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四行詩體的形式特徵綜述

十四行詩,原是義大利和法國交界的普旺斯地區的一種民間詩體。普羅旺斯語稱為Sonet,義大利文為Sonett,英文為Sonnet,法文為Sonnet,德文為Sonett,西班牙文為Soneto。漢語有人譯為"商籟體」、「商籟」,還有人譯為"聲籟」。如果音譯,確切些應是『索內」。它是為歌唱而作的抒情詩體。因為要入樂,要歌唱,就不得不對行數、音頓、韻腳等有所規範,以形成一套嚴謹的格律,這一點和我國的各種詞牌很相似。

我國的詞,有一個從民間詞到文人詞的過程,普羅旺斯的Sonet,也有一個從民間的Sonet到文人的Sonet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義大利著名的十四行詩人彼特拉克。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先驅者,繼但丁之後最重要的義大利詩人。他的《歌集》包括三百多首詩,大多是十四行詩。由於彼特拉克的巨大影響,他的十四行詩的格式,也就成了義大利十四行詩的正式。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的十四行詩首先傳到英、法兩國。後來,隨著優秀的十四行詩作傳播到了世界各國的詩壇,十四行詩也就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詩體。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詩壇上最傑出的詩人莎士比亞、濟慈、雪萊、葉芝、馬拉美、波特萊爾、魏爾侖、歌德、海涅、普希金以及現代的奧頓、里爾克、貝歇爾、聶魯達等,都有十四行詩作聞名於世。在幾千年間的人類文明史中,還沒有任何一種別的詩體,像十四行詩那樣被證明過具有跨越眾多國度、眾多語種,跨越漫長歲月的生命力。

但十四行詩每傳到一國,各國的詩人都根據本國母語的情況,進行了創造。從義大利到英國、法國的傳播、接受、融化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改造。

義大利,有兩種詩式:

1.ABBAABBACDECDE

2.ABBAABBACDCDCD

十四行詩由兩個四行詩組和兩個三行詩組組成,共四個詩組。前一部分由兩個四行詩段組成,稱為前八行,後一部分由兩個三行詩段組成,稱為後六行。前八行韻式為ABBA、ABBA,後六行的韻式則有變化,或為CDE、CDE,或為CDC、DCD。每行十一音節,多用抑揚格的節奏。格式無法移植,一個音節相當漢語一個音,十一音節,即漢語十一個字。

英國,有四種詩體:

1.ABABABABCDCCDD(魏阿特1式)

2.ABBAABBACDDCEE(魏阿特2式)

3.ABABCDCDEFEFGG(薩瑞式,這種形式,後來被莎士比亞採用,被稱為莎士比亞式)

4.ABABBCBCCDCDEE(斯賓塞式)

英十四行詩絕大多數每行為輕重格五步音,每音步有兩個音節即每行有十個音節,相當於漢語十一個字。在詩行排列形式上,由三個四行組和一個兩行組組成十四行。

法國:

十四行詩的結構和韻式還守著彼特拉克的兩種形式,在音節上採用了亞歷山大詩體的十二音詩行,即每行由十一字増到十二字。

以上是三個國家十四行詩的典型形式,根據有關資料可以歸納出歐洲十四行詩主體的五大特徵:1.固定的用韻;2.固定的行數;3.固定的音節(漢語即字數);4.固定的音頓;5.在章法上,還有一個起、承、轉、合的要求。

以上作為參照,下面談談我國的十四行詩形式的特色及變化。

一、中國古代的十四行詩

提起中國的十四行詩,人們會認為,這是「五四」以後才興起的一種詩體。而且「沒有幾個人寫它,也沒有什麼實績」。事實是,十四行這種形式的詩篇,我國古己有之。最近編寫《中國詩體大全》一書,發現楊憲益先生、許可先生在李白的詩集里發現了兩首,一首是五言十四行,另一首是七言十四行。受二位同仁的啟發,我先後在《詩經》《漢魏六朝詩選》《歷代詩歌選》等書籍中發現了不少的十四行詩作。顯然,這些十四行詩作,不是詩人有意為之,而是不自覺的行為。但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十四行這種形式,確實有著美的韻律,不然,為何中西方會不約而同地採用這種形式?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古代的「十四行詩』也是我們華夏古國詩歌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的一個佐證。現據本人掌握的資料,試對我國古代的十四行詩作歸納如下。

