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上慧下律法師講)第8集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上慧下律法師講)第8集 所有行相。因者依也,依耳根,最優勝,最圓滿之根。【又因者由也,】【由耳根聞性,起始覺智。】【入流者,逆生死流,】我們一般順著生死流,貪染外境就順生死流;現在不貪染外境,往外叫做生死流,往內就是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淺入深,】【入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三摩地,】【即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名得耳根圓通。】【此上所答五句,該攝一經總題,】【亦即該攝全經要義。】【我從妙耳門,圓湛不生滅性,】【為因地心,】【即如來密因。】所以,注意!下手處,你想修行解脫嗎?下手處就是不生滅性。你想成佛嗎?下手處要圓湛不生滅性。你想解脫嗎?你下手處要圓湛不生滅性。所以在這個末法,能夠聽到見性大法的,還真要有大善根才有辦法。圓湛不生滅性,為因地心,就是如來密因。

【照字是起智觀照,】【做入流照性,背塵合覺之工夫,】【即修證了義。】【緣心自在,隨緣普應,】【或冥應,】冥應就是冥冥的感應,就是佛菩薩有保護你;可是,你沒什麼感覺,叫做冥應。這個「冥」不是死亡,「冥」就是冥冥當中加被你。【或顯應;】感應得很強烈。

就像我們修《安樂妙寶》,《安樂妙寶》,有一個人生了痔瘡二十年,來灌頂,加持以後,痔瘡,二十年的痔瘡竟然好了,沒辦法解釋,沒辦法解釋。【心得自在,任運利生,】【即諸菩薩萬行。】【得三摩地,即得首楞嚴大定。】【成就菩提者:】【此成無上極果之菩提,】【圓得三菩提也。】【證真性菩提之妙理,】【滿實智菩提之妙智,】【其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就菩提。】【上我從耳門圓照,】【即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此句即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斯為第一者:】【斯者此也,】【此耳根圓通,最為第一,】【即結答法門殊勝。】【此耳根一門,】【即佛首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之一門;】【亦即阿難請入華屋之門;】【亦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為第一。】【又此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者:】【即觀世音,代佛明答阿難所問,】【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所以,下手處就是不生滅,圓湛不生滅性。【謂我從耳門,悟圓湛不生滅性,】【大開圓解,即妙奢摩他;】【起智觀照,】【依耳根,為本修因,反聞照性,】時時刻刻用本性修行,時時刻刻叫做圓修。

記得!你不管聽到什麼音聲,心都保持如如不動的時候,這個就是圓修,記得!師父這一句話。譬如說你在廚房,吵得不可開交,這假設說,大家鬧意見,你的心一樣如如不動,不受影響,我一樣照樣煮飯,不受影響,你就有功夫。所以,愈複雜的地方愈修行,用圓湛不生滅性,愈容易成就,為什麼?你才有壞的可以看啊、有好的可以學,有好、壞,那一些極大的惡人。有的人故意參入我們這個團體,怎麼樣?像三千佛,很多人都掉錢,或者是法會,很多人掉了手機,或者是掉了這個金錢;但是,你查到他,到底要生氣還是不生氣呢?有以前都是跑進去寮房偷錢,跑進去寮房偷錢!後來沒辦法了,想個辦法就是:來念佛,把這個寮房鎖起來,不到時間不讓他們進去休息,就減少了。所以就變成一而再,再而三的,講堂本來是要救度眾生的,他來到這裡就是偷東西!

有一次地下室,大便,整個地統統大便,那個大便抹在按鈕那個地方,後來阿娟去請,這個要生氣還是不生氣?你有得罪他嗎?沒有!大便,他不去廁所拉,拉到地板上,大理石!看到這種情形,圓湛不生滅性可能會不見了,(師父笑了)那個實在是。。。。。。不曉得要忍還是不忍?這個很難去處理!對不對?幸好有阿娟去清理,如果只剩住持一個,豈不是要我動手?去清這個大便!對不對?那也沒辦法,他就拉在大理石上啊!所以,在座諸位!真的在這個生活當中,要保持一個圓湛不生滅性,圓修,這個不容易的,你才有辦法【而起圓修,即妙三摩;】【隨緣應化,心得自在,】【安住圓定,萬行繁興,】【即妙禪那。】

