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訓練(一)-屠龍客-搜狐空間

文化經典《論語》導讀訓練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參考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學有所成,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四十歲我已通達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我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到了七十歲,我就能隨心所欲地做事,而絕不違背禮義,逾越規矩。」

【領悟】

就思想境界來講,孔子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

2、【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參考譯文】

顏淵、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壞了也毫不怨恨。」顏淵說:「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道:「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對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對平輩的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對少年人,使他們歸依懷念我。」

【領悟】

子路:他在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公有」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他胸襟廣闊、仗義疏財的品格。

顏淵:他的志向其實是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既表現了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也表現了他為人比較謙虛謹慎的處世方式和生活態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講的是以仁復天下,是聖者之事,這自然就更難得了。

3、【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顏淵 》

【參考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是命中注定,富貴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領悟】

君子只要嚴肅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與人為善,對人恭敬合乎禮法,就能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

4、【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牆不可杇(2)也,於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4)改是。」

【注釋】

(1)糞土:腐土、臟土。 (2)杇:音wū,抹牆用的抹子。這裡指用抹子粉刷牆壁。 (3)誅:意為責備、批評。 (4)與:語氣詞。

【參考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領悟】

這段文字講的是「言」和「行」的關係,孔子從「宰予晝寢」這一事情中,悟出了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的道理。

5、【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參考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領悟】

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6、【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一說是兩隻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裡採用後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參考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領悟】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裡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7、【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參考譯文】

子貢問道:「鄉里的人都喜歡他,這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說他就是好人。」

子貢又問:「鄉里的人都厭惡他,這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不能說他就是壞人。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鄉里的壞人都厭惡他。」

思考:孔子認為評價一個人好壞的標準是什麼?這對於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有何重要意義?

【領悟】

孔子認為,要衡量一個人好壞時,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而應以「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為標準。簡言之,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能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8、【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成人:完人,德才兼備的人 知:聰明。 藝:多才多藝 文:文飾,修飾。

以:用。 何必:何,哪裡;必,一定。要(yāo):同「約」,約定。 為:稱作,算是。

【參考譯文】

子路問什麼是完人。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孟公綽那樣的不貪心,卞莊子那樣的勇敢,冉求那樣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稱為完人了。」又說:「現今的所謂完人又哪裡一定能如此呢?看見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義,見到危難敢於獻身,早已約定的事不忘記去做,也就可以稱為完人了。」

【領悟】

本文孔子對「完人」提出了兩個標準:①理想中的完人是智、仁、勇、才藝兼備而又具有禮樂修養的人。 ②現實中的完人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遵守諾言的人。

9、【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參考譯文】

子張問:「讀書人怎麼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諸侯國做事,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說:「這叫聞,而不是達。所謂達,就是品質正直,遇事講禮,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對待他人。這樣的人,在諸侯國做事必定會通達;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達。至於聞,只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行為上卻違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這樣的人,僅僅是在諸侯國做事騙取些虛名,或在卿大夫家做事騙取些虛名罷了。」

【領悟】

孔子認為所謂「聞」的人,其實是只會做一些表面文章,在裝點門面上花工夫,既無好義行仁之心,又無質直謙虛之態,只會沽名釣譽,自以為是。「聞」是虛假的名聲,並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

10、【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參考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崇賢人而不重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可信。這樣的人,雖然說未曾(讀書)學習,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領悟】

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彆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
推薦閱讀:

《論語》孝弟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3)
早課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01
論語5.4
《論語》詳解

TAG:論語 | 空間 | 搜狐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