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治癒奇病集成【23】

經行抽搐

[病案]何某,21歲,未婚。三年前因寒夜起床大便,感受冷氣昏倒,此後每次月經來潮時,即麻木抽搐,經後始平,腹痛量多,夾有紫血塊,久治未效。舌苔正常,脈虛弦。

[治則]調和營衛,祛風活絡。

[方葯]當歸6克,桂枝6克,吳萸2.4克,細辛2.1克,黃芪9克,白芍9克,防風4.5克,川芎4.5克,桑寄生12克,生薑3片,火棗3枚。7劑後,下月行經即無抽搐,但麻木未除,仍用前法。經凈後,即停湯劑,早晚各服十全大補丸6克。再至下月,諸症均減,仍服湯劑,經後早服十全大補丸6克,晚服虎骨木瓜丸6克。數月後病癒。(見《蒲輔周醫案》,人民衛生出版社)

[評析]本案乃本體血虛,風冷之氣乘虛而入,邪氣附著於內,營衛失和,以致經期抽搐。治療以調和營衛、祛風活絡為法,方中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為桂枝湯的主要組成,起調和營衛、解肌發表之功;黃芪、防風是玉屏風散的主要組成,二者相配走體表而御風邪,並無留戀外邪之弊,易逐散寒邪,細辛、桂枝散寒解痙止痛,配桑寄生活經絡止疼痛,吳萸性溫大熱除肝經之寒痛,全方配伍逐風散寒,調營活絡。因本病由感受風寒所致,故用湯劑與丸藥交替服用治療,調營祛風活絡則病癒。(呂志連李祥雲)

經期夜遊症

[病案]邵某,女,19歲。自1980年5月起,每次月經來潮則感心煩不安,夜夢紛紜,甚難以入眠,如入眠後,突然起床到屋外行走,良久又回床而卧。經凈後恢復如常。至今已有三四個月。每至經行感口苦乏味,頭暈,四肢無力,神倦,心情不舒,小腹作脹,便干。苔薄黃,邊有齒印、尖紅,脈細弦帶滑。

[治則]養心安神,理氣和營。

[方葯]淮小麥30克,炙甘草3克,大紅棗6枚,當歸4.5克,川百合9克,炒白朮9克,麩炒枳殼9克,合歡皮9克,紫丹參12克,夜交藤12克。服4劑後,余症改善,唯夜遊症未除。予原方去當歸,加琥珀多寐丸9克,分3次吞服。服4劑後,第二次月經來潮,夜間已能酣睡,雖有驚醒但片刻又能安眠,晨起略有頭暈心煩。續用琥珀多寐丸,一日3次,每次3克,連服四天。此後又連服該丸藥七天。1981年5月隨訪,未複發。(見《中成藥研究》1982年第2期)

[評析]本案在現代醫學中似屬神經官能症一類疾患。患者每次經行時感心煩不安,口苦、舌尖紅,此為心陰不足、心火旺的表現,故用淮小麥,炙甘草、大紅棗,百合滋養心陰清心火,小腹作脹,頭暈、乏力神疲,此為氣血不和的表現,用當歸、丹參、白朮,枳殼調和氣血,夜寐不安,難以入眠,用合歡皮、夜交藤後加琥珀多寐丸以安神定志。全方共奏養心陰、清心火、理氣和營、安神定志的作用。(黃宣能)

經期狂笑

[病案]董某,女,18歲。17歲初潮時,臨經受驚,以後每次行經神志不清,胡言亂動,狂笑喊叫,飲食起居不能自理,四肢厥冷,時吐涎沫,約發作一周,經期過後自行恢復。舌紅,脈弦數。

[治則]養陰鎮靜。

[方葯]鮮生地30克,牡蠣30克,鮮沙參9克,磁石9克,龍骨18克,鉤藤12克。4劑後,神志清朗。次月行經,未現神志不清等癥狀。(見《浙江中醫藥》1978年第5期)

[評析]凡婦人經期諸症,當以調氣血、理沖任為主,這是大法。本案先有經水,血室空虛,後受驚悸而神明擾亂,系因營陰不足,陰虧火旺,火燔神明而作狂。故治療以鮮生地、鮮沙參養陰血,用磁石、龍骨、牡蠣鎮靜安神,鉤藤鎮痙熄風,如此治療則獲顯效。(呂志連李祥雲)