所以有時候這個定很難去修行,很難去修行。你要碰到精神狀況出狀況的,就像一個生過三個孩子的,每年中秋節都拿那個月餅來,她來,我就沒辦法下來吃飯,因為每次來,人家說:你拿那中秋月餅做什麼?我要跟我老公聚餐!你老公?你老公是誰?叫什麼?我老公叫慧律法師。唉!這個實在。。。。。。她已經生了。。。。。。五、六十歲了,對不對?走火入魔了!然後我一下來,下來的時候,每一次吃飯,她就在等。。。。。。一直等,一直盯著那邊,她就知道吃飯會下來,就等、等。。。。。。我後來看:喔!怎麼今天又來了?趕快又跑上去了。她就說:你看到我為什麼要跑?然後我就轉身跟她講:我看到你為什麼不跑?這傻瓜!這樣問,我一定會跑啊,怎麼不跑呢?後來她又有一次中秋月餅拿了很近,要靠過來,我說:你站在那邊就好,你站在那邊就好。這個不是不慈悲,那時候就返流照性,喔!實在。。。。。。還是有一點困難,這個實在是受不了!她每次來,我每次沒辦法吃飯,因為不敢下來。對不對?這講堂從創辦以來,大概有二十個,二十個喔,叫一叫她們來聚餐,大概有二桌,有二桌喔,二十幾個!不曉得怎麼辦?所以,要修到這個定,通達自性,我們只能說遠離她,因為她精神出狀況了,沒辦法講道理,所以也不能怪她,也不能怪她。有時候來參訪,因為他們可能初學佛法,那個照相的就說:好!因為你們站得太寬了,你們來!靠近一點。結果我叫她靠近是身體稍微近一點就好,她拿那個就靠近過來,我跟她講:這個不要靠得太近,這個不要靠得太近。那也不曉得跟她到底要講還是不講呢?當然也有人很懂得規矩。所以,有一些初學佛法的,我們法師對他變成要很慈悲的去包容。

有一個導遊來,因為她不曉得說法師這個比丘照相,是不能用手把他攀起來的。然後她來,她很自在喔,那個導遊來很自在,那個姑娘來很自在,牽著師父說:來!咱們合個影。我說:哎呀!放手啊,這怎麼可以這樣子?所以,他們很虔誠,但是可能有一些禮貌上還不是很熟,這個要原諒他們,很原諒他們。是不是?

妙禪那,所以你要一切境界要達到定慧一如,其實你必需看透它是因緣生的東西。【具足三定,圓成首楞嚴大定,】【成就無上菩提,】【惟此耳根第一。】【悟根性為因地心,是最初方便;】【從根修證,】【是初方便(為入初發心住之方便。);】【獲二勝、】上合諸佛同一慈力,下合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用就是:三十二應身、十四種無畏、四不思議。背一下:三十二、十四、四,會背吧?叫做發三用。獲二殊勝叫做:上合諸佛同一慈力,下合眾生同一悲仰,這個叫做獲二殊勝。發三用:三十二、十四、四,三十二應身、十四種無畏、四不思議,重複的提醒,大家就可以把名相背起來。

【隨緣利生,是方便。】【阿難能問耳根圓通,】【悟徹得成菩提之法,】【改偏聞之轍,】偏聞,「轍」就是我們所講的路,就是一個轉、轉折。改偏聞之轍,「偏」就是不正,「轍」,我們所講的道路。【向耳根門頭,旋妄復真,】【即是具足三慧,】【速證圓通,】【何待佛敕文殊再選也。】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此結自利殊勝。】【彼佛如來,即古觀世音如來,】【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即秉教休息,而得圓通。】【嘆我善得圓通法門,】【即讚歎於我;】【善得者,費力少,而收效速,】【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也。】圓根,就是六根裡面最快、最圓滿的,能夠達到不生滅的境界,叫做圓根。日劫相倍,日就是有的人用一世修行,有的人要用一大劫修行,叫做日劫相倍。所以費的功夫少,得的成就大,就是不生滅見性,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就是這個道理。

【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此即依修證自利行,】【而授因位之名,】【應在證圓通時授之,】【由其師資道合,】【故授同名之記。】翻過來,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大乘國土裡面,像我們中國、台灣、韓國、日本,還有一些大乘國土的,你看,哪一個不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是名遍十方了。只有美國人不認識觀世音菩薩,美國人認識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中東就認識阿拉。對不對?在大乘國土裡面,哪一個不認識、沒聽過觀世音菩薩的聖號?936頁,

【上約人得名,此約法得名。】【法即修證之法,】【由我觀照耳根,聽聞之性,圓照法界,】【惟妙覺明,】【十方眾生,念我名號,無不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與樂拔苦,自在成就,】【由是十方眾生,皆稱我名,】【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十方眾生,皆與菩薩有緣,】【禮念供養,】「甲」就是勝過,勝過於其他菩薩。【甲於其他菩薩也。】「甲」就是勝過。

