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欣賞】T65、T72中國古代錢幣郵票欣賞(附古代貨幣史)
郵電部分別於1980年10月29日和1982年2月12日發行兩組中國古代錢幣(T65和T72)郵票,現將古代錢幣郵票及相關知識整理如下:
(1)4分貨貝、銅貝448.16萬枚。(2) 4分空首布540.16萬枚。(3)8分「鬲」空首布973.16萬枚。(4)8分 「安邑二釿 」布1220.16萬枚。(5) 8分「齊法化」刀1022.16萬枚。(6)8分 「節墨之法化」刀1017.16萬枚。(7)60分「成白」刀156.16萬枚。(8)70分「共」圜錢162.66萬枚。
1981.10.29。影雕套印。P11.5×11。30mm×40mm。50(10×5)。[D]盧天驕。[E](1)(7)呼振源;(2)閻炳武;(3)趙順義;(4)高品璋;(5)(6)李慶發;(8)孫鴻年。北京郵票廠。
郵票選取了八種先秦貨幣為郵票圖案。第一枚「貨貝、銅貝」,商代使用的海貝及仿海貝形鑄造的銅質貝形貨幣,在河南省安陽出土。第二枚「空首布」,春秋時期晉國使用的鏟形貨幣,尖肩尖足無文字,在山西省侯馬出土。第三枚「『鬲』空首布」,春秋時期東周使用的鏟形貨幣,平肩撟足,在河南省伊川出土。第四枚「『安邑二虸』布」,戰國時期魏國在安邑地方使用的鏟形貨幣,平首圓肩撟足。第五枚「『齊法化』刀」,戰國時期齊國在齊城地方使用的刀形貨幣。第六枚「『節墨之法化』刀」,戰國時期齊國在節墨地方使用的刀形貨幣。第七枚「『成白』刀」,戰國時期趙國使用的刀形貨幣。第八枚「『共』圜錢」,戰國時魏國在共地方使用的圓形貨幣,圓錢圓孔。
(1)4分鬼臉錢470.16萬枚(2) 4分 「殊」布468.66萬枚(3) 8分「下專」布761.66萬枚(4) 8分「甘丹」布657.16萬枚(5) 8分 尖首刀788.16萬枚(6) 8分「明」刀838.91萬枚(7)60分「晉化」刀312.66萬枚(8)70分 「賹六化」方孔圜錢258.16萬枚
1982.2.12。影雕套印。P11.5×11。30mm×40mm。50(10×5)。[D]盧天驕。[E](1)孫鴻年;(2)(5)閻炳武;(3)(8)呼振源;(4)李慶發;(6)趙順義;(7)姜偉傑。
西周至戰國時期,金屬貨幣主要有布幣、蟻鼻錢、爰金、圜錢四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這就是圓形「半兩」錢。這種方孔圓錢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銅錢的基本形制,一直到清朝末年為止,沿用達2000多年。
第一枚「鬼臉錢」,為戰國時期楚國仿海貝形鑄造的銅貝形貨幣,幣文釋法不一,俗稱鬼臉錢。安徽省壽縣等地出土。第二枚「『殊』布」,為戰國時期楚國使用的鏟形貨幣,幣文釋法不一,俗稱「殊」布,安徽省宿縣等地出土。第三枚「『下專』布」,為戰國時期秦國使用的鏟形貨幣,圓首圓肩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孔,俗稱三孔布。第四枚「『甘丹』布」,為戰國時期趙國在甘丹地方使用的鏟形貨幣,平首平肩尖足。第五枚「尖首刀」,為戰國時期燕國使用的刀形貨幣,刀首較尖,故稱尖首刀,在河北保定出土。第六枚「『明』刀」,為戰國時期燕國使用的刀形貨幣。幣文釋法不一,俗稱「明」刀,在河北易縣出土。第七枚「『晉化』刀」,為戰國時期趙國在晉陽地方使用的刀形貨幣,刀背平直,形制特小。第八枚「『錺六化』方孔圜錢」,為戰國時期齊國在錺地方使用的圓形貨幣,圜錢中有一方孔。
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簡史(資料摘自網路)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它最晚在西周就已經出現,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皇,此後歷經漢唐宋元明清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演進出了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中國古代錢幣不僅承載和反映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其精美的文字書法和鑄造技藝所呈現出的獨特藝術性也為一直為人稱道。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一、古代貨幣的起源
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貨幣就興起了。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班固《漢書·食貨志》也記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初學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始鑄為刀。」等等。類似的記載很多,說法不一,但都大體屬石器時代,那時候是不可能產生貨幣的,因為還沒有產生貨幣的條件。
