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是鑒定瓷器的重要參考

款識是鑒定瓷器的重要參考

.content img{max-width:640px;max-width:640px;} /* 這是清除浮動的代碼 */.clearfix:after{content:".";clear:both;height:0;visibility:hidden;display:block;} .clearfix{display:inline-block;} * html .clearfix{height:1%;} .clearfix{display:block;}/* 清除浮動代碼結束 */ /* 這是分享部分的樣式代碼 */.share{padding:15px 0;border-bottom:1px solid #cccccc;}.share span{float:left;margin:0 15px 0 0;}.share span.txt{margin:0;}.share a{background:url("images/icon.gif") no-repeat 0 0;display:block;padding:0 0 0 18px;height:16px;line-height:16px;color:#0066CC;overflow:hidden;margin:2px 0 0;text-decoration:none;}.share a:hover{color:#E05C23;}.share .twitter{background-position:0 -16px;}.share .renren{background-position:0 -32px;}.share .qzone{background-position:0 -48px;}.share .t_qq{background-position:0 -64px;}/* 分享部分樣式代碼結束 */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真偽,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 留存至今日的傳世品之中,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近世所仿的古瓷,也多是仿明清官窯瓷器。因此,通過瓷器上的款識來鑒別瓷器的真偽,是順理成章的事。 元代以前瓷器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定窯印花龍紋盤,這類標本遺址出土很多,是北宋後期哲宗、徽宗使用的宮廷用瓷。有的底部刻「尚食局」三字,是宋代御膳房使用的。耀州窯只見過有印著「大觀」、「政和」字樣的碎片。元代也只有帶「樞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為數甚少。明初洪武窯瓷器也無款識,直到明永樂窯,其瓷器才開始出現款識,以後歷朝官窯瓷器均有款識,直至近代。 明清瓷器上的款識,各有其特徵和風格。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通常,官窯瓷器的款識題寫者相對固定,反映在瓷器款識上就是款識筆法、字體具有個人習慣和特點。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款識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並從中加以總結和歸納,由款識的真偽來判斷瓷器的真偽,以此作為鑒別瓷器真偽的參考。明清官窯窯廠題寫官窯款的字體都是經過了選擇,由具有一定水平的人來書寫。相對而言,書寫者寫字時放得開些,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仿者過於拘謹,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也不容易生動。這種筆法上的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除了筆法,款識的字體也是需要注意的。大致說來,在字體方面,明代多用楷書款(只有永樂、部分宣德官窯瓷和其他少數情況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時期(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則楷書多於篆書款,由乾隆開始篆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明、清兩朝的楷書款與篆書款在書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風韻,在用字和寫法乃至數字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宣德官窯的「德」字多不寫中間的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品每忽視此特點),成化的「成」字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特徵(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有橫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此說法),也有「成字撇硬直倒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羊字頭與草字頭的不同(萬曆官窯款的「萬」字有的寫成「萬」,有的寫成「萬」,前者謂之羊頭萬,後者謂之草頭萬),寫有「康熙御制」四字款的瓷器百分之九十以上為當時新制的精品瓷器,如琺琅瓷等,這些都是鑒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兩代瓷器上的款識字體,晚清及民國能夠仿得十分逼真,極難識別,必須同時仔細地比較其字體及位置,才不致於判斷失誤。 例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見到半脫胎圓器(甜白釉壓手杯)上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器里部的中心,而文獻上還有六字款的記載,但無實物,並且在琢器上也未見過帶年字款的器皿。不過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又如宣德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圓器里心與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甚至個別還有雙款(如合歡蓋盒、文具盒等在蓋里和底足均有年款)。這類款識有豎款也有橫款,六字款多四字款少。成化年款為青花楷書六字款。多有圓圈或方框束緊。明嘉靖、萬曆仿成化瓷,款識近似成化器。天啟、崇禎時的仿品,款識文字多不規整。康熙瓷仿款,文字纖細軟弱。至於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更較前複雜,除單行橫款、雙行直款外,還有環形款、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寫)等。諸如此類款識字體,都需要總結,掌握其規律。 觀察款識,還應仔細觀察款色。 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書寫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後的仿品青色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 一些官窯的款識,色澤具有時代特點,如宣德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 從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瓷器款色在青花色澤的基礎上新增加了紅、綠、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仿製品也跟隨真品的款識,相應增加了款色與刻、雕、印、堆的方法。一般來說,熟悉明、清瓷器款識用料、呈色和寫法及其書法特點,便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與堆料款「康熙御制」的「康」字的寫法不同,因為堆料款「康」字受原材料特性與邊框的限制,其下半部「水」字偏旁,只能寫成 ,筆畫難以舒展。清代康、雍、乾三朝堆料款的瓷器大部分是藍料款,也有部分是紅料款。凡是堆料款識都是官窯中的精品,如果有堆料款,器物又不夠精美,可以肯定是贗品。又如乾隆朝晚期和嘉慶早期官窯始用抹紅款和紅字圖章款。此後,才流行抹紅款。如果遇到署有雍正的紅字圖章款或抹紅款瓷器,不用說,肯定是偽品。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窯款外,民窯瓷器中帶年款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都是景德鎮民窯所為,其他地方窯寫款的極為罕見。民窯中除有上述記年款識外,還有所謂堂名款(如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體和殿、儲秀宮)、軒名款(如宜古軒、塵定軒)、齋名款(如拙存齋、乾惕齋)、吉言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讚頌款(如萬壽無疆、洪福齊天)、珍字款(如珍賞、珍玩)、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等。康熙朝民窯還有以樹葉、花心等為款識的情況。這些帶堂款和圖形款的瓷器,大多較精美,應是大戶人家或有錢人家定燒的產品。 總之,鑒定瓷器,必須要知道明清各朝瓷器款識的時代特點,對各朝款識的字體、筆法、位置、款色乃至字數、邊框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對上述方面認真加以比較和鑒別的同時,再與器物造型、胎釉、紋飾等要素相互參照,反覆印證,悉心探究,才能在鑒定實踐中取得好的成績。

推薦閱讀:

科技鑒定不能代替「目鑒」
沖著燒腦和越獄兩個元素,我罕見地鑒定了一部國產劇
寶寶體質鑒定表,所有媽媽都應該看看!
灑金宣紙鑒定

TAG:瓷器 | 鑒定 | 重要 | 參考 |