【二觀音廣陳竟,】

【並上諸聖異說,子二眾說本因竟。】底下,

【子三佛現瑞應(分二)】

【丑初彰圓通總相 二顯圓通別相 今初】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這個只有在電影情節看得到,還有經典情節,在目前來講,沒看過這個,這個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看得到的。【此因諸聖各說圓通,二十五門悉啟,】【雖門門皆可證入圓通,】【而以觀音耳根為最。】【爾時,即諸聖各說已竟之時,】【佛現瑞應。】【世尊,指本師釋迦,】【於師子座上:】【師子為獸中王,遊行無所畏,】【佛為法中王,說法無所畏,】【故以師子名座。】【從其五體:】【乃從佛全身,一首兩手兩腳為五體,】【同放寶光;】【其光遠灌十方,微塵數如來之頂,】【及法王子,諸菩薩頂:】【此則表顯圓通總相,】【圓通妙理,自他因果交徹;】【諸佛表果,諸聖表因,】所以,你修行要有聖因,才能夠得佛果。【光明互相灌注,】【正顯自他因果交徹也。】那麼,即因即果,其實就是非因非果,因為不生滅,哪有什麼因跟果?所以非因非果是諸佛之本源,因空果也空。對不對?非因非果是諸佛之本源,證得到因空,證得到法空,證得到一切法畢竟空,不壞事相叫做因果。

【今佛光灌諸佛頂,乃以自果徹他果;】【灌菩薩頂,以自果徹他因;】【然必灌其頂者,】【表圓通妙理,為最勝頂法也。】

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這一段文字簡單。【此他佛光灌我佛,主伴之頂。】「主」就是佛,「伴」就是菩薩還有羅漢,《楞嚴經》的這個「伴」,就是菩薩跟羅漢,「主」就是佛,「伴」就是菩薩跟羅漢,在佛的旁邊。主伴之頂,【正顯佛佛佛道同,頂法無二,唯一藏心。】【諸佛以之為密因,】【菩薩依之興萬行,皆不離乎此者也。】底下是

【丑二 顯圓通別相】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這個文字簡單。就表示整個森林、池沼都有演妙法音,光、法音交錯,就像寶絲網一樣,大眾得未曾有。如果我們當時候,也在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的現場,你一定會震撼,會震撼,佛光普照,森林沼澤,光跟法交錯著。可惜我們生長在佛滅度以後二千五百多年,看不到這一幕了,只能從文字上的形容去體會。

【上彰圓通總相,即圓通妙理,】【諸佛同證;】【此顯圓通別相,】【色聲諸法,法法圓融。】【林木池沼】【(聚水處大者為池,小者為沼。)】【屬無情,】【皆演法音成有情,】【如極樂世界,水流花間,】翻過來,938頁,【風吹行樹,皆演法音,】【此即情與無情共一體。】【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羅織,】【猶如寶絲網相似,】【同體不分,不雜不亂。】【此即處處皆同真法界,】【以表諸聖法門,】【即同而異,即異而同,】【互遍互嚴,】【天地呈祥,滿目瑞相,】這個如果在現場就不得了,我們都在現場,大概大家都證阿羅漢果了。【而成圓通真境。】【是諸大眾,眼觀瑞相,耳聞法音,】【身居法會,頂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者:】這個是昧,不是味,這個字打錯了。(新版已更正)【乃即事明理,因相悟性,】【悟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性,】【即普獲大士所證金剛三昧,】【是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此顯同悟,】【陰、入、處、界、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稱為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陰、入、處、界,稱為四科。你不要說研讀《楞嚴經》快講到一千頁了,還不曉得四科是什麼。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這個至少要背一下嘛!對不對?

本來我這個文殊講堂這個工作人員,我每年都要想舉辦一個叫做佛學會考,我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如果不用功,他們來講堂工作,那就沒什麼特殊的意義。本來我要每年都舉辦一個佛學會考,佛學。想一想,哎呀!有的人沒念多少書,一聽到要考試:師父!那我辭職好了!那糟糕了,我又減少收入,我又不敢這樣做。對不對?所以說:應該來一個佛學會考。還有法師應該把它舉辦一個叫做法師的演講,知道嗎?對不對?不能說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來了,老是做孩子,要長大人了,想轉大人就是要講經,要講經。所以,法無師安排一下,我們將來就是每一個法師,譬如說一堂課安排一個法師上來,上來上來。。。。。。。明天可能就全跑光了: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哎喲!要講經,嚇死人了!明天會找不到徒弟了。所以,這個就又要衡量一下,看看可行不可行。是不是?底下,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諸聖入門,雖各不同,】【所證圓通,則一而已。】938頁,

中間經文:即時天雨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哇!這個瑞相不得了!即時天雨,「雨」就是落的意思,這個時候,天空落下百寶蓮花,有青色的蓮花、有黃色的蓮花、有赤色的蓮花、白色的蓮花,諸位!青、黃、赤、白,這個也是基本色,青、黃、赤、白,在依照比例的不同,再去把它調整,那麼其實就有無量無邊的色。間錯紛糅,這個「紛」就是眾多的樣子,交叉,間錯就是交叉,「糅」就是混合,眾多交叉,十方虛空,成七寶色。底下,【即時,即於諸佛放光現瑞之時,】【諸天雨華,供養海會佛生,】【所雨之華,乃是百寶蓮華,】【而分青、黃、赤、白四色,】【相間錯綜,紛然糅合:】【一時十方虛空,寶華盈滿,成七寶色。】【華分四色以錶行,】【寶具光明以表智;】【蓮華因果同時,】因果同時,【方華即果以表因心具足果覺,】【果覺不離因心;】【百寶四色,表智行紛敷;】「敷」就是開放,敷,敷放就是開展,智跟行紛紛的施展出來。【間錯糅合,】糅合就是混合在一起。【表智行相即;】智行相即就是:智就是行,行就是即。

