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懷疑精神  使用你的理性 (謝陽舉 編寫)

保持懷疑精神

謬誤是理性昏睡時的產物,那麼怎樣保證理性常惺不憊,從而克服偽真理,得到真理?起碼原則是「使用你的理性」(康德語),不說謊言、空話和套話,不信謊言欺詐和威懾,不受蒙昧和誘惑。現在,假冒的學問在在皆是,有的甚至出自江湖八卦那些人之手,有的出自商業出版者之手;有些官員欺世盜名、瞞天過海、假話連篇,等等,哪些東西可信度更高?你不能跟著感覺情緒和個人偏好走,也不能跟著什麼指標命令走。

求真二字,看似飄渺不重要,但其實是文明的基礎。偽真理也許是無意的謊言,但大多數是權力和功利交織的狡計。各種文化傳統都拿出相當嚴格的戒律對付它們,比如基督教「十戒」就有不說謊,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都有不妄語、不盲信的戒條,我國儒學講真誠,道家講去詐棄偽,墨家講拿「三表」核查,等等。如果一個文化沒有辦法消除偽善和偽真理,那麼這個社會遲早要進入休克狀態。這裡,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提倡和保持懷疑的精神,敢於質疑,允許質疑。作為方法的懷疑論那裡有可取之處。

懷疑論是哲學提供的解放思想的第一桿長矛,是獨斷論的剋星,而解放思想首當其衝的就是要降服獨斷主義。所以,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啟用懷疑的方法論過濾網。當然,極端的懷疑論我們是拒斥的,我們只是主張恰當地利用懷疑論方法,目的在於證明真理、廢除偽真理,實現獨立思考,在破中立。

「懷疑」這兩個字對哲學貢獻功不可沒。它代表了批判反思的精神。可以這麼說,沒有批判、反思,沒有懷疑,哲學就會死亡,智慧之樹就會枯萎,文明就會在虛偽欺詐中沉淪。懷疑方法和追求真理,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18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 1724—1804年)說過,是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近代英國一個偉大的懷疑論者、經驗主義哲學家,首先打碎了其獨斷論的酣夢,不然的話,哪有康德三大批判?哪有對西方近代文明體系那麼深的論證?僅此一例,就足以說明懷疑論哲學於消極性中具有的積極作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都是從懷疑開端的,百家爭鳴、五四運動也是懷疑的邏輯產物。朱熹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沒有懷疑是談不上解放思想的。只不過,如胡適所言,我們要大膽懷疑,小心求證!

古代懷疑論遺產值得重視

懷疑論有古代、近代和現代三種形式,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獨特的哲學家族。這裡我們主要回顧一下古代懷疑論。古代懷疑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思潮,它前後持續500多年,學派建立的標誌性人物是皮浪(Pyrrhonof Elis,約前365—前275年),這個學派用懷疑論的方法打量一切。古代懷疑論包括晚期希臘懷疑論、中期學園派懷疑論和羅馬時期懷疑論。

晚期希臘懷疑論

晚期希臘懷疑論的代表人物就是皮浪。他的前驅之一梅特羅多洛斯(Metrodoros,約前4世紀人)曾經說:「我們誰都不知道任何事物,甚至於不知道『我們究竟是知道某物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東西存在」(《古希臘羅馬哲學》,第341頁)。這跟中國的莊子有點像,莊子就說過,說我知道吧,我真知道嗎?說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嗎?甚至我知道我不知道嗎(當然,莊子不能被等同於相對主義)?應該說,從哲學上看,這是一個好的理智品質,實際上一流的大哲學家身上都有懷疑論的因素。蘇格拉底就說過,他只知道自己無知。但是,這不要緊,因為,恰恰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講,正因為我們無知才來研究哲學。皮浪的老師阿拉克沙爾柯(Anaxarchus,鼎盛年約當前340―前337年)甚至說,世界猶如夢中或者恍惚中的影像(同前,第340頁)。

皮浪說得最詳細,他本是畫家,後來學了哲學。他不是兩眼一抹黑,什麼感性事物和現象都否定,他關注的只是知識和思想的真假和事物的本質的認識等,其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心靈的不攖和平和。他認為,「我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或是假的」(同前,第342頁)。「沒有一件事可以固定下來當做教訓,因為我們對任何一個命題都可以說出相反的命題來」(同前,第340頁)。舉個例子,「遠看青山近卻無」、「橫看成嶺側成峰」等就是。皮浪得出的結論就是「中止判斷」或曰「將判斷懸而不論」,就是對真假不發表任何意見,因為任何判斷都不可能有絕對的真假美醜。他追求存疑狀態,宗旨很清楚,就是為了獲得心境的安寧。

日常生活中,皮浪並不乖戾難纏,他和我們一般人的不同在於,一般人認為其如此行動是依照真理,而皮浪反對這個,他認為我們行動的根據不是真理而是現象和感覺。這裡自然有因為懷疑而取消真理的嫌疑,可是,我們要知道,這裡還有一個積極的啟發,就是不獨斷、不執迷不悟,而要寬容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和見解。這個是難能可貴的,天下人易犯的首要錯誤就是自是、自伐、自多、自有、自負、自矜、自見、自愛等,老子就是這麼批評的。皮浪這派人告訴我們,我們擁有的是意見,意見不是真理,不能把自己的意見當成真理,更不能以此強加於別人,這些其實是哲學性的自是非人。皮浪的學生蒂蒙說,我們知道蜜是甜的,但是,這只是感覺,不能說蜜有甜的本質,至少這是可疑的,這已經超出了感覺,多於現象判斷了。所以,皮浪他們喜歡用「似乎如此這般」、「我以為」、「它顯得」等用語,不用那些「…是真的(是真理、是本質等等)」。