必須強調的是,歐洲十四行詩的形式特徵比較突出,詩行必須是十四行,詩組必須是四組,每行字數必須是十一或十二字,每首詩或用五韻或用六韻,章法上要求起承轉合。

而中國古代的十四行詩,是詩人們的『無意插柳」,所以,在歸納時,我們只能抓住其相似點進行類比,求同存異。

(一)四言十四行詩

我國古代的這種十四行,每行四字基本固定,押韻方式基本固定,大多是交韻。最早的一首當數《詩經·風》里的《柏舟》:

泛彼柏周,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其韻式為:ABABBCCABABBCC,後來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作,在形式上也屬於四言十四行詩。

《觀滄海》詩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如果按古韻,把「石」「峙」「起」「里」「志」也視為押韻,其韻式為:ABCADEFADDCABA共用6韻。

《龜雖壽》詩韻式為:ABCBBBCBBCDCEB,共用五韻。雖沒有分段,其結構仍為:四、四、四、二。對照聞一多先生說的,第八句需有一個停頓及起、承、轉、合的要求,該詩也基本符合。詩前八行為兩個四行詩組,顯示出一起一承,到第八行的末尾,正是一個停頓的地方。接下來的一個四行詩組,是一個突然的轉。末兩行正好總合上文,可以看作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圓形」①。

(二) 五言十四行詩

五言十四行詩每句字數固定,韻式固定,我國古代詩人寫得比較多。如《古詩十九首·其四》:「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坎坷常苦辛。」該詩用韻為:ABCBDBCBEBFBCB,其結構為:四、四、四、二,可歸為英體式。首二句為起,第三至第八句為承,正好有一停頓;第九句至第十二句為轉,第十三句第十四句基本上合。可以說,該詩是一首比較巧合的、典型的十四行詩。除此之外,後來還有不少詩人寫的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巧合了十四行詩。為節省筆墨起見,筆者僅列出作者、篇目及韻式,以供研宄者參考。

(三) 七言十四行詩

七言詩,在字數、韻式上,我國古代有嚴格的平仄、韻式規定。其對引聯、頸聯、頷聯、末聯的章法要求,與十四行的章法一樣,也要求『起承轉合」。我國古代的七言十四行詩形式,在唐代幾位詩人作品裡就有幾首。李白的《流夜郎贈辛判官》一詩,許可認為比起楊憲益同志發現的《月下獨酌·其一》這首詩來,是「更為典型」的一首。詩的內容是: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

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

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許可認為:「這首詩前八行的兩個四行詩組,顯示出是一起與一承;到第八行的末尾,正是一個停頓的地方;以下第九、十兩行是突然的轉;末四行則是合。全篇確乎是個『三百六十度的圓形』。再以用韻來說,前八行有A、B兩韻。如果把第三行末尾的『前』字也看作是韻腳的話,那麼,B韻是把兩個四行詩組鉤了起來的(第三、五、六、八行為韻),好象意味著這一起一承的兩小段又不能完全分割開來,很為別緻。以下第九、十兩行為韻,用韻突然發生了變化。然後,末四行又回到開頭四行的韻式上。與義大利體十四行詩一樣,連用韻也與起承轉合的結構相配合。李白的這首詩,在形式上不容否定是與在他之後興起的歐洲十四行詩恰好相合的。」③許可說的這首詩,確實比較典型,從結構上看,符合『起承轉合』的要求,從韻律上看,韻式為:AABABBBBCCDDED。

李白除這首詩外,還有兩首七言十四行詩。唐代詩人柳宗元、劉禹錫、李賀也有這種詩篇。為節省篇幅,列其韻式如下:

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AABA AACA AADE FE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BAB CBDE FABB GB

柳宗元《籠鷹詞》

AABA CABA BADA EA

劉禹錫《聚蚊謠》

ABCA BDEB FFBF GG

李賀《李憑箜篌引》

AAAA BBCC DEFD DD

從以上列舉的古代詩歌中十四行形式的篇什來看,中國古代確實存在這一詩體形式。在行數、韻式,以及「起承轉合」的要求上,也有詩篇符合歐洲十四行的有關限定。不過,應當看到,這是一種偶合。儘管說,中國律詩也限定行數、韻式,也講宄章法,但對十四行這一形式的詩,從韻律、行數到章法上,未有明確的規定。這些古代的詩人,雖然寫了「事實」上的十四詩,但這「實際」是不自覺而為之。對照歐十四行詩的要求來看,可以發現這些詩篇:一無限定性,沒有出現十四行詩的理論;二無目的性,不像歐詩中明確寫明「十四行」,而是詩人隨意寫出的,而後又恰恰巧合罷了;三無代表性,沒出現以十四行詩為主要創作形式的詩人。儘管如此,十四行詩歌這種形式,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的確確存在,這己經是不容否定的事實。