諸位!有智慧的人不會一直用講的,一定會去做;能做得很好的人,就表示有智慧的人,所以叫智行相即,智即行,行即智,叫做智行相即,智慧就是在行。諸位!有的人搞錯方向了,以為聽經聞法不是修行,剛好弄錯了!你聽經聞法今天開智慧,這個就是修行;你在大殿用功,事修,這是修行。像我們今天剛剛打佛七結束,大家真的充滿著法喜,很多人都說,很讚歎我們講堂的佛七,真的是莊嚴、精進,很能攝心,我聽了也很高興。諸位!在七樓佛七,七天七夜這樣修行是修行;今天坐在這裡修,聽經聽《楞嚴經》也是修行,觀念不能搞錯的!

有的人剛好顛倒,你要叫他念佛,他會來,叫他聽《楞嚴經》:這太深了,實在是沒辦法。不來!非常可惜了!佛入滅以後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台灣,台灣的高雄,高雄的文殊講堂,還有人在講《楞嚴經》喔,這個是多麼男人(難能)可貴、女人尊貴的一件事情;男人可貴啊,女人就很尊貴,二句就比較接著講。因為以前講台語的,我的年歲比較少,體悟得沒有那麼深,1994年講《楞嚴經》,講過一次,那現在體悟更深了,體悟更深了,因為我現在轉大人了,轉大人了,所以,講的經典又更深入了,又更深入了。所以你看,知道要來念佛;可是卻不知道要來聽《楞嚴經》,真的是非常可惜。

但是,我們這裡,你看看八關齋戒,這也難怪了,你看八關齋戒,從樓上下來要吃飯的,你看,你可以看一看,黑白相間,那個衣服,我們穿的這個,用功的衣服是黑色的,頭髮都是白的,頭髮都是白的,來打八關齋戒,五十歲以下,統統叫做年輕人。每一個人你問她:阿婆!你幾歲?我十十十十十十十七。十十十十十十十七,就是七個十,七十七,我十十十十十十十七,七個十。所以打八關齋戒,你來看看,都是年歲很大的。這也沒辦法,因為年輕人他要去上班,年輕人他要去上班,要賺錢、要養家,那年輕的要照顧小朋友。對不對?譬如說她三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有結婚了,生小baby,她要在家照顧啊!所以你看看,要學佛真的很不容易的,不容易的。如果你無事一身輕,能夠坐在這個台下聽這個楞嚴大法,enjoyperfect 享受的意思,享受人生,enjoylife perfectlife 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生活享受。底下,

【空成寶色,】虛空成寶色。【表理智互嚴也。】939頁,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這個就諸佛放光了,有種種瑞相。此娑婆世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十方跟娑婆世界合成一界,表示一真,妄空真就顯,生滅滅了,寂滅就現前。合成一界,梵唄歌詠,自然敷奏。梵唄歌詠,諸位!這個梵唄歌詠,有的人唱這個梵唄很莊嚴,每一個法師,他的宿世的善根他不一樣,宿世的善根不一樣。所以有的法師他梵唄很厲害,唱這個梵唄很好聽;可是,他經教他就是不通。有的法師口才很好;可是唱起梵唄來,鳥都飛光了,不能唱,不能唱。有的人煮飯很會煮;可是,叫他唱梵唄,法器怎麼教就是不會,怎麼教怎麼不會。所以每一個法師宿世來的因緣都不一樣。所以這個梵唄要是唱得很好的,這個叫宿世的善根。

有一個法師,他很想講經,他說:慧律法師!我很想學您講經。結果他每一次講經,跑到剩下沒幾個,不是他講得不好喔,是他的音聲、他的音質不迷人,他一開口:今天我們來講(師父學那種很尖聲的)。。。。。。拉高嗓子,他降不了,他因為音聲太高,降不下來,所以在聽他講經的人,受不了!所以,愈講人就愈少。。。。。。他就問說:慧律法師!我怎麼辦?我說:那沒辦法了,這喉嚨是先天的,這個喉嚨是先天的。你看,你要有一個好的嗓子,前世要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你看,像我們這種聲音,對不對?聲音好聽唄!(大眾鼓掌!)聲音好聽,講經說法,大家聽了就變成一種享受。他不是,他拉高嗓子,他一講,底下的人受不了,變成尖銳的聲音,尖銳的聲音。我說:你放慢講。他慢慢講,結果放慢講的時候,他不習慣,他的喉嚨好像被一種東西卡住,所以,這一輩子他沒辦法講。他很用功,也聽了師父很多的《般若心經》。。。。。。聽了很多的法、《楞嚴經》他都有看;可是他這個音聲就是沒辦法。所以,不具足弘法的條件,音聲不好。