新學園派的懷疑論

中期學園派或新學園派裡面,懷疑主義思潮也是佔上風的,他們志在反對獨斷論。在他們眼中,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就是獨斷論的。斯多亞學派的認識論以感覺為出發點,認為思維可以把握存在物的內容,所以,他們說真理的標準就是被理解的表象。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前271年)重視知識來源和真理標準問題,他認為知識來源於感覺,但是感覺不都是知識;感性知覺是真理的標準,通過對同類多種感覺概括得到的「先覺」也是真理的標準。阿爾克西勞(Arcesilaus,約前318—―242年)認為,我們無法將觀念和事物比較,因為,一屬於內心,一屬於身外;一是精神摹本,一是事物。但是,在倫理上,他不是這樣的,他不認為放棄獨斷就沒法生活,相反,他說搞不清真假還是有可能根據規範生活,不過根據不在確定性知識而在於或然性知識。卡爾內亞德(Carnedes,前213―前128年)說得更加直接,他認為,絕對沒有真理標準,感覺、表現、思維等等都不是,它們無法接通真正的事物,我們對外界事物的知識只是我們關於它們的觀念而已,什麼也不能得到最後的證明。那個時候他就否證了斯多亞派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證明。其理由是:世界並不是美好而理性的,即使如此,仍然證明不了上帝;上帝如果真的存在,要麼是有形的、要麼是無形的,如果有形,就有生成和變化,就無法永恆;如果無形,就無感覺感情,等等。

羅馬懷疑論

羅馬時代的懷疑論者分析了認識主體、認識對象、認識中主客關係,認為特殊性、差異、變化、矛盾等是普遍的。他們對懷疑論的典型論式加以歸納,形成了多種說法。阿格里巴(Agrippa,約1―2世紀)針對伊壁鳩魯的準則理論和斯多亞學派的真理邏輯理論,提出了5種懷疑論論據:我們對同樣的對象的觀點總是互相矛盾的;證明的鏈條是無窮盡的;客體的表現也是相對的、多變的;所謂自明的前提都不是自明的而是任意的假定;用作證明的東西與要被證明的是循環的。

懷疑論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懷疑論者指出了真理的複雜性,他們剖析了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認為謂之意見則可,謂之是真理、本質認識就錯了。懷疑論的出現說明了社會處於轉折期,預示了思想解放。懷疑論的影響是深遠的,蒙田(WilliamPepperell Montaigne, 1533―1592年)、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休謨、康德、奈斯(Arne Naess,1912―)等等受到影響。我們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因為上述諸位受到其影響而變得更加深刻了,可見,其影響也不是註定消極的、破而不立的,也許維特根斯坦在《確實論》中說的對,其實懷疑論的前提正是對真理的肯定。

360多年前,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重新推出了普遍懷疑的殺手鐧,他出版了《第一哲學沉思集》(1641),為了尋求那個時代可靠的知識出發點,書中聲稱:

「那麼什麼才是可靠的呢?為了保險起見,我一開始最好假定什麼都不是可靠的。我懷疑一切,目的是想看一看,什麼東西能夠經受得住這種徹底的懷疑。我不僅懷疑從課堂上,從書本里,以及從與人交往中學到的所有東西,而且還懷疑,我周圍的世界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不是我的純粹的幻覺,或者世界是不是如我所感覺到的那樣存在……」。

這段話值得我們記取,因為我們每一位現時的中國人都可以反問一下自己,我做到了這樣理智了嗎?

20世紀中國一度出現過荒謬絕倫的非真理性話語權威,甚至有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說法,今天簡直不值一談。我舉幾個稍微複雜點的例子,可以從中看出懷疑方法運用的迫切性:一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交叉問題,文革期間很多人堅信社會主義不能搞自由市場而資本主義沒有計劃經濟,可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羅爾斯(JohnRawls,1921―2002年)出版了《正義論》,書中他提出:資本主義可以搞計劃,社會主義可以用市場,為什麼?因為那都是中性的有效社會制度,是手段層面的。還有人以資本主義是地獄,社會主義是天堂,可是國門開放之後,大家親眼一看,才知道那時片面的說法,試想一想吧,如果資本主義真是地獄,還能培養出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其科學技術還能不斷發展?不約而同信此,只怪我們隨意接受道聽途說而不加思考地盲從罷了。二是所謂百分之百真理的謬誤,一句頂一萬句的教訓,我們國家就在這個小的哲學常識上面翻過跟斗、遭受過災難,不能不反思和記取,我們需要普及和樹立健全的真理觀以及批判思考的精神。三是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個劃時代的任務,也是全球性任務,它意味著要改造整個工業文明傳統,顯然是歷史性轉折,甚至高於歷史上那些所有的歷史轉折,而工業文明的思維、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制度化了,很難改變的,你不敢懷疑,只能裹足不前,何談建樹?生態文明還有希望?往大的地方說,人類還有未來?

在我看來,30年改革開放精神中就有敢於懷疑的精神,今天可以發掘、繼承,並和哲學上一般的懷疑論結合,加以合理使用。


推薦閱讀:

初夏傍晚的短詩
一個純理性(或者非常理性)的人像是怪物嗎?怎麼讓他回暖啊?
頭孢菌素口服製劑改注射製劑立題合理性的評價要素 - 中國儀器之家 17baba.com
北京再見,新生活你好-北上廣深,是走是留?這裡有真誠走心的經歷和理性客觀的分析
男女交歡理性越少越接近愛情

TAG:精神 | 理性 | 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