二、中國現當代的十四行詩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十四行詩,是詩人無意間寫出來的,屬於「無意插柳」,那麼,中國現當代詩壇上的十四行詩,卻是詩人「有心栽花」了,並且百花盛開。現當代的詩壇上,從無名小卒,到大名鼎鼎的詩人,都「有心」在寫,「有心」研習,從詩篇上到理論上,從形式上到內容上,都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所以,詩論家錢光培才『驕傲地向世界說,『五四』以來的中國詩人,對十四行這一具有世界性的詩體的建設己經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④。事實確實如此。這些貢獻,突出表現在創造性地發展了十四行詩體。

「五四」以來的中國詩人,從自覺地按照西方十四行詩體的要求來進行漢語十四行的創造,到「突破它的限制」,「發展它的限制」,這其間湧現出一大批十四行詩人群,推出了數量上令人矚目的十四行詩篇。如唐湜的十四行作品竟達千首之上。在內容和形式上,中國不僅對歐洲十四行的規範有著試驗,而且創造了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十四行。「從格律上看,無論是意體、英體、法體、俄體,都有中國詩人的試驗;從樣式上,幾乎世界各國詩人曾經使用的樣式(包括抒情長詩、敘事長詩和十四行花圈詩等),中國詩人都推出了自己相應的作品」⑤。在韻式上,有韻體的,也有素體的;在句式上,有整齊的,也有參差的;在體式上,有西方十四行的變體,也有完全自創的體制。錢光培先生說,「這是中國詩人對世界詩歌的貢獻,也是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⑥。

從我國現當代詩的形式看,具有以下特色:

(一)韻律方面,接受約束,突破限制,十四行詩就有十四種韻式變化

我國現當代的十四行,在韻式上,突破了意體、英體的限定,表現得更為豐富多彩。可以說,有十四行詩,就有十四種韻式。現擇其主要的幾種加以介紹說明。

1.一韻十四行 這類十四行,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如徐圩的《暮霞》一詩就是如此,它採用四、四、四、二結構,韻式:AAAA、AAAA、AAAA、AA,為自創。詩寫了晚霞消散的過程及作者的感受,頗具象徵意味。吳鈞陶的《駱駝》,全詩押「金明」韻,結構和韻式與徐圩的《暮霞》一樣。

2.二韻十四行 全詩總共用兩韻,詩組或採取意體排列,或採取英體排列,或為自創。韻式排列比較自由,或交韻,或抱韻,或自創。交韻的如徐圩的《失題》,結構為四、四、四、二,韻式為ABABABABABABAA。自創的如穆木天的《蘇武》,全詩採用意體四、四、三、三結構,韻式為:AAAA、AAAA、BBB、BBB。

3.四、五、六、七韻十四行 全詩採用四韻、五韻、六韻、七韻,這是歐洲十四行的普通採用的韻式,也為我國詩人廣泛採納。在韻腳的排列上,我國詩人寫過嚴格的十四行,也突破過歐體的限制,自創出自己的十四行。

我國詩人在寫四韻、五韻、六韻、七韻十四行時,除嚴守意、英格律外,一般有兩大特點:一是前八行嚴守歐體式,後六行自由自蝕二是前八行採用「AABBCCDD」的處理方式,後六行均自由自創。

我國詩人創作的八韻、九韻、十韻、十一韻、十二韻的十四行詩,情況也不例外,故此不再贅述。

4.素體十四行 亦稱為無韻十四行。無韻詩,古今中外都有;無韻十四行,國外由於資料限制,所見者少。屠岸《十四行詩形式札記》中提到一首,即英國詩人拉塞爾·阿伯克隆比的《墓志銘》,全詩十四行,每行都是輕重格,沒有韻腳。而國內,無韻十四行比較多見。這是我國詩人對歐十四行的突破,更是我們自己的特色。如卞之琳的《影子》和《音塵〉都是無韻十四行。