經行精神失常

[病案]張某,女,24歲。1974年4月20日就診。1973年9月因月經過多而用大量雌激素治療後經凈,繼以「人工周期治療」三個月,月經轉為正常,但每到經前即出現睡眠不佳,且逐漸加重。經中西藥物多方治療無效且病情日趨嚴重,每到經前一二天,則胸悶煩躁,精神興奮,晝夜不眠,話語不絕,所問能答,經凈後一二天又轉沉默少言。曾試用避孕藥,致人工閉經後精神如常。待停葯月經來潮,則精神癥狀如故。平時頭暈腰酸,便干難解,面紅口粘,形體稍胖,苔黃厚膩、質有紫點,脈細數滑。

[治則]清化痰濁,活血化痰。

[方葯](1)礞石滾丸5克,每日3次,月經期暫停,大便轉正常後,其藥量改為5克,每日2次。(2)蒼朮10克,白朮10克,竹瀝10克,半夏10克,鬱金10克,膽南星10克,黃芩10克,桃仁10克,丹參10克,牛膝10克,全瓜萎15克,連服15劑。在經前期,上方去桃仁、丹參、牛膝、黃芩,加夜交藤30克,柏子仁10克,硃茯苓10克,合歡皮10克。經凈後仍服前方。連用三個月。病情是:5月15日經潮,經前幾天自覺話多,但能入睡,經凈後發獃沉默,亦較前好轉。7月18日經行時一切正常,未發精神病。以後每到經前服前方數劑,鞏固三個月。於1978年5月因經前口角,舊病複發,仍按上法治療三個月病癒。隨訪三年,未再複發。(見《江蘇中醫雜誌》1981年第5期)

[評析]每當經行精神失常,這種周期性精神病,現代醫學認為,可能是間腦、垂體系統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形成不排卵性月經。中醫認為,本病與七情雖有一定關係,但由於患者曾患有「功血」,其臟腑氣血失調,致血不歸經,瘀阻絡脈,使津液不能輸布周身,外營軀體,內養奇經;又因痰濁內擾心神,導致神志失常。其病機轉與《傷寒論》中血與熱搏結,痰熱挾瘀,出現「其人如狂」的癥候頗相似。因此使用化痰寧神、活血祛瘀之法治之,因活血化瘀能使津液輸布,氣血調和,血能歸經,月經正常,化痰寧神使痰濁不迷心竅,精神恢復正常,如此治療則病癒。(馬蔭篤)

經行癲狂

[病案]王某,女,38歲。患者1966年流產後惡露二月方凈。此後每次月經前情緒急躁,夜不能寐,亂跑,並吵鬧不休,至經凈後自愈,但感乏力嗜睡。兩年來曾在某醫院診治未效。月經超前,量中等,色紅有塊,無腹痛,大便干,神志清。舌體胖有齒印深、邊瘀點多、色黯苔薄黃干,脈虛弦。婦科撿查:無特殊發現。診斷:經期精神狂躁症(經行癲狂)。

[治則]益氣化瘀,通絡安神。

[方葯]黃芪15克,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大腹皮9克,青皮6克,陳皮9克,桑白皮9克,蘇子12克,甘草15克。於每次月經前十天開始服。葯後月經再轉時亂跑已止,但仍煩躁不眠。第二次經轉時能睡且多夢。第三次經轉時病情基本正常。如此加減服藥半年,五年後隨訪,病未再發。(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年第3期)

[評析]王清任認為:此「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不接,如同作夢一樣」。本案當經行時發生癲狂,經凈後自愈,如同作夢一樣。患者經行有塊,舌質胖有齒印,色黯邊有瘀,乃是氣虛血瘀的表現為此用《醫林改錯》中「癲狂夢醒湯」益氣化瘀祛痰安神定志,加黃芪15克以助其益氣之力而收效。(黃宣能)

經期癲癇大發作

[病案]鞠某,女,25歲。1975午6月2日就診。近四年來每當月經前後即發作性抽搐,近來發作更頻,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目閉,吐白沫,抽搐時間長短不定,醒後如常人。末次月經於5月24日來潮,抽搐發作癥狀如上述,舌尖紅,脈弦緩。

