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背後的故事——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二)

豐富多彩的二號坑豐富多彩的二號坑

  二號坑發現於1976年4月23日,位於一號坑東端北側20米處,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可出土陶俑1300餘件,木質戰車89輛,是一個由戰車、步兵、騎兵和弩兵混合編列的軍陣。1994年3月1日開始發掘,同年10月14日以"邊發掘、邊展示"的形式對外開放。

  二號坑是一個曲尺形狀的地下建築(與一號坑的建築方法相同),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坑的東、西、北三面共有11個斜坡門道。俑坑的建築是依據不同兵種精心設計的,分為弩兵陣、戰車陣、騎兵陣和車、步、騎混合。

  俑坑最東端是弩兵陣,由172件身著戰袍的輕裝立射俑和160件身穿鎧甲的重裝跪射俑組成。立射俑位於弩兵方陣外圍長廊中(為陣表),跪射俑位於中間的四條過洞內(為陣心)。因為弩兵射擊時,要求前無立兵;並且"臨敵不過三發",因此,必須進行起伏交替、輪番射擊以保證"矢如雨注"、"百發不暇止"。

  1999年4月,在秦兵馬俑二號坑內,出土了一件綠臉俑,這件綠臉俑呈跪射姿態,頭挽髮髻,身穿戰袍,外披鎧甲,左腿蹲曲,右腿跪地,雙手在身體的右側一上一下做持弓狀。他頭髮藍黑,眉色如黛,雙唇含朱,與眾不同的是,面部不是正常的粉紅色,而是罕見的綠色。這一奇特的現象,立即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為什麼會有這樣奇特的現象呢?是不是原有的色彩經千年地下埋藏發生了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礦物質顏料的化學性質是穩定的,綠臉就是他的本色。學者們各抒己見,他們觀點大致有三種:綠臉是用來嚇唬敵人,追求一種威懾效果;綠色是一種特殊的護身符,為了保證自己不受侵害;綠臉是為了表現膚色深黑的人物形象。在我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塗臉的傳統,目的是保護自己,恐嚇敵人。截止目前,綠臉俑尚無定論,仍在研究之中。總之綠臉俑是眾多秦俑中的一個亮點,他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彌足珍貴。

  騎兵陣共有騎兵108騎,四馬一組,騎士立於馬的左前方,它是我國目前考古史上發現的時代最早、數量最多的騎兵俑群,真實展現了秦始皇時代的騎兵形象。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投入騎兵5000騎,插入趙軍營地將其割為兩段,斷絕糧草40餘天,致使趙軍45萬人全軍覆沒,說明當時騎兵已成為秦國對外戰爭的一支強大力量。秦俑騎兵陣的出土,為研究秦代騎兵裝備、裝束及作戰特點,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俑坑的中部,是由19輛戰車、264件步兵和8騎騎兵組成的混合軍陣。此陣戰車在前,步兵在後,陣尾為騎兵。騎兵輕捷,放在陣尾作機動兵力,或作通信聯絡,或配合戰車突襲敵軍,以彌補車陣臃腫、行動不便之不足。

戰車方陣是二號坑中最大的一個陣,位於俑坑的南半部,八條過洞內整齊地排列著64乘戰車,均是四馬系駕的單轅雙輪車,每輛車上有乘員三人,中間為御手,兩手前伸作握轡狀,車左、車右各有一個兵俑,一手持長兵器,一手作按車狀。車上配有遠射程的弓箭和近距離格鬥用的長兵器,車後未配備步兵,說明此時戰車已成為一支獨立的兵種。

二號坑四個小陣有機結合,構成一個曲尺形大陣,形成"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則可以單獨作戰,合則渾然一體,發揮多兵種混合作戰的威力,反映了古代"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戰術思想。二號坑是秦軍的精華,囊括了冷兵器時代陸地作戰的所有兵種,十分形象地再現了秦軍雄厚的軍事實力和靈活的戰略思想。

來源:《奇蹟背後的故事》


推薦閱讀:

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 (絕品收藏)
兵馬俑的「斷指」:警惕郭沫若式的專家
陝西話三分鐘講完大秦帝國(第十九期):秦躁公、秦懷公、秦靈公
44年前的今天兵馬俑被幾個農民發現 他們得到什麼獎勵 現在怎麼樣
兵馬俑的真正主人不是秦始皇?

TAG:故事 | 世界 | 兵馬俑 | 背後的故事 | 奇蹟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