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銅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國社會已完成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顯著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手業內部又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部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緻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促進商品交換的發展。
商品交換的發展,促使古代貨幣的產生。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為了交換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種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漫長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到一種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貨幣。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
貝殼充當貨幣的優點:
1)它有光澤,有光花紋,當時是名貴的裝飾品;
2)有天然的單位,便於計數;
3)堅固耐用,不易磨損;
4)便於攜帶。
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每朋10貝。
二、古代貨幣的早期發展
古代貨幣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了早期發展階段。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布幣:是由農耕工具演變而來,流通於中原地區的農耕地帶。布幣的基本形狀如鏟,在此基礎上變化多端,按具體形狀又分若干種。它的演變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數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處,但也標明重量的,如「一兩」、「十二朱」、「朱」、「兩」都是貨幣單位,可謂最早的銖兩貨幣。刀幣:起源於漁獵地區和手工業地區,是由實用的刀演化而來,基本形狀如今日之大刀。
環錢:大概是由紡輪演變而來,圓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圓形和方形,故有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的區別,內外邊緣又有有輪廓和無輪廓兩種。環錢多數都有文字,或標地名,或標重量和單位。環錢是銅錢的原型。
蟻鼻錢:專指楚國的銅貝,又稱為「鬼臉錢」。
黃金、郢爰
戰國時,黃金被大量使用,開始發揮貨幣的某些職能。此時黃金作為貨幣,還是稱量貨幣,按重量行使,它有兩個單位,一個是斤,一斤合16兩;另一個是鎰,一鎰合20兩。郢爰是楚國的貨幣。
三、秦始皇統一貨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意義:
1、貨幣的統一是鞏固中央集權政治,促進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
2、貨幣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物資交流和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3、秦始皇對貨幣的規定是中國貨幣史上第一個貨幣立法,半兩錢對以
後歷代錢幣的形式有深遠影響;
4、半兩錢以重量為名稱,又是中國量名錢的開端。
四、漢武帝改革幣制
漢初的錢幣制度多有變化,銅錢由民間自鑄,十分混亂。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鑄造五銖錢,每枚重5銖,錢面鑄「五銖」二字,周邊有輪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對錢幣制度進行整頓,採取兩條措施:一是統一鑄幣權,五銖錢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負責鑄造,禁止各郡國鑄錢,此前郡國所鑄之錢一律銷毀,並將銅材運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國統一使用上林三官鑄造的五銖錢,非三官錢不許使用。