[治則]養血緩肝,清熱化痰。

[方葯]當歸9克,炒白芍12克,川芎4.5克,生地12克,麥冬9克,玄參9克,鉤藤9克,半夏9克,梔子9克,蓮子芯9克。葯後收效不顯,故在6月20日服用下方:當歸9克,炒白芍9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白蒺藜9克,蔓荊子9克,木賊草9克,清半夏9克,生甘草9克,淮山藥12克,服7劑後月經於6月24日來潮,癲癇未發作。因平時性急,目干尿黃,舌紅,故上方加天花粉9克,黃芩9克,以鞏固療效。(見《劉奉五婦科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

[評析]《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患者在月經前後發作癲癇,主要是由於血虛肝旺,結痰不化所致。經前期充任旺盛,肝氣偏亢,往往可以引動內風,經後期則陰血虧虛,血不養肝,肝急風動,故治療上應抓住養血緩肝這一環節。治療是以四物湯為主方來養血柔肝,加化痰熄風平肝之劑而收效。至於方中蔓荊子、木賊草、白蒺藜之葯,作者認為,三葯合用不但能清熱,涼血熄風,而且有養肝血的作用,三葯入肝經血分,祛瘀生新以養肝血,疏肝解郁以熄內風。全方配伍合理,僅服藥14劑就使患四年之久的經期癲癇未再發作。(李祥雲)

排卵期發熱

[病案]張某,女,40歲,已婚。1987年5月2日就診。每於月經凈後九~十一天,即排卵期發熱,在38~39.5℃,自感全身發熱,頭暈不舒,心煩易怒,少腹隱痛,帶下突增,每次發熱持續三天左右,熱退後無任何不舒,病已十年。發熱時及未發熱前曾用青黴素、慶大黴素、吡哌酸、強的松等治療無效,即使不治療,熱亦自退。患者經期正常,經行量多,色紫夾小血塊,經行不暢,胸脅乳脹,頭眩便結,夜寐不安,曾行婦科檢查及其他檢查,均未見異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澀。

[治則]疏肝解郁,瀉火化滯。

[方葯]白芍20克,當歸20克,丹皮15克,山梔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黃芩10克,鬱金15克,茯苓15克,白芥子12克,甘草6克,女貞子12克,早蓮草10克,赤芍12克。在月經中期尚未發熱時即服,共服15劑至經行,該月無發熱。隨訪一年未複發,病癒。(見《山東中醫雜誌》1990年第3期)

[評析]患者為教師,長期思慮,憂怒傷肝,肝鬱氣滯,郁而化火,肝之鬱熱順經絡下行至胞宮血海,因而出現周期性排卵期發熱。今用宣郁通經湯加減,有疏肝解郁、清熱瀉火化滯之功,加女貞子、早蓮草增加養陰涼血之力,陰復火斂,發熱自退。(李祥雲)

經期多食

[病案]王某,女,32歲。1973年12月4日診。口苦心煩,急躁易怒,久之經期食量增多,日進五餐,每餐400克,月經後二三日食量漸減如常。診見面色晦滯,心情抑鬱,經色紫黑,舌尖邊紅、苔黃厚,脈弦數。

[治則]疏肝解郁瀉熱。

[方葯]當歸10克,柴胡10克,白朮10克,丹皮1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石膏50克,甘草5克。經前七天開始服藥,連服七天,食量漸半。下次經前,再服7劑而愈。隨訪二年,未複發。(見《四川中醫》1991年第1期)

[評析]本例情志不遂,肝失條達,鬱火上逆與陽明之氣相結,化熱積於胃,故消谷善飢。治擬逍遙散加味疏肝解郁,葯證合拍,僅治二次痊癒。(呂志連)

老年經水復行

[病案]沈某,61歲。1980年3月15日就診。患者月經初潮18歲,51歲絕經。1980年3月8日突然陰道出血,初淋漓而下,繼則逐漸增多,質稀色淡,無血塊,伴腰酸乏力,面色萎黃,頭暈心慌,食納減少。婦產科檢查無異常發現,宮頸刮片未見癌細胞。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則]調復沖任,滋肝腎,補脾氣。

[方葯]党參30克,黃芪30克,大熟地30克,土炒白朮15克,當歸15克,山萸肉15克,阿膠(烊化)15克,荊芥穗5克,甘草3克,香附子15克,貫眾炭15克,木耳炭10克。服5劑葯,血止,諸症悉減,僅感頭暈心慌,腰酸乏力。再進原方5劑,鞏固療效。隨訪一年未複發。(見《中醫雜誌》1982年第2期)