【正當諸佛放光,而成種種瑞相之時,】【此娑婆世界,依報之大地山河,】【俱同(同時也)不現,】【唯見十方,微塵諸佛國土,】【合成一個世界,】【自他不隔,一體圓融。】【此文上三句,表諸妄銷亡,】【中三句表一真獨露。】【妄空真顯,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正是圓通真境,】【到此則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梵者凈也,唄為讚頌,】【西域之唄,猶東土之贊,】【即歌詠讚歎。】【自然敷揚節奏,無異天樂鳴空也。】【此表圓通法樂,】圓通法樂。【任運而成。】圓通法樂,任運而成。

【二佛敕諸聖各說竟。】底下是

【癸三佛敕文殊選擇(分二)】

佛叫文殊師利菩薩:你要選這二十五聖圓通,你選一個最契合娑婆世界的。

【子初 如來敕選二 文殊偈對(子初分二)】

【丑初先示諸說平等 二後出選擇本意 今初】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940頁,【此佛敕文殊揀選。】叫做選擇這個根來修行。【因前悟圓入一科中曾云:】【「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又云:】【「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因阿難不知最圓之根,】【佛雖密示耳根,阿難仍未領悟,】【故請如來,最後開示,】【退藏密機,冀佛冥授。】這前面都講過了。【故佛敕諸聖各說因地修證法門,】【皆曰斯為第一。】【阿難亦復罔知所措,】【故敕文殊揀選圓通根,】【文殊為根本大智,】【過去乃七佛之師,】【承命揀選有二意:】【一者、佛前雖令一門深入,】諸位!一門這個門,不是指凈土法門、地藏法門、藥師門,這個一門是指耳門。

諸位!「一門深入」就是出自《楞嚴經》,說三摩二十五聖圓通,耳根圓通章的耳根門。所以,這個一門,記得!是耳根門。現在的人,經教不通,心性不明,也不聽經、不聞法,所以扭曲了經典,同時不明佛義,把錯誤的這個。。。。。。自己不懂佛法沒關係,把這個錯誤的觀念教給後代。譬如說這樣教:你好好的誦《地藏經》。他說:我為什麼要只有誦《地藏經》?他說:你一門深入,你一門深入就好。只誦一本經典叫做一門深入嗎?只誦一本經典,這個叫做一經單誦,一經單誦,只修凈土宗叫做一宗專修,其他宗不修,這跟一門深入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沒有關係。只誦一本經典的,叫做一經單誦,就是單誦一經了,這跟深入有什麼關係?只修凈土宗,其他宗都不碰、都不看,這個叫做一宗專修,也不叫做一門深入。如果說把少學、少見、少修當作是深入,那麼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淺出了?就是你誦一本經典叫做深入,那麼其他看了無量無邊的經典就叫做淺了?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跟佛講的完全顛倒。

一門深入是指耳根門,深就是對淺講的,對不對?動、靜、根、覺、空、滅。法師講經要有依據的,一門深入出自哪裡?出自《楞嚴經》,說三摩地,二十五聖圓通,最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一門深入是指耳根門,由淺入深,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你看,經典都寫得這麼清楚。你看,你隨隨便便,只要是佛弟子,拿一顆石頭起來隨便丟出去,撞到一個人,你就問他:什麼叫一門深入?我念阿彌陀佛啊,專誦一本《彌陀經》,我就一門深入啊!每一個都是這樣講,每一個都是這樣講,這個跟一門深入有什麼關係?風馬牛不相及的,移花接木,把這邊移到這邊,「我修凈土法門。」我說:你修凈土法門也不叫做一門深入啊!是不是?法師說法要有根據嘛!

所以,佛教的悲哀,大乘佛教的悲哀,就是觀光太多、佛事太多、善巧方便太多,讓眾生摸不著門。所有法師各人講各人的法,統統叫做善巧方便,徒弟就按照這個師父的法,也突不破那個格子,突不破那個格子。所以,法師無論你怎麼講,人家就是不願意聽你的。所以我們今天不懂佛法沒有關係,還把錯誤的知見教育下一代,是有罪的。

今天我們這些法師,你千萬以後不要叫人家專念一句佛號叫做一門深入,那個是錯到離譜!還好你今天有來聽《楞嚴經》,要不然以訛傳訛,這鬧笑話了,自己講錯自己不知道。

底下,佛前雖令一門深入,【究竟未曾顯說,何門即是;】【況今諸門並陳,理宜決定一門也。】【二者、諸聖所說,各皆方便,】可惜不對眾生的根智,【惜不對根智,】可惜不對眾生的根智。【惟觀音曲合機宜,】「曲」就是適合,曲合就是適合各種根器。【惟此一選,】【決定舍諸門,而獨取耳門也。】