漢武帝改革錢幣制度,推行五銖錢,是繼秦始皇統一貨幣後中國貨幣史上又一件大事。這次錢幣改革為中國古代貨幣開闢了一個新階段,創造了一個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的錢幣體制。五銖錢繼承了半兩錢的形式,其重量又經過數十年的探索才確立,適宜使用,便於流通,是最為理想的封建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媒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餘年時間而不衰,成為中國主要的貨幣。這次錢幣改革確立了中央政府的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禁止私鑄,這有利於貨幣的統一和幣值穩定,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政權的鞏固,也有利於安定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五、王莽幣制改革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為了削弱漢朝的舊族勢力,以及對百姓的財富掠奪,王莽以「托古改制」為名,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
失敗的幣制改革
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由於幣制複雜混亂,導致民間交易很不順暢。並且每次改制的錢幣大小不斷縮小,價卻越來越高,實質上剝削了普通民眾的財富。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幣制改革的失敗也是新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精美的鑄幣工藝
儘管王莽的幣制改革是失敗的,但新朝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幣卻是古錢史上的精品。新朝貨幣多採用懸針篆的字體,製作十分精美。國寶「金匱直萬」是價值最高的古錢之一,存世僅兩枚。鑄造的「金錯刀」因其造型別緻,工藝精巧,自古為錢幣收藏者所喜愛。
六、唐高祖改革幣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對錢幣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廢除五銖錢,鑄通寶錢。通寶錢仿五銖錢,每枚重2銖4纍,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成色以銅為主,摻以錫和白鑞,錢面鑄「開元通寶」4字,錢文用隸書。自此,在中國歷史上行用了數百年的銖兩貨幣被廢除,進入通寶錢階段。
這次改革是對此前近千年錢幣形制的總結:
1、再次肯定了銅錢外圓內方的形狀和5銖的重量,規定了錢幣的大小、成色,成為唐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鑄造錢幣的標準;
2、使錢幣名稱同錢幣重量完全分離,這是中國錢幣的重大變化;
3、從此,中國錢幣進入了年號錢階段。
七、宋朝的幣制與紙幣的產生與發展
宋朝貨幣制度的特點:
1、宋朝幣制以錢為主,即以通寶錢為主。通寶錢十分複雜,種類繁多,每隔幾年就有一種新錢種面世。除銅錢外,還有鐵錢,二者並行。
2、貨幣流通的區域性,有的地方專用銅錢,有的地方專用鐵錢,有的地方二者兼用。這些錢幣在一個地區流通,不準運錢出境。
3、流通混亂。銅鐵錢各分大小,銅鐵錢之間、大小錢之間作價不一,致使流通無序。
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方面的:第一,宋代商業發達,要求有大量輕便的貨幣,銅鐵錢都因區域限制而不敷應用,且笨重不便,極大地阻礙了地區間商品交易的發展。第二,造紙業和印刷業的發達,為紙幣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第三,宋王朝為防北方遼、夏、金人的威脅和侵略,被迫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依靠發行紙幣以稱補開支,也促進紙幣的進一步發展。
2、紙幣產生的過程大約是在宋真宗年間(998——1022)成都的16家商號製作一種紙券,名曰「交子」,代替錢鐵流通。這就是最初的紙幣。這種交子因是私人發行,所以史家稱其為私交子。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鋪或交子戶。由於私交子的信用度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兌現,引起訴訟。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政府禁止私人發行交子,並在四川設置益州交子務負責交子的發行事宜,次年開始發行交子。這是政府發行的交子,史稱官交子。官交子的發行3年為一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每界確定最高發行限額,用鐵錢作為發行準備。到了南宋,交子由戶部掌管發行。
3、宋朝政府對紙幣發行和流通的管理辦法叫稱提之術。其內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滿收回舊交子,發行新交子;設置發行準備;限制最高發行額。