[評析]絕經後如有陰道出血要注意是否與癌症有關,現檢查未見癌細胞,分析原因是肝脾腎皆虛,沖任脈失固所致。所以方用安老湯加減。本方以党參、黃芪、白朮補氣攝血,當歸、熟地、阿膠以養血,山萸肉合熟地滋補肝腎,安固沖任,佐香附以行血分之氣,荊芥穗、木耳炭、貫眾炭,既能引血歸經,又兼收澀止血;甘草通行十二經脈,配合諸葯以補氣和中。諸葯共奏補益肝脾,補益氣血,使沖任起固攝之責,則血止病癒。(馬蔭篤)

綠帶

[病案1]毛某,女,35歲。1981年8月15日初診。一年來帶多色綠,質粘稠,有穢氣,時有陰癢,檢查白帶找不到病原體。患者經常脅肋脹痛,胃脘隱痛,口苦噯氣,嘔吐涎沫,溲黃短少,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

[治則]瀉肝清熱止帶。

[方葯]龍膽草6克,黃柏6克,通草6克,甘草6克,柴胡10克,梔子10克,茯苓10克,車前草10克,生地10克,當歸10克,苡仁12克,丹皮8克,紅花5克。服6劑綠帶明顯減少,穢氣除,又服3劑綠帶止。因體虛乏力,後用健脾益胃之劑以理善後。

[病案2]馬某,女,38歲。1982年10月15日就診。素有慢性盆腔炎史,帶下色綠,質地粘稠,氣味腥臭難聞,脘腹痞脹,面色晦暗,頭暈心悸,口苦食少,時欲嘆息,經水落後,經色紫夾血塊,苔薄微黃,脈細弦。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6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紅花6克,桃仁10克,枳殼6克,山藥15克,桂枝6克,川牛膝10克,綠萼梅6克,甘草6克。服6劑綠帶減,胃納漸增。在上方基礎上有所增減,處方為柴胡6克,綠萼梅6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党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川牛膝10克,川芎6克,紅花6克,桃仁6克,甘草6克,淮山藥15克。服10劑綠帶止,經期轉正常,感頭暈腰酸,以後用健脾益氣和胃消導之劑以理善後。(見《遼寧中醫雜誌》1983年第12期)

[評析]病案1為肝膽火旺,以致濕熱互結,濕熱下注帶脈而致綠帶。治療用龍膽瀉肝湯,以瀉肝清熱止帶而病癒。病案2為肝經濕熱,肝鬱侮脾,脾虛氣虧,瘀阻脈絡,傷及沖任,帶脈不同而為帶下。治療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劑,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使肝氣疏,郁阻消,脾氣健,綠帶止而病癒。二者同為綠帶,兼症各異,故治療亦不甚同,辨症得當,同病異治均能獨奏奇功。(李祥雲)

黑帶

[病案]張某,女,56歲。1964年5月6日初診。帶下量多色黑已有三十載,質粘稠,常伴五心煩熱,小腹隱痛,時有面赤口乾,小便色黃。舌紅、苔薄黃,脈沉數。

[治則]清泄下焦火熱。

[方葯]龍膽瀉肝丸(成藥),每次6克,每日二次,服藥一周,帶下減少,共服藥丸500克而愈。隨訪至今未發。(見《遼寧中醫雜誌》1986年第3期)

[評析]傅青主曰:「夫黑帶者,乃火熱之極也。或疑火色本紅,何以成黑?渭為下焦之極或有之。殊不知火極似水,乃假象也……。」故黑帶之症,系濕熱蘊結,下焦血熱傷及沖任,火結於下而不爽於上也。治以泄火為主,火熱退而濕自除。本案黑帶,五心煩熱,溺赤口乾,濕熱內盛,竟達三十載,熱極似水而成,故用龍膽瀉肝丸清利下焦濕熱,葯達病所,此症乃除。(馬蔭篤)

錦絲帶

[病案]沈某,28歲,已婚。1962年1月某日初診。經期素來不準,經水每每落後,經凈後二十天常有錦絲帶出現,帶色透明晶瑩,細長如銀絲,具有韌性,可拉長而折不斷,長度寸余,甚則尺長,常伴同腰酸而下,小溲或大便後可隨草紙揩出。平時小腹有虛冷感,稍有隱痛,性慾淡漠,精神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則]溫腎暖宮,填補沖任。

