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術界師徒傳承關係,看傳統技藝延續的秘密
此文作者:心源易道
修習易學、道法等傳統技藝日久,所見行內怪現象就越多,許多經驗與大眾認知有頗多不同,今天一時興起,來聊聊傳統技藝傳承中的師徒關係問題。
傳統技藝的傳承基本都是採用師徒制,「師」承負著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關鍵職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一對多的學校課堂式教學方法相比,師徒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前者適合普通知識的普及,後者才能實現核心技藝的傳承,師的作用亦非僅僅傳道、授業、解惑那麼簡單。
師徒制中的師首先必須是某一領域的有所成就者,對該領域技藝有全面把握與深刻理解,並且對學習的整個過程瞭然於心。師可以根據求學者的個體特徵謀劃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並且對學習者所邁出的每一步實時觀察和親身參與,用過來人的視角糾偏補漏,確保學習者始終走在通往正確方向的路上。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鍊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 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閑,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里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洒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傳統技藝注重師徒口口相傳並非全是出於保守,一是為了保持技藝的活力與適應性,不同時代的傳承人會按照當下的時代特點進行教學,使技藝不會脫離現實;二是為了技藝的不斷積累和提煉升華,每一代的傳承人都會將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悟融入技藝的傳習系統,這樣才有可能造就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局面。
徒的學習全仰仗師的傳授與教誨,師對徒的成長進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良性互動方式保障著數千年來傳統技藝的傳承延續。
我們就以道法這個傳統特色最鮮明的特殊技藝為例,把師徒關係略分為五類來簡單談談。
第一,有緣。
這個不是「施主,你我相見即是有緣,捐點香火錢吧」的有緣,而是指的師徒間宿有因緣,比如前世就是師徒,或祖上有香火情分之類。
無須其他條件,徒弟只要自己不作死,師父自然會傾囊相授,但現實中徒弟一方作死的比較多,可能因為得來太容易就不會珍惜吧。
這類情況有的會一見如故,莫名升起信任與信心,傳授與學習的雙方都感覺無比順暢、心有靈犀。有的可能還會有夢中早見、似曾相識的情況。
比如我的一位華光法師父,我之前從未接觸過他的相關信息,但偶然間聽一個從未見過面根本不熟的外地網友提了一句,就莫名其妙地覺得自己得去看看,然後訂了最近的機票,飛機落地倒火車、倒汽車、倒三蹦子、摸黑步行,在一個幾千公里之外的野村裡終於見到了面。
寒暄也沒有幾句,就直入正題,雙方都不覺得奇怪和突兀,好多天的交流過程中從無客氣和繞圈子,亦無隔閡感。甚至直到我走的時候師徒才互相問了對方名字,回來之後也並沒有頻繁聯繫,但感覺就和家人是一樣的。
再比如我的一位丹道師父,當時他真的是一點名氣也沒有,我也是在出差路上偶然看到一位舊識寫的幾句話,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果斷退票買票,繞道去拜訪。一見面似曾相識,而且我的骨相和師父都是一個類型的,不能不說冥冥中早有因緣。
當然了,反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比如我的一位師父某年宣布收了一位關門弟子,而且是傳說中「師尋徒」的情況,師父先夢中見到了徒弟的樣子,然後才遇到了真人,師徒緣分想來是極深的。
結果才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位關門弟子就因為錢的問題和師父起了爭執,最終鬧到欺師滅祖、師徒反目的結果,讓人唏噓不已。
其他類似的情況也屬實不少,而且情節都大同小異,很奇怪的是這些徒弟沒有一個堅持超過一年不露尾巴的,果然時間才是最好的試金石。
第二,有情。
師徒一見如故,感覺投緣,起碼互相不討厭,然後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交流,互相比較認可、信任,天長日久,師徒間心意相通、感情深厚,有的情同父子,甚或超越父子之情。
按照我個人有限的經驗,師徒關係能長久,且能真正有所傳承發揚的,大多是這一類,而不是前面所說「有緣」的情況。一般衣缽傳人、掌門大弟子等多屬此類。
大概人性如此,經過努力得來的默契最會珍惜。
好幾位在我修行路上起到關鍵作用的恩師都是這類情況,包括傳給我斗姥法和上清法的那位失蹤多年的雲遊道人,甚至連個正式的拜師舉動都不曾有。
師徒之間也談不上有多深的緣分,都是機緣巧合之下有了交集,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有了師徒傳承之實,作為徒弟,受師傳授提點之恩,自當永銘不忘。
有些師父那裡,一開始也是花錢去學本事而已,但相處日久,歷經考驗,師徒情分到了,其他的外在條件也就無所謂了,這應該是傳統技藝師徒傳承關係中的主流情況。