4、南宋初年,還發行過一種代替白銀流通的銀會子,以錢為單位,面額分為1錢和半錢兩種,每年換髮一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銀本位製紙幣,但只限於一些地區使用,沒有在全國流通。
八、元朝的紙幣及其管理
元世祖統一紙幣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對幣制進行了一次改革,收兌江南當時流通的紙幣,即南宋的關子、會子,禁用銅錢,中統鈔也由木版印刷改為銅版印刷。這樣,全國的紙幣就統一了。
元朝初年有了比較完整的紙幣管理制度,並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規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紙幣條例。
關於發行方面的規定:
1、交鈔、寶鈔為法償貨幣,嚴禁金、銀、銅錢的流通和使用;
2、設立發行準備金;
3、中統鈔、至元鈔均分為不同面額、兩種鈔票並用;
4、百姓隨時可以用舊鈔換新鈔,用破鈔換好鈔,並收取一定手續費;有阻礙和刁難者,定罪。
關於流通方面的規定:
1、交鈔、寶鈔不限年月,通行流轉;
2、各地設立平準行用庫,負責買賣金銀,平準鈔法,維持鈔值;
3、嚴禁私自買賣金銀,違者治罪,告發者賞;
4、嚴禁偽造交鈔寶鈔,偽造者死,告發者重賞。
九、明朝的紙幣制度
明朝建立初始,推行銅錢,後因數量不敷,改行紙幣。1375年(洪武八年)設立鈔局發行紙幣,是為大明寶鈔。大明寶鈔由戶部印製,地方不得印製。
明朝的紙幣制度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1、明朝在統治中國的200多年時間裡,只發行過一種鈔票,即大明寶鈔,幣面只印洪武年號,最大面額為1貫,即使後來的通貨膨脹,也沒有發行過大鈔。
2、大明寶鈔不設發行準備,又不分界發行,而是長期流通過,於是,行用不久,就開始膨脹貶值。
十、白銀貨幣地位的確立
白銀在宋代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行的流通更加廣泛。1436年解除銀禁,實為在法律上准許用白銀,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6年)政府又規定了白銀同錢的比價,還規定大數用銀,小數錢,白銀遂取得法定通貨的地位。清朝承襲明朝的幣制,仍用白銀和銅錢,但以白銀為主,也是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成為一種主要貨幣。白銀的單位仍然是兩,清朝習慣上將銀和兩合用,稱銀兩,銀兩就成為清朝白銀的單位。銀兩在使用過程中,慢慢發生變化,分成實銀兩和虛銀兩。實銀兩是交易時收授的現銀,虛銀兩則是記賬的單位。
十一、清朝的貨幣
實銀兩
實銀兩就是交易時接受的現銀。實銀種類繁多,形式不定。實銀鑄成錠,有的形似馬蹄,有的狀如紡錘,有的像饅頭,有不成形的散碎銀。它們都各有其名,然可統稱為「元寶」或「寶銀」。寶銀的重量不等,大錠有50兩,中錠10兩,小錠只有幾兩,碎銀不足1兩,使用時依重量計值。
虛銀兩
虛銀兩是指實虛的價值符號,是用於計算的單位,在賬務處理上具有重要意義。虛銀也是有重量和成色(假設的),一錠實銀要存入金融機構,先要根據所在地的實銀標準推算了其升水或貼水,然後按照當地使用的虛銀標準計算其應記的數額才能入賬。全國有影響的虛銀有:上海的九八規元、天津的行化銀、漢口洋例等。
銀元
1887年(光緒十三年),清庭准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省設廠試鑄銀元。1889年開始鑄造第一批銀元,翌年流通於市場。這是近代中國正式鑄造銀元的開端。這種銀元含銀9成,清政府下令作為中國的法幣。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將銀元的鑄造權收歸中央,開始鑄造「大清銀幣」,稱為國幣。
銅元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李鴻章來廣東市面鬧錢荒之際,於6月開始試鑄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為銅九五、白鉛四、錫一,名「光緒之寶」,當制錢10文。1910年,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將銅元的鑄造權收歸中央,定銅元為2分、1分、5厘、1厘4種,這是企圖將銅元作為銀元的鋪幣,令1905年設立於天津的戶部造幣總廠鑄銅元。第二年,清王朝被推翻,銅元陷入紊亂局面。
銀錢票
典當業在明末清初十分發達。當鋪的日常業務,就是存款、放款、簽發銀鋪票。當鋪的放款是以物作押的個人放款。當鋪存款的來源,一是官款,二是私款。在官銀號成立之前,地方的各項庫款多存放於當鋪生息,這是當鋪的主要存款來源之一。紳商富戶的私款,也多交存當鋪生息。而大官僚則以當鋪作為營運資金的場所,借給當鋪取利。當鋪接當時,有時不付現錢,而是開給可隨時兌現的銀票、錢票,信用好的當鋪所發的銀錢票,能在市面流通,於是便成了信用貨幣。
推薦閱讀:
※郵票欣賞:中華五嶽名山
※《關公》《包公》特種郵票
※澳門郵票的發展歷史轉帖
※小郵姿勢貼——郵票上的詩詞歌賦
※2009-30J《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