所以,師父一直叫你說:你要買一台念佛機,回去好好的由耳根來念,無論是聽了聲音,還是返流照性都受用,今天來聽經聞法,就算你用耳識來聽經聞法,你也受用。自己看經典會扭曲經典,今天如果師父不講一門深入真正的義理是什麼,你還以為你把少修當作是深入呢!看少許的經典、少少的念佛、少本的經典,叫做一門深入,那麼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人不叫做淺修了?所以,自己不懂沒有關係,不可以把錯的教給下一代,不可以把錯的教給下一代。

因此娑婆世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我們用清凈心聞,動靜根覺空滅慢慢就會解開來,就會達到見性的地步。

【於是如來,特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現今觀此二十五位菩薩羅漢;】【皆稱無學者,】【以圓人修同無修故。】修同。。。。。。修就是無修,體用一如。【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者:】【各說最初發心,乃至成道,】【無非根、塵、識十八界,以及七大,】【以為下手,權巧方便,】【皆言依此修習,究竟俱得真實圓通,】【各稱第一也。】【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者:】【彼諸聖等,所修之行,所證圓通,】【畢竟無二,】【實無優劣之分,與差別之異也。】【此雖歸元無二,其實方便多門,】941頁,【而其所入之門,不無巧拙遲速之不同耳;】巧跟速就是方便則迅速成就;那麼拙跟遲就是不懂得方便法。

所以法師說法要懂得怎麼樣方便,底下的徒弟他才聽得懂。所以,你想要當法師,自己下的功夫要比別人來得深。所以,在座諸位!像師父今天講了三個鐘頭,二點到五點半,中間要休息二十分鐘,我用多少時間呢?我以前都通達了,就是這一次今天的演講,我用十六個鐘頭,十六個鐘頭,再把它看二遍。你看看,你們來聽經三個多鐘頭,我要坐在椅子還要坐十六個鐘頭!雖然說我們經教已經有所通達,但是,我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個不是開玩笑的,一句法講偏了、講錯了,誤導無量無邊的眾生,我有罪過;但是,把它講正了,匡正一切錯誤的知見,那麼,就變成是功德無量。所以,我每一次在講經,一定都是戰戰兢兢,深怕去誤導眾生。再來,因為他們的註解,在哪一個句、哪一段我要怎麼講、要怎麼舉什麼例子,都要事先胸有成竹。這告訴諸位:講經很辛苦的,沒有那麼簡單的!一般的如果你要講經,要準備的時間是很長的,準備的時間是很長的。底下,

不無巧拙遲速之不同耳,如果是巧跟速,就是方便則迅速成就;拙跟遲叫做不懂得方便,下手處不對,那麼就很遙遠。【是猶千徑九逵,】這個千徑,「徑」就是道路,這個「逵」也是道路,「逵」就是大、大道,千徑九逵用我們現在來講,叫做條條道路通羅馬,叫做千徑九逵。這個「逵」字是四道交叉,又有旁出的大路,九達謂之逵,九達,達:通達的達,九條道路通達叫做逵。簡單講:清凈九逵,這個「逵」就是大道、大路、大馬路,我們現在講的大路。是猶千徑,千條的小路,加上九條大路,【共會王城之意。】統統會往皇宮,以前叫做皇宮。

【據此,則二十五門,應無所揀矣!】941頁,

中間經文:

【丑二 後出選擇本意】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上正為阿難。】【以證處雖皆平等,】證處就是證圓通之處,證處就是證圓通。證圓通,大家都是一樣的,以證處證圓通雖皆平等,【而從入之門,】「入」就是最初,最初入之門,最初入之門,怎麼樣?【豈盡對此方之機,】豈:怎麼,怎麼,怎麼能夠,「盡」就是完全,「對」就是適合,怎麼能夠完全適合,此方就是娑婆,此方之機。怎麼能夠完全適合此娑婆世界的根器?這個就是豈盡對此方之機,【豈盡可常時修學耶?】怎麼長時間修行?【我今欲令阿難開悟,】【於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阿難多聞第一,慣用耳根,】【故下文殊選出:】【「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將聞持,如果你想要聞法,持佛陀的正法,佛佛就是佛所說之佛法,第一個佛是指佛的身,第二個是指佛的法,佛佛就是佛所說的佛法,叫做佛佛。知道吧?與其你要持佛所說的佛法,不如,何不自反聞聞自性?因為佛所說的佛法是生滅,音聲是生滅的東西、法是生滅的東西,而你的自性,何不反聞聞自性?釋迦牟尼佛用語言、音聲來說法,那個都是善巧方便,那個是生滅的東西。所以,如果與其你要聞法,持佛所說的佛法,那麼,你為什麼不。。。。。。第一個「聞」就是反聞,第二個「聞」就是自性,反聞聞自性,你何不反聞聞自性?這一句整句的意思就是:與其你持佛陀所說的佛法,那麼何不反聞聞你不生滅的自性,直接了當開採你自己的本性,不需要依靠佛。對不對?