[方葯]鹿角霜9克,紫河車6克,淡附片6克,肉桂2.4克(後下),當歸9克,熟地9克,山萸肉9克,仙靈脾9克,菟絲子9克,杜仲9克,金櫻子9克,陳皮6克。經上方加減調理後諸症均改善,以後又長期服金匱腎氣丸,鞏固療效。(見《朱小南婦科經驗選》,人民衛生出版社)

[評析]錦絲帶是因沖任虛寒之故,所以多伴有腰酸小腹冷痛,宮寒不孕等症。今患者小腹虛冷,為沖任虛寒,以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鹿角霜峻補胞宮,再用暖宮之附桂解除由寒而引起的小腹隱痛,用當歸、熟地養血調經,仙靈脾、杜仲補腎壯腰膝,用山萸肉、菟絲子,金櫻子補沖任止帶下,陳皮健脾和胃,諸葯配伍溫腎暖宮,填補沖任,而使諸恙改善。(李祥雲)

白崩(一)

[病案]雷某,女,48歲。1975年3月10日初診。患者八日前突然從陰道內流出大量豆漿似的白色脂液,將內褲浸透,察看該白色膏液狀,有大小不等的油珠,無其他顏色夾雜其中,至今仍多量流出。伴有腰部酸痛,頭目眩暈,四肢怕冷,氣短乏力,面色蒼黃,平時有帶下但不多。先給患者服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固沖湯加附子、阿膠,6劑無效,改用他方亦無效。苔薄白、舌質淡紅,脈細微。

[治則]健脾補氣,固攝止帶。

[方葯]白朮60克,土炒黃芪120克,醋炒三七9克,五倍子6克,人蔘精(因缺人蔘)二瓶分三次沖服,連服二劑,白崩止。為鞏固療效,將鹿角膠15克,鹿角霜15克,三七15克,菟絲子15克,沙苑蒺藜15克,黃芪30克,肉桂15克,製為蜜丸,每日三次,每次6克,人蔘精每天三次,每次3毫升,連服三料,身體康健,觀察二年半未見複發。(見《新中醫》1979年第1期)

[評析]白崩系奇經空虛,帶脈不束,沖任不固所致。先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固沖湯無效,分析原因系婦人血衰,氣虛之極不能生也,氣虛不能攝精血,故改用《辨證奇聞》中的助氣斂血湯、閉血湯合而用之,以達固崩之目的,因奇經之虛欲固療效必須加補精之味,故採用內補丸加人蔘精、三七等,如此治療收到顯效。(李祥雲)

白崩(二)

[病案]王某,女,63歲。患者三天前腰部痛墜,繼之白帶淋漓不斷,今晨突然白崩而下,色白如清稀涕樣帶下,面色蒼白,心慌氣短,眩暈不敢開目。脈沉細無力,皮膚潤濕。

[治則]固真元,止崩帶。

[方葯]紅參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黃芪20克,熟地12克,鹿角膠12克,(烊化沖),白朮12克,炙甘草5克,升麻3克,芡實10克,牡蠣30克,龍骨15克。服2劑葯後心寧神安,帶下減緩。於原方加懷山藥一味,連服5劑。帶下止,腰痛除。繼服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以善其後,隨訪一年,帶下病從未複發。(見《江蘇中醫雜誌》1982年第3期)

[評析]前賢有訓:白崩是帶下之重症,白崩甚於赤崩,蓋白崩者,氣不能攝耳,故方以紅參、熟附片、黃芪、鹿角膠、熟地為君固真元,龍骨、牡蠣、芡實固澀為臣止帶下,白朮、炙甘草健脾為佐,升麻升提為使。全方共奏補益止崩帶之功,故病速愈。(馬蔭篤)

白崩(三)

[病案]趙某,女,40歲。白帶甚多,自述一蹲到廁所就能流一碗之多,帶色白有臭味,並伴有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腰膝如折,四肢不溫,陰部瘙癢,面色晦黯等癥狀,舌質淡、苔白,脈沉遲而弱。

[治則]健脾補腎,清熱利濕。

[方葯]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藥15克,茯苓21克,車前子15克,芡實21克,焦山梔10克,黃柏10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陳皮10克,白果15克,桑螵蛸10克,党參10克,川斷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服3劑諸症大減,葯見效機,依前方又服7劑病癒。以後隨訪多次未見複發。(見《遼寧中醫雜誌》1983年第1期)

