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以正之邦

以正之邦(二十九節、57章及58章上)

【經文】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57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章上)

【校注】

河上公本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世傳本「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歸入下章。

甲乙本「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世傳本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意思相同,從世傳本校為「以正治邦,以奇用兵」。

「奇物」甲本為「何物」。

甲本「是以聖人之言曰」殘損,乙本如此。甲本「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後殘損。多一「也」字,乙本與世傳本亦無「也」字,甲本「我無事」後少一「而」字。乙本為「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世傳本為「我無欲而民自朴,從世傳本。

王本為「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王弼註:「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故曰『其民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

帛書本為:「其正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前句甲本殘損,乙本保存完好,後句甲本保存完好,乙本「邦夬夬」三字殘損。

帛書本為「正」,世傳本為「政」。「政」指政令,「正」指國正。可理解為「其正,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可作為什麼要「以正之邦」的解讀。

甲本「其邦」,世傳本為「其民」,高明認為「邦」為「民」之誤。可從甲本,邦風即民風。

【新讀】

「以正之邦」通行本做「以正治邦」。「之」改為「治」,意義則大不同。「之」「甲骨文從止(腳)從一(表示此地),指出人足從這裡出發前往。」(《漢字源流字典》)本義即為前往、去、到。「以正之邦」指國家上下到處皆為「正」。何為「正」?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就是國家以清靜為本而治。

「以奇用兵」,帛書本為「以畸用兵」,畸字「篆文從田,奇聲,奇也兼偏缺之意。」(《漢字源流字典》)缺胳膊少腿為畸形人,「畸」通「奇」。此處「奇」當為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測的。治國要正,用兵則要用「奇」,出奇制勝,力求速戰速決,不可循規蹈矩。

「以無事取天下」, 就是無為而治。「取天下」是取天下人之心,取民心。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治國要以「正」,用兵要以「奇」,取天下民心要以「無事」。老子不提倡用兵,但若不得已要用兵,老子主張要以奇用兵。該陽謀則陽謀,該陰謀則陰謀。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我憑什麼知道治理天下要這樣呢,以鄉觀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觀來的。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此句多理解為「天下忌諱越多,百姓越貧窮」。 「貧」在這裡不是「貧窮」,而是指「嘴貧」——越不讓說什麼,越要說什麼。天下限制忌諱的越多,百姓越是要說。王弼註:「所畏為忌,所隱為諱 。」「多忌諱」則是不「正」,故要「以正之邦」。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河上公註:「『利器』者,權也。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聽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高亨注「利器」即「武器」,「民間多武器,國家就生混亂。」王弼的注最獨特:「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高明認為「似以高說義長」,我認為王說最佳。百姓多利己之心,則是不「正」。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人多知」之「人」與「民」相對,不是指百姓。河上公註:「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奇物」唐傅奕古本為「衺事」,「衺」是妖異怪誕、邪惡。「人多知,而衺事茲起」,意同「禮也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人多知」,亦非「以正之邦」。

「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法」指用法治,「物」指用物治。越是用法治和物治,盜賊越多。「法物滋章」,亦非「以正之邦」。

「天下多忌諱」「民多利器」「人多知」「法物滋章」皆非「以正之邦」,故「而民彌貧」「而邦家滋昏」「而奇物滋起」「而盜賊多有」。

「以奇用兵」老子在此沒有舉例,大概這是常識,人人不難理解。若是用兵而不知出奇制勝,則愚腐至極。

以下所談,皆為「以無事取天下」。「無,名萬物之始。」「無」是根本,「無事」,根本之事;「無為」,根本之為; 「歸根曰靜」,「好靜」,追求根本;「無欲」,根本之欲。「取天下」的根本事是「取國」,「取國」的根本事是齊家,齊家的根本事是修身,修身的根本事是正心。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皆是「以無事取天下」,得天下人心。

「其正,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正」就是「以正之邦」之正。「悶悶」與「察察」相對,「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只要能「以正之邦」,「悶悶」也好,「察察」也好,只要「其正」,民風皆好。

「屯屯」有三義:1.豐盛;滿盈。2.忠謹誠懇貌。3.行進困難貌。可取忠謹誠懇貌。

《易·夬》:「君子夬夬。」 王弼註:「君子處之,必能棄夫情累,決之不疑,故曰夬夬也。」「夬夬」,果決貌。

【喻老】

《大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推薦閱讀:

《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解
老子的處世智慧:和大怨,必有餘怨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
老子四道-大道-應用篇:執一為牧
老子學院: 老子《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