【下兼為未來,】【兼我滅後,此界末世眾生,】【根機愚鈍,開悟愈難,】【若不選對方之根,】【則縱入菩薩乘,舍小慕大,求無上道,】【亦難究竟。】【故佛命文殊選擇,先授意云:】【一對阿難一類之機,】【次對末法此界眾生,】【三修真因,四得極果,】【乃曰何方便門,能得容易成就也。】

文殊就用偈頌來回答

【子二文殊偈對(分二)】

【丑初敍議標偈 二詳演偈文 今初】

942頁,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此經家敍儀。】【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者:】【欽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即所授意揀選之事,】【故後偈云:】【「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指耳根)修,】【圓通超余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者:】【果後大人,】大人就是佛菩薩,大人,《八大人覺經》,佛菩薩就是大人。【受命常儀,】「儀」就是儀軌,應當遵守的儀軌。簡單講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要聽經聞法都是如此的恭敬佛,這在教導後人,對法,你必需要務必恭敬,對法務必要恭敬,法從恭敬心得,才有辦法受用;你一個我慢、傲慢來求法,那你的心不入法。所以,這個受命常儀,連佛在世要聽經聞法,也要按部就班來,按部就班來,該頂禮的頂禮,就是這樣子。【尚且如是。】【承佛威神者:】【仗佛威德神力,加被於我,】【以二十五聖,】【與文殊齊肩者,實有其人,】【非仗佛威神,焉敢自行品量也。】【而以偈對,不以文對者,】不用長行文來回答,「對」就是回答,用偈頌來回答是比較簡略,用長行文來回答就啰嗦了,愈講愈長了。所以,而以偈對,不以文對者,用偈頌來回答佛的話,而不以長行文(長行文太長了)來回答佛的話,是【貫華易持,】我們把一朵一朵的花貫串起來,中間穿一條線。所以,偈頌比較短,偈頌比較短,一下子就可以把它全部貫串起來,這個「貫」就是串連起來。叫做貫華易持,【令聞已而思修也。】令聽聞佛法的人能夠懂得思修。

底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偈頌,

【丑二詳演偈文 (分六)】

【寅初 發源開選二 了揀諸門 三獨選耳門 四普勸修持五結答覆命 六求加總結 (寅初分三)】

【卯初雙示二源 二略彰生滅 三正明須選 今初】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覺海就是覺性如同大海,這個「性」就是體大,體大;那麼澄圓,「澄」就是澄湛不動,簡單講就是體性。「圓」就是圓含萬有,簡單講就是照,萬有就是用,其實體相用是一體的。那麼性,覺海性,這個性是體大,那麼澄圓還有圓澄,這個就是相大。底下元妙,元明照生所,這個元妙就是用大,用大。一句一句來解釋,這個「澄」就是澄湛不動,「圓」就是圓含萬有。圓澄覺元妙,圓含萬有,但是,體性本來就是空寂,「澄」就是澄湛不動。覺元妙,元妙就是本覺本來自妙,元妙就是用大,用大。那麼,性就是體大,澄圓圓澄是相大,元妙就是用大。那麼,二句再解釋一下:覺性如大海,我們的本性是湛然不動,澄湛不動,而且圓含萬有;那麼圓含萬有,同時也是澄湛不動。我們的本覺本元自妙,底下,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個元明就是用大,本來自明,照生所,因為性上妄生一個照,把真如絕對的平等照變成妄照,就是識心分別的照。是不是?性上妄生照用而生能所,而生能所。這個所簡單講:有所就一定有能,而生所。所既立,所立照性亡,所既然立,那麼能所就不斷,而立,所立,所既立,那麼這能所就沒辦法,失去了真心之照。照性亡,這個「照」就是真心之照,照性隨即亡,就不存在了,就變成妄照。

再解釋一遍:元明照所生,本來自明,本妙本明叫做元明,卻因為性上妄生照用,而生能所,所既然妄立,而真心的照性立刻就不存在,「亡」就是死亡。好!整句師父再解釋一遍,這個澄圓圓澄,澄就是寂,圓就是照,寂而常照,圓澄就是照而常寂。

偈頌再念一遍,徹底把它解釋一下: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我們的本覺本性如同大海,無量無邊無止境,性這個體大就是澄湛不動,同時圓含萬有;在圓含萬有的同時,也是澄湛不動的,本覺本來就是元妙的,元妙就是本來自妙的。這個元明本來自明,卻很不幸,性上妄生了照用,而生能所,這個能所一生,所既立,而真心之照性隨即消失、死亡。