[評析]白崩臨床上較為少見,對機體的危害性又較白帶甚之。白崩多因脾腎虛損所引起,患者出現一派脾腎不足之癥狀,同時還伴有陰癢帶臭之濕熱之象。故用健脾補腎、清熱利濕,固澀止帶之劑,葯症相投,僅服10劑即能治癒。(李祥雲)

白濁

[病案]文某,女,48歲。1977年8月12日就診。二十餘年來小便淋濁不斷,如米泔水;稍勞累則甚,小便冷如冰塊,狀如膏脂,但無澀痛;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多方求治服藥無效。舌胖嫩、苔白面膩,脈濡軟無力。

[治則]補中益腎,清熱利濕。

[方葯]生曬參18克,生北芪4.5克,白朮30克,白茯苓30克,當歸身15克,廣陳皮3克,升麻4.5克,柴胡4.5克,黃柏12克,牛膝9克,炙甘草4.5克。服藥時忌辛辣、葷、腥、油膩等物。連服10劑,則小便如冰塊狀已止,但仍有乳白色,腰脊酸痛。上方加烏葯6克,益智仁9克,萆薢9克,阿膠15克(烊化),生苡仁15克。連服15劑後小便轉清,面色紅澤,皮膚轉潤,各症已愈。又續服15劑以善其後。隨訪一年余,平日雖勞未複發。(見《新中醫》1979年第4期)

[評析]白濁多因濕熱所致,本病例病延已久,反覆發作,致脾腎虛損,脾虛則中氣不足,脾陽失運,腎虛不能分清別濁。故方以補中益氣湯加味,並加大劑量應用,補中益腎固攝以治本,清利濕熱以治標,標本兼治而獲良效。(李祥雲)

老年淫濁

[病案]李某,女,60歲。1979年1月3日就診。患者自20餘歲即失偶寡居,於1978年8月突然白帶增多,慾念倍增,每每如有與偶交媾之念,曾用甲基睾丸素、三合激素等治療無效,且病情日趨嚴重,夜不能寐,服安眠藥後只能朦朧二小時許,醒後即慾念難忍,自覺羞恥幾度尋死,被人救起,追問死因,方知真情,以後發展至不避親疏,公開要求交媾以快其心,日夜有人看守以防不測。診見患者煩躁不安,口出不遜之言,形體消瘦,顴紅唇赤如塗丹,舌深紅,無苔,脈細弦而數。

[治則]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佐疏肝之品。

[方葯]鹽知母10克,鹽黃柏10克,細生地20克,粉丹皮10克,女貞子12克,凈萸肉12克,軟柴胡6克,焦山梔5克,淡竹茹10克,炒棗仁30克,澤瀉10克,肉桂2克(後下),硃砂2克(沖服)。服6劑後煩躁輕,慾念薄,睡眠亦好轉。上方加夜交藤15克。共服18劑,患者愈,唯睡眠欠佳。以後僅服用百合15克,炒棗仁30克,夜交藤15克,以理善後。(見《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

[評析]《張氏醫通》云:「小便白淫、白濁,皆由勞傷於腎,故心腎不變泰,水火不升降…故有淫濁之症。白淫者,或一時放白水,孀尼多有此疾,乃鬱火也。」患者寡居四十多年,情懷每每不暢,肝鬱化火,日久傷其心腎,心腎不交,相火偏旺,故發本病。方中知母、生地、女貞子、山萸肉、黃柏滋陰降火,山梔、竹茹除煩清膈熱,肉桂交通心腎,柴胡疏肝解郁,棗仁、硃砂安神定志,全方可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使病癒。(李祥雲)

鬼胎(葡萄胎)

[病案]蘇某,女,25歲。1964年12月27日就診。患者於1964年9月中旬停經,10月份出現早孕反應,又過月余,陰道有不規則出血,小腹內有茶碗樣大硬塊,似有胎兒跳動感,以後身體日益消瘦;飲食減少,陰道流血不止,兼有少量透明膏狀物,且腹部逐漸增大如妊娠5~6個月狀,腹部疼痛,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葡萄胎,勸其刮宮,患者拒絕遂找中醫診治。患者面色晄白,四肢浮腫,閉目呻吟,大便數日不解,腹痛劇拒按,舌質淡、苔中黃,脈沉滑。

