一個台階。後來,慢慢用洋蔥、馬鈴薯來代替紙墊子。老師都會先標記一個點,然後我必須一針中的,扎進很裡面!到了放暑假,別的同學都去玩去了,我還要苦哈哈練習針灸。哪怕是現在回家,我也歇不了,不是我到老師那裡去,就是老師來我這裡來練互扎,說是複習鞏固,其實他也是手癢了。」
說完忍不住自己笑了起來,也讓在座的我們對傳統的師徒關係心嚮往之。
而說到這裡,韓老師不禁回憶起兒時父親求學拜師的點點滴滴。
「我父親拜師時真是吃苦,師父家裡要蓋房子,我們就去三十里外的河裡拉沙子,搬磚頭。北方的冬天戶外有零下三十多度,父親就光著膀子為師父家裡打煤球,打的手上都是血泡,回來睡一覺繼續打,把師父家裡需要的一年的煤球打完了。人家教給你東西,當然要知恩圖報。當時家裡還開著藥鋪,為了幫家裡干點活也不耽誤學習,我常常一邊兩手捧著書,一邊兩腳踩著葯磨子。」
這段兒時的回憶,既真實而又鮮活,孩提時代就知道抓住每一個可以精進的機會,韓老師這一身治病救人的本事,就是從中醫童子功一步步練就的吧!
而韓父也終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先後拜地方名醫孟炳文大夫、賈老亞大夫為師,侍診、研學,傳承了一家之長,文革中後期京城的數名中醫大家下放山區小邑,父親有了更多拜師學藝機會,醫技大長,隨臨床經驗日積月累,能治療風、癆、臌、脹等大病,一時聲名鵲起。
而從小耳濡的韓老師,更加珍惜一切學習的緣分,後來有幸跟隨一位修行的師父習得針灸之術。
「現在的人太幸運了,花點錢就能得到知識。可是往往越容易得到的,越難以珍惜。所以我說任何一門學問,包括中醫,要學習就得有一定的門檻,知識是無價的,時間也是寶貴的,你捨得花你的時間、你的錢財去跨過這道門檻,你也會更加珍惜所學到的知識。」
並不深奧複雜的言辭里透露出一股股真性情。
「韓老師,您會收徒么?」
人群中終於有人按耐不住了。
韓老師笑了起來,圓圓的臉上彎出兩道淺淺的月牙,謙虛的說道:
「等我有所成就的時候再收徒吧,現在才疏學淺啊。師父要是能找到徒弟,把自己一輩子的學識都傳授出去是很開心的。收徒弟要看緣分、看氣場、看悟性…….」
「韓老師,您太謙虛啦!」
「韓老師,等等我啊!」
「我們現在好好學還是有機會的吧?」
「哈哈,是啊,趕緊都學起來!」
大家七嘴八舌,摩拳擦掌,都想做那個有緣人……
正如油麻菜所寫的那樣,韓老師沒有微信,現實生活中他也很少上網。韓老師常說:
「哪裡總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讓你離不開手機呢?有那麼多的經典好書要讀,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時間已經不夠用了,上網雖有便利之處,但時間難免會無謂的流失了。現代生活對外物的依賴太多,還是需要多找找自己內心的東西。」
樸實無華,卻發人深省。
韓老師的時間被臨證和讀書瓜分之餘,每年還要定期去藏區義診。這次能抽出寶貴的時間在正安講授針灸課程,實乃中醫學習者之幸。說是針灸,其實真的不只有「針」,不是么?
不知道你是否有緣和韓老師相聚一堂,同行一程,甚至更遠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