好!【上二句,】【所依真源,即是本有真心,】【亦即如來藏性。】【此猶前文,】【將問明與不明,先標性本二覺,】性覺還有本覺。【將破有為無為,先標真性二字也。】【覺海不作法喻解,】【乃直稱覺性為海,】【如《華嚴》所謂剎海,劫海等是也。】【若取水海,】水海就是一般的大海。【猶墮法喻不齊之過。】變成墮入一個比喻而已。【以覺海橫無邊涯,】「涯」就是水邊。【豎無底蘊,】深奧叫做蘊。【非若水海,】因為人類所能理解的,大概就是太平洋、大西洋,你講無量無邊的世界,沒有天文的觀念實在是沒辦法;那也沒有看過《華嚴經》的香水海,那就更不用講了。所以,覺性為海,覺海簡單講:這個覺性是無邊際的意思。【尚有邊底也。】不是像一般所認識的海水還有邊底。【覺海性,】【性字指體大,】【澄圓圓澄約相大,】【元妙元明謂用大。】【澄圓謂覺海澄湛不動,圓含萬有,】【此即寂而照,不變常隨緣也。】【圓澄,】【謂覺海雖然圓含萬有,究竟澄湛不動,】【此即照而寂,隨緣常不變也。】【元妙,本來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來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則一念不生,法爾具足。】【此中元妙二字,即含有元明之意,】【對上澄圓,即元妙義,】【圓澄即元明義也。】澄圓就是元妙義,圓澄就是元明義。【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二句能依妄源,即最初根本不覺,】【亦即獨頭生相無明,】【一切妄法,皆依他而生,】【故此句元明二字,躡上文而來。】【元明,不妄生照用,】元明就是不會妄生照用,妄生照用就變成識心分別了,識心分別就是強出頭:我要照、我要明!結果你照的不是本照、不是本明。本來我們圓覺自性是無所造作的、絕對的;可是識心分別搶著要照要明,搶著要照要明就不是本明,失去了本明。簡單講:識心分別就變成代替我們的本妙本明。簡單講:那個老闆什麼話也沒說,底下的手下就一直搶著講話,失去老闆的用意了,就是失去老闆的用意了。所以我們本妙本明沒有照明的作用,是因為我們識心分別搶著執著、搶著去分別、搶著產生顛倒,所以,本妙本明統統失去了。不妄生照用,【則是本明,毫無一物,】【今於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即經前所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就是我們的本性本覺,必加一個「明」字,那就妄為,有一個頭上安頭。明覺,妄為明覺就是失去,妄為明覺後面加四個字更清楚:失去真覺。妄為明覺,覺上加一個明,就是失去真覺,這個就妄為明覺,這已經失去本覺了,因為頭上安頭。底下那個覺是本覺,上面加一個「明」字,多餘的,頭上安頭,叫做明覺,妄為明覺就頭上安頭,妄為明覺就是失去真覺。【生所者,因妄照而妄所生,】因為妄照,所以變成妄能,以及妄所就生了。【前所云:「覺非所明,】本覺不是你能加一個明的,覺非所明,本覺非所能明之境,本覺是絕對,怎麼你能明之境呢?你硬要去明它,就變成妄動。因加一個明,就立一個所明,【因明立所」。】因為加一個明,就立一個所明,就變成能所不斷了。【以所照之妄境既立,】就是頭上安頭了,你要明了那個本覺,卻妄加一個明,不知道本覺是全部都放,才有辦法恢復到絕對。你不是,你加一個覺、加一個明,在本覺上加一個明:我一定要了解本覺是什麼!頭上安頭,意識心就顯、就出頭,所以叫作妄境既立,頭上安頭。【而真照】真照就是絕對的心性,就死亡,【之性遂亡,】【即所謂有相當情,無相即隱,】眾生當他妄想妄照的時候,當他見到因緣的假相,當情,就立刻執著。無相,若心無相的時候,沒有這個緣起,沒有面對這個緣起;諸位!注意這個無相,不是指本性,不是證悟那個空無自性的無相。這個無相是對前面有相講的,眾生看到有相的時候叫做著有相,沒有相的時候,又著一個無相。所以,有相當情,有相的時候他就執著;若無心,沒有相現前的時候,這個妄照,即隱就是這個妄照暫時退隱。譬如說晚上睡覺的時候,或者你在家裡,沒有去外面攀緣了,這個妄照暫時退隱下來。如迷雲起,【如迷雲起,必障蔽于慧日也。】【遂將本有如來藏,轉成無明藏識也。】為什麼要講無明藏識?因為不是本明、不是本覺。所以這裡的,前面一個:有相當情,無相即隱,要特別的小心,這個「無相」不是證悟那個空性的無相,眾生是有相與無相統統叫做無明相,記得!這一段就是講這個,無論是有相、無論是無相,統統叫做無明相。

(本講座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fodizi.com/fofa/list/6894.htm*整理於2013年1月24日)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平 湖 許士中】配合共修《楞嚴經》了知:「悲欣交集」原是佛教語言
楞嚴經·卷一|尋心之旅:心潛伏在根里,這個回答挺燒腦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49

TAG:菩薩 | 法師 | 觀世音菩薩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