[治則]逐瘀消癥,益氣扶正。

[方葯]雷丸30克,大黃30克,紅花20克,冬葵子20克,桃仁20克,麝香0.3克(沖服)。另用紅參10克、桂圓10枚煎湯間服。服1劑葯後,陰遭排出如蛙卵狀膏液物約二面盆。繼則用桂枝12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雷丸10克,紅參10克。服2劑,每天仍有少量膏狀物排出,腹內已無積塊和不適,精神好轉,浮腫消失,但仍感神疲乏力。以後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扶正調理二月余,體質康復如初。三年後隨訪未見複發,且生一子。(見《新中醫》1983年第1期)

[評析]葡萄胎為西醫病名,祖國醫學無記載,所下之物如古稱之「鬼胎」、「蝦墓胎」。明·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有「初下清水,次下蟲如馬尾狀無數,病劇者下蛇蟲,或如蝦墓卵、雞子或如白膏,或如豆汁,其病即愈」的記載。今患者為邪盛正虛,非大劑攻伐不可,故採用《傅青主女科》的霹靂散加減,方中雷丸苦寒功專,殺蟲破積,桃仁、紅花活血逐瘀,冬葵子逐積水,麝香芳香通竅,以消癥結,大黃蕩滌邪濁,諸葯配伍藥效勇猛迅速,故1劑即奏效,並進服人蔘桂園湯邪去正安,以後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調補氣血,使病癒。(李祥雲)

急性羊水過多症

[病案]劉某,女,21歲。1977年9月13日就診。妊娠六月余。近二十天來自覺腹部突然腫脹,小便不利,腹大如臨產狀,心慌,氣促,不能平卧,時有頭暈。產科檢查:腹圍97厘米,宮底在恥骨聯合上34厘米,相當於九個月妊娠大小,胎方位與胎心音均不清楚,有胎動,x線攝片胎兒顱骨完整,診斷為急性羊水過多,收治住院。由於患者不同意引產,曾用雙氫克尿塞等治療一周無效。要求轉中醫治療。證見面色浮黃,唇頰青紫,頭眩而重,心悸,口中淡膩,腹脹大如鼓,胸悶氣促,脅痛暖氣,足脛腫脹,步履艱難,舌質淡、苔白潤,脈沉滑。

[治則]健脾利水,行氣消脹。

[方葯]雲茯苓15克,焦白朮12克,澤瀉9克,豬苓9克,廣木香6克,廣陳皮6克,大腹皮9克,紫蘇梗6克,川芎6克,宣木瓜9克,炒枳殼9克,苦葶藶4.5克。服3劑後,尿量增多,腹脹減輕,足脛腫輕。婦產科檢查:胎方位已能觸清,並能聽到胎心音。又服2劑後,諸症均有明顯好轉,胎心音可聽清,宮底在劍突下三指,脈呈滑象已不沉。上方去苦葶藶、枳殼,服3劑後,已無異常,足月順產一女嬰。(見《中醫雜誌》1983年第3期)

[評析]妊娠六七月後,全身浮腫,腹部脹滿,小水不利者為予滿。予滿乃由平素脾腎陽虛,不能制水,水停胞中,六七月後胎體已大,影響氣機升降,以致水濕停聚於內,泛溢於外,遂致遍身俱腫,腹脹喘滿之病。方中焦白朮、澤瀉、豬苓為四苓散,能健脾行水,廣木香、廣陳皮、蘇梗醒脾理氣,大腹皮、枳殼消脹行水,木瓜行氣除濕,當歸、川芎和血脈而護胎元。予滿者,腹脹甚,枳殼之行氣消脹之力最大,而兼束胎達生,故選用之,待腹脹減輕即棄之。蘇葉疏肺理氣之功遜於蘇梗,且蘇梗又善安胎,故選用蘇梗。如果只顧利水行氣,而不和血固胎,非但腫脹不能盡消,且水漬胎元,其胎易致損壞,故須用當歸、川芍和血脈,固胎元,使腫脹易消,胎元易長,達到足月分娩,胎兒生長正常的目的。(馬蔭篤)
推薦閱讀:

中醫師爸爸口述:忌口是怎麼回事
中醫6招助你健腎強腰
第一次聽說這個手法,搓幾百下,不用再擔心孩子咳嗽痰多啦!
漫談中醫的體質學說(五)(學點中醫藥)
認識中醫(一)中醫是否科學?

TAG:中醫 | 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