作為後學者,不應有遇到神仙點化之類不切實際的幻想,拜師學藝與其他人際關係的維護是一樣的,為人真誠實在、做事發自本心,自可與師結就善緣、感應道交,最終有所成就,這才是正途。
第三,有用。
徒弟有一定資源,能為師父做些什麼,或者出錢或者出力,或者可以提供各類世俗的便利,師父會按照徒弟的付出多少,論功行賞,給以回報,大家一團和氣,平時也無不妥,說是利益關係好像有點殘酷,但也相去不遠。
各門各派此類弟子應是佔了大多數,好像活佛們進京收的弟子多屬此類。
很多有一定社會資源的人,一方面物質條件足夠,已經沒有太多追求,另一方面見多識廣,對世界的廣度有一些切身認識,這時候就開始考慮世俗之外的事情了。
比如如何能活久一點活健康一點、後代如何撫養如何教育才是最優、財富如何能延續傳遞下去、死後該有個怎樣的歸宿等等,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與玄學、修行、道法之類脫不開干係,於是自然就踏進了傳統技藝的圈子。
而修行人往往對世俗方面投入精力較少,也需要一定的供養和幫助,這就形成了可以兩利的前提條件。
這類徒弟主要的訴求大概就是保平安之類,並不會真去怎麼下功夫修,對複雜的內容興趣也不大,反倒是比較穩固的一種師徒關係,也有個別宿根深厚的徒弟後期真的會走上修行之路,只是比例實在很低就是了。
主要問題往往出現在這類徒弟並不會只拜一位師父,拜的多了難免厚此薄彼,師徒雙方都有心態失衡的風險,但因為雙方感情投入都不大,好聚好散的居多。
這類情況我也見過一些,但也乏善可陳,就不舉例了。
第四,有錢。
做徒弟的一無向道之心,二無修行之意,三無對師父之信任,四無傳承發揚之打算,可能是為了好玩、獵奇、虛榮,或者為了以後走江湖方便,或者為了虛幻的心理滿足,或者為了請師父出手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治病、解災、平事等)又不方便開口,就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拿錢砸了,看似毫無情意,但現實中反倒是這類師徒間最少是非,可能因為雙方都期待不高的緣故吧。
如果正好遇到師父缺錢,或者師父比較開明,也會得到真傳。當然主要還是看運氣,有的師父表面開放,內心還是很傳統的,對以錢為主的弟子教一套,嫡傳弟子另教一套;有的師父表面傳統,內心開放,無論是不是以錢為主都會真傳真教。
但在現在的金錢社會,錢也是衡量誠心的一個重要指標,有些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的。
我也結識過幾位在玄學圈子裡混到名氣比較大的咖,就是這樣的路子,聽說哪裡有本領高的師父,就帶錢去砸,砸不下來的毫不戀戰,馬上掉頭轉戰下一處,需要培養感情慢慢相處的情況,他們是不會做的,因為覺得效率不高,影響發展。
他們也是學了一身本領,然後再拿這些本領到自己的客戶圈子裡去賺錢,再進行接下來的一輪循環。
總體來看,這類徒弟在修行上真能有所成就的最少,基本上都是混江湖的,能滿足職業需求就好,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打算。
這類個別情況下師徒之間也會因為利益鬧翻,偶爾也會在新浪博客之類的陣地見到師父出來懟徒弟的,大概套路就是某某人是我徒弟,傳的什麼什麼是不行的,應該是我傳的才可以,下面接著就是聯繫方式。
也是一道風景線。
第五,有臉。
這類徒弟最有意思,往往是對師父半信半疑,可又不捨得師父的本事或者名頭,吝嗇成性不願意付出任何東西,臉皮又比較厚實,於是乎在師父面前哭窮、比慘、拍馬屁、裝義氣,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做師父的往往不堪其擾或心軟不忍,就含糊了下來,也會傳授一些東西,也有個別做師父的不明事理,被忽悠住了的,事後自然收場很難看。這類人事過境遷後翻臉比翻書還快,「小人」二字是對其最中肯的評價。
比如我知道的一位「大師」,整天在朋友圈曬吃喝玩樂,昨天某總送了二十萬一對的翡翠鐲子了,今天某總請客在某皇家休閑會所消費了,明天應某地首富重金相邀去給某某大廈布局風水了之類的,一副宇宙大師的成功派頭。
可到了他的師父那裡,開口就要哭的節奏,上個月丈母娘病重沒錢看病住院了,這個月老婆身體不好家裡得借錢度日了,下個月老父親要手術費用沒湊夠還不知道怎麼辦了,總之就是一個慘字,那架勢恨不得跟師父借個三千兩千的應應急,然後話題一轉:師父聽說您在傳的某某法是怎麼回事,我能學嗎?
真不知道是拿誰當傻子呢,呵呵。
更多的例子就不羅嗦了,說多了容易得罪同行,遊戲之言,僅為博諸君一笑,切勿對號入座為盼。
道法師徒傳承中還有一個特殊的點值得一說。
很多初學者有一個慣性思維,認為師爺肯定是比師父厲害,師爺的師父肯定是比師爺厲害,因此就想方設法打聽自己的師父是在哪學的,然後想著直接去「取經」。
如果這個邏輯真的成立,那所謂的傳承豈不是成了黃鼠狼下耗子式的一代不如一代?
每個人的使命不同,有的人修的好不代表能傳的好,有的人自己資質不好或者下功夫不夠,不代表帶出來的徒弟就不行,就像長跑冠軍的教練未必是長跑冠軍一樣,這個道理多麼淺顯,可總有些傻瓜搞不清楚。
比如我所學的某一支茅山法,有個師兄真的是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修行水平就更不用說了,但他帶的徒弟中真的出了幾個高人,法還是那個法,在誰手裡行還是不行,很多時候還是看自己,只要傳承是真實的就好。
而跳過了師父去找師爺了,本事就能和師父平起平坐了?有些人就是抓住了初學者的這個幼稚心理來行騙,比如我在某個門派的很多師兄弟就被人以私下「拜師爺」、「長功力」之類的借口忽悠的挺慘,當時他們也來忽悠我,全被我懟回去了。
無論學什麼,都離不開做人,都不能違背做人的基本原則,守住方寸之間,永葆本心不失,才是接續傳承的真義,與各位朋友共勉。
推薦閱讀:
※讓秀髮返老還童的秘密武器——醋泡黑豆
※佛法中的秘密你知多少?
※深藏在女人心底不願被觸碰的三個秘密!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