除了卞之琳先生外,詩人李金髮也寫過不少素體十四行。他的《戲言》《丑》《七十二》《給女人X》都是無韻,而詩組卻採用了意體的四、四、三、三行組排列。

5.中國律詩韻式十四行和自由詩十四行 律詩韻式的十四行,是指按照我國古詩的「一、二、四」或『二、四」押韻方式的十四行。我國詩人吳鈞陶、公劉、雁翼的十四行,韻腳基本上按古詩的押韻方式安排。這類十四行,明顯地打上了古詩的烙印。而自由詩韻十四行,則是按照我國「五四」以後自由詩的寫法寫十四行。韻腳不固定,想押韻就押韻,想什麼時候押韻就什麼時候押韻,完全看不到歐體的韻式。如林子、葉延濱、芒克、黃殿琴的十四行,則全然不顧西方十四行的格律,而是像寫自由詩一樣,隨心所欲。由此可見,中國十四行詩在韻式上己經走過了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從而將歐洲十四行融化在中國詩里了。

(二)行組排列,或守歐體,更願隨意而定

我們知道,意體十四行的行組排列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個四行詩組組成,稱前八行;後六行由兩個三行詩組組成。英體則有所變化,採用三個四行詩組和一個兩行詩句的結構。可以看出,意、英體是四個詩段,聞一多先生研宄指出,這四個詩段,與「起承轉合」的章法要求正好吻合。就是:「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轉,第四合。……是個三百六十度的圓形,最忌的是一條直線。」⑦從聞一多先生的文中,我們看不出起承轉合的理論,是歐洲十四行固有的規定,或是相似的規定,他介紹過來的,還是他分析歐體十四行詩得出的結論。如果是研宄得出的,筆者認為,這個結論,帶上了我國律詩章法的濃重色彩。我國元代就有了「起承轉合」的說法。元人在總結前人詩歌創造實踐後歸納出的這個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詩歌內部組織結構的規律。元人楊載說:「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轉結,三致意焉,則工緻矣。」⑧聞一多先生所說的十四行的起承轉合,若是通過研究十四行詩得出的結論,那麼這就是按中國律詩的章法來寫十四行詩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是我國現當代十四行詩的一個特色。下面僅就我國現當代十四行的行組排列形式試作一概述。

我國現當代十四行的行組排列,有這樣幾個特點:

1.嚴守意體、英體的行組形式 我國詩人在三四十年代寫的十四行詩,多遵守意、英體的行組排列形式,也許是在我國十四行的初期,處於模仿階段的緣故。如卞之琳的《淘氣?《燈蟲》《一位政治部主任》《〈論持久戰〉的著者》等,梁宗岱的《商籟》第一首至第六首,郭沫若的《夜半》,溫流的《唱》以及馮至的《十四行集》里的絕大部分詩,均採用了意式四、四、三、三的行組形式。徐圩的《失題》《女子的笑渦》《獨游》《暮霞》《SOMMET》,何其芳的《夏夜》《歡樂》,鄒絳的《一個先死者的歌》《最後的歌》,唐祈的《遼遠的故事》《拉白底》《游牧人》《大西北十四行組詩》,屠岸的《年輕的老者》《喉舌》等等,都採用了英式的四、四、四,二行形式。四個小詩段,一目了然。

2.—段到底,未作分段處理 這種形式有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創作時,己明確地把意體或英體的行組韻式暗含其中,讀者閱後,自會清楚地分辨。如朱湘寫的十四行,就在題目上明確標出「十四行意體」,「十四行英體」是意體他就按意體的行組韻式押韻,是英體就按英體的行組韻式押韻。二是作者創作時只考慮到行數,未顧及行組韻式。我國現當代詩壇上的十四行詩作者,創作時大都喜歡突破限制,沒有嚴守歐體的十四行格律。韻式上如此,行組排列也然。對這類詩,要具體分析,如硬要分解出韻式、結構及章法,那就不太符合實際情況。

3.突破限制,隨意而定 如公劉的《獻給長城的情歌》;有六、二、六結構,如肖開的《十四行二首》;當代青年詩人葉延濱的十四行,結構多樣化,有六、八結構的《陣亡者》,有二、五、 五、二結構的《雪魂》,也有十、四結構的《冬夜》,也有六、六、二結構的《寂寞的日子》。唐湜的敘事長詩《海陵王》,全詩七章,一千三百多行,都採用了五、五、四結構。其他的行組形式,則全部「搗亂」了意、英式的行組規定。

(三)音頓、音節(即漢語字數),少守歐體,更多不一致

上文己經介紹,意式每行十一音節,相當於漢語詩十一字;英式每行五頓十音節,相當於漢語詩十字;法式則每行十二字。對於歐式這些限定,我國當代詩人多是「不守規矩」,很少「就範"

