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與樂亭(上)
轉載
標籤: 人文/歷史 文化 |
評劇與樂亭(上)主持詞: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它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時至如今,一些上了年紀的評劇迷們,回想起當年評劇熱熱鬧鬧的情景,無不感慨萬千——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家還沒有電視,「戲匣子」里評劇演出的實況錄音,吸引了很多進不了戲院看評劇的人。大街小巷、臨街的門臉,到處可聞評劇那獨特而誘人的曲調,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會哼上一曲、唱上兩句的,大有人在。委婉傳神的唱腔,簡短清新的唱詞,引人入勝的節奏,無不張顯出當年評劇創作、表演的較高藝術美學水準。而如今,評劇離我們的生活似乎遠了一些,一下子寂寞了許多,重新走近評劇,需要的是對傳統藝術的尊崇與熱愛,需要的是理性的目光和態度。在評劇的發展史上,我們的家鄉樂亭曾經與它幾度結緣,數次牽手,不論是樂亭之於評劇,還是評劇之於樂亭,其間的故事總有很多,但今天,我們卻只能從往事追憶中找尋到它們的影跡。解說詞:「評戲有樂亭」,群眾的這句大白話,書面語言不規範,但意思貼切。統一的叫法,評戲應稱「評劇」;「有樂亭」,就是評劇離不開樂亭縣。評劇曾經在樂亭縣孕育。清朝末年,號稱樂亭四大家之一的廟上崔家「聚德堂」主崔佑文,人稱「崔八廝」的,酷愛民間藝術,在家裡養著大鼓藝人、皮影大、小班和梆子班。他發現,蓮花落唱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傳唱的流行小曲,演的是一些完整故事,人們愛看、愛聽,他認為很有發展前途,於是產生了建立蓮花落班的想法。他招集當地有名氣的蓮花落藝人,在崔家成立了冀東歷史上第一個蓮花落班「雙發合」班。蓮花落班成立後,崔佑文為這個班底立了班規,和皮影班一樣,對藝人們實行押班制度,為他們提供優越的演出環境,付給優厚的物質待遇。崔佑文此舉,使周邊各縣的蓮花落藝人大受震動,紛紛投奔崔家。當時,「雙發合」班有名氣的藝人有任連會、邱喜(藝名邱賊)、張玉琛(藝名佛動心)、杜芝藝(藝名金菊花)、張玉樹(藝名臭蟲母子)等一批遠近聞名的民間藝人。班底藝術力量雄厚,可謂群英薈萃。同期聲:那時的蓮花落,大多是單口、對口演唱,「雙發合」班成立後,隨著演出條件、演出環境的變化,藝人們對原蓮花落演唱的劇目進行了整理、改革,將「對口」變成了「拆出」,化裝敷彩,扮演人物,演出完整故事。經常和皮影、梆子班同台演出,與藝人們交流、切磋,大大拓寬了眼界,逐步形成、完善自己演唱的板式,創造了「大悲調」、「小悲調」、 「大慢板」、「哭迷子」等調式。受梆子的啟示,伴奏加入了板胡、橫笛,借鑒、使用鑼鼓經。加強了演員的身段訓練,增加了武打,豐富了表演時的舞蹈程式,使蓮花落演唱的聲腔、板式、表演技巧、舞台藝術等都有了質的飛躍,演出更具風采。解說詞:「雙發合」蓮花落班整理演出了《紅娘下書》、《馬寡婦開店》、《朱買臣休妻》、《秦雪梅弔孝》等一批優秀劇目,蓮花落在樂亭很快紅火起來,由為梆子唱帽戲,發展成全場的壓軸戲,壓過了梆子班。蓮花落在樂亭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為評劇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崔佑文見「蓮花落」受到觀眾如此熱烈歡迎,他不僅著意把「蓮花落」培育成一個規範的戲班子,還為解決「蓮花落」班後繼有人的問題,招收了成兆才、孫鳳鳴、孫鳳剛、任善慶、任善豐等多名十歲左右的青少年開創了「雙發合」蓮花落小班,選聘知名藝人任文武戲教師,專攻唱腔、身段及武打功夫。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將崔家開設的「蓮花落」小班,視為評劇界所辦的第一個科班。今天被稱為評劇創始人的成兆才,1885年,進入崔家時還只是一個十二歲孩子,應該說,是崔家這塊梨園樂土為其提供了充分展露藝術天賦的空間。同期聲:蓮花落,裝點了人們的生活,為冀東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晚清後,崔家走向沒落,特別是崔佑文死後,「雙發合」蓮花落班於1904年解散,藝人們各懷技藝,去尋找自己的出路——有的上了京津,有的去了東北,也有的流落到樂亭或周邊各縣,建立自己的小班社。像藝名東來順的成兆才、藝名月明珠的任善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成熟起來的。解說詞:以成兆才為代表的蓮花落藝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吸收姊妹藝術的優點,豐富完善演出形式與內容。後來,唱腔上借用二人轉的平音唱法,在名稱上指地為名,借永平府的「平」字,把蓮花落改名為「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據說,1912年,革命先驅李大釗路過唐山,特意到永盛茶園觀看了成兆才等人的平腔梆子戲演出,欣然題寫了「似戲非戲,改良平戲,比戲出奇」一行大字。 1918年,當時的灤縣馮家狗兒庄發生了楊二娥被害,楊三娥為其姐申冤告狀的故事,在李大釗的建議下,成兆才很快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楊三姐告狀》。(《楊三姐告狀》片段)平腔梆子戲越唱越紅火,觀眾也越來越多,至於如何定名評劇也是有一番故事可尋的。同期聲:平腔梆子戲進入北京,當時的北京叫北平。京劇也叫「平劇」;而平腔梆子戲當時是剛進城的小劇種,簡稱呼之「平戲」,兩個劇種名稱,音同字不同,這就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經常因此發生紛爭。紛爭影響演出,這時,有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出來平息這個紛爭,這個人就是李大釗先生。解說詞:據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撰文回憶,李大釗召集雙方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平腔梆子戲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個「言」字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李大釗還親自找了蓋五珠、月明珠、成兆才等演員談話,他說,你們的發展要注意「評論社會」,以唱為主,只有通過說唱,才能達到評論社會的目的,才能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接受。打這兒以後,評劇才有了正式的名字。主持詞:觀眾朋友,評劇的形成、發展和我們樂亭縣可以說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得益於樂亭這方水土的孕育滋養。樂亭人喜愛評劇,優美的唱腔傳唱至今;樂亭人鍾情評劇,濃郁的韻律歷久不絕。有關評劇和樂亭的故事,我們在下期節目中,為朋友們繼續講述,歡迎您的連續收看,再會!
推薦閱讀:
TAG:評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