1.從「就範」的情況看,有遵守歐體所定音節,也有自行規定的固定音節。歐十四行詩的固定音節,有十音節,有十一音節,也有十二音節,即漢語十字、十一字、十二字的。這種每行的固定音節,我國也有些詩人遵照執行。如十言的,朱湘的某些十四行,柳無忌的某些十四行,馮至的某些十四行,陳明遠的十四行花環體式《花環》組詩等,都是嚴守了每行十音節的規定。十一言的,如朱湘的一些意式、英式的十四行詩,多是十一音節。十二言的,有孫大雨、梁宗岱、朱湘、卞之琳、馮至、鄒絳的某些十四行詩。除此之外,我國詩人自定的也不少。例如五言十四行,如卞之琳《空軍戰士》;六言十四行,如馮至《深夜又是深山》;七言十四行,如馮至《案頭擺設著用具》;八言十四行,如卞之琳《淘氣》《燈蟲》,曹辛之《知識分子》《哭聲》等等。

另外,除每行有固定字數之外,我國也有詩人創作出了音頓固定的十四行。五音頓的,如鄒絳的《一個先死者的歌》《一顆星》《最後的歌》,均採用「三二二二三」的音頓原則安排的,即每行五個音頓,三個二字音頓,兩個三字音頓。四音頓,如唐的《親切的故事》,即採用四頓,但與鄒絳不同的是,每音頓字數不固定,或二字或三字。「卞之琳的十四行詩則是每行四個音組,如《〈論持久戰〉的著者》《一位『集團軍』總司令》《一位政治部主任》等都是;有的每行只有三個音頓,如《淘氣》《燈蟲》等;還有更少的,每行兩個音組,如《空軍戰士》等都是。」⑨

2.但中國現當代的十四行,更多的是每行字數無定、頓數無定。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皆隨意而定。「如鄭伯奇的《贈台灣的朋友》,每行字數不一,有的多至十七字,有的少至十二字(一字一音),音數不整齊。馮乃超的十四行詩有的一行十九字,有的一行十二字。李金髮的十四行詩有的一行十三字,有的一行五字,其差別比鄭伯奇的更大。」⑩這種情況,在現當代的十四行中普遍存在著。由此可見,如果字數和頓數影響詩意的表達,詩人們都是不約而同的放棄它、打破它, 而不去「以形害詩」。中國新格律詩是這樣, 中國古詩也如此, 這也是文學創作應當遵守的一個原則。

從上可以看出:(一)歐十四行詩這一形式,在我國古己有之,但確系古詩人們的「無心插柳」,不自覺為之;(二)我國現當代的十四行詩,實是詩人們的「有心栽花」,自發模仿、創作。不僅在詩篇上創作甚豐,在詩形式上,各國己有的形式,我國都有探索。在詩理論上,出現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十四行詩歌理論。(三)現當代詩壇上的十四行詩,走過了「模仿、創造、發展」的三個階段。現階段,我國的十四行詩,與歐洲十四行詩所能統一的,只能是「十四行詩」和「十四行詩的韻味」,至於韻律、行組、音頓、音節等方面,早己按照漢詩的特點、習慣,大大地改組換面、加工重造,進而溶化在我國的詩海中。由此,我想到,中國今後的十四行詩的創作,只要堅持『十四句詩行」,在不害意的前提下,講究一下字數的整齊就可以了,完全不必硬搬歐式的陳舊、死板格式。這樣的話,十四行詩不僅僅是「美麗的十四行」,而且更是「詩味深蘊的十四行」。

註:①⑦聞一多《談商籟體》原載《新月》第3卷第5、6期,轉引自錢光培《中國十四行詩選》第359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5月出版。②楊憲益《譯詩偶拾·歐洲十四行詩的起源問題》,《讀書》雜誌1979年第4期。③許可《現代格律詩鼓吹錄》,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第85?86頁。④⑥錢光培《中國十四行詩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5月出版,第1頁。⑤同上第22頁。⑧((詩法家數》,見《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彙編》,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出版,第333頁。⑨⑩屠岸《十四行形式札記》,轉引自錢光培《中國十四行詩選》第367頁。(原文《中州學刊》1999年5月刊載 責任編輯:秋磊)

作者簡介:大學教師。課餘吟詩弄文,考經據典,自得其樂。


推薦閱讀:

苦命女人面相特徵
天生富貴顯達的手相特徵
雙手厚實多肉的女人手相特徵,早晚橫財加身
有福之人的面相特徵

TAG:中國 | 男